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深入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成为了目前小学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素质教育是以德育工作为中心展开的,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具体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始终不高,本文就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提出几点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德育工作也成为了小学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和方式在全新的教育时代下太过局限,因此为了提高工作实效性,必须树立新的德育目标,用全新的教育观念和工作模式来开展工作,以此来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不仅对小学生三观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有重要的影响,还对小学生高尚思想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德育工作者除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以外,还要让学生通过对礼仪道德的学习培养遵守道德规范的意志力,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为培养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总之,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长远发展以及社会快速进步,是素质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重视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实现素质教育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切实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1.转变小学德育工作教育观念
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教育观念,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首先,提高小学德育工作者综合素质。小学阶段的孩子模仿学习能力很强,教师的行为和言语都会给学生们带来很深的影响。小学教师在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教师陪孩子们度过了大部分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为了在教育工作中散发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们去感受,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其次,认真落实“改革升学和考试制度”,落实这一制度的关键在于取消学生成绩排名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对应试教育的不赞成的观点。升学制度的改革重点在于实行“就近择校”,保护每个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让他们都学校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2.创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模式
为了满足教育时代的变化对德育工作的提出的更高要求,德育工作的模式需要紧跟时代变化不断创新,主要方向就是从单调的教化模式转化为复合氛围模式。复合氛围模式的创设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创设健康、积极的学校环境氛围,虽然我们无法阻止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信息和风气传递给学生,但是我们要尽可能的做好身边能做的事情。第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感氛围模式,充分的利用人类独特的情感功能创设情感氛围模式,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细心观察与情感因素相关的特征,基于此将情感活动规律科学合理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便形成良好的情感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感教学氛围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拥有较高的语言情感艺术和技巧,呆板、平淡、没有情感起伏的教学语言是无法让学生的情绪引起波澜的,没有情绪的变化,没有学习的热情,就没有绝佳的教学效果;古话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了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教师的教育语言或肢体动作需要饱含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在情感上与学生引起共鸣,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3.优化德育教育工作方法
就传统的小学德育工作方式而言,严重单一化,且缺乏差异化和形象化教学。为了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将儿童成长规律和道德认知规律作为基础依据来优化小学德育工作方法。
第一,将课堂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将社会时间引入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们明白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并不是空洞的理论,它是和我们的生活问题息息相关的,教师可以把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反射出思想课堂的主要内容。其次让课堂教学“走出去”,教师或学校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组织学生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通过街道卫生服务活动树立学生们保护环境、热爱劳动的意识;通过国旗下讲话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养老院志愿者活动教会学生们孝亲敬老的道理等等。如此一来,充分融合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还促进了学生们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二,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层次和儿童心理发挥程度结合起来。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的儿童心理状况都是不同的,不同年级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内容也有层次性的差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思想和心理都属于意识范畴,也就是说做儿童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研究的本质就是对儿童意识的研究。
针对学生记不住或者理解不了教师传授的知识和内容的问题,有可能是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方式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调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也需要教师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这个问题的主体是注意力,虽然注意力在理论上属于主观意识,但其也分不同的类型且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小学教育工作层次和儿童心理发展程度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是存在很多交集的,从交集中选取切合点作为出发点,对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会取得比普通方式跟好的教学效果。
4.形成“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工作合力
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发挥德育工作的教育效力,在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上需要通过整合德育资源,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工作合力。
首先,充分发挥学校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功能,在学校将德育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首位的基础上,第一,需要学校通过严格选拔,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第二,需要教师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同时在教學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便因材施教。其次,充分发挥家庭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作用,第一,建立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意识,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的关注度,一旦发现孩子表现出不良习惯,就会更加主动积极的配合教师,与班主任商讨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第二,需要家长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样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家长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完善自我,从言行上为孩子做良好的示范[3]。最后,充分发挥社会在德育中的辐射作用,第一,将社会媒介的传播作用进行有效利用,通过具有强大传播能力的媒介为道德教育的宣传提供服务;第二,学校可以通过联合社区的方式,开展不同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们的精神生活,尤其是针对部分孤独感强的孩子,由于独生政策、社会人心险恶或者父母忙于工作在家时间少等原因,让一些孩子的精神世界显得匮乏,空洞。
小学德育工作教育观念的转变、模式的创新、方法的改进以及工作合力的有效形成这四个方面如能在工作中实施到位,就能增强小学德育工作实效。
三、 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创新德育教育方式,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开展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渗透式教育的工作,还要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转变德育教育的观念,在全新的教育时代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小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切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长辉.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新课程(上),2017(06):284.
[2]杭建丽.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05):66.
[3]李芳.《教育漫话》中的德育观对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2(27):255-257.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德育工作也成为了小学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和方式在全新的教育时代下太过局限,因此为了提高工作实效性,必须树立新的德育目标,用全新的教育观念和工作模式来开展工作,以此来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不仅对小学生三观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有重要的影响,还对小学生高尚思想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德育工作者除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以外,还要让学生通过对礼仪道德的学习培养遵守道德规范的意志力,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为培养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总之,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长远发展以及社会快速进步,是素质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重视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实现素质教育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切实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1.转变小学德育工作教育观念
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教育观念,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首先,提高小学德育工作者综合素质。小学阶段的孩子模仿学习能力很强,教师的行为和言语都会给学生们带来很深的影响。小学教师在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教师陪孩子们度过了大部分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为了在教育工作中散发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们去感受,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其次,认真落实“改革升学和考试制度”,落实这一制度的关键在于取消学生成绩排名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对应试教育的不赞成的观点。升学制度的改革重点在于实行“就近择校”,保护每个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让他们都学校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2.创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模式
为了满足教育时代的变化对德育工作的提出的更高要求,德育工作的模式需要紧跟时代变化不断创新,主要方向就是从单调的教化模式转化为复合氛围模式。复合氛围模式的创设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创设健康、积极的学校环境氛围,虽然我们无法阻止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信息和风气传递给学生,但是我们要尽可能的做好身边能做的事情。第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感氛围模式,充分的利用人类独特的情感功能创设情感氛围模式,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细心观察与情感因素相关的特征,基于此将情感活动规律科学合理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便形成良好的情感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感教学氛围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拥有较高的语言情感艺术和技巧,呆板、平淡、没有情感起伏的教学语言是无法让学生的情绪引起波澜的,没有情绪的变化,没有学习的热情,就没有绝佳的教学效果;古话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了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教师的教育语言或肢体动作需要饱含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在情感上与学生引起共鸣,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3.优化德育教育工作方法
就传统的小学德育工作方式而言,严重单一化,且缺乏差异化和形象化教学。为了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将儿童成长规律和道德认知规律作为基础依据来优化小学德育工作方法。
第一,将课堂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将社会时间引入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们明白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并不是空洞的理论,它是和我们的生活问题息息相关的,教师可以把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反射出思想课堂的主要内容。其次让课堂教学“走出去”,教师或学校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组织学生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通过街道卫生服务活动树立学生们保护环境、热爱劳动的意识;通过国旗下讲话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养老院志愿者活动教会学生们孝亲敬老的道理等等。如此一来,充分融合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还促进了学生们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二,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层次和儿童心理发挥程度结合起来。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的儿童心理状况都是不同的,不同年级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内容也有层次性的差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思想和心理都属于意识范畴,也就是说做儿童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研究的本质就是对儿童意识的研究。
针对学生记不住或者理解不了教师传授的知识和内容的问题,有可能是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方式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调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也需要教师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这个问题的主体是注意力,虽然注意力在理论上属于主观意识,但其也分不同的类型且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小学教育工作层次和儿童心理发展程度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是存在很多交集的,从交集中选取切合点作为出发点,对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会取得比普通方式跟好的教学效果。
4.形成“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工作合力
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发挥德育工作的教育效力,在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上需要通过整合德育资源,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工作合力。
首先,充分发挥学校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功能,在学校将德育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首位的基础上,第一,需要学校通过严格选拔,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第二,需要教师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同时在教學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便因材施教。其次,充分发挥家庭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作用,第一,建立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意识,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的关注度,一旦发现孩子表现出不良习惯,就会更加主动积极的配合教师,与班主任商讨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第二,需要家长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样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家长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完善自我,从言行上为孩子做良好的示范[3]。最后,充分发挥社会在德育中的辐射作用,第一,将社会媒介的传播作用进行有效利用,通过具有强大传播能力的媒介为道德教育的宣传提供服务;第二,学校可以通过联合社区的方式,开展不同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们的精神生活,尤其是针对部分孤独感强的孩子,由于独生政策、社会人心险恶或者父母忙于工作在家时间少等原因,让一些孩子的精神世界显得匮乏,空洞。
小学德育工作教育观念的转变、模式的创新、方法的改进以及工作合力的有效形成这四个方面如能在工作中实施到位,就能增强小学德育工作实效。
三、 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创新德育教育方式,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开展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渗透式教育的工作,还要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转变德育教育的观念,在全新的教育时代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小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切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长辉.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新课程(上),2017(06):284.
[2]杭建丽.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05):66.
[3]李芳.《教育漫话》中的德育观对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2(27):25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