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人员的伦理敏感性是职业人员对职业、工作中蕴涵的伦理价值与潜在的伦理问题的领悟和解释能力。近二十多年来,研究者们运用问卷、测验、访谈、实验等多种方法探索道德敏感性测评手段的有效性与可靠性,然而均难以探究个体的内部认知特征和情绪反应。眼动分析技术正好弥补以往伦理敏感性测量方法的不足,可以有效地向研究者提供个体内部认知加工过程中的眼动数据。在开发职业人员伦理敏感性测评工具时,可综合采用故事测验法和眼动分析法,由此得到的伦理敏感性测评结果才能更为客观和准确。
关键词 职业人员 伦理敏感性 眼动分析技术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以德治国需要一批德才学能兼备的公务人员与干部,各行各业选拔、招聘员工时候也迫切需要了解应聘人员的基本道德素质和潜在的职业操守。然而我们总能看到听到一些职业人员缺乏伦理道德的事件,如2007年4月,在某县举办首届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时,天公不做美,中途下起了大雨,领导、嘉宾和媒体记者都穿上了雨披或撑起了雨伞看节目,可坐在最前面的百余名小学生却不敢打伞,即便他们身边大都放有雨具。雨越下越大,很多学生的衣服都已经湿透,可是就坐在学生身后的领导对此却无动于衷;①以2012年的台州蓝孔雀幼儿园幼师颜艳洪虐童事件为导火线的频发的虐童事件等等。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职业人员的伦理敏感性到底哪里去了?为什么在公众看来如此残忍不道德的事情,而身为传道授业、教人求真的教师竟然成为了不道德的“打手”和“凶手”呢?由此,在职业人员招聘时,如何测评职业人员的伦理敏感性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相关部门和单位对被选拔人员的德性考量依然缺乏科学有效的指标和手段,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员测评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本文在分析了以往伦理敏感性测量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眼动分析技术在职业人员伦理敏感性测量中的可行性。
1 伦理敏感性的概念与测量
1.1 伦理敏感性的概念
道德敏感性作为一个概念,最初是1983年,在以科尔伯格的学生Rest为代表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伦理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伦理行为四成分模型(Four Component Model)的理论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伦理敏感性是对情境的领悟和解释能力,是对情境中道德内容的觉察和对行为如何影响别人的意识,通俗地讲,就是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个伦理问题。②由此,职业人员的伦理敏感性就是职业人员对职业、工作中蕴涵的伦理价值与潜在的伦理问题的领悟和解释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被预先告知这里有一个伦理问题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更多的时候,人们首先需要主动地发现此时此境有伦理问题,才可能做出相应的道德判断和推理。在复杂的情境中确定伦理问题,并给予应有的决策和行动。因此,伦理敏感性作为四成分模型的起始成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2 伦理敏感性的测量
自1985年Bebeau等人(1985)第一次发起道德敏感性测量至今,国内外确实呈现出了一大批相关的研究,对于道德(伦理)敏感性测量的研究方法也日趋地发展与成熟。关于伦理敏感性测量,受研究者关注的有两个问题:(1)用什么材料测量?(2)用什么形式测量?纵观前人的研究,发现伦理敏感性的测量材料包括:录音(如Bebeau, Rest,和Yamoor, 1985等)、影像(如Lind, Swenson Lepper和Rarick, 1998等)、文本(如Sadler, 2004等)、现实情境(如Owhoso, 2002)等。伦理敏感性的测量形式包括:结构性与无结构性情境故事测量、多维评定问卷测量。③
1.2.1 结构性与无结构性情境故事测量
结构性与无结构性情境故事测量均是采用情境短文为测量材料。结构性问题情境,是指在问题情境中呈现被组织了的,有客观意义的道德问题。利用结构性问题情境对道德(伦理)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研究范例,即科尔伯格的主观测评工具“道德判断访谈”(Moral Judgment Interview,简称MJI)和雷斯特的多项选择式的客观道德测评量表“确定问题测验”(Defining Issues Test,简称DIT)。DIT是在MJI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测验,用来测量个体对道德两难推理相关的不同阶段论据的偏好。要求被试识别哪些给定的反应是最能表达他们对特定问题的道德判断的理由。它向被试呈现道德两难问题,然而,由于材料的内容明确地为道德两难,个体的推理完全是基于道德视角的。同时,测验提供给被试的道德选项,是着眼于对道德水平的识别,而非有无道德问题的识别。也就是说,DIT并没有从道德判断中分离出道德敏感性,这也促使了研究者从结构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向无结构性问题情境设置的探索。
无结构性情境故事测量认为情境有道德成分,但这些成分并不显现,对该问题的解答在没有伦理考虑的情况也可以得出,尽管那种解答将预示着比较低的伦理敏感性(Clarkeburn,2002)。无结构性道德问题测验一般有两种方式:访谈评定和书面评定。这两种方式都是根据被试在面对问题情境时所产生的多种反应而进行分析的,都可以获得相对等同的有效和可靠的资料。
1.2.2 多维评定问卷测量
与向被试提供情境短文,测量被试对其中所涉及的相关道德(伦理)问题的自我报告,这些研究者在道德敏感性的结构框架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问卷,经过因素分析抽取出道德(伦理)敏感性的相关因素。其中,瑞典学者K.L€黷z€閚和德国学者K.Schmitt分别在职业领域和道德主题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国内学者郑信军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也有涉及这方面的研究。这些测量普遍认为,道德敏感性是人格结构中的一部分,具有某种特质性的意义。表1提供了这些以问卷的形式对道德敏感性进行测量的相关描述。
2 眼动分析技术在测评中的应用
眼动方法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采用眼动仪可以获得受测者在观看视觉信息过程中的即时数据,以来探究被测者视觉加工的信息选择模式等认知特征。 眼动分析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阅读、广告等领域,但是目前国内眼动分析技术在测评中的应用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广告、测谎和人才选拔中,王士龙(2012)对平面广告不同设计方案效果进行了眼动测评实证研究,发现不同方案的受众者的认知记忆效果不同,表现在二次注视时间、首次注视时间等眼动指标上的差异,进而为广告商选择方案提供意见。叶小卉(2009)④将眼动测评技术运用到测谎中,得出瞳孔直径这一眼动指标可以作为测谎的指标,同时验证了GKT模式下的认知和说谎成分的作用。刘耀中,唐志文(2011)⑤指出眼动技术客服了以往测量方法的局限性,同时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眼动机制,为眼动技术在创造性人才测评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内对人们认知能力的眼动测评虽然不多,但是也有学者做过尝试,李雯(2011)⑥对青少年心理旋转能力的眼动测评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性别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旋转能力在眼动指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李劲颐(2011)⑦尝试将眼动技术运用到成年人视觉搜索能力的测评中,发现不同年龄层的被试,其视觉搜索能力随年龄层的升高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单一搜索模式成年人的注视有效性随年龄下降明显,但在结合任务中由于搜索策略的正确使用能弥补部分差距。
3 职业人员伦理敏感性的眼动测评的可行性
伦理敏感性作为一种伦理心理能力,典型地反映了人们的伦理认知与伦理情感的交互作用。在很多时候,人们对社会情境进行觉察与认知之前首先被唤起的是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传统的纸笔测验难以真正识别被试的情绪反应,更无法探究被试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以被试自我报告、自我评价为特征的问卷法与测验法,注重经验与逻辑上的伦理敏感性理论结构,简明高效,但被试的社会赞许倾向将影响其测评效度;测验法与访谈法是以情境为素材,强调把伦理线索隐蔽在复杂的情境之下,通过无结构性问题探测被试是否自觉地觉察道德信息和发现问题的性质,最为贴近伦理敏感性的本质,且有较高的生态效度,成为伦理敏感性研究的最常用方法,但该方法对故事编撰或情境设置、对被试反应的分析评定都提出很高的要求,效率较低不易操作,测评效度也容易受到被试经验的影响。⑧可见,以往的伦理敏感性的测评方法或技术的有效性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质疑。
由此,亟需一种识别个体内部认知加工特征和情绪反应的伦理敏感性的测量手段,而眼动技术的出现,正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燃眉之急。利用眼动追踪实验可以有效地向研究者提供个体在情绪状态下进行认知加工过程中的眼动数据,可实现对人心理活动的精细分析。其中注视时长、注视点个数能够用以精细地分析各种不同的眼动模式,进而揭示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和加工模式;瞳孔直径大小是视觉信息注意状态的重要指标,能够揭示不同刺激条件下注意状态的激发(施霄霞、郑信军,2012)。同时,施霄霞、郑信军(2012)⑨以道德和非道德图片为刺激材料,研究了儿童在即时加工道德情境图片的眼动特征,发现儿童对不同的道德意义的卷入、图片的情绪效价以及道德图片中人物角色均存在不同的眼动反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在伦理研究领域采用眼动追踪技术的可行性。
事实上,无结构性伦理敏感性故事、眼动分析技术可以对伦理敏感性的不同层面进行测评,在对职业人员选拔中可以进行综合运用。对无结构性伦理敏感性故事测验成绩反映了个体外显的伦理感悟与伦理价值优选的行为结果,眼动指标成绩反映了个体内隐的伦理感悟和倾向 ,选择时间反映了个体伦理感悟和选择的困难性。因此其权重和标准化基础上的加和就是伦理敏感性的总成绩。因此,在开发职业人员伦理敏感性测评工具时,可综合采用故事测验法和眼动分析法,由此得到的伦理敏感性测评结果才能更为客观和准确。
注释
① 郑信军.道德敏感性:基于倾向与情境的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8.
② Rest J R. Moral development: Advance in research and theory [M]. New York: A division of Greeenwood Press,1986.
③⑧Jennifer Jordan. Taking the First Step Toward a Moral Action: A Review of Moral Sensitivity Measurement Across Domains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7.168(3):323-359.
④ 叶小卉.GKT测谎测试的眼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⑤ 刘耀中,唐志文.基于眼动和神经科学的创造性人才测评[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24(5):69-72.
⑥ 李雯.青少年心理旋转能力发展的眼动研究[D].2011.
⑦ 李劲颐.成年人视觉搜索能力发展的眼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⑨ 施霄霞,郑信军.儿童即时加工道德情境图片的眼动特征.心理科学,2012.35(5):1131-1136.
关键词 职业人员 伦理敏感性 眼动分析技术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以德治国需要一批德才学能兼备的公务人员与干部,各行各业选拔、招聘员工时候也迫切需要了解应聘人员的基本道德素质和潜在的职业操守。然而我们总能看到听到一些职业人员缺乏伦理道德的事件,如2007年4月,在某县举办首届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时,天公不做美,中途下起了大雨,领导、嘉宾和媒体记者都穿上了雨披或撑起了雨伞看节目,可坐在最前面的百余名小学生却不敢打伞,即便他们身边大都放有雨具。雨越下越大,很多学生的衣服都已经湿透,可是就坐在学生身后的领导对此却无动于衷;①以2012年的台州蓝孔雀幼儿园幼师颜艳洪虐童事件为导火线的频发的虐童事件等等。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职业人员的伦理敏感性到底哪里去了?为什么在公众看来如此残忍不道德的事情,而身为传道授业、教人求真的教师竟然成为了不道德的“打手”和“凶手”呢?由此,在职业人员招聘时,如何测评职业人员的伦理敏感性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相关部门和单位对被选拔人员的德性考量依然缺乏科学有效的指标和手段,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员测评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本文在分析了以往伦理敏感性测量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眼动分析技术在职业人员伦理敏感性测量中的可行性。
1 伦理敏感性的概念与测量
1.1 伦理敏感性的概念
道德敏感性作为一个概念,最初是1983年,在以科尔伯格的学生Rest为代表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伦理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伦理行为四成分模型(Four Component Model)的理论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伦理敏感性是对情境的领悟和解释能力,是对情境中道德内容的觉察和对行为如何影响别人的意识,通俗地讲,就是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个伦理问题。②由此,职业人员的伦理敏感性就是职业人员对职业、工作中蕴涵的伦理价值与潜在的伦理问题的领悟和解释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被预先告知这里有一个伦理问题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更多的时候,人们首先需要主动地发现此时此境有伦理问题,才可能做出相应的道德判断和推理。在复杂的情境中确定伦理问题,并给予应有的决策和行动。因此,伦理敏感性作为四成分模型的起始成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2 伦理敏感性的测量
自1985年Bebeau等人(1985)第一次发起道德敏感性测量至今,国内外确实呈现出了一大批相关的研究,对于道德(伦理)敏感性测量的研究方法也日趋地发展与成熟。关于伦理敏感性测量,受研究者关注的有两个问题:(1)用什么材料测量?(2)用什么形式测量?纵观前人的研究,发现伦理敏感性的测量材料包括:录音(如Bebeau, Rest,和Yamoor, 1985等)、影像(如Lind, Swenson Lepper和Rarick, 1998等)、文本(如Sadler, 2004等)、现实情境(如Owhoso, 2002)等。伦理敏感性的测量形式包括:结构性与无结构性情境故事测量、多维评定问卷测量。③
1.2.1 结构性与无结构性情境故事测量
结构性与无结构性情境故事测量均是采用情境短文为测量材料。结构性问题情境,是指在问题情境中呈现被组织了的,有客观意义的道德问题。利用结构性问题情境对道德(伦理)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研究范例,即科尔伯格的主观测评工具“道德判断访谈”(Moral Judgment Interview,简称MJI)和雷斯特的多项选择式的客观道德测评量表“确定问题测验”(Defining Issues Test,简称DIT)。DIT是在MJI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测验,用来测量个体对道德两难推理相关的不同阶段论据的偏好。要求被试识别哪些给定的反应是最能表达他们对特定问题的道德判断的理由。它向被试呈现道德两难问题,然而,由于材料的内容明确地为道德两难,个体的推理完全是基于道德视角的。同时,测验提供给被试的道德选项,是着眼于对道德水平的识别,而非有无道德问题的识别。也就是说,DIT并没有从道德判断中分离出道德敏感性,这也促使了研究者从结构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向无结构性问题情境设置的探索。
无结构性情境故事测量认为情境有道德成分,但这些成分并不显现,对该问题的解答在没有伦理考虑的情况也可以得出,尽管那种解答将预示着比较低的伦理敏感性(Clarkeburn,2002)。无结构性道德问题测验一般有两种方式:访谈评定和书面评定。这两种方式都是根据被试在面对问题情境时所产生的多种反应而进行分析的,都可以获得相对等同的有效和可靠的资料。
1.2.2 多维评定问卷测量
与向被试提供情境短文,测量被试对其中所涉及的相关道德(伦理)问题的自我报告,这些研究者在道德敏感性的结构框架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问卷,经过因素分析抽取出道德(伦理)敏感性的相关因素。其中,瑞典学者K.L€黷z€閚和德国学者K.Schmitt分别在职业领域和道德主题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国内学者郑信军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也有涉及这方面的研究。这些测量普遍认为,道德敏感性是人格结构中的一部分,具有某种特质性的意义。表1提供了这些以问卷的形式对道德敏感性进行测量的相关描述。
2 眼动分析技术在测评中的应用
眼动方法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采用眼动仪可以获得受测者在观看视觉信息过程中的即时数据,以来探究被测者视觉加工的信息选择模式等认知特征。 眼动分析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阅读、广告等领域,但是目前国内眼动分析技术在测评中的应用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广告、测谎和人才选拔中,王士龙(2012)对平面广告不同设计方案效果进行了眼动测评实证研究,发现不同方案的受众者的认知记忆效果不同,表现在二次注视时间、首次注视时间等眼动指标上的差异,进而为广告商选择方案提供意见。叶小卉(2009)④将眼动测评技术运用到测谎中,得出瞳孔直径这一眼动指标可以作为测谎的指标,同时验证了GKT模式下的认知和说谎成分的作用。刘耀中,唐志文(2011)⑤指出眼动技术客服了以往测量方法的局限性,同时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眼动机制,为眼动技术在创造性人才测评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内对人们认知能力的眼动测评虽然不多,但是也有学者做过尝试,李雯(2011)⑥对青少年心理旋转能力的眼动测评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性别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旋转能力在眼动指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李劲颐(2011)⑦尝试将眼动技术运用到成年人视觉搜索能力的测评中,发现不同年龄层的被试,其视觉搜索能力随年龄层的升高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单一搜索模式成年人的注视有效性随年龄下降明显,但在结合任务中由于搜索策略的正确使用能弥补部分差距。
3 职业人员伦理敏感性的眼动测评的可行性
伦理敏感性作为一种伦理心理能力,典型地反映了人们的伦理认知与伦理情感的交互作用。在很多时候,人们对社会情境进行觉察与认知之前首先被唤起的是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传统的纸笔测验难以真正识别被试的情绪反应,更无法探究被试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以被试自我报告、自我评价为特征的问卷法与测验法,注重经验与逻辑上的伦理敏感性理论结构,简明高效,但被试的社会赞许倾向将影响其测评效度;测验法与访谈法是以情境为素材,强调把伦理线索隐蔽在复杂的情境之下,通过无结构性问题探测被试是否自觉地觉察道德信息和发现问题的性质,最为贴近伦理敏感性的本质,且有较高的生态效度,成为伦理敏感性研究的最常用方法,但该方法对故事编撰或情境设置、对被试反应的分析评定都提出很高的要求,效率较低不易操作,测评效度也容易受到被试经验的影响。⑧可见,以往的伦理敏感性的测评方法或技术的有效性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质疑。
由此,亟需一种识别个体内部认知加工特征和情绪反应的伦理敏感性的测量手段,而眼动技术的出现,正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燃眉之急。利用眼动追踪实验可以有效地向研究者提供个体在情绪状态下进行认知加工过程中的眼动数据,可实现对人心理活动的精细分析。其中注视时长、注视点个数能够用以精细地分析各种不同的眼动模式,进而揭示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和加工模式;瞳孔直径大小是视觉信息注意状态的重要指标,能够揭示不同刺激条件下注意状态的激发(施霄霞、郑信军,2012)。同时,施霄霞、郑信军(2012)⑨以道德和非道德图片为刺激材料,研究了儿童在即时加工道德情境图片的眼动特征,发现儿童对不同的道德意义的卷入、图片的情绪效价以及道德图片中人物角色均存在不同的眼动反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在伦理研究领域采用眼动追踪技术的可行性。
事实上,无结构性伦理敏感性故事、眼动分析技术可以对伦理敏感性的不同层面进行测评,在对职业人员选拔中可以进行综合运用。对无结构性伦理敏感性故事测验成绩反映了个体外显的伦理感悟与伦理价值优选的行为结果,眼动指标成绩反映了个体内隐的伦理感悟和倾向 ,选择时间反映了个体伦理感悟和选择的困难性。因此其权重和标准化基础上的加和就是伦理敏感性的总成绩。因此,在开发职业人员伦理敏感性测评工具时,可综合采用故事测验法和眼动分析法,由此得到的伦理敏感性测评结果才能更为客观和准确。
注释
① 郑信军.道德敏感性:基于倾向与情境的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8.
② Rest J R. Moral development: Advance in research and theory [M]. New York: A division of Greeenwood Press,1986.
③⑧Jennifer Jordan. Taking the First Step Toward a Moral Action: A Review of Moral Sensitivity Measurement Across Domains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7.168(3):323-359.
④ 叶小卉.GKT测谎测试的眼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⑤ 刘耀中,唐志文.基于眼动和神经科学的创造性人才测评[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24(5):69-72.
⑥ 李雯.青少年心理旋转能力发展的眼动研究[D].2011.
⑦ 李劲颐.成年人视觉搜索能力发展的眼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⑨ 施霄霞,郑信军.儿童即时加工道德情境图片的眼动特征.心理科学,2012.35(5):1131-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