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认知的过程中,学生总是经历由未知到真知的过程,这种过程,我们把它叫做“重演律”,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科学知识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因此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或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孩子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种最关键的步子,当然我们不应该让他们重蹈过去的无数个错误,而仅仅是重蹈关键性步子。”这就是教学发生学原理。同时,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生长三部曲”:发生——形成——发展。在发生的过程中,是一种应运而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生过程;在形成的过程中,要做到知识的自然生成,做到水到渠成;而在发展阶段,重点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延伸学生的空间。
一、重演在科学课堂中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主动有效
心理学提出,教学的首要条件在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特别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他们感到有了某种学习需要时,才会相应的产生某种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去接近它、探究它,主动自觉地进行一系列有关的学习活动。
2.揭示知识本原意义,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学生历经认知的重演,思维上已经发生了变化,这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意识到知识的本原意义,从而实现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并最终得以优化。
3.拓展科学教育功能,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通过重演,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同时学生经历了探究的历程和方法的锻炼,情感也得到了延伸,从而落实了三维目标。
二、重演的有效实施
1.稀释还原——让概念自然地生成
传统的概念教学,往往以学科为本位,非常注重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讲解,其中包括概念的定义、定义式、决定它的条件、其意义、单位等等,而学生缺乏形成概念的直观材料和客观事实的积累,只是记忆一些空洞的词句,不能很好地认识概念的本质。这样使得学生会认为概念是人主观臆造出来的,不是事物和本质属性的反映。
所以,对于抽象概念的教学,我们需要的是还原稀释,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进而抽象加工,实现概念的具体化,并通过相应的训练来巩固深化概念的内涵,从而实现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力的存在》时,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存在“物质”、“相互”、“作用”等概念,这为力的概念的引出提供了先决条件,所以我们首先创设情境,用手推桌子,这时候手和桌子被“物质”化了,推又体现了“作用”,而手推桌子,桌子又有一个反作用于手,从而实现了相互作用,我们在此基础上再抽象概括,得到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我们还应该继续完善力的知识结构,用磁铁吸引铁钉,让学生意识到力的作用不一定非要接触。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正确的“力”的概念。
2.延迟判断——探寻规律的发现过程
传统的规律教学过分地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这主要表现在很多科学教师对规律采取先入为主、直接给予,而后分析、加深理解的教学过程,片面地强调对科学规律的剖析、记忆和训练,忽视了对规律的发现过程的体验和经历。
新课标提出,要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延迟判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时空,使他们对规律的判断产生于必要的认知过程之后,这样,学生才会对规律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我们先给出学生一个问题:水电解后生成了氢气和氧气,那么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和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自然能猜出三种猜想:大于、小于、等于,为了降低实验的难度,我们给学生提供器材,包括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天平、烧杯、试管,放手让学生探究,然后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前和反应后的天平的情况,通过延迟判断分析,进而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样的教学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渗透方法——让学生参与设计
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设计的过程,不仅要设计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案,也包括实验的实施,都应该让学生全程参与。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学会三问: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这样做?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
比如,在学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我们通过和人走路的速度受到大街的长度、街道的宽度和不同的街道以及天气的影响进行对比,让学生展开思考,从而得出导体的电阻可能和导体的长度、导体的粗细、导体的材料以及导体的温度有关,之后应该渗透研究的方法,包括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利用,我们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设计探究的思维程序,通过设计,学生对于研究的方法才会有真正的体会。
总之,让学生重演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离不开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在实验中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历经重演,走向有活力的科学课堂。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重演在科学课堂中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主动有效
心理学提出,教学的首要条件在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特别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他们感到有了某种学习需要时,才会相应的产生某种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去接近它、探究它,主动自觉地进行一系列有关的学习活动。
2.揭示知识本原意义,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学生历经认知的重演,思维上已经发生了变化,这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意识到知识的本原意义,从而实现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并最终得以优化。
3.拓展科学教育功能,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通过重演,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同时学生经历了探究的历程和方法的锻炼,情感也得到了延伸,从而落实了三维目标。
二、重演的有效实施
1.稀释还原——让概念自然地生成
传统的概念教学,往往以学科为本位,非常注重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讲解,其中包括概念的定义、定义式、决定它的条件、其意义、单位等等,而学生缺乏形成概念的直观材料和客观事实的积累,只是记忆一些空洞的词句,不能很好地认识概念的本质。这样使得学生会认为概念是人主观臆造出来的,不是事物和本质属性的反映。
所以,对于抽象概念的教学,我们需要的是还原稀释,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进而抽象加工,实现概念的具体化,并通过相应的训练来巩固深化概念的内涵,从而实现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力的存在》时,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存在“物质”、“相互”、“作用”等概念,这为力的概念的引出提供了先决条件,所以我们首先创设情境,用手推桌子,这时候手和桌子被“物质”化了,推又体现了“作用”,而手推桌子,桌子又有一个反作用于手,从而实现了相互作用,我们在此基础上再抽象概括,得到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我们还应该继续完善力的知识结构,用磁铁吸引铁钉,让学生意识到力的作用不一定非要接触。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正确的“力”的概念。
2.延迟判断——探寻规律的发现过程
传统的规律教学过分地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这主要表现在很多科学教师对规律采取先入为主、直接给予,而后分析、加深理解的教学过程,片面地强调对科学规律的剖析、记忆和训练,忽视了对规律的发现过程的体验和经历。
新课标提出,要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延迟判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时空,使他们对规律的判断产生于必要的认知过程之后,这样,学生才会对规律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我们先给出学生一个问题:水电解后生成了氢气和氧气,那么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和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自然能猜出三种猜想:大于、小于、等于,为了降低实验的难度,我们给学生提供器材,包括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天平、烧杯、试管,放手让学生探究,然后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前和反应后的天平的情况,通过延迟判断分析,进而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样的教学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渗透方法——让学生参与设计
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设计的过程,不仅要设计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案,也包括实验的实施,都应该让学生全程参与。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学会三问: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这样做?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
比如,在学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我们通过和人走路的速度受到大街的长度、街道的宽度和不同的街道以及天气的影响进行对比,让学生展开思考,从而得出导体的电阻可能和导体的长度、导体的粗细、导体的材料以及导体的温度有关,之后应该渗透研究的方法,包括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利用,我们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设计探究的思维程序,通过设计,学生对于研究的方法才会有真正的体会。
总之,让学生重演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离不开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在实验中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历经重演,走向有活力的科学课堂。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