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1月20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公布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名单的通知》,安徽省来安县舜山镇林桥村名列其中。林桥村地处皖东江淮分水岭,面积11平方公里,辖22个村民组,1088户,4200多人口,特色产业是苗木种植。经过50多年的发展,苗木种植已达12000多亩,大小苗木花卉年销售8000万余棵。
——题记
一
1973年立冬这天早晨,20岁的林桥大队林场技术员顾成友踏着晨霜,提着10斤麻油,跟随大队支委、场长施圣玉去南京。10斤麻油装在两个塑料桶中,一桶5斤,是临走前施圣玉让顾成友在大队油坊油榨下灌的,新鲜透亮,香气袭人。坐到长途汽车上,顾成友将麻油放在施圣玉脚边,问:“麻油到南京送给谁?”
施圣玉说:“不知道。”停了一下,又笑着说:“到时候看吧。”
到南京中央门汽车站下车后,施圣玉找到车站问询处,问了路,顾成友跟着他,转了两次公交,来到位于新庄的南京林学院。这里东临紫金山,西滨玄武湖,校园内龙柏挺拔,雪松婆娑,香樟碧绿,金黄的银杏夹杂着红枫,赏心悦目。施圣玉兴奋地连声说:“找对了!找对了!”
一路询问,两人来到学院的苗圃。苗圃方圆有50来亩,里面长满了龙柏、雪松、蜀桧等常绿苗木,还有正在开放的月季、菊花、一品红等花卉。这些苗木和花卉,施圣玉大多叫不出名字。顾成友蹲在地边,一一辨认。两年前,作为初中毕业生,大队曾推荐他到黄山林校培训半年。回来后,一直担任大队林场技术员。40多岁的场长施圣玉,技术上的事情都仰仗他。黄山林校供学生实习的苗圃基地,面积只有三四亩,里面的苗木品种不多。此时,顾成友只能根据老师讲述的和讲义上的那些图,对照着,指点着,毛估带猜地告诉施圣玉面前苗木花卉的名字。
“你们是哪里的,在这里指指点点干什么?”
顾成友抬头,见一个穿着旧军装的中年汉子站在地头,一脸威严地望着他们。施圣玉忙迎上前,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片递上去,微笑着说:“这位同志好,我们是安徽省来安县舜山公社林桥大队的,来这里是想学习苗木花卉栽培的。这是介绍信。”
旧军装皱着眉头,接过介绍信,没有看,说:“林桥大队?一个农村大队学习苗木花卉栽培干什么?”
施圣玉忙着递上一支烟,说:“从1969年开始,我们林桥大队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专门成立大队林场,带着广大贫下中农,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把4000亩荒山全栽上了树,绿化任务算是完成了。但怎么实现大地园林化,我们搞不清楚。前几天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你们学院能培育苗木,造园林,我们一路打听赶来,想学习。”
旧军装这才舒展眉头,看介绍信。施圣玉说:“我要是没有猜错,你应该是退伍军人吧?”
“你怎么知道?”旧军装笑了。
“我也是退伍军人。1949年11月的兵,驻重庆万县,1953年因病复员回乡的。”
“哎呀,你是老兵!”旧军装说着一个立正,举手行了一个军礼。施圣玉忙着立正、还礼。
旧军装姓刘,是苗圃管护队队长。他是1953年的兵,驻成都龙潭。他比施圣玉多穿一些年军装,1963年二级士官转业的。同是从四川退伍的,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刘队长带着他们,一边热情介绍,一边逐垄看苗木花卉,最后还走进玻璃暖房,看了外面不能种植的热带花木。走出暖房,刘队长热情地让二人到自己家里吃饭。施圣玉推辞了一番,见刘队长很真诚,就答应了。
刘队长住在学院宿舍区的平房中。他让妻子做了几个菜,还开了一瓶酒。推杯换盏间,施圣玉提出,林桥大队想购买一批苗木,回去发展苗木生产。刘队长告诉他,南京林学院苗圃是大学生们的实习基地,播种、育苗、扦插、嫁接后成长起来的苗木,只供学院自身绿化使用,通过绿化校园,完成学生们的实习课,从来不外卖。半天没有说话的顾成友此时说:“林桥4000亩山场,栽种的大多是黑松和杂树。早些年栽的几百亩现在已经成材,需要进行更新改造了。改造后的山场,我们要栽一些好看的,能‘园林化’的树。这些树价钱高,而且不好买。所以,施场长想自己建苗圃,培植优良品种,实行林桥园林化。”
“小伙子说得好!”刘队长竖起大拇指。接着他告诉施圣玉,实习基地的负责人是葛主任,可以找他问一问。离开刘队长家时,顾成友用眼神示意了一下进门时丢在墙角的麻油,施圣玉说:“留给刘队长吧。”刘队长忙说:“这不行!我怎么能要你们东西?”施圣玉说:“怎么不行?我们为什么能在你家又吃又喝?”刘队长还要说什么,施圣玉一把拉着他跨出门:“新兵听老兵的。快带我们去找葛主任。”
葛主任是园林系的教授。听说林桥大队4000亩荒山全部绿化了,现在有几百亩成材林需要更新改造,想栽种名优树种,搞园林化,眼中直放光芒,充满了敬意。他说:“我们苗木的确没有对外出售过。要是你们出工置换,也许行。”刘队长不由一拍大腿:“对呀!还是葛主任脑子好使,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出工置换呢?”原来,林学院苗圃东北面近20亩全是多年生杂树,过于繁密,中间无法穿行,不便作为教学实习树木使用,需要全部更新,再将土地复垦,重新规划栽种池杉等新苗木。由于这些大树移栽、土地复垦全是重体力活,师生难以承担,所以迟迟没有动工。
为了搞清楚具体情况,大家从葛主任办公室出来,又来到苗圃,围着那20亩树林转了一圈。施圣玉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农村人别的没有,就是有一股牛劲。只要你们同意,活我们全包了。干完后,你们只要给一些苗木,讓我们能办起来一个小苗圃就行了。只是……”
刘队长说:“施场长,你有什么话尽管说。葛主任是最不喜欢绕弯子的。”
“我是考虑,我们的人怎么来呢?这些树要移栽,地要复垦,需要镢头、铁镐、大锹和斧头、锯子等工具,你们肯定没有。我们怎么带呢?还有就是吃住,这活要四五十个劳动力,十几天才能干完。” 葛主任说:“的确有这么大的劳动量。这就不是我能决定的了。几十个人,在这里干十几天,怎么来回,怎么吃住,要王书记决定才行。”
刘队长说:“我们去找王书记。他是新四军老干部,最平易近人了。”
王书记果然平易近人,很热情地让他们在沙发上坐。顾成友以前从未坐过沙发,身体一下子陷下去半截子,竟然惊叫了一声。听了葛主任的汇报,王书记说:“你们响应毛主席号召,实现大地园林化,是敢教日月换新天啊,有气魄!”
施圣玉原本也有些紧张,这时放松了:“听说王书记是新四军老干部,我们来安当年有很多新四军,我小时候就见过他们。”
“是的,来安是革命老区。1940年3月,我曾经跟随叶飞司令员,急行军到半塔,参加半塔保卫战,反击韩德勤。”王书记目光凝望着前方,仿佛又回到当年的烽烟中。“革命老区就更应该实现园林化了。回去带你们的人来吧。”他拿起电话,打给了分管后勤的副院长,交代副院长派学院大客车到林桥接送农民。农民们在苗圃劳动期间,按照实习大学生的待遇提供吃住。
施圣玉和顾成友连夜赶回了林桥,向大队支书李文章、主任顾广珍做了汇报,两人都非常支持。第二天施圣玉就组织50名精干劳力——因为林学院说来的大客车只能装50人。
很快,在施圣玉的带领下,林桥人带着各种工具,乘坐林学院派来的大客车来到南京,移树垦土。他们披星戴月,整整干了12天,把大树全部移栽到位,又把20亩空地全部复垦过来,按照苗圃队提供的图纸,起出深沟,做成新垄,重新栽上新的苗木。具体的施工都是在顾成友的指挥下完成的。验收那天,葛主任见复垦后的苗圃沟直垄平,上面栽种的苗木纵看成直线,横看成直线,斜看也成直线,一垄垄苗木仿佛是一个个阅兵方队,由衷地赞叹道:“你这个速成班培养出来的技术员,实践经验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大学生。”
林桥人的奉献深深地感动了南京林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他们先是派葛主任带人,在林桥考察、测土,发现林桥一带土壤呈微酸性,适合栽种蜀桧、龙柏、刺柏等。接着,赠送了一大批蜀桧、柏类苗木。春节后,顾成友带着公社的大东方红拖拉机,前后拉了5车苗木。林桥大队在黄泥坝生产队建起了第一个苗圃园,面积15亩。
这一年,施圣玉升任大队副主任,分管林业生产,不再担任林场场长,21岁的顾成友接任林场场长。他利用自己的学识,带领林场职工60多人,手把手地教,带出了一批苗木繁育、栽培技术骨干。技术骨干们又传帮带,林桥苗圃人才滚雪球般扩大,先后建起了小鸡场、银杏队东坝、河边队牛屎洼子等4个苗圃园,育苗面积达百亩。这些苗圃园很快满足了林桥大队的绿化要求,林桥山上的树木从此开始更新换代。1976年春天,林桥苗圃园开始对外出售苗木。顾成友至今记得,第一家到林桥来谈购买苗木的是徐州淮海战役烈士陵园,基于对烈士的崇敬,林场没有收钱,送给了陵园一卡车苗木。2020年,顾成友到烈士陵园去参观,许多树一个人都合抱不过来了。其后,江苏丹阳和昆山林业部门、滁县地区林科所、南京梅山9424工程指挥部、马鞍山钢铁公司等都到林桥来买过苗木。1976年当年,苗木营业纯收入2万多元。那时候,这可是一笔巨款。
施圣玉一直和南京林学院保持着亲密的合作关系。当时,一些名优树木的种子在外面很难买到,比如铅笔柏、雪松等。南京林学院里有不少大树,到了秋天,树上会落下不少树种。施圣玉的儿子施邦和一直记得,那两年的秋天,林桥林场的好几个员工都曾跟着他父亲和顾成友一起,到南京林学院捡拾树上落下的树种。林学院的教授们见他们珍爱树种,都亲切无比,不但帮助他们一起捡拾,而且细致地交代每一种树种催芽育苗要领和流程。对于铅笔柏等发芽率低的树种,葛主任还带领其他教授到林桥地头,教他们浸种、消毒等,以提高发芽率。铅笔柏采用扦插的方法育苗,成活率高。对于这一类树种,如何培育母树,葛主任等也毫无保留地传授了技术要领。
二
林桥苗木的第一次腾飞,是在1980年实行大包干后。此时,况文卿担任村支书,顾成友担任村主任。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时,施圣玉向他们提出:林桥的几处苗圃都是在农田中建立的,所以原则上承包给在林场上班的农户,让个人栽培苗木。这样,林桥苗木发展的态势才不会断。村支委接受了他的建议。这个承包原则,奠定了林桥苗木日后腾飞的基础。此时,能不能把苗木种好,在于每个家庭能否掌握苗木生产技术。一些对苗木市场前景看好的人家,纷纷寻找各种渠道,安排子弟学习。施圣玉托上海的战友,让儿子施邦和进入上海植物园,一边做杂工,一边学技术。顾成友让初中毕业的弟弟顾成杰到琅琊山管理处学习苗木管理栽培技术。一批接一批的人走出林桥,到外面拜师学艺。这些人学成归来后,成为林桥第一批苗木种植专业户。
多年种植管理苗木的实践,让好学的施圣玉掌握了一些苗木栽培技术,在学成归来的儿子施邦和帮助下,施圣玉将家中不少地都种上了铅笔柏。他天天忙扦插,月月修枝条,年年都有铅笔柏卖给江苏黄海边的东海县林业局。因为铅笔柏耐盐,能在含盐高的土地上茁壮成长,滨海滩涂辽阔的地方,适合种它。施圣玉很快成为第一批因苗木致富的人。那时的《滁州日报》曾载文,专门介绍了他家的院落:“施家大院与其说是民宅,倒不如说是百花竞妍、万木争荣的植物园。前院,君子兰、朱顶红、菊花、仙人球,还有各种各样造型的大小盆景,异彩纷呈;后院,雪松、香柏、腊梅、紫竹、南北东西的花草树木,名目繁多。”1982年,施圣玉获得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多种经营先进个人”称号。同年,滁县地区行署授予他“发展林业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
土地承包到户经营刚开始的两年,顾成友和大家一样是种粮食的,但到第三年,他就带领全家种苗木了。当时他和父母、三弟顾成杰、四弟顾成强都在一起生活,全家有20多亩地,全种苗木也小有规模。顾成杰在琅琊山学会了苗木管理技术,精于管理,一年下来,经济效益比种粮食要高出來四五倍。
见生产苗木更来钱,农户们纷纷效仿。以前在大队林场干过活的人,都多少有一些技术。一点技术都没有的人家,打酒买菜,请有技术的人指导,也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高峰时,林桥苗木种植户达到100多户,最大的苗木经营户面积达到30多亩,年收入超过10万元。当年外面的村万元户就是冒尖户了,在林桥,十万不算富,一万才起步。 1983年是林桥苗木成长记忆最多的年份之一。这一年,林桥林木销售火爆,各种苗木价格疯涨,是第一个价格高峰年。到年底,林桥苗木面积突破1000亩。这一年,林桥苗木的奠基人、老党员、第一任林场场长施圣玉因病去世,终年55岁。由于他在林桥苗木发展过程中的突出贡献,1990年9月出版的《来安县志》为其记传。这一年,因为带领群众致富有方,顾成友被聘任为舜山人民公社管委会副主任,成为来安县委聘任干部。1984年公社改成乡,大队改成村,他成为舜山乡副乡长、副书记。1989年底,他调任双塘乡任乡长,与家乡林桥和苗木渐行渐远。其后20多年,他转为国家干部,先后出任双塘乡书记、半塔镇镇长、县民政局局长,林桥苗木于他如昨夜星辰,闪烁在美好的记忆中。
三
顾成友无暇再过问家中的苗木。三弟顾成杰挑起了顾家苗木培植、经营的担子。
1983年苗木市场火爆时,一棵一米多高的蜀桧苗能卖30元。顾成杰家的承包地,能种蜀桧的,他全种蜀桧了。20多亩地里有1万多棵1米多高的蜀桧。这么高的苗子,需要成长3年,1亩地可以育成1000棵,也就是说,一亩地的蜀桧卖了就能收入3万元。因为顾成杰想着扩大再生产,留着做母树,用枝条扦插育苗,当年只卖了很少一部分蜀桧。
进入1985年后,由于很多地方发展苗木,供应量大增,苗木市场开始疲软,林桥苗木一下子销不动了。原本金光闪闪肥嘟嘟的苗木,一下子变成了鸡肋,啃不到肉,又舍不得扔掉。
从1985年到1990年,长达6年时间,林桥苗木人家一直备受煎熬。有些人家苗木卖不出去,开始时在地里疯长,长着长着,把地垄的空间挤满了,苗木不再生长,有的成为小老树,有的变黄变枯。苗木卖不掉,没有钱,自然会让人觉得前途暗淡,有些人就把地里的苗木砍了,回过头来再种粮食。可怜那些曾经郁郁葱葱的苗木,砍倒晒干后,被塞进灶膛,由一片绿,化作一缕烟。
顾成杰记得,那些年,一到春天,他就出去,前后3个多月,赶集似的销售苗木。河南、山东、苏北的很多县城,他都去过。那时候,大家普遍都穷,没有钱搞大面积绿化,北方的那些县城都灰蒙蒙的,春天里一阵风来,尘土弥漫,让人难以睁开眼睛。所以,它们特别需要苗木,特别是常绿苗木,实施绿化。
最早领着顾成杰出去的是赵佩根。赵佩根比顾成友小两岁,林桥村赵巷组人,因为在林场跟随顾成友学习过,他自称是顾成友的大徒弟。尽管只有小学文化,但他悟性很高。顾成友从黄山林校培训归来担任林场技术员后,他们就在一起了。苗木栽培的一点一滴,他都虚心向顾成友请教,到后来,顾成友懂的,他没有不懂的;顾成友会的,他没有不会的。
1986年早春,顾成杰等人将已经成形的雪松、蜀桧和各种柏树等从地里起出来,组合成一大卡车苗木,跟着赵佩根,向北拉到河南沈丘县。在沈丘县城关,他们找一块空地卸下苗木,在旁边用塑料布搭一个棚子,守着,慢慢卖。
之所以来沈丘,是因为沈丘县林业局的人曾慕名去林桥买苗木,前面三年每一年都来,有一年,分管林业的副县长也来过。沈丘当地没有一家苗圃,需要栽常绿树的机关单位很多。因为有了这一渊源,赵佩根和顾成杰才把苗木拉到沈丘卖。到了沈丘,赵佩根去找林业局之前买雪松的人才知道,沈丘县林业局前三年买回的雪松苗,一棵也没有栽活。整个林业局有16位工程师,轮番上阵,都没有起作用。所以,今年他们不想栽了。
赵佩根跟着县林业局的人去了栽雪松的一个公园,果然看到一些死掉的雪松。松针早已掉光了,细脚伶仃的树干举着几个残枝,在灰蒙蒙的空气中站立,一片凄凉。赵佩根找到一把锹,将死树挖出来,认真地看了看,又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心里有了数。这些雪松,沈丘人栽得太深,树身也没有支架,且這一片地四周有些高,中间凹,但没有开排水沟,夏天暴雨后一定会积水。雪松生长的特点是根系只有在靠近土壤表层的地方才会生长得最好,活性最高。种植的时候不能把土坑挖得太深进行深植,深植了就是有违雪松的正常生长规律。移植的雪松因为根系很浅,不抗大风,所以得搭建三角支架支撑。不然吹倒了,雪松也就完蛋了。还有雪松怕水,哪怕就遭遇一次积水,也会造成雪松终身的伤害。它的生长速度大减,颜色也变得绿中带黄,严重的时候,松针会大量脱落,很快死亡。
掌握了这些情况,赵佩根说:“我现在带来了不少雪松。我来给你们栽,等到成活后,你们再给钱。要是不成活,我一分钱不要!”
赵佩根按照自己掌握的技术,在沈丘县林业局栽了3年雪松的地方,把雪松一一栽下,共有373棵,都是1米以上的高度。他把雪松栽得很浅,根部培土很厚。每一棵雪松,他都搭建三角支架支撑好,让频频刮起的大风摇晃不了,更吹不倒。同时,他又给一些地势低洼的场地都开了沟,确保夏天暴雨后,雪松地里不积水。栽种完毕,他和顾成杰运到沈丘的苗木已经销售光了。顾成杰等人回来安,赵佩根独自一人留下来,依然住在城关的塑料布棚子里。每天,他都要去给那些雪松浇水。一天100多棵,三天一个循环。根部浇水适量就行了,麻烦的是每天都要向叶面喷水。他就这么坚守着,直到初夏时节第一场暴雨来临。那天,他披着一块塑料布,跑到栽种雪松的地块,看着浑浊的雨水,顺着他开出的沟及时淌走了,雪松地没有一点积水,晚上才放心地回到城关的塑料棚中。
到了秋天,沈丘那边传来消息,赵佩根栽下的373棵雪松全部成活,一年下来,都长高了20厘米。对方让他提供账号,要将买树款打给他。赵佩根没有账号,急忙赶到乡政府,找顾成友帮忙。顾成友找了一个个体户朋友提供账号,才解决了打款问题。
1987年春,沈丘县分管林业的副县长又来到林桥,他告诉赵佩根,沈丘县委常委会决定,将赵佩根作为人才引进到沈丘县,身份转为国家干部,担任县苗圃园园长,负责建设沈丘县苗圃,促进沈丘县的绿化工作。他的妻子一字不识,但可以安排到苗圃园当工人。加上两个孩子和老母亲,全家5口人全部农转非,成为城市居民户口。在那个计划经济占主导的时代,这事不但在林桥引起巨大震动,在整个来安县也引起了巨大震动。赵佩根当然激动,心中忐忑不安,对于他一个小学文化的农民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黄金,砸到脚了,是真的吗?自己一家人离开林桥,到遥远的沈丘,能行吗?他的犹豫被在乡里工作的叔叔知道了,叔叔立刻上门道:“我当了15年兵,转业回来当干部,才把你婶婶的户口农转非。你一个老农民,跟着顾乡长学会种两棵树,人家把你当作人才引进,让你当国家干部,把你妈的户口都一起转了,你还有什么说的?赶快去,给人家好好种树!” 赵佩根到了沈丘,先是担任苗圃园园长,建起了一个30亩的苗圃。在他的影响下,沈丘苗圃业飞速发展,他个人后来也在当地建立了苗圃园。在苗圃园园长任上干了三年,他又担任沈丘县绿化队队长。开始,绿化队几十个人,到他退休时发展到500多人。到沈丘30多年,赵佩根乡情不断,一直和林桥密切联系。他在沈丘做绿化项目时,经常用林桥乡亲的苗木,有机会,也往其他地方推销林桥苗木。退休后,他又在林桥流转土地山场300多亩,栽种苗木。这其中有200多亩的癞痢山,山上多石头,如同长满癞痢一样,是林桥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山场。以前,也有人在上面植树,但多是粗放栽种,靠天收。赵佩根经手后,投资50万元,对山场进行垦殖,能清理掉的石头尽量清理掉,让山场土壤覆盖面变大、变深。针对癞痢山土壤特点,他在山上定植了许多桂花,间或也有红叶石楠等点缀。如今,定植的桂花,都有近两米高,树冠也一米多了,癞痢山正在长成桂花山。
对于苗木,赵佩根是幸运的,也是执着的。对于苗木,顾成杰没有赵佩根幸运,但执着丝毫不输于他。赵佩根作为被人才引进离开了林桥,顾成杰继续带着苗木赶集,那五六年的时间,他先后到过河南周口、商丘、开封,也到过山东潍坊和苏北盐城、宿迁等地。那些县城的集贸市场,都曾响彻过他的吆喝声。在一个地方,他一般只能待上半个月。当下林桥人卖苗木,都是有销售对象才起苗的,为了保证成活,根部必须带上土球。起苗、捆扎、运输成本都很高。当年的苗木,基本是根部不带土球的裸根苗——带土球的一车装不了多少,赶集很多时候拼的是价格便宜,走量。
货到地头死!苗木运到当地,放在市场的空地上,尽管每天都给树根浇水,但半个月下来要是还卖不掉,就不行了。超过半个月的裸根苗木再拿到地里栽,成活率是非常低的。有一年在山东,半个月过去了,一卡车苗木还有三分之一没卖掉,顾成杰只好雇了一辆手扶拖拉机,把它们拉到野外浇上柴油,全烧掉了。那时候,他就有市场意识。虽然是濒临死亡的苗木,但不能随便扔了,万一有人捡回去,用水泡一泡栽下去活了,明年再来卖苗,就很少会有人买了。大家伙都会观望、等待,等你卖不掉丢弃时捡回去。现在回想起几年的赶集,顾成杰心中依然会泛起阵阵苦涩。
那几年,林桥的不少人家已经不种苗木了,但顾成杰依然年年栽种。每一年除掉春天那三个多月他在外面赶集忙销售外,其余时间都是整地、扦插、播种、嫁接不停。那段时间也是卖粮难的时候,很多农民不愿种树,也不愿意种粮食,有不少土地抛荒。见有合适的地块,顾成杰就和户主商量,把土地租下来。双方签订合同,一签最少10年,因为他记得,上初中时老师说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在发展,绿化家园,装点江山的机遇一定会到来。
四
机遇说来就来。1992年春节过后,来安县林业局的人找到顾成杰,说滁县地区林业局要买高度超过1.6米的蜀桧,绿化104国道两边。他们要的量很大,找了一些地方,都没有办法满足。听说林桥有,就让来安县林业局帮着联系。顾成杰急忙从自家的苗圃中起了三棵超过1.6米高度的蜀桧,用一台手扶拖拉机拉着,来到位于滁州市车站路的地区林业局,找到项目负责的副局长。副局长看了苗子,说:“好!我们就是要这样的。你有多少?”
“我家多呢。有7亩多地呢。你多少钱一棵?”
“10块。”
10块钱一棵1.6米的蜀桧价钱跟1983年比太低了,但和前两年价格比,还是涨了不少的。生意可以做。顾成杰稍微计算了一下说:“1.6米以上的我家大概有3500棵。你要多少呢?”
“我全要!其他人家还有吗?”
“其他人家?”顾成杰愣了一下,“有。”
“有多少?”
“差不多也有3500棵。”
“太少了。104国道在滁县地区范围内要15300棵。你们一半也没有达到。”
顾成杰敏锐地意识到,生意来了。“林桥没有,其他地方有。15300棵,我包供货。”
外出赶集这几年,顾成杰对华东这一片的苗木市场都有了很好的了解,尤其是苏北如皋、沭阳一带,苗木种植发展很快,有很多蜀桧等常绿树苗。他和地区林业局签订合同后,先是卖了自己家的蜀桧,又把村里李正兵、丁必胜、查学海等人家的卖掉。其后到外地组织货源,从中赚了一笔可观的利润。
苗木市场开始回暖。顾成杰走出困境,以后再也没有外出奔波赶集了。1997年,舜山园艺场经营不下去了,改制拍卖,顾成杰竞拍到手。他把60多亩品质差、产量低的果木全部刨掉,改建苗圃。當年,这个苗圃就辐射带动了周围的十几个农户,扩展苗圃达200多亩。这十几个农户有的手上有些积蓄,想投资干苗圃,但又怕卖不掉。有的能出去跑销售,但又没有投入资金。顾成杰和他们都达成合作协议,销售这一块,他做经纪人,负责联系指导;没有资金投入的,他担保贷款。这样许多人都动起来了。一个叫朱家友的贫困户,先是栽种了十多亩苗木,种植广玉兰、蜀桧、桂花、龙柏等,后来发展到了五六十亩,很快就脱了贫。
1999年初,林桥的苗木已经发展到2500亩了。顾成杰想把自己的苗圃再扩大,但对未来的市场前景又有些担心,举棋不定。到了10月份,村支书况文卿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从这个月开始,作为中国西部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要相继启动,其中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在西部全面推开。明年春,中国西部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将开始。况文卿立刻组织苗木专业户、村干部、村民组长一行20多人,请县林业局一位副局长做领队,自费到西北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考察。他们先是到达西北林业大学,请教了相关专家,然后分成了6个小组,一个省区两个小组,分头深入相关地区,考察市场需求。那些地方要还什么林,种什么草?林桥现有的苗木能否满足?若不行,培育什么样的新苗木合适?他们一路走,一路散发林桥苗木商品信息,受到很多地方林业部门的欢迎。他们先后行走了18天,考察了近30个县市区,得到西北退耕还林需要大量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信息。蜀桧、西安桧、侧柏、桧柏、龙柏、女贞等常绿乔木林桥各家苗圃园就有。银杏、刺槐、龙爪槐、臭椿等落叶乔木林桥也可以繁殖。 况文卿一行还没有回到家,顾成杰就发来消息,已经有好几拨西北的人上门订购苗木了。苗木的价格已经看涨。顾成杰坚定信念,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了。
到了2000年,顾成杰在林桥村内外,流转了上千亩的土地,除了栽种蜀桧、雪松、柏类、桂花、香樟、石楠、广玉兰、白玉兰外,还栽种各种枫树、红花檵木、栾树、女贞、无患子、朴树、梧桐、合欢、紫薇等,另外还有南洋杉、红豆杉、金钱松、水松等小品种,总计达到几十种,品类繁多,应有尽有。常规的绿化工程,不出林桥,顾成杰都可以给配齐绿化苗木。
2002年4月13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考察林桥。他赞扬林桥苗木生产为未来农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子,要求村里坚持走品牌化、产业化、企业化模式。此后,林桥苗木进入黄金发展十年。村党总支鼓励支持苗木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带领村民连片种植,规模经营,并于2003年注册“林桥”商标,所有经纪人、合作社、营销点全部以此商标对外宣传和经营,打响林桥苗木品牌。
村里还成立了林桥经纪人支部,培养了一支500余人的苗木经纪人队伍,打通外地销售渠道。村里利用集体资金,给22个村民组安装了66个调频高音喇叭,方便苗农接收苗木收购信息。此外,还根据苗木分布情况,先后修建大型苗木货场一处,小型苗木货场六处,为苗农们销售苗木节省运输、人工费用。村里的道路也全面硬化,主干道多变成柏油路,次干道变成水泥路。运输苗木的车辆下雨天也可以开到地头。
2003年,顾成杰筹集了部分资金,注册成立了皖东林桥园林园艺工程有限公司,对外承揽园林绿化、道路美化、小区园艺、公园设计等工程,集规划设计、苗木供应、施工管理于一体。公司成立后,他在外面参加竞标,第一单中下的是江苏盱眙县交通局的一段省道绿化项目。这个项目200万,不大,但他做的很讲究,一下子打开了盱眙的市场。盱眙水务局、建设局等工程项目他都先后中标。其后,他又进军泗县,投中泗县公路局的项目。再其后,顾成杰进军滁州市场,竞下滁州市建委琅琊古道绿化、菱溪湖公园绿化等项目,摘取了滁州市第一个园林工程“黄山杯”奖。随着工程量的增加,顾成杰的苗圃面积也不断拓展。除了林桥所在的舜山镇有1000亩,在来安新安镇又扩大300亩,在滁州琅琊山建设了257亩,高铁站两边200多亩,学院路125亩,市经开区70亩,总数达到2000多亩,后来居上的顾成杰,成为林桥苗木第一人。
黄金十年期间,许多村民盖起了两层、三层不等的楼房,白墙红瓦,星罗棋布,状如一栋栋小别墅。绿树村边合,红瓦映青山,成为林桥又一道风景线。
慕名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新华社等新闻记者也来到林桥采访。当年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学海说:“来参观采访的,我都带他们看。看什么?一看林橋树,二看林桥路,三看林桥小别墅,关键是看党支部!”的确,林桥苗木的成长,党支部的引领功不可没。
五
顾成友离开林桥后,不能再在田野山峦上种植苗木,但那昨夜星辰般的苗木情结却一直在他心中闪烁。工作稍有闲暇,他就螺蛳壳里做道场,倒弄三五树桩,培植一二盆景。弹丸之地,方寸之间,感觉苗木成长的气息。2014年他退休了,先是去西北、西南玩了一年,就有些厌倦。凭着兴趣,他加入了来安县盆景协会、滁州市盆景协会,想再续与苗木的前缘。
性格决定命运。顾成友是那种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出三六九的人,摆弄盆景明明是玩票,却一下子钻了进去,见到好盆景就想买。家中到处是盆景,退休工资大多都花在了盆景上。滁州市盆景协会会长刘传福见了对他说:“你买的这些盆景,品位并不高。以后见多了,你就会明白。老是买盆景,不是盆景的玩法。”
顾成友忙问:“那该怎么玩呢?”
“自己造!”陪同的县盆景协会会长石少军说,“你会种植苗木,会嫁接,自己先培养素材,找些老树桩,进行嫁接、造型,就能造出自己的东西。”
2015年底,顾成友筹集资金,在林桥村部广场西侧流转了30亩土地,引种日本系鱼川真柏 。第一批引种600多棵大小不一母本树种。不久又引进日本纪州真柏、八房真柏以及新西兰珍珠柏树种,总共花了近百万元。新西兰珍珠柏别具特色,桩小、冠满,观赏性高,它主要生于岩石缝里,生存能力极强,抗严寒、耐贫瘠,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利于制成盆景。顾成友觉得能丰富素材类型,也引种了它。2019年1月,顾成友开始销售盆景素材,山东潍坊、江苏新沂、浙江金华、四川成都等地盆景制作公司都抢着要货。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林桥的很多苗木销售受阻,但顾成友的盆景素材成交量却很大。
2020年下半年,石少军和来安县盆景协会名誉会长余勇、山东临沂园林工程公司经理白顺兵一起找到顾成友,让他停止销售素材苗木,进行资产核算,他们三人要和他一起建立合作社,共同做大盆景素材。石少军还提出现场制作盆景,进行网上直播,让林桥苗木成长再添新光彩。这几个人顾成友原本都认识,知道他们都是务实勤业的人。他作为县盆景协会的会员,多次亲眼看过石少军制作盆景的情形。石少军曾拜师中国盆景界新徽派的代表人物王恒亮,把王恒亮的“单枝封顶,单枝成景”盆景技法发挥得很到位,用真柏、五针松等制作出的盆景具有自然的神韵和工笔或写意画的效果。那些盆景,或刚或柔,或曲或直,变化中求统一,层次中有层次。对于一些大的日本真柏素材,则运用留白艺术,巧妙利用其鳞叶细小而致密,非常紧簇、抱团的特点,创造出“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艺术效果。要是他们都参与进来,一是盆景素材生产规模可以几倍乃至几十倍地扩大;二是通过石少军就地取材,现场制作盆景进行直播,将会在林桥成为另一种成长形式的带动。
很快,安徽来安林桥盆景素材专业合作社成立了。首批社员为顾成友、石少军、白顺兵、余勇和顾成强。为了促进合作社长远发展,顾成友力推石少军担任法人代表,自己退居二线。合作社需要办公场地,还要盆景制作间、展示厅和直播间,若是进行新建,一是需要追加投资,二是要申报建设手续,可能会磨蹭很长时间。林桥村党总支书记刘宏燕和村委会主任杨满田听说了,主动找上门,说:“我们来解决。”由村党总支出面,合作社顺利租下了林桥村电子商务中心。
合作社招收了赵怀来等12个村民,一边在盆景园打工,一边培训学习。除了顾成友和石少军手把手的教授,合作社还有计划地安排一些人到蚌埠跟随王恒亮大师学习盆景制作,同时又请进湖南浏阳园艺师欧代迢来教授龙柏等苗木打弯、捆扎等造型技术。有些技术能立马见效益。2020年,赵怀来除了为合作社打工,自己也精心制作盆景素材,仅龙柏等造型树一项,就销售了十几万元。至于顾成友他们的林桥盆景素材专业合作社,今年三个月不到,销售已经过400万元了。盆景素材,为林桥苗木成长,又打开了一扇窗子。
二月二了,龙抬头。林桥的苗木纷纷抬头,绽出新枝。早晨,不少苗木种植户来到林桥盆景素材专业合作社的苗圃园里,看顾成友如何为一棵不到一尺高的小苗从根部缠绕、捆扎造型,看他把龙柏睡着栽在地里。有些人还想拜他为师傅,他说:“不是我保守,我这两下子,一是乱倒腾的,不上章法;二是拜石少军会长他们为师,现学的。要拜师,你们就拜他们吧。”
石少军不在苗圃地里。他正在苗圃园东面的林桥电子商务中心制作间里,和园艺师欧代迢一起雕琢树桩,准备线上直播呢。
责任编辑 黄月梅
——题记
一
1973年立冬这天早晨,20岁的林桥大队林场技术员顾成友踏着晨霜,提着10斤麻油,跟随大队支委、场长施圣玉去南京。10斤麻油装在两个塑料桶中,一桶5斤,是临走前施圣玉让顾成友在大队油坊油榨下灌的,新鲜透亮,香气袭人。坐到长途汽车上,顾成友将麻油放在施圣玉脚边,问:“麻油到南京送给谁?”
施圣玉说:“不知道。”停了一下,又笑着说:“到时候看吧。”
到南京中央门汽车站下车后,施圣玉找到车站问询处,问了路,顾成友跟着他,转了两次公交,来到位于新庄的南京林学院。这里东临紫金山,西滨玄武湖,校园内龙柏挺拔,雪松婆娑,香樟碧绿,金黄的银杏夹杂着红枫,赏心悦目。施圣玉兴奋地连声说:“找对了!找对了!”
一路询问,两人来到学院的苗圃。苗圃方圆有50来亩,里面长满了龙柏、雪松、蜀桧等常绿苗木,还有正在开放的月季、菊花、一品红等花卉。这些苗木和花卉,施圣玉大多叫不出名字。顾成友蹲在地边,一一辨认。两年前,作为初中毕业生,大队曾推荐他到黄山林校培训半年。回来后,一直担任大队林场技术员。40多岁的场长施圣玉,技术上的事情都仰仗他。黄山林校供学生实习的苗圃基地,面积只有三四亩,里面的苗木品种不多。此时,顾成友只能根据老师讲述的和讲义上的那些图,对照着,指点着,毛估带猜地告诉施圣玉面前苗木花卉的名字。
“你们是哪里的,在这里指指点点干什么?”
顾成友抬头,见一个穿着旧军装的中年汉子站在地头,一脸威严地望着他们。施圣玉忙迎上前,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片递上去,微笑着说:“这位同志好,我们是安徽省来安县舜山公社林桥大队的,来这里是想学习苗木花卉栽培的。这是介绍信。”
旧军装皱着眉头,接过介绍信,没有看,说:“林桥大队?一个农村大队学习苗木花卉栽培干什么?”
施圣玉忙着递上一支烟,说:“从1969年开始,我们林桥大队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专门成立大队林场,带着广大贫下中农,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把4000亩荒山全栽上了树,绿化任务算是完成了。但怎么实现大地园林化,我们搞不清楚。前几天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你们学院能培育苗木,造园林,我们一路打听赶来,想学习。”
旧军装这才舒展眉头,看介绍信。施圣玉说:“我要是没有猜错,你应该是退伍军人吧?”
“你怎么知道?”旧军装笑了。
“我也是退伍军人。1949年11月的兵,驻重庆万县,1953年因病复员回乡的。”
“哎呀,你是老兵!”旧军装说着一个立正,举手行了一个军礼。施圣玉忙着立正、还礼。
旧军装姓刘,是苗圃管护队队长。他是1953年的兵,驻成都龙潭。他比施圣玉多穿一些年军装,1963年二级士官转业的。同是从四川退伍的,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刘队长带着他们,一边热情介绍,一边逐垄看苗木花卉,最后还走进玻璃暖房,看了外面不能种植的热带花木。走出暖房,刘队长热情地让二人到自己家里吃饭。施圣玉推辞了一番,见刘队长很真诚,就答应了。
刘队长住在学院宿舍区的平房中。他让妻子做了几个菜,还开了一瓶酒。推杯换盏间,施圣玉提出,林桥大队想购买一批苗木,回去发展苗木生产。刘队长告诉他,南京林学院苗圃是大学生们的实习基地,播种、育苗、扦插、嫁接后成长起来的苗木,只供学院自身绿化使用,通过绿化校园,完成学生们的实习课,从来不外卖。半天没有说话的顾成友此时说:“林桥4000亩山场,栽种的大多是黑松和杂树。早些年栽的几百亩现在已经成材,需要进行更新改造了。改造后的山场,我们要栽一些好看的,能‘园林化’的树。这些树价钱高,而且不好买。所以,施场长想自己建苗圃,培植优良品种,实行林桥园林化。”
“小伙子说得好!”刘队长竖起大拇指。接着他告诉施圣玉,实习基地的负责人是葛主任,可以找他问一问。离开刘队长家时,顾成友用眼神示意了一下进门时丢在墙角的麻油,施圣玉说:“留给刘队长吧。”刘队长忙说:“这不行!我怎么能要你们东西?”施圣玉说:“怎么不行?我们为什么能在你家又吃又喝?”刘队长还要说什么,施圣玉一把拉着他跨出门:“新兵听老兵的。快带我们去找葛主任。”
葛主任是园林系的教授。听说林桥大队4000亩荒山全部绿化了,现在有几百亩成材林需要更新改造,想栽种名优树种,搞园林化,眼中直放光芒,充满了敬意。他说:“我们苗木的确没有对外出售过。要是你们出工置换,也许行。”刘队长不由一拍大腿:“对呀!还是葛主任脑子好使,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出工置换呢?”原来,林学院苗圃东北面近20亩全是多年生杂树,过于繁密,中间无法穿行,不便作为教学实习树木使用,需要全部更新,再将土地复垦,重新规划栽种池杉等新苗木。由于这些大树移栽、土地复垦全是重体力活,师生难以承担,所以迟迟没有动工。
为了搞清楚具体情况,大家从葛主任办公室出来,又来到苗圃,围着那20亩树林转了一圈。施圣玉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农村人别的没有,就是有一股牛劲。只要你们同意,活我们全包了。干完后,你们只要给一些苗木,讓我们能办起来一个小苗圃就行了。只是……”
刘队长说:“施场长,你有什么话尽管说。葛主任是最不喜欢绕弯子的。”
“我是考虑,我们的人怎么来呢?这些树要移栽,地要复垦,需要镢头、铁镐、大锹和斧头、锯子等工具,你们肯定没有。我们怎么带呢?还有就是吃住,这活要四五十个劳动力,十几天才能干完。” 葛主任说:“的确有这么大的劳动量。这就不是我能决定的了。几十个人,在这里干十几天,怎么来回,怎么吃住,要王书记决定才行。”
刘队长说:“我们去找王书记。他是新四军老干部,最平易近人了。”
王书记果然平易近人,很热情地让他们在沙发上坐。顾成友以前从未坐过沙发,身体一下子陷下去半截子,竟然惊叫了一声。听了葛主任的汇报,王书记说:“你们响应毛主席号召,实现大地园林化,是敢教日月换新天啊,有气魄!”
施圣玉原本也有些紧张,这时放松了:“听说王书记是新四军老干部,我们来安当年有很多新四军,我小时候就见过他们。”
“是的,来安是革命老区。1940年3月,我曾经跟随叶飞司令员,急行军到半塔,参加半塔保卫战,反击韩德勤。”王书记目光凝望着前方,仿佛又回到当年的烽烟中。“革命老区就更应该实现园林化了。回去带你们的人来吧。”他拿起电话,打给了分管后勤的副院长,交代副院长派学院大客车到林桥接送农民。农民们在苗圃劳动期间,按照实习大学生的待遇提供吃住。
施圣玉和顾成友连夜赶回了林桥,向大队支书李文章、主任顾广珍做了汇报,两人都非常支持。第二天施圣玉就组织50名精干劳力——因为林学院说来的大客车只能装50人。
很快,在施圣玉的带领下,林桥人带着各种工具,乘坐林学院派来的大客车来到南京,移树垦土。他们披星戴月,整整干了12天,把大树全部移栽到位,又把20亩空地全部复垦过来,按照苗圃队提供的图纸,起出深沟,做成新垄,重新栽上新的苗木。具体的施工都是在顾成友的指挥下完成的。验收那天,葛主任见复垦后的苗圃沟直垄平,上面栽种的苗木纵看成直线,横看成直线,斜看也成直线,一垄垄苗木仿佛是一个个阅兵方队,由衷地赞叹道:“你这个速成班培养出来的技术员,实践经验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大学生。”
林桥人的奉献深深地感动了南京林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他们先是派葛主任带人,在林桥考察、测土,发现林桥一带土壤呈微酸性,适合栽种蜀桧、龙柏、刺柏等。接着,赠送了一大批蜀桧、柏类苗木。春节后,顾成友带着公社的大东方红拖拉机,前后拉了5车苗木。林桥大队在黄泥坝生产队建起了第一个苗圃园,面积15亩。
这一年,施圣玉升任大队副主任,分管林业生产,不再担任林场场长,21岁的顾成友接任林场场长。他利用自己的学识,带领林场职工60多人,手把手地教,带出了一批苗木繁育、栽培技术骨干。技术骨干们又传帮带,林桥苗圃人才滚雪球般扩大,先后建起了小鸡场、银杏队东坝、河边队牛屎洼子等4个苗圃园,育苗面积达百亩。这些苗圃园很快满足了林桥大队的绿化要求,林桥山上的树木从此开始更新换代。1976年春天,林桥苗圃园开始对外出售苗木。顾成友至今记得,第一家到林桥来谈购买苗木的是徐州淮海战役烈士陵园,基于对烈士的崇敬,林场没有收钱,送给了陵园一卡车苗木。2020年,顾成友到烈士陵园去参观,许多树一个人都合抱不过来了。其后,江苏丹阳和昆山林业部门、滁县地区林科所、南京梅山9424工程指挥部、马鞍山钢铁公司等都到林桥来买过苗木。1976年当年,苗木营业纯收入2万多元。那时候,这可是一笔巨款。
施圣玉一直和南京林学院保持着亲密的合作关系。当时,一些名优树木的种子在外面很难买到,比如铅笔柏、雪松等。南京林学院里有不少大树,到了秋天,树上会落下不少树种。施圣玉的儿子施邦和一直记得,那两年的秋天,林桥林场的好几个员工都曾跟着他父亲和顾成友一起,到南京林学院捡拾树上落下的树种。林学院的教授们见他们珍爱树种,都亲切无比,不但帮助他们一起捡拾,而且细致地交代每一种树种催芽育苗要领和流程。对于铅笔柏等发芽率低的树种,葛主任还带领其他教授到林桥地头,教他们浸种、消毒等,以提高发芽率。铅笔柏采用扦插的方法育苗,成活率高。对于这一类树种,如何培育母树,葛主任等也毫无保留地传授了技术要领。
二
林桥苗木的第一次腾飞,是在1980年实行大包干后。此时,况文卿担任村支书,顾成友担任村主任。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时,施圣玉向他们提出:林桥的几处苗圃都是在农田中建立的,所以原则上承包给在林场上班的农户,让个人栽培苗木。这样,林桥苗木发展的态势才不会断。村支委接受了他的建议。这个承包原则,奠定了林桥苗木日后腾飞的基础。此时,能不能把苗木种好,在于每个家庭能否掌握苗木生产技术。一些对苗木市场前景看好的人家,纷纷寻找各种渠道,安排子弟学习。施圣玉托上海的战友,让儿子施邦和进入上海植物园,一边做杂工,一边学技术。顾成友让初中毕业的弟弟顾成杰到琅琊山管理处学习苗木管理栽培技术。一批接一批的人走出林桥,到外面拜师学艺。这些人学成归来后,成为林桥第一批苗木种植专业户。
多年种植管理苗木的实践,让好学的施圣玉掌握了一些苗木栽培技术,在学成归来的儿子施邦和帮助下,施圣玉将家中不少地都种上了铅笔柏。他天天忙扦插,月月修枝条,年年都有铅笔柏卖给江苏黄海边的东海县林业局。因为铅笔柏耐盐,能在含盐高的土地上茁壮成长,滨海滩涂辽阔的地方,适合种它。施圣玉很快成为第一批因苗木致富的人。那时的《滁州日报》曾载文,专门介绍了他家的院落:“施家大院与其说是民宅,倒不如说是百花竞妍、万木争荣的植物园。前院,君子兰、朱顶红、菊花、仙人球,还有各种各样造型的大小盆景,异彩纷呈;后院,雪松、香柏、腊梅、紫竹、南北东西的花草树木,名目繁多。”1982年,施圣玉获得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多种经营先进个人”称号。同年,滁县地区行署授予他“发展林业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
土地承包到户经营刚开始的两年,顾成友和大家一样是种粮食的,但到第三年,他就带领全家种苗木了。当时他和父母、三弟顾成杰、四弟顾成强都在一起生活,全家有20多亩地,全种苗木也小有规模。顾成杰在琅琊山学会了苗木管理技术,精于管理,一年下来,经济效益比种粮食要高出來四五倍。
见生产苗木更来钱,农户们纷纷效仿。以前在大队林场干过活的人,都多少有一些技术。一点技术都没有的人家,打酒买菜,请有技术的人指导,也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高峰时,林桥苗木种植户达到100多户,最大的苗木经营户面积达到30多亩,年收入超过10万元。当年外面的村万元户就是冒尖户了,在林桥,十万不算富,一万才起步。 1983年是林桥苗木成长记忆最多的年份之一。这一年,林桥林木销售火爆,各种苗木价格疯涨,是第一个价格高峰年。到年底,林桥苗木面积突破1000亩。这一年,林桥苗木的奠基人、老党员、第一任林场场长施圣玉因病去世,终年55岁。由于他在林桥苗木发展过程中的突出贡献,1990年9月出版的《来安县志》为其记传。这一年,因为带领群众致富有方,顾成友被聘任为舜山人民公社管委会副主任,成为来安县委聘任干部。1984年公社改成乡,大队改成村,他成为舜山乡副乡长、副书记。1989年底,他调任双塘乡任乡长,与家乡林桥和苗木渐行渐远。其后20多年,他转为国家干部,先后出任双塘乡书记、半塔镇镇长、县民政局局长,林桥苗木于他如昨夜星辰,闪烁在美好的记忆中。
三
顾成友无暇再过问家中的苗木。三弟顾成杰挑起了顾家苗木培植、经营的担子。
1983年苗木市场火爆时,一棵一米多高的蜀桧苗能卖30元。顾成杰家的承包地,能种蜀桧的,他全种蜀桧了。20多亩地里有1万多棵1米多高的蜀桧。这么高的苗子,需要成长3年,1亩地可以育成1000棵,也就是说,一亩地的蜀桧卖了就能收入3万元。因为顾成杰想着扩大再生产,留着做母树,用枝条扦插育苗,当年只卖了很少一部分蜀桧。
进入1985年后,由于很多地方发展苗木,供应量大增,苗木市场开始疲软,林桥苗木一下子销不动了。原本金光闪闪肥嘟嘟的苗木,一下子变成了鸡肋,啃不到肉,又舍不得扔掉。
从1985年到1990年,长达6年时间,林桥苗木人家一直备受煎熬。有些人家苗木卖不出去,开始时在地里疯长,长着长着,把地垄的空间挤满了,苗木不再生长,有的成为小老树,有的变黄变枯。苗木卖不掉,没有钱,自然会让人觉得前途暗淡,有些人就把地里的苗木砍了,回过头来再种粮食。可怜那些曾经郁郁葱葱的苗木,砍倒晒干后,被塞进灶膛,由一片绿,化作一缕烟。
顾成杰记得,那些年,一到春天,他就出去,前后3个多月,赶集似的销售苗木。河南、山东、苏北的很多县城,他都去过。那时候,大家普遍都穷,没有钱搞大面积绿化,北方的那些县城都灰蒙蒙的,春天里一阵风来,尘土弥漫,让人难以睁开眼睛。所以,它们特别需要苗木,特别是常绿苗木,实施绿化。
最早领着顾成杰出去的是赵佩根。赵佩根比顾成友小两岁,林桥村赵巷组人,因为在林场跟随顾成友学习过,他自称是顾成友的大徒弟。尽管只有小学文化,但他悟性很高。顾成友从黄山林校培训归来担任林场技术员后,他们就在一起了。苗木栽培的一点一滴,他都虚心向顾成友请教,到后来,顾成友懂的,他没有不懂的;顾成友会的,他没有不会的。
1986年早春,顾成杰等人将已经成形的雪松、蜀桧和各种柏树等从地里起出来,组合成一大卡车苗木,跟着赵佩根,向北拉到河南沈丘县。在沈丘县城关,他们找一块空地卸下苗木,在旁边用塑料布搭一个棚子,守着,慢慢卖。
之所以来沈丘,是因为沈丘县林业局的人曾慕名去林桥买苗木,前面三年每一年都来,有一年,分管林业的副县长也来过。沈丘当地没有一家苗圃,需要栽常绿树的机关单位很多。因为有了这一渊源,赵佩根和顾成杰才把苗木拉到沈丘卖。到了沈丘,赵佩根去找林业局之前买雪松的人才知道,沈丘县林业局前三年买回的雪松苗,一棵也没有栽活。整个林业局有16位工程师,轮番上阵,都没有起作用。所以,今年他们不想栽了。
赵佩根跟着县林业局的人去了栽雪松的一个公园,果然看到一些死掉的雪松。松针早已掉光了,细脚伶仃的树干举着几个残枝,在灰蒙蒙的空气中站立,一片凄凉。赵佩根找到一把锹,将死树挖出来,认真地看了看,又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心里有了数。这些雪松,沈丘人栽得太深,树身也没有支架,且這一片地四周有些高,中间凹,但没有开排水沟,夏天暴雨后一定会积水。雪松生长的特点是根系只有在靠近土壤表层的地方才会生长得最好,活性最高。种植的时候不能把土坑挖得太深进行深植,深植了就是有违雪松的正常生长规律。移植的雪松因为根系很浅,不抗大风,所以得搭建三角支架支撑。不然吹倒了,雪松也就完蛋了。还有雪松怕水,哪怕就遭遇一次积水,也会造成雪松终身的伤害。它的生长速度大减,颜色也变得绿中带黄,严重的时候,松针会大量脱落,很快死亡。
掌握了这些情况,赵佩根说:“我现在带来了不少雪松。我来给你们栽,等到成活后,你们再给钱。要是不成活,我一分钱不要!”
赵佩根按照自己掌握的技术,在沈丘县林业局栽了3年雪松的地方,把雪松一一栽下,共有373棵,都是1米以上的高度。他把雪松栽得很浅,根部培土很厚。每一棵雪松,他都搭建三角支架支撑好,让频频刮起的大风摇晃不了,更吹不倒。同时,他又给一些地势低洼的场地都开了沟,确保夏天暴雨后,雪松地里不积水。栽种完毕,他和顾成杰运到沈丘的苗木已经销售光了。顾成杰等人回来安,赵佩根独自一人留下来,依然住在城关的塑料布棚子里。每天,他都要去给那些雪松浇水。一天100多棵,三天一个循环。根部浇水适量就行了,麻烦的是每天都要向叶面喷水。他就这么坚守着,直到初夏时节第一场暴雨来临。那天,他披着一块塑料布,跑到栽种雪松的地块,看着浑浊的雨水,顺着他开出的沟及时淌走了,雪松地没有一点积水,晚上才放心地回到城关的塑料棚中。
到了秋天,沈丘那边传来消息,赵佩根栽下的373棵雪松全部成活,一年下来,都长高了20厘米。对方让他提供账号,要将买树款打给他。赵佩根没有账号,急忙赶到乡政府,找顾成友帮忙。顾成友找了一个个体户朋友提供账号,才解决了打款问题。
1987年春,沈丘县分管林业的副县长又来到林桥,他告诉赵佩根,沈丘县委常委会决定,将赵佩根作为人才引进到沈丘县,身份转为国家干部,担任县苗圃园园长,负责建设沈丘县苗圃,促进沈丘县的绿化工作。他的妻子一字不识,但可以安排到苗圃园当工人。加上两个孩子和老母亲,全家5口人全部农转非,成为城市居民户口。在那个计划经济占主导的时代,这事不但在林桥引起巨大震动,在整个来安县也引起了巨大震动。赵佩根当然激动,心中忐忑不安,对于他一个小学文化的农民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黄金,砸到脚了,是真的吗?自己一家人离开林桥,到遥远的沈丘,能行吗?他的犹豫被在乡里工作的叔叔知道了,叔叔立刻上门道:“我当了15年兵,转业回来当干部,才把你婶婶的户口农转非。你一个老农民,跟着顾乡长学会种两棵树,人家把你当作人才引进,让你当国家干部,把你妈的户口都一起转了,你还有什么说的?赶快去,给人家好好种树!” 赵佩根到了沈丘,先是担任苗圃园园长,建起了一个30亩的苗圃。在他的影响下,沈丘苗圃业飞速发展,他个人后来也在当地建立了苗圃园。在苗圃园园长任上干了三年,他又担任沈丘县绿化队队长。开始,绿化队几十个人,到他退休时发展到500多人。到沈丘30多年,赵佩根乡情不断,一直和林桥密切联系。他在沈丘做绿化项目时,经常用林桥乡亲的苗木,有机会,也往其他地方推销林桥苗木。退休后,他又在林桥流转土地山场300多亩,栽种苗木。这其中有200多亩的癞痢山,山上多石头,如同长满癞痢一样,是林桥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山场。以前,也有人在上面植树,但多是粗放栽种,靠天收。赵佩根经手后,投资50万元,对山场进行垦殖,能清理掉的石头尽量清理掉,让山场土壤覆盖面变大、变深。针对癞痢山土壤特点,他在山上定植了许多桂花,间或也有红叶石楠等点缀。如今,定植的桂花,都有近两米高,树冠也一米多了,癞痢山正在长成桂花山。
对于苗木,赵佩根是幸运的,也是执着的。对于苗木,顾成杰没有赵佩根幸运,但执着丝毫不输于他。赵佩根作为被人才引进离开了林桥,顾成杰继续带着苗木赶集,那五六年的时间,他先后到过河南周口、商丘、开封,也到过山东潍坊和苏北盐城、宿迁等地。那些县城的集贸市场,都曾响彻过他的吆喝声。在一个地方,他一般只能待上半个月。当下林桥人卖苗木,都是有销售对象才起苗的,为了保证成活,根部必须带上土球。起苗、捆扎、运输成本都很高。当年的苗木,基本是根部不带土球的裸根苗——带土球的一车装不了多少,赶集很多时候拼的是价格便宜,走量。
货到地头死!苗木运到当地,放在市场的空地上,尽管每天都给树根浇水,但半个月下来要是还卖不掉,就不行了。超过半个月的裸根苗木再拿到地里栽,成活率是非常低的。有一年在山东,半个月过去了,一卡车苗木还有三分之一没卖掉,顾成杰只好雇了一辆手扶拖拉机,把它们拉到野外浇上柴油,全烧掉了。那时候,他就有市场意识。虽然是濒临死亡的苗木,但不能随便扔了,万一有人捡回去,用水泡一泡栽下去活了,明年再来卖苗,就很少会有人买了。大家伙都会观望、等待,等你卖不掉丢弃时捡回去。现在回想起几年的赶集,顾成杰心中依然会泛起阵阵苦涩。
那几年,林桥的不少人家已经不种苗木了,但顾成杰依然年年栽种。每一年除掉春天那三个多月他在外面赶集忙销售外,其余时间都是整地、扦插、播种、嫁接不停。那段时间也是卖粮难的时候,很多农民不愿种树,也不愿意种粮食,有不少土地抛荒。见有合适的地块,顾成杰就和户主商量,把土地租下来。双方签订合同,一签最少10年,因为他记得,上初中时老师说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在发展,绿化家园,装点江山的机遇一定会到来。
四
机遇说来就来。1992年春节过后,来安县林业局的人找到顾成杰,说滁县地区林业局要买高度超过1.6米的蜀桧,绿化104国道两边。他们要的量很大,找了一些地方,都没有办法满足。听说林桥有,就让来安县林业局帮着联系。顾成杰急忙从自家的苗圃中起了三棵超过1.6米高度的蜀桧,用一台手扶拖拉机拉着,来到位于滁州市车站路的地区林业局,找到项目负责的副局长。副局长看了苗子,说:“好!我们就是要这样的。你有多少?”
“我家多呢。有7亩多地呢。你多少钱一棵?”
“10块。”
10块钱一棵1.6米的蜀桧价钱跟1983年比太低了,但和前两年价格比,还是涨了不少的。生意可以做。顾成杰稍微计算了一下说:“1.6米以上的我家大概有3500棵。你要多少呢?”
“我全要!其他人家还有吗?”
“其他人家?”顾成杰愣了一下,“有。”
“有多少?”
“差不多也有3500棵。”
“太少了。104国道在滁县地区范围内要15300棵。你们一半也没有达到。”
顾成杰敏锐地意识到,生意来了。“林桥没有,其他地方有。15300棵,我包供货。”
外出赶集这几年,顾成杰对华东这一片的苗木市场都有了很好的了解,尤其是苏北如皋、沭阳一带,苗木种植发展很快,有很多蜀桧等常绿树苗。他和地区林业局签订合同后,先是卖了自己家的蜀桧,又把村里李正兵、丁必胜、查学海等人家的卖掉。其后到外地组织货源,从中赚了一笔可观的利润。
苗木市场开始回暖。顾成杰走出困境,以后再也没有外出奔波赶集了。1997年,舜山园艺场经营不下去了,改制拍卖,顾成杰竞拍到手。他把60多亩品质差、产量低的果木全部刨掉,改建苗圃。當年,这个苗圃就辐射带动了周围的十几个农户,扩展苗圃达200多亩。这十几个农户有的手上有些积蓄,想投资干苗圃,但又怕卖不掉。有的能出去跑销售,但又没有投入资金。顾成杰和他们都达成合作协议,销售这一块,他做经纪人,负责联系指导;没有资金投入的,他担保贷款。这样许多人都动起来了。一个叫朱家友的贫困户,先是栽种了十多亩苗木,种植广玉兰、蜀桧、桂花、龙柏等,后来发展到了五六十亩,很快就脱了贫。
1999年初,林桥的苗木已经发展到2500亩了。顾成杰想把自己的苗圃再扩大,但对未来的市场前景又有些担心,举棋不定。到了10月份,村支书况文卿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从这个月开始,作为中国西部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要相继启动,其中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在西部全面推开。明年春,中国西部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将开始。况文卿立刻组织苗木专业户、村干部、村民组长一行20多人,请县林业局一位副局长做领队,自费到西北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考察。他们先是到达西北林业大学,请教了相关专家,然后分成了6个小组,一个省区两个小组,分头深入相关地区,考察市场需求。那些地方要还什么林,种什么草?林桥现有的苗木能否满足?若不行,培育什么样的新苗木合适?他们一路走,一路散发林桥苗木商品信息,受到很多地方林业部门的欢迎。他们先后行走了18天,考察了近30个县市区,得到西北退耕还林需要大量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信息。蜀桧、西安桧、侧柏、桧柏、龙柏、女贞等常绿乔木林桥各家苗圃园就有。银杏、刺槐、龙爪槐、臭椿等落叶乔木林桥也可以繁殖。 况文卿一行还没有回到家,顾成杰就发来消息,已经有好几拨西北的人上门订购苗木了。苗木的价格已经看涨。顾成杰坚定信念,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了。
到了2000年,顾成杰在林桥村内外,流转了上千亩的土地,除了栽种蜀桧、雪松、柏类、桂花、香樟、石楠、广玉兰、白玉兰外,还栽种各种枫树、红花檵木、栾树、女贞、无患子、朴树、梧桐、合欢、紫薇等,另外还有南洋杉、红豆杉、金钱松、水松等小品种,总计达到几十种,品类繁多,应有尽有。常规的绿化工程,不出林桥,顾成杰都可以给配齐绿化苗木。
2002年4月13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考察林桥。他赞扬林桥苗木生产为未来农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子,要求村里坚持走品牌化、产业化、企业化模式。此后,林桥苗木进入黄金发展十年。村党总支鼓励支持苗木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带领村民连片种植,规模经营,并于2003年注册“林桥”商标,所有经纪人、合作社、营销点全部以此商标对外宣传和经营,打响林桥苗木品牌。
村里还成立了林桥经纪人支部,培养了一支500余人的苗木经纪人队伍,打通外地销售渠道。村里利用集体资金,给22个村民组安装了66个调频高音喇叭,方便苗农接收苗木收购信息。此外,还根据苗木分布情况,先后修建大型苗木货场一处,小型苗木货场六处,为苗农们销售苗木节省运输、人工费用。村里的道路也全面硬化,主干道多变成柏油路,次干道变成水泥路。运输苗木的车辆下雨天也可以开到地头。
2003年,顾成杰筹集了部分资金,注册成立了皖东林桥园林园艺工程有限公司,对外承揽园林绿化、道路美化、小区园艺、公园设计等工程,集规划设计、苗木供应、施工管理于一体。公司成立后,他在外面参加竞标,第一单中下的是江苏盱眙县交通局的一段省道绿化项目。这个项目200万,不大,但他做的很讲究,一下子打开了盱眙的市场。盱眙水务局、建设局等工程项目他都先后中标。其后,他又进军泗县,投中泗县公路局的项目。再其后,顾成杰进军滁州市场,竞下滁州市建委琅琊古道绿化、菱溪湖公园绿化等项目,摘取了滁州市第一个园林工程“黄山杯”奖。随着工程量的增加,顾成杰的苗圃面积也不断拓展。除了林桥所在的舜山镇有1000亩,在来安新安镇又扩大300亩,在滁州琅琊山建设了257亩,高铁站两边200多亩,学院路125亩,市经开区70亩,总数达到2000多亩,后来居上的顾成杰,成为林桥苗木第一人。
黄金十年期间,许多村民盖起了两层、三层不等的楼房,白墙红瓦,星罗棋布,状如一栋栋小别墅。绿树村边合,红瓦映青山,成为林桥又一道风景线。
慕名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新华社等新闻记者也来到林桥采访。当年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学海说:“来参观采访的,我都带他们看。看什么?一看林橋树,二看林桥路,三看林桥小别墅,关键是看党支部!”的确,林桥苗木的成长,党支部的引领功不可没。
五
顾成友离开林桥后,不能再在田野山峦上种植苗木,但那昨夜星辰般的苗木情结却一直在他心中闪烁。工作稍有闲暇,他就螺蛳壳里做道场,倒弄三五树桩,培植一二盆景。弹丸之地,方寸之间,感觉苗木成长的气息。2014年他退休了,先是去西北、西南玩了一年,就有些厌倦。凭着兴趣,他加入了来安县盆景协会、滁州市盆景协会,想再续与苗木的前缘。
性格决定命运。顾成友是那种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出三六九的人,摆弄盆景明明是玩票,却一下子钻了进去,见到好盆景就想买。家中到处是盆景,退休工资大多都花在了盆景上。滁州市盆景协会会长刘传福见了对他说:“你买的这些盆景,品位并不高。以后见多了,你就会明白。老是买盆景,不是盆景的玩法。”
顾成友忙问:“那该怎么玩呢?”
“自己造!”陪同的县盆景协会会长石少军说,“你会种植苗木,会嫁接,自己先培养素材,找些老树桩,进行嫁接、造型,就能造出自己的东西。”
2015年底,顾成友筹集资金,在林桥村部广场西侧流转了30亩土地,引种日本系鱼川真柏 。第一批引种600多棵大小不一母本树种。不久又引进日本纪州真柏、八房真柏以及新西兰珍珠柏树种,总共花了近百万元。新西兰珍珠柏别具特色,桩小、冠满,观赏性高,它主要生于岩石缝里,生存能力极强,抗严寒、耐贫瘠,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利于制成盆景。顾成友觉得能丰富素材类型,也引种了它。2019年1月,顾成友开始销售盆景素材,山东潍坊、江苏新沂、浙江金华、四川成都等地盆景制作公司都抢着要货。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林桥的很多苗木销售受阻,但顾成友的盆景素材成交量却很大。
2020年下半年,石少军和来安县盆景协会名誉会长余勇、山东临沂园林工程公司经理白顺兵一起找到顾成友,让他停止销售素材苗木,进行资产核算,他们三人要和他一起建立合作社,共同做大盆景素材。石少军还提出现场制作盆景,进行网上直播,让林桥苗木成长再添新光彩。这几个人顾成友原本都认识,知道他们都是务实勤业的人。他作为县盆景协会的会员,多次亲眼看过石少军制作盆景的情形。石少军曾拜师中国盆景界新徽派的代表人物王恒亮,把王恒亮的“单枝封顶,单枝成景”盆景技法发挥得很到位,用真柏、五针松等制作出的盆景具有自然的神韵和工笔或写意画的效果。那些盆景,或刚或柔,或曲或直,变化中求统一,层次中有层次。对于一些大的日本真柏素材,则运用留白艺术,巧妙利用其鳞叶细小而致密,非常紧簇、抱团的特点,创造出“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艺术效果。要是他们都参与进来,一是盆景素材生产规模可以几倍乃至几十倍地扩大;二是通过石少军就地取材,现场制作盆景进行直播,将会在林桥成为另一种成长形式的带动。
很快,安徽来安林桥盆景素材专业合作社成立了。首批社员为顾成友、石少军、白顺兵、余勇和顾成强。为了促进合作社长远发展,顾成友力推石少军担任法人代表,自己退居二线。合作社需要办公场地,还要盆景制作间、展示厅和直播间,若是进行新建,一是需要追加投资,二是要申报建设手续,可能会磨蹭很长时间。林桥村党总支书记刘宏燕和村委会主任杨满田听说了,主动找上门,说:“我们来解决。”由村党总支出面,合作社顺利租下了林桥村电子商务中心。
合作社招收了赵怀来等12个村民,一边在盆景园打工,一边培训学习。除了顾成友和石少军手把手的教授,合作社还有计划地安排一些人到蚌埠跟随王恒亮大师学习盆景制作,同时又请进湖南浏阳园艺师欧代迢来教授龙柏等苗木打弯、捆扎等造型技术。有些技术能立马见效益。2020年,赵怀来除了为合作社打工,自己也精心制作盆景素材,仅龙柏等造型树一项,就销售了十几万元。至于顾成友他们的林桥盆景素材专业合作社,今年三个月不到,销售已经过400万元了。盆景素材,为林桥苗木成长,又打开了一扇窗子。
二月二了,龙抬头。林桥的苗木纷纷抬头,绽出新枝。早晨,不少苗木种植户来到林桥盆景素材专业合作社的苗圃园里,看顾成友如何为一棵不到一尺高的小苗从根部缠绕、捆扎造型,看他把龙柏睡着栽在地里。有些人还想拜他为师傅,他说:“不是我保守,我这两下子,一是乱倒腾的,不上章法;二是拜石少军会长他们为师,现学的。要拜师,你们就拜他们吧。”
石少军不在苗圃地里。他正在苗圃园东面的林桥电子商务中心制作间里,和园艺师欧代迢一起雕琢树桩,准备线上直播呢。
责任编辑 黄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