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政治理论课群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统一构成课程体系。授课教师统编在教学团队中,发挥着团队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只对一门课的课改而是对政治课群的整体改革,其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改善对深化高校政治理论教学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政治课群;教学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6-0287-02
一、政治理论课群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1]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群体系”的指导性文件,“政治理论课群体系”构成是多维多角度的,为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深刻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借鉴作用。
(一)课程体系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二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形势与政策。
“概论”课理论体系准确、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内政外交政策等阐述,使学生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和立场、观点、方法。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怎样科学发展的主题,懂得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政策,懂得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正确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和特点。
“思修”课程体系注重于学生所直接面对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侧重解决学生生活实际中的行为规范问题,对学生进行成才修养、人生哲理、“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等内容的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重视从知到行的转化,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要求的行为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是常变常新,它有明显的实践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不能构建完整稳定的理论体系。
(二)政治理论课群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体系构成欠连贯。政治理论课群教学体系的教材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门课多有重复罗列,政治常识内容学生早已耳熟能详,教材内容过于强调知识性、系统性、统一性,定义性强,不能解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内容单一,形式沉闷,学生感觉假、大、虚、空,“理论是一套,实际不搭调”。
2.教学方法、手段陈旧、简单。“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长期居主导地位。政治类教学,紧紧围绕“政治”这个主题,不敢越雷池一步,束缚和掩盖了原本精彩的演说,离“精彩一课”教学方法差距较大。
3.“形势与政策”课授课场所尴尬。“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课时少、时间紧、人数多,一百多名学生在大教室上课,除非教学内容时时吸引人、堂堂精彩,否则,良好的课堂秩序都很难保证,教师要做到在课堂上互动,师生双向共鸣只能作罢。诸多院校让辅导员上此课,更显力量单薄。
4.教师心理的失衡。高校重视专业课和科研工作,课题经费丰富,对不能有立竿见影之效的政治理论课只作为完成任务的“偏科”。“两课”类教材基本是全国统一的,不允许教师另编教材,政治类的文章在核刊上很难发表,评职称受限,教师缺乏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教学质量的高低完全靠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还有“良心”支撑。
5.学生的思想抵触。功利性的中学应试教育使政治课不可能进行系统、充分地讲解。中学生缺少社会阅历,不理解政治课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应付考试时多以死记硬背的方式,中学生逐渐对政治课产生厌恶情绪。授课方式被同学们戏谑的描述为:政治课就像“一锅夹生饭”,“课前赶鸭子”,“课堂填鸭子”,“期末烤鸭子”,“毕业时变成了板鸭子”。
二、政治理论课群教学手段、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包括对学生心理、情感、思想的启迪和诱导以及行为的导向与规约。只有在既符合教育总体目标要求,又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愿望时,学生才可能积极认同并予以接受。
(一)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如何让学生普遍掌握这些理论体系涵盖的内容。“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马克思指明了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发挥其效力的精髓是教师利用课堂这块阵地,起到说服学生、教育学生和发挥学生群体力量的作用。
2.体现以人为本。无论是那种资源的流动,起主导作用的,最具活力的、起载体作用的是人的流动。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是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知识性的特性人才,能在全球化运动中适应各种不同文化的挑战和认同,能在全球文化的交互运动中突显民族特色,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保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会被湮没。高校应当把培养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知识性的合格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体现以人为本。把“概论”的系统的理论教育作为认识前提和理论基础,把“思修”课教育作为落实到行为实践的中介,使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成为对社会主义有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忠诚,能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特性人才。
(二)教学手段、方法改革
1.课题式教学法。课堂是教师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阵地,“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3],围绕提升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运用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选题。以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采取小组交流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课题组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情感教学法。情感的认同和取向是价值取向的重要前提,“凡是与需要相符合并能得到满足的事物,人们就会对它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态度和相应的情感”[4]。教师在课堂上将理论教育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感情真挚、充满激情,用自身真情实感触动学生内心,增强亲和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暗示教学法。通过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提出问题,解剖知识体系,按照知识和问题的内在结构规律,由表及里,由浅人深,从现象到本质,由实践到理论,巧妙地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既顺乎事物的发展规律,又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后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引申出相关问题,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挖掘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情境式教学法。着眼于现实,遵循反映论的原理,以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表演形式,让学生体验角色的魅力,阐释自己的见解。情境教学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一名特殊观众,精心设计案例,组织学生的参与表演,适当点评,使得思想教育和法律条文不再枯燥,较好落实“注重能力,追求教学实效、和谐互动,教学民主开放化”的教学方法改革原则。
5.“辨析互动式” 教学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对话、交流、讨论、分析,甚至论辨。如组织学生主题演讲、学生间辩论赛、指导学生发挥主体性的亲身授课活动;利用课下问答、交流、谈心等零距离方式对学生进行交流辅导,并通过QQ、电话、短信等多种形式与学生沟通,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澄清真伪、提高认识,增强教学效果。这是平等式、民主式的教学模式。
6.多媒体教学。借助网络,拓宽课堂信息量,利用电教,多媒体辅助功能挖掘教学资源,促进高校政治理论群教学整体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授课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配以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表达教学内容,达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晦涩为通俗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大量的背景材料、案例、专题、图片和视频等资源相结合,避免了理论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抽象和枯燥,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生动活泼,化枯燥为有趣的教学效果。
7.考试方法改革。平时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改变一次考试定格方式。对政治理论课群,考虑实行半开卷或开卷考试,考试内容逐渐避开需要默写的概念题、简答题,改用综合性试题来衡量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思考方式、方法的合理性,语言表达、论据的充分性,观点是否新颖以及解决问题和适时应变的能力等。对于具备实践条件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适当的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和到法庭旁听等,逐渐增加实践环节在考核中占的比重,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政治理论课群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改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需要教学团队共同努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对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讲深讲透,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改革经验的总结、新路径的探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群教学的实效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1994-08-31.
[4] 罗晓明.人格本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299.
[责任编辑 魏杰]
关键词:政治课群;教学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6-0287-02
一、政治理论课群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1]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群体系”的指导性文件,“政治理论课群体系”构成是多维多角度的,为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深刻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借鉴作用。
(一)课程体系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二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形势与政策。
“概论”课理论体系准确、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内政外交政策等阐述,使学生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和立场、观点、方法。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怎样科学发展的主题,懂得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政策,懂得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正确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和特点。
“思修”课程体系注重于学生所直接面对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侧重解决学生生活实际中的行为规范问题,对学生进行成才修养、人生哲理、“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等内容的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重视从知到行的转化,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要求的行为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是常变常新,它有明显的实践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不能构建完整稳定的理论体系。
(二)政治理论课群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体系构成欠连贯。政治理论课群教学体系的教材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门课多有重复罗列,政治常识内容学生早已耳熟能详,教材内容过于强调知识性、系统性、统一性,定义性强,不能解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内容单一,形式沉闷,学生感觉假、大、虚、空,“理论是一套,实际不搭调”。
2.教学方法、手段陈旧、简单。“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长期居主导地位。政治类教学,紧紧围绕“政治”这个主题,不敢越雷池一步,束缚和掩盖了原本精彩的演说,离“精彩一课”教学方法差距较大。
3.“形势与政策”课授课场所尴尬。“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课时少、时间紧、人数多,一百多名学生在大教室上课,除非教学内容时时吸引人、堂堂精彩,否则,良好的课堂秩序都很难保证,教师要做到在课堂上互动,师生双向共鸣只能作罢。诸多院校让辅导员上此课,更显力量单薄。
4.教师心理的失衡。高校重视专业课和科研工作,课题经费丰富,对不能有立竿见影之效的政治理论课只作为完成任务的“偏科”。“两课”类教材基本是全国统一的,不允许教师另编教材,政治类的文章在核刊上很难发表,评职称受限,教师缺乏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教学质量的高低完全靠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还有“良心”支撑。
5.学生的思想抵触。功利性的中学应试教育使政治课不可能进行系统、充分地讲解。中学生缺少社会阅历,不理解政治课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应付考试时多以死记硬背的方式,中学生逐渐对政治课产生厌恶情绪。授课方式被同学们戏谑的描述为:政治课就像“一锅夹生饭”,“课前赶鸭子”,“课堂填鸭子”,“期末烤鸭子”,“毕业时变成了板鸭子”。
二、政治理论课群教学手段、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包括对学生心理、情感、思想的启迪和诱导以及行为的导向与规约。只有在既符合教育总体目标要求,又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愿望时,学生才可能积极认同并予以接受。
(一)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如何让学生普遍掌握这些理论体系涵盖的内容。“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马克思指明了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发挥其效力的精髓是教师利用课堂这块阵地,起到说服学生、教育学生和发挥学生群体力量的作用。
2.体现以人为本。无论是那种资源的流动,起主导作用的,最具活力的、起载体作用的是人的流动。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是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知识性的特性人才,能在全球化运动中适应各种不同文化的挑战和认同,能在全球文化的交互运动中突显民族特色,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保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会被湮没。高校应当把培养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知识性的合格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体现以人为本。把“概论”的系统的理论教育作为认识前提和理论基础,把“思修”课教育作为落实到行为实践的中介,使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成为对社会主义有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忠诚,能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特性人才。
(二)教学手段、方法改革
1.课题式教学法。课堂是教师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阵地,“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3],围绕提升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运用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选题。以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采取小组交流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课题组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情感教学法。情感的认同和取向是价值取向的重要前提,“凡是与需要相符合并能得到满足的事物,人们就会对它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态度和相应的情感”[4]。教师在课堂上将理论教育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感情真挚、充满激情,用自身真情实感触动学生内心,增强亲和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暗示教学法。通过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提出问题,解剖知识体系,按照知识和问题的内在结构规律,由表及里,由浅人深,从现象到本质,由实践到理论,巧妙地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既顺乎事物的发展规律,又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后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引申出相关问题,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挖掘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情境式教学法。着眼于现实,遵循反映论的原理,以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表演形式,让学生体验角色的魅力,阐释自己的见解。情境教学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一名特殊观众,精心设计案例,组织学生的参与表演,适当点评,使得思想教育和法律条文不再枯燥,较好落实“注重能力,追求教学实效、和谐互动,教学民主开放化”的教学方法改革原则。
5.“辨析互动式” 教学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对话、交流、讨论、分析,甚至论辨。如组织学生主题演讲、学生间辩论赛、指导学生发挥主体性的亲身授课活动;利用课下问答、交流、谈心等零距离方式对学生进行交流辅导,并通过QQ、电话、短信等多种形式与学生沟通,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澄清真伪、提高认识,增强教学效果。这是平等式、民主式的教学模式。
6.多媒体教学。借助网络,拓宽课堂信息量,利用电教,多媒体辅助功能挖掘教学资源,促进高校政治理论群教学整体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授课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配以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表达教学内容,达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晦涩为通俗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大量的背景材料、案例、专题、图片和视频等资源相结合,避免了理论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抽象和枯燥,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生动活泼,化枯燥为有趣的教学效果。
7.考试方法改革。平时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改变一次考试定格方式。对政治理论课群,考虑实行半开卷或开卷考试,考试内容逐渐避开需要默写的概念题、简答题,改用综合性试题来衡量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思考方式、方法的合理性,语言表达、论据的充分性,观点是否新颖以及解决问题和适时应变的能力等。对于具备实践条件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适当的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和到法庭旁听等,逐渐增加实践环节在考核中占的比重,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政治理论课群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改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需要教学团队共同努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对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讲深讲透,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改革经验的总结、新路径的探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群教学的实效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1994-08-31.
[4] 罗晓明.人格本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299.
[责任编辑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