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例老年人涎腺肿瘤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l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涎腺肿瘤常见于中青年人,其发病情况国内尚无较为全面的统计,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和武汉5所口腔医学院的调查资料显示,涎腺肿瘤约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22.7%。但其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特点和构成比及各类涎腺肿瘤在大、小涎腺中的分布,则少见报道。我院1988~2002年15年间共收治涎腺肿瘤患者305例,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04例,占34.1%,下面就其发病特点,构成比进行分析,旨在为老年人常见涎腺肿瘤的治疗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我院妇科共收治妇科疾病同时合并糖尿病患者需行手术治疗者53例,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60-81岁患者20例为老年组,平均年龄65.9岁,单纯饮食控制2例,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13例,未治疗5例;38-59岁患者33例,平均年龄46.5岁,单纯饮食控制5例,药物(胰岛素)治疗20例,未治疗6例,两组患者妇科疾病种类见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纤维蛋白原(hbrmogen,Fg)β—455G/A基因多态性在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高血压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了108例单纯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101例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及108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β—Fg—455G/A基因多态性,比浊法测定血浆Fg水平。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患病率。 方法 将老年T2DM患者338例分为60一69岁和70—79岁组,应用DPX—L骨密度仪测定患者腰椎、左侧股骨Wara,区骨密度,并与非老年(50—59岁)T2DM患者199例及本地区健康老年人(老年对照组)531例进行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的比较。 结果 (1)女性老年T2DM组腰椎、Ward's区的骨质疏松患病率
期刊
骨质疏松症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骨密度(BMD)是骨质疏松症的可测指标。对孪生子研究证实,遗传对BMD值变异的影响达60%~80%,因此基因多态性与BMD关系的研究广为开展。由于峰值骨量的获得、维持和绝经后骨量丢失与雌激素密切相关,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基因多态性与BMD在不同人群的研究结果不一致。Ioannidis等的荟萃分析结果提出差异归
期刊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71岁。因突发头晕、视物障碍2d,嗜睡1d,于1998年5月26日入院。入院前2d晚饭后突然头晕,伴视物障碍及呕吐,次日感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并嗜睡。既往患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房颤)20余年;糖尿病1年;1959年因胃贵疡行胃大部切除术;1996年因病窦综合征安装人工以及起搏器;1996年患右侧丘脑出血;1997年X线胸片示肺间质纤维化;有陈旧性肺结核病史。入院查X线胸片示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补体受体2型(CR2)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组织中的表达。  方法 研究组为19例AD患者的海马、颞叶脑组织,对照组为8例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海马、颞叶脑组织。以单克隆和多克隆抗CR2抗体为一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蛋白印迹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CR2表达情况的研究。 结果 AD患者海马、颞叶脑组织中的特异性病变组织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有CR2表达。 结论
期刊
N-乙酰化转移酶1(NATl)是Ⅱ相毒物代谢酶的重要成员,其含的活性极团——乙酰基与芳香胺类、杂环芳香胺类致癌物苯环上氮原子结合,增加致癌物的水溶性,起降解作用;与羟基化芳香胺类或杂环芳香胺类致癌物苯环上氧原子结合,则增加致癌物的不稳定性,致癌物易与胞核内大分子形成DNA复合物,起活化致癌物作用。NAT1对致癌物的不同作用与其基因多态性有关,我们于2001年7月至2002年12月探讨了NATl基因
期刊
[摘要] 目的 检测脑血栓形成患者血小板微颗粒(PMP)的变化,研究其与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GP)Ⅱb-Ⅲa及血小板聚集率(PAgT)的关系,同时检测血脂水平,探讨其在脑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和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脑血栓形成患者PMP、GPⅡb-Ⅲa的表达和PAgT,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
期刊
老年患者术后谵妄是常见的并发症,可使患者的病情复杂化并影响术后顺利恢复,甚至导致不良后果及死亡。回顾性分析我院实施腔内隔绝治疗的138例老年腹主动脉瘤患者,发现其术后谵妄的患病率高达40.6%,现将其可能的病因、危害及防治情况总结如下。
期刊
[摘要] 目的 利用兔心肌梗死模型,探讨心肌内直接注射血管形成素1(Angl)重组腺病毒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作用。 方法 45只新西兰大白兔结扎冠状动脉(冠脉)制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Angl组、培养基(DMEM)组与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重组腺病毒组,心肌内分别直接注射Angl重组腺病毒、DMEM和LacZ重组腺病毒。第7、14、28 d各组分别处死5只,以观测心肌梗死及血管新生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