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尼泡马陆属(Nepalella)是泡马陆目(Chordeumatida)中多样性较丰富的属,全世界已记录27种,其中中国已知12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且该属多数种类为穴居类型.该文记述采自中国四川省彭州市洞穴内的真穴居尼泡马陆一新种,即何力尼泡马陆(N.helii sp.nov.),这是四川省记录的第四个尼泡马陆属物种.该新种与其近缘种类巨尼泡马陆(N.grandoides Golovatch,Geoffroy&Mauriés,2006)(四川省北川县)的区别在于:(1)体型较小,体长27
【机 构】
: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泡马陆属(Nepalella)是泡马陆目(Chordeumatida)中多样性较丰富的属,全世界已记录27种,其中中国已知12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且该属多数种类为穴居类型.该文记述采自中国四川省彭州市洞穴内的真穴居尼泡马陆一新种,即何力尼泡马陆(N.helii sp.nov.),这是四川省记录的第四个尼泡马陆属物种.该新种与其近缘种类巨尼泡马陆(N.grandoides Golovatch,Geoffroy&Mauriés,2006)(四川省北川县)的区别在于:(1)体型较小,体长27.5~36.0 mm;(2)雄性第3~5对足的股节近基部具一蘑菇状突起;(3)前生殖肢基板正中部突起明显,呈刺状;(4)后生殖肢基节侧缘中上部具一小型刺状分枝.同时,该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提取了何力尼泡马陆的DNA,扩增了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基因(cytochrome c oxidase I,COI)的条形码.新的核苷酸序列上传至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OL420758.“,”The genus Nepalella currently consists of 27 recorded species in the world ,of which 12 species including eight cave-dwellings are known in China , mainly distributed in Yunnan , Sichuan , Guizhou provinces and Chongqing municipality. This paper discribed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collected from a cave in Pengzhou City ,Sichu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which is the fourth species of Nepalella recorded in Sichuan. N. helii sp. nov. is very similar to N. grandoides from Beichuan county , Sichuan , but distinguished from the latter in following aspects:(1)The smaller body,ca 27.5-36.0 mm in length;(2) Male femora 3-5 with a mushroom-like protuberance near the base;(3)Anterior gonopod sternum with a high ,median ,spiniform process;(4) Posterior gonopod colpocoxite attached a small ,lateral ,spiniform branch. In addition ,in this paper ,the DNA from a specimen of the new species were extracted using the DNeasy Blood & Tissue kit,and the barcode of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 subunit gene (COI)were amplified. The new nucleotide sequence was uploaded to the GenBank database with accession number OL420758.
其他文献
洞穴资源与生俱来的脆弱性和时有发生的游客破坏洞穴资源行为影响洞穴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挖掘喀斯特洞穴旅游地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意向的深层影响因素,对规范游客行为和保护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的资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重庆市武隆区芙蓉洞和丰都县雪玉洞为例,运用SPSS和MATLAB软件对459名游客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Logistic-ISM模型,分析影响洞穴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意向的因素并解释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层次结构.分析表明:解说系统质量、环境卫生质量等11个影响因素对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环境责任行为意向具有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是全球范围使用的有效评估物种灭绝风险状况的正式标准,但对于洞穴鱼类评估在实际操作层面仍面临很大挑战.文章回顾了中国洞穴鱼类的现状以及红色名录评估体系对洞穴鱼类评估存在的问题.基于IUCN红色名录濒危评估体系,根据物种分布范围、受威胁因素和物种生活特性等,构建了中国洞穴鱼类濒危等级评估方法.同时选择两种国家重点保护鱼类——小眼金线鲃和无眼金线鲃作为评估范例,在实地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两种洞穴鱼类濒危等级进行重新评估.结果显示,小眼金线鲃评估等级为濒危(EN),无眼金线鲃
中国洞穴数量多、分布广,洞穴生物资源丰富,传统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效率不高,受特殊环境影响而覆盖范围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洞穴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开展.环境DNA(eDNA)可通过从环境中提取洞穴生物的痕量DNA,利用PCR等技术对其多样性组成、生物量等进行定性和定量调查,将成为未来中国洞穴生物研究中使用的重要手段.文章对eDNA原理、在洞穴生物研究中的优势、目前取得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进行评述,同时进一步分析中国开展相关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展望eDNA在中国洞穴生物研究中
本研究根据从云南省高黎贡山(保山市段)洞穴采集的伪蝎标本,整理并描述了阿伪蝎科安伪蝎属一新种,即禾木安伪蝎(Anatemnus hemuensis sp.nov.).该属的主要特征在于触肢粗壮,腿节和膝节多具明显颗粒,不动指上的听毛it位于指的中部,听毛esb到est之间的距离大于isb到ist之间的距离,背板不完全分隔.世界已知22种(不包含本文新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和美洲,中国仅知3种:任氏安伪蝎(A.reni Gao&Zhang,2016)、宝安伪蝎(A.orites(Thorell,1889))、
“瓦拉亚窟”洞穴系统地处怒江峡谷,岩溶发育动力条件优越,在滇西北及青藏高原南延区域约4 km2的狭小范围发育了垂向分布超过五、六百米,洞系总长达27 km以上,洞体巨大,岩溶发育演化地史形迹丰富,是滇西北及青藏高原南延区域规模巨大的迷宫式溶洞系统.具有空间上分层、分支及形变复杂多样,溶蚀、沉淀、侵蚀、搬运、沉积形态和物质丰富多彩的景源特征,对“三江并流”区喜山运动以来的地质演化、岩溶作用与水文地质研究等皆有重要的价值.笔者根据前人探洞考察资料,结合新的区域地质、环境地质和旅游地质调查等资料,以及现状考察了
中国天坑研究学者通过系统调查,确立“tiankeng”作为标准地貌术语,并规范其形态特征,提出塌陷型天坑和侵蚀型天坑两种成因类型.文章以重庆武隆箐口天坑、陕西汉中伯牛天坑、马达加斯加安卡拉那高原的曼格里(Mangily)天坑、巴布亚新几内亚穆勒高原的阿底(Atea)天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4个天坑(群)发育的地层结构、地貌演化和水文地质特征等,论述侵蚀型天坑系统演化的共性特征,即三元或二元地层结构、深厚包气带和巨大地势差异、覆盖型岩溶分布、覆盖层对雨水的汇聚或夹层对地下水的汇聚等.基于侵蚀型天坑的成因
贵州双河洞是亚洲第一长洞,该洞先后分辨出近30多具大熊猫个体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完整大熊猫化石最多的洞穴.其中一支洞中竖井下方至少聚集了10余具个体化石.以此为研究对象,结合洞道发育形态特征及化石埋藏学特征,初步推测出这些大熊猫深入该支洞内经由竖井跌落并死亡的过程,表明喀斯特洞穴可以为大熊猫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及化石保存环境.选取一例化石表面沉积的碳酸钙样品进行了铀系法测年,表明该个体至少生活在5.1万年前;对另一例个体的牙齿化石进行AMS14C测年,发现其生活在距今2.5万年左右,推断该洞道中大熊猫主要
当天然洞穴开发为旅游洞穴,人为活动输入到洞穴的能量与物质影响了洞穴本体环境.文章以桂林市代表性旅游洞穴芦笛岩为例,以2020年9月1日至10月8日洞穴温度、湿度、CO2以及游客人数作为重点参数,定时、定位观测洞穴环境关键要素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而探究疫情防控背景下洞穴空气环境特征及影响因素、旅游活动对洞穴环境的影响以及洞穴自净能力.观测结果表明:(1)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观测期内游客人数较往年明显减少,游客活动对洞穴温度和湿度影响并不明显,洞穴内外温度和湿度曲线变化趋于一致,主要受洞外空气环境的影响;(2)
文章总结了中国洞穴驼螽的种类、分布及适应进化.中国记录洞穴驼螽3属26种,其中疾灶螽属(Tachycines)(24种)物种最丰富;洞穴驼螽分布范围窄,96%(25种)的物种仅分布于模式产地,或模式产地所在的县(市),而贵州省物种最丰富,有记录15种;喜洞穴和偶洞穴驼螽的外部形态与地表种相似,真洞穴驼螽具有适应洞穴生活的典型特征,如体色浅,复眼不同程度退化(甚至消失),触角和尾须较长且感器类型丰富等.对洞穴生物的保护,除了保护天然洞穴外,还需进一步保护洞穴周围的环境.
为了解大陈洋产卵场保护区鱼类早期资源状况,于2018年4月、5月、11月,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在该海域对鱼卵、仔稚鱼展开了3个航次的调查,分析了保护区内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优势种、群聚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调查共采集到鱼卵1336粒,仔稚鱼213尾,鉴定出鱼卵和仔稚鱼共25种,隶属于7目18科.其中,鱼卵优势种为鲹科、龙头鱼等;仔稚鱼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龙头鱼和七星底灯鱼等.鱼卵和仔稚鱼的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为4、5月均大于11月;仔稚鱼的均匀度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