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背景下,我国高层次人才储备充足,但就业市场也存在就业难与招工难“冰火两重天”的矛盾。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将加快知识转移速度,缩短毕业生实现更好更快就业的周期,有效解决现有人才存在的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较差问题。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合作动力不足、合作能力欠缺、合作制度不完善,只有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共同发力,才能开创校企合作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背景下,我国高层次人才储备充足,但奇怪的是,就业市场一直存在就业难与招工难“冰火两重天”的矛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大多存在知识丰富、理论水平很高,但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思路可以说是号准了问题的脉搏,开出了良方善药,为未来培养质量高、数量足的技能型人才指明了方向。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将加快知识转移速度,缩短毕业生实现更好更快就业的周期,值得大力推广。
一、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动力不足
统一思想才能行动一致,达成共识才能确保实效。但在校企合作问题上,职业高等院校与企业出于各自利益考虑,存在明显的目标差异,导致合作动力不足。部分职业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参照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技能,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课堂教学、实验室研究、发文章做课题,因此,把校企合作狭隘的理解为顶岗实习。对于企业而言,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利益,期求任何投入都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回报,校企合作不仅占用资金,而且也很难确保培养人才的定向流动,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与其白忙一场,不如直接去人力资源市场招人更为便捷,因此,合作意愿不是很强烈。
(二)合作能力欠缺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软件和硬件方面均存在不足,制约了自身发展,也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开展。总体而言,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水平有限,多数学校的师资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具备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不高,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屈指可数,专业设置与市场所需存在较大差异,招收学生的层次也偏低,虽然分数不能代表一切,但学习能力无疑在人的综合能力中居于核心位置,学习能力不足将会降低综合能力。同样,企业的发展规模、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科研实力、战略眼光也各不相同,对大多中小企业来说,基本不具备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育人的能力。
(三)合作制度不完善
虽然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指导政策,为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但校企合作而言,还存在制度供给不足的困境,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目前已出台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大多偏重于原则性要求,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缺乏执行性,对校企合作具体实践难以产生有针对性的实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制度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就难以产生制度预期。就此来看,现有数量不足的关于校企合作的制度执行也不是很到位,也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二、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他山之石
(一)美國模式
美国早在1906年就提出合作教育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参加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技能共同提升的目的。之后,美国比较有实力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专业适路的人才,选择自己创办学校,或通过为学校提供资金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培养。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甚至融合,确保了学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针对性,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对口的合格人才。合作教育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学校通过企业提供的平台确保了知识落地,企业借助学校的优势完成了经验升华,学生则提升了综合素质。
(二)德国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学校和企业的共同作用,实现了学校理论教育与企业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学习不仅免收学费,还能得到补助金,这种教育模式充分考虑到了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现状,有的放矢培养人才。在德国,学生在入学前一般都会与相关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学生去企业实习是在全真环境进行的实践锻炼,接触的是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既消化了理论知识、提升了理论认知,也积累了工作经验、积淀了实践技能。同时,学校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在学校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时,企业也会参与其中,确保学生学有所用,减少人才浪费。
(三)其他模式
英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是推行现代学徒制,政府一般只负责制定政策并实施监管,学校和企业也很少参与程序性工作的设置,具体事务则由专业机构操作实施,行业技能委员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主要是围绕学习者展开,坚持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注重专业技术培训,提倡终身学习。日本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强调企业、政府、高校三方合作,政府发挥连接作用,实现企业和高校的有机整合。企业提供资金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购置先进设备,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和就业机会;高校的作用主要是进行技术创新,并与企业进行人才交流。
三、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策略
(一)完善制度体系
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制度供给也比较充足,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都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引导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相比较而言,我国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供给比较欠缺,因此,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在校企合作中政府、高校、企业、其他机构的责任、定位、权利、义务。地方政府要完善奖惩、监督制度,对校企合作成效明显的高校与企业加大奖励力度,引导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二)高职院校要努力提升自身实力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因此,必须提升科研能力,增强科研实力,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科研支撑。缺乏科研支撑的课堂教学是浅层次的,不仅难以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也难以唤醒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更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培养的人才可能已落后技术的发展。借助企业优势,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平台。
(三)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在谋求利益的同时,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应有之力。企业要认识到,加强校企合作不仅是解决自身用人难题,同时也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要举措。校企合作进程中,企业会有成本投入,可能短期难以获利,甚至给正常运转带来压力,但要转变观念,胸怀社会、目光长远、高瞻远瞩,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决心和勇气,克服眼前困难,勇担社会责任。
(四)校企双方加强互动
高校以育人为目的,企业则主要是追逐利润,要实现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必须让高校与企业寻求到利益共同点,加强互动、深入沟通是达致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当前,不少高校专业设置是依循家长、社会导向,热衷于开设家长喜欢、社会热门的专业,较少考虑企业需求和本校师资状况,这必然导致“学无用武之地”现象的产生。因此,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必须转向市场导向,更多关注企业需求。企业也要主动向高校提供用人需求意向,帮助高校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训。高校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定期邀请他们来学校授课,也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学习,积累实践经验。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背景下,我国高层次人才储备充足,但奇怪的是,就业市场一直存在就业难与招工难“冰火两重天”的矛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大多存在知识丰富、理论水平很高,但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思路可以说是号准了问题的脉搏,开出了良方善药,为未来培养质量高、数量足的技能型人才指明了方向。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将加快知识转移速度,缩短毕业生实现更好更快就业的周期,值得大力推广。
一、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动力不足
统一思想才能行动一致,达成共识才能确保实效。但在校企合作问题上,职业高等院校与企业出于各自利益考虑,存在明显的目标差异,导致合作动力不足。部分职业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参照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技能,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课堂教学、实验室研究、发文章做课题,因此,把校企合作狭隘的理解为顶岗实习。对于企业而言,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利益,期求任何投入都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回报,校企合作不仅占用资金,而且也很难确保培养人才的定向流动,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与其白忙一场,不如直接去人力资源市场招人更为便捷,因此,合作意愿不是很强烈。
(二)合作能力欠缺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软件和硬件方面均存在不足,制约了自身发展,也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开展。总体而言,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水平有限,多数学校的师资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具备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不高,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屈指可数,专业设置与市场所需存在较大差异,招收学生的层次也偏低,虽然分数不能代表一切,但学习能力无疑在人的综合能力中居于核心位置,学习能力不足将会降低综合能力。同样,企业的发展规模、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科研实力、战略眼光也各不相同,对大多中小企业来说,基本不具备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育人的能力。
(三)合作制度不完善
虽然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指导政策,为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但校企合作而言,还存在制度供给不足的困境,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目前已出台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大多偏重于原则性要求,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缺乏执行性,对校企合作具体实践难以产生有针对性的实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制度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就难以产生制度预期。就此来看,现有数量不足的关于校企合作的制度执行也不是很到位,也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二、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他山之石
(一)美國模式
美国早在1906年就提出合作教育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参加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技能共同提升的目的。之后,美国比较有实力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专业适路的人才,选择自己创办学校,或通过为学校提供资金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培养。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甚至融合,确保了学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针对性,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对口的合格人才。合作教育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学校通过企业提供的平台确保了知识落地,企业借助学校的优势完成了经验升华,学生则提升了综合素质。
(二)德国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学校和企业的共同作用,实现了学校理论教育与企业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学习不仅免收学费,还能得到补助金,这种教育模式充分考虑到了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现状,有的放矢培养人才。在德国,学生在入学前一般都会与相关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学生去企业实习是在全真环境进行的实践锻炼,接触的是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既消化了理论知识、提升了理论认知,也积累了工作经验、积淀了实践技能。同时,学校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在学校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时,企业也会参与其中,确保学生学有所用,减少人才浪费。
(三)其他模式
英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是推行现代学徒制,政府一般只负责制定政策并实施监管,学校和企业也很少参与程序性工作的设置,具体事务则由专业机构操作实施,行业技能委员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主要是围绕学习者展开,坚持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注重专业技术培训,提倡终身学习。日本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强调企业、政府、高校三方合作,政府发挥连接作用,实现企业和高校的有机整合。企业提供资金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购置先进设备,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和就业机会;高校的作用主要是进行技术创新,并与企业进行人才交流。
三、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策略
(一)完善制度体系
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制度供给也比较充足,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都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引导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相比较而言,我国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供给比较欠缺,因此,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在校企合作中政府、高校、企业、其他机构的责任、定位、权利、义务。地方政府要完善奖惩、监督制度,对校企合作成效明显的高校与企业加大奖励力度,引导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二)高职院校要努力提升自身实力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因此,必须提升科研能力,增强科研实力,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科研支撑。缺乏科研支撑的课堂教学是浅层次的,不仅难以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也难以唤醒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更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培养的人才可能已落后技术的发展。借助企业优势,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平台。
(三)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在谋求利益的同时,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应有之力。企业要认识到,加强校企合作不仅是解决自身用人难题,同时也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要举措。校企合作进程中,企业会有成本投入,可能短期难以获利,甚至给正常运转带来压力,但要转变观念,胸怀社会、目光长远、高瞻远瞩,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决心和勇气,克服眼前困难,勇担社会责任。
(四)校企双方加强互动
高校以育人为目的,企业则主要是追逐利润,要实现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必须让高校与企业寻求到利益共同点,加强互动、深入沟通是达致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当前,不少高校专业设置是依循家长、社会导向,热衷于开设家长喜欢、社会热门的专业,较少考虑企业需求和本校师资状况,这必然导致“学无用武之地”现象的产生。因此,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必须转向市场导向,更多关注企业需求。企业也要主动向高校提供用人需求意向,帮助高校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训。高校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定期邀请他们来学校授课,也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学习,积累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