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制造业的转移规律来看,国内的产业转移其实就是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延伸。因此,必须对产业区际转移的趋势和特点做出明确判断。
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体系中扮演着独特角色,既是其他国家和地区产业内贸易的重要伙伴,又是垂直分工中的重要环节——世界制造业中心。
2010年是中国经济的“转型年”。调结构,特别是制造业结构调整成为中国必须迈过去的一个“坎儿”。
制造业亟待升级
制造业是中国高速成长的动力引擎。目前,中国制造业创造了GDP总量的1/3,贡献出口总额的90%。未来10~20年,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立国之本。
华盛顿经济咨询机构Globallnsight近期预测,2009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出口中所占比例将达到17%,而美国将从2007年的20%下滑至2009年的16%。中国将于2009年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中心,较预期提前4年。
制造业一直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制造业中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年上升。以加工贸易为例,上世纪90年代,中国已经通过各种贸易方式进口必要的设备,建立起了自己的生产能力。因此,中国加工贸易开始出现顺差。1991年,中国GDP增长9.2个百分点,其中1.14个百分点是有加工贸易进出口拉动的,它在GDP增长中的份额也达到12.4%。自此,加工贸易无论是在GDP增长中的份额,还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都凸现了它的重要地位。特别是1998~2008年,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每年平均达58.6%,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达4.8个百分点(以GDP平均增长率8%计算)。
从一定时期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仍然会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一些影响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宏观因素不容忽视。
制造业经济创造力较低,行业利润回报率逐年下降。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较低,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从中间投入贡献系数来看,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增加值率是度量一个经济体投入产出效益的另一个综合指标。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26.23%,与美国、日本及德国相比分别低22.99、22.12及11.69个百分点。
另外,从行业整体利润回报率来看,美日制造业都是利润率极高的行业。近几年,尽管美国制造业比重有所降低,但美国制造业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在美国对外出口的全部产品中,制造业产品占到72%。相比之下,近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利润率和资本回报呈逐年降低态势。2008年10月以来,国内制造业实现利润增幅与2007年同期相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企业利润下滑表明企业盈利能力减弱,生产经营形势趋于严峻,产能扩张出现转换拐点。
制造业附加值不高,造成贸易利益分配失衡。1994年至今,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逐年扩大。这从一个层面表明了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融入了全球分工体系。但是,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摩擦点。以中国对美贸易为例,中国制造业对美贸易顺差占两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在绝大多数的年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贸易顺差也被视为对美国经济构成威胁和美国长期攻击中国的矛盾焦点。
由于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中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技术含量低、单价低、附加值低的“三低”产品,却大量进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和高价格的“三高”产品。中国制造业部门对美贸易的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明显的恶化趋势,反映出中国单位出口商品交换能力的减弱,出口的每单位商品获得的贸易收益贸易附加价值却在下降。
制造业转移求解
从制造业转移规律看,国内的产业转移其实就是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延伸。因此,必须对产业区际转移的趋势和特点做出明确判断。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OEM生产方式发展起来的制造业,正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资源、能源短缺和高消耗的影响,产业转移压力巨大,迫切要求转向更具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地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正是对接形成跨区域产业链的有利时机,金融危机使中国制造业域际转移的临界点提前到来。当前,长三角、珠三角正在谋思求变,力求尽快实现产业升级与区际转移,在区域整合过程中互补性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日益成为热点和重点。
日前,笔者随国家有关部门赴广州、东莞、佛山、肇庆等地,就广东“双转移”战略进行调研。从调研情况看,作为全国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早,遇到的挑战最大,碰到困难最多的省份之一,广东顶住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坚持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齐头并进,充分利用危机的倒逼机制,加快推进“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努力寻求在格局分化中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中提升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平稳增长或降幅收窄、环比增长态势,经济结构出现较大变化,内生动力逐步增强,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正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说,“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金融危机中,广东“双转移”的战略构想及实施为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样本。作为中国最早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的珠三角,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到如今的“世界工厂”,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GDP连续18年领先全国,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飞跃。但此后广东经济长时间停留在“三来一补”型经济模式里,陷入了结构性瓶颈之中。特别是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外汇储备快速增加、贸易摩擦增多,都要求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广东加快推进“双转移”。
“双转移”是广东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的统称,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显然,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珠三角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不仅对珠三角乃至全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也对解决区域发展失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珠三角来说,目前只有通过“腾笼换鸟”,才能给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才能更好地吸收欠发达地区优势劳动力,带来更高产值和劳动力单位产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制造的升级潜力
当前,中国制造业转移升级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方面,区域差异的趋缓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必要的宏观条件。目前,中国工业和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东慢西快”的态势。从历史经验来看,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缩小之势,“东慢西快”的区域增长状况也反映了这一规律。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潜力巨大。中国经济具有纵深的腹地,沿海经济带,中部经济带,东北、西北和西南经济带,每一个经济带之间具有非常良好的功能承接和产业替补的优势。
据测算,中国沿海10个省市集中了全国加工贸易的97.4%,到2010年,仅粤、沪、浙、闽4省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就将达1.4万亿元。因此,可以通过区域整合和借势,利用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从“以时间换空间”向“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转变。
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体系中扮演着独特角色,既是其他国家和地区产业内贸易的重要伙伴,又是垂直分工中的重要环节——世界制造业中心。
2010年是中国经济的“转型年”。调结构,特别是制造业结构调整成为中国必须迈过去的一个“坎儿”。
制造业亟待升级
制造业是中国高速成长的动力引擎。目前,中国制造业创造了GDP总量的1/3,贡献出口总额的90%。未来10~20年,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立国之本。
华盛顿经济咨询机构Globallnsight近期预测,2009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出口中所占比例将达到17%,而美国将从2007年的20%下滑至2009年的16%。中国将于2009年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中心,较预期提前4年。
制造业一直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制造业中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年上升。以加工贸易为例,上世纪90年代,中国已经通过各种贸易方式进口必要的设备,建立起了自己的生产能力。因此,中国加工贸易开始出现顺差。1991年,中国GDP增长9.2个百分点,其中1.14个百分点是有加工贸易进出口拉动的,它在GDP增长中的份额也达到12.4%。自此,加工贸易无论是在GDP增长中的份额,还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都凸现了它的重要地位。特别是1998~2008年,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每年平均达58.6%,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达4.8个百分点(以GDP平均增长率8%计算)。
从一定时期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仍然会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一些影响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宏观因素不容忽视。
制造业经济创造力较低,行业利润回报率逐年下降。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较低,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从中间投入贡献系数来看,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增加值率是度量一个经济体投入产出效益的另一个综合指标。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26.23%,与美国、日本及德国相比分别低22.99、22.12及11.69个百分点。
另外,从行业整体利润回报率来看,美日制造业都是利润率极高的行业。近几年,尽管美国制造业比重有所降低,但美国制造业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在美国对外出口的全部产品中,制造业产品占到72%。相比之下,近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利润率和资本回报呈逐年降低态势。2008年10月以来,国内制造业实现利润增幅与2007年同期相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企业利润下滑表明企业盈利能力减弱,生产经营形势趋于严峻,产能扩张出现转换拐点。
制造业附加值不高,造成贸易利益分配失衡。1994年至今,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逐年扩大。这从一个层面表明了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融入了全球分工体系。但是,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摩擦点。以中国对美贸易为例,中国制造业对美贸易顺差占两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在绝大多数的年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贸易顺差也被视为对美国经济构成威胁和美国长期攻击中国的矛盾焦点。
由于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中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技术含量低、单价低、附加值低的“三低”产品,却大量进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和高价格的“三高”产品。中国制造业部门对美贸易的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明显的恶化趋势,反映出中国单位出口商品交换能力的减弱,出口的每单位商品获得的贸易收益贸易附加价值却在下降。
制造业转移求解
从制造业转移规律看,国内的产业转移其实就是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延伸。因此,必须对产业区际转移的趋势和特点做出明确判断。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OEM生产方式发展起来的制造业,正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资源、能源短缺和高消耗的影响,产业转移压力巨大,迫切要求转向更具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地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正是对接形成跨区域产业链的有利时机,金融危机使中国制造业域际转移的临界点提前到来。当前,长三角、珠三角正在谋思求变,力求尽快实现产业升级与区际转移,在区域整合过程中互补性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日益成为热点和重点。
日前,笔者随国家有关部门赴广州、东莞、佛山、肇庆等地,就广东“双转移”战略进行调研。从调研情况看,作为全国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早,遇到的挑战最大,碰到困难最多的省份之一,广东顶住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坚持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齐头并进,充分利用危机的倒逼机制,加快推进“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努力寻求在格局分化中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中提升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平稳增长或降幅收窄、环比增长态势,经济结构出现较大变化,内生动力逐步增强,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正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说,“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金融危机中,广东“双转移”的战略构想及实施为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样本。作为中国最早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的珠三角,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到如今的“世界工厂”,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GDP连续18年领先全国,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飞跃。但此后广东经济长时间停留在“三来一补”型经济模式里,陷入了结构性瓶颈之中。特别是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外汇储备快速增加、贸易摩擦增多,都要求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广东加快推进“双转移”。
“双转移”是广东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的统称,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显然,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珠三角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不仅对珠三角乃至全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也对解决区域发展失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珠三角来说,目前只有通过“腾笼换鸟”,才能给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才能更好地吸收欠发达地区优势劳动力,带来更高产值和劳动力单位产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制造的升级潜力
当前,中国制造业转移升级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方面,区域差异的趋缓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必要的宏观条件。目前,中国工业和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东慢西快”的态势。从历史经验来看,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缩小之势,“东慢西快”的区域增长状况也反映了这一规律。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潜力巨大。中国经济具有纵深的腹地,沿海经济带,中部经济带,东北、西北和西南经济带,每一个经济带之间具有非常良好的功能承接和产业替补的优势。
据测算,中国沿海10个省市集中了全国加工贸易的97.4%,到2010年,仅粤、沪、浙、闽4省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就将达1.4万亿元。因此,可以通过区域整合和借势,利用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从“以时间换空间”向“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