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是“泪痕勾勒成遗憾,回忆夸饰着伤感”:青春是虽然经历成长的苦痛,还是不能真正成熟:青春不是需要刻意去感受风雨飘摇的意境,只要亲身去经历一件一件平凡事后,就会真的不一样。
2008年夏天,我结束了大一生活,在报社找到了一份实习记者的工作。这让我高兴不已!一来是每年暑假,都是找工作或者实习的学生最多的时候,不是人人都能拥有这么幸运的机会;二来当一名记者,是我的梦想之一!
我的“记者生涯”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然而,在这两个月里,从现实与梦想的夹缝中走过的每一步,却是那样深刻地改变了我。
一、第一次采访:一个字也没发表
报社里常常是一个记者老师,带着两三个实习生,每天上班,要是去晚了,根本没位置可坐。我们几个实习生每天去得特别早,常常到了报社,还没到上班时间,四五个人就只有等在办公室外面,等着来上班的记者开门。而在报社里,记者却是不一定每天都会先来办公室的,只要接到有线索,他们就直接出去跑新闻了。要是遇上哪天整个办公室的记者都有线索,我们就惨了,经常得等上一两个小时。
初到报社时,我们的工作就是看报纸。每天从走进办公室开始,就站在一个角落里,翻看当天刚刚出炉的几份都市报,等到把几份大同小异的报纸的边边角角都看完,双手已被油墨染得像印刷厂的工人。
坚持看完了一个礼拜后,老师终于带我外出采访了。那天,我把自己塞进采访车的时候忒高兴,想到终于可以实战一把了,可得好好发挥,让老师刮目相看一回!
采访地点在乡下,颠簸了大概四小时,终于到了采访对象家。朴实沧桑的面孔,温热而期待的眼神,当知道我们是某报记者后,他似乎遇到了救星一般,立马端上农村特有的搪瓷茶杯,满是浓郁的茶香。
老师负责提问题,我负责笔录当事人口述。原来,他们家在一个月之内死了七十多头猪,开始怀疑是瘟疫,最后发现是有人投毒,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后也没有得到落实,希望通过媒体帮他们讨回公道。对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一下死了七十多头猪,可不是一件小事,说至激动处,当事人竟落下泪来。老师很理性,不断地打断当事人叙述中的主观判断,单刀直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追寻事实的核心。
不到十分钟,问题问完了,然后摄影记者到猪圈给病猪拍照。当事人一方的采访就算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去派出所取证。走时老农硬要塞给我们当地土特产,这当然是不能要的。我们上车时,他们一家五口人一直在不停地说“谢谢”。那情景让我心里特坚定,一定要协助老师把这事办好I
到了派出所,因为是星期天,被以“不是上班时间不接受记者采访”为由,把我们拒之门外,然后我们一行又到当地的小型农药超市去调查老农所说的农药,看到摄影机、记者证,农药超市老板用手拉着摄影记者的相机,阻止拍照。连续遭受两次挫折后,我的信心一点一点变小了,老师决定打道回府。
老师对这次采访很不满意,并且只采访到当事人一方,回到报社后只写了一个八百多字的边栏新闻交上去。第二天,不知什么原因,我却没在报纸上看到这条新闻。来回八小时的车程,前后不足三十分钟的采访,最后一个字也没看到。我人生的第一次外出采访,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二、第二次采访:上了头版却充满失败感
来报社前,一直以为记者是很风光、很神圣的职业,是社会舆论的中坚力量,觉得他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人群簇拥。真正接触后,才发现并非如此。
很多次出去采访,别人一听说是报社记者,态度就变得很恶劣。除了这种经常遇到的事情,记者的辛苦,我也是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早上九点多出去跑线索,午饭在外面草草吃点东西垫垫肚子,晚上七点多再回报社赶稿子,等到主任编辑审完稿,往往是夜里十点多才能回去。
我的第二次采访,和这个城市里新建成的一座大桥有关。大桥举行完通车典礼的第二天,两边桥头就贴满了数不清的“办证牛皮癣”。一大早我们就赶去了,参观新桥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清扫的环卫工人却出奇的少,420米长的大桥,我们走了三个来回,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环卫工人。他告诉我们,这些“办证牛皮癣”都是一些未成年流浪儿贴的,因为没有监护人,即使把他们抓住了也没办法。
文字记者配合摄影记者另加我这个打杂的,采访了市民、环保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整整一下午,终于把要报道的内容和新闻点敲定了,赶回报社加班到夜里十一点,第二天,这条稿子发了个头版和两条新闻链接。
我心里当然很高兴,跑去“怂恿”老师继续跟踪深挖,找出制假证的窝点,不但可以好好做一个大新闻,还是为社会做一件好事!老师很平静地回答我:“既然有人不顾法律惩罚提供假证,肯定就是有这种需求,社会生态要平衡不是哪一方面的问题。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怎么做出好稿子,完成每个月的工作量,‘惩恶’是政府部门的任务。世界太大,我们干好自己该干的!”
一直认为记者能为弱者说话,能维护社会的公正,“做新闻要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而不是从表面上判断谁对谁错,记者只是把事情记录下来,千万不能掺杂自己的观点甚至是感情!”面对老师的“职业提醒”,那一刻,一直视记者为职业理想的我,脑子里那些曾经无比崇高的想法碎了一地!
三、职业问题:是先救人,还是先采访新闻
老师曾问过我:“如果你出去采访,有个人要自杀,你是先救他呢,还是先采访新闻?”
“当然是先救人!”我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老师只是平淡地笑笑:“很多事情都没有规定的对错,就看你站在社会道德一边还是职业素养一边,这就是自己的选择了。”
实习了一个月之后,我有点“职业麻木”了,接到新闻线索时,也没了开始的兴奋。带我的记者老师开始叫我写初稿,采访这方面我太侏儒了,只好在写这方面多用功。而一直写惯了散文,难免习惯性地在新闻稿中用上太多主观情绪的形容词,我写的导语也一直让老师纠结。唯一令我找回点颜面的,是因为在校报工作过,纠正错别字是我的强项。
以前很向往能把自己的名字印成铅字,更向往在“本报记者”后面写着自己的名字,觉得那是多么荣耀的事情。现在,很多次在报纸上看到“实习生”后面自己的名字,却一点也没成就感,因为那些稿件都是老师写的。
来实习前,我曾认真看过一些新闻采访技巧、写作的书。现在才知道,那些正确的理论,在实际操作面前是多么的苍白。这让我对自己每天在学校里努力学习的东西有了一丝恐慌,难道我们学习的东西,只有在考试时才有用?而在现实面前,我们却是那样手足无措?
我相信书本教给我们的是好东西,只是它没有告诉我,真实的世界,不知要比那些理论复杂多少倍!
无论对这个世界曾有着怎样美好的想象,也总有一些无法言喻的原因,令我们如隐没了的水草一般,在青春的暗河中泅泳。两个月的实习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再看报纸新闻的时候,我也变得平静了很多。我不知道将来自己会不会做记者,这个夏天的经历让我知道,我不会再是一个舒服地躲在某个角落里的小丫头,我会努力长大,让自己无论是面对未来的理想还是职业时,都能成为一个强大的人,而且很优秀!
2008年夏天,我结束了大一生活,在报社找到了一份实习记者的工作。这让我高兴不已!一来是每年暑假,都是找工作或者实习的学生最多的时候,不是人人都能拥有这么幸运的机会;二来当一名记者,是我的梦想之一!
我的“记者生涯”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然而,在这两个月里,从现实与梦想的夹缝中走过的每一步,却是那样深刻地改变了我。
一、第一次采访:一个字也没发表
报社里常常是一个记者老师,带着两三个实习生,每天上班,要是去晚了,根本没位置可坐。我们几个实习生每天去得特别早,常常到了报社,还没到上班时间,四五个人就只有等在办公室外面,等着来上班的记者开门。而在报社里,记者却是不一定每天都会先来办公室的,只要接到有线索,他们就直接出去跑新闻了。要是遇上哪天整个办公室的记者都有线索,我们就惨了,经常得等上一两个小时。
初到报社时,我们的工作就是看报纸。每天从走进办公室开始,就站在一个角落里,翻看当天刚刚出炉的几份都市报,等到把几份大同小异的报纸的边边角角都看完,双手已被油墨染得像印刷厂的工人。
坚持看完了一个礼拜后,老师终于带我外出采访了。那天,我把自己塞进采访车的时候忒高兴,想到终于可以实战一把了,可得好好发挥,让老师刮目相看一回!
采访地点在乡下,颠簸了大概四小时,终于到了采访对象家。朴实沧桑的面孔,温热而期待的眼神,当知道我们是某报记者后,他似乎遇到了救星一般,立马端上农村特有的搪瓷茶杯,满是浓郁的茶香。
老师负责提问题,我负责笔录当事人口述。原来,他们家在一个月之内死了七十多头猪,开始怀疑是瘟疫,最后发现是有人投毒,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后也没有得到落实,希望通过媒体帮他们讨回公道。对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一下死了七十多头猪,可不是一件小事,说至激动处,当事人竟落下泪来。老师很理性,不断地打断当事人叙述中的主观判断,单刀直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追寻事实的核心。
不到十分钟,问题问完了,然后摄影记者到猪圈给病猪拍照。当事人一方的采访就算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去派出所取证。走时老农硬要塞给我们当地土特产,这当然是不能要的。我们上车时,他们一家五口人一直在不停地说“谢谢”。那情景让我心里特坚定,一定要协助老师把这事办好I
到了派出所,因为是星期天,被以“不是上班时间不接受记者采访”为由,把我们拒之门外,然后我们一行又到当地的小型农药超市去调查老农所说的农药,看到摄影机、记者证,农药超市老板用手拉着摄影记者的相机,阻止拍照。连续遭受两次挫折后,我的信心一点一点变小了,老师决定打道回府。
老师对这次采访很不满意,并且只采访到当事人一方,回到报社后只写了一个八百多字的边栏新闻交上去。第二天,不知什么原因,我却没在报纸上看到这条新闻。来回八小时的车程,前后不足三十分钟的采访,最后一个字也没看到。我人生的第一次外出采访,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二、第二次采访:上了头版却充满失败感
来报社前,一直以为记者是很风光、很神圣的职业,是社会舆论的中坚力量,觉得他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人群簇拥。真正接触后,才发现并非如此。
很多次出去采访,别人一听说是报社记者,态度就变得很恶劣。除了这种经常遇到的事情,记者的辛苦,我也是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早上九点多出去跑线索,午饭在外面草草吃点东西垫垫肚子,晚上七点多再回报社赶稿子,等到主任编辑审完稿,往往是夜里十点多才能回去。
我的第二次采访,和这个城市里新建成的一座大桥有关。大桥举行完通车典礼的第二天,两边桥头就贴满了数不清的“办证牛皮癣”。一大早我们就赶去了,参观新桥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清扫的环卫工人却出奇的少,420米长的大桥,我们走了三个来回,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环卫工人。他告诉我们,这些“办证牛皮癣”都是一些未成年流浪儿贴的,因为没有监护人,即使把他们抓住了也没办法。
文字记者配合摄影记者另加我这个打杂的,采访了市民、环保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整整一下午,终于把要报道的内容和新闻点敲定了,赶回报社加班到夜里十一点,第二天,这条稿子发了个头版和两条新闻链接。
我心里当然很高兴,跑去“怂恿”老师继续跟踪深挖,找出制假证的窝点,不但可以好好做一个大新闻,还是为社会做一件好事!老师很平静地回答我:“既然有人不顾法律惩罚提供假证,肯定就是有这种需求,社会生态要平衡不是哪一方面的问题。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怎么做出好稿子,完成每个月的工作量,‘惩恶’是政府部门的任务。世界太大,我们干好自己该干的!”
一直认为记者能为弱者说话,能维护社会的公正,“做新闻要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而不是从表面上判断谁对谁错,记者只是把事情记录下来,千万不能掺杂自己的观点甚至是感情!”面对老师的“职业提醒”,那一刻,一直视记者为职业理想的我,脑子里那些曾经无比崇高的想法碎了一地!
三、职业问题:是先救人,还是先采访新闻
老师曾问过我:“如果你出去采访,有个人要自杀,你是先救他呢,还是先采访新闻?”
“当然是先救人!”我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老师只是平淡地笑笑:“很多事情都没有规定的对错,就看你站在社会道德一边还是职业素养一边,这就是自己的选择了。”
实习了一个月之后,我有点“职业麻木”了,接到新闻线索时,也没了开始的兴奋。带我的记者老师开始叫我写初稿,采访这方面我太侏儒了,只好在写这方面多用功。而一直写惯了散文,难免习惯性地在新闻稿中用上太多主观情绪的形容词,我写的导语也一直让老师纠结。唯一令我找回点颜面的,是因为在校报工作过,纠正错别字是我的强项。
以前很向往能把自己的名字印成铅字,更向往在“本报记者”后面写着自己的名字,觉得那是多么荣耀的事情。现在,很多次在报纸上看到“实习生”后面自己的名字,却一点也没成就感,因为那些稿件都是老师写的。
来实习前,我曾认真看过一些新闻采访技巧、写作的书。现在才知道,那些正确的理论,在实际操作面前是多么的苍白。这让我对自己每天在学校里努力学习的东西有了一丝恐慌,难道我们学习的东西,只有在考试时才有用?而在现实面前,我们却是那样手足无措?
我相信书本教给我们的是好东西,只是它没有告诉我,真实的世界,不知要比那些理论复杂多少倍!
无论对这个世界曾有着怎样美好的想象,也总有一些无法言喻的原因,令我们如隐没了的水草一般,在青春的暗河中泅泳。两个月的实习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再看报纸新闻的时候,我也变得平静了很多。我不知道将来自己会不会做记者,这个夏天的经历让我知道,我不会再是一个舒服地躲在某个角落里的小丫头,我会努力长大,让自己无论是面对未来的理想还是职业时,都能成为一个强大的人,而且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