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调节因子5、维生素D受体、β防御素1和Toll样受体4的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克罗恩病的相关性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z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维生素D受体(VDR)、β防御素1和TLR4的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CD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就诊的158例CD患者与246名健康体格检查者的资料与血清标本。采用高通量质谱分析方法对IRF5、VDR、β防御素1和TLR4这4个基因的14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基因型进行检测。CD组与健康对照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应用多因子降维法(MDR)对上述候选基因之间的联合作用与CD易感性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基于等位基因或基因型的关联分析均未发现IRF5、VDR、β防御素1和TLR4这4个候选基因与CD易感性相关(P均>0.05)。基于单体型的关联分析显示,IRF5基因单体型区域中的GTACC单体型在CD组与健康对照组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0.046和0.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3,P=0.022 3)。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分析结果显示,CD患者β防御素1基因rs2978880的基因型分别为C/C, C/T, T/T,有手术史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235、0.603、0.162,无手术史的分别为0.482、0.388、0.129,其中C/C等位基因型患者的肠道手术风险相对较低(χ2=10.065,P=0.006)。MDR分析未发现上述基因位点与CD易感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均>0.05)。

结论

IRF5的GTACC单体型与汉族CD人群的易感性相关,β防御素1基因rs2978880位点C/C纯合基因型与汉族CD人群的临床表型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盐酸舍曲林联合美沙拉秦治疗UC伴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的轻度UC活动期患者80例,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为>53~70分。80例患者分成美沙拉秦联合舍曲林组和美沙拉秦组(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在纳入研究时和治疗后12周分别进行SDS问卷调查和胃肠镜检查,以判定疗效。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结果治疗后12周,美沙拉秦联合舍曲林组和美沙拉秦组的总
期刊
目的调查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对生命质量的影响及性别差异。方法连续纳入符合罗马Ⅲ诊断和分型标准的IBS-D患者,以面对面方式问卷调查患者胃肠道症状,完成IBS生命质量量表(IBS-QOL),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评。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或Spea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共纳入155例IBS-D患者,其中11
目的通过分析合并抑郁的IBS患者的消化道和躯体症状特点,拟提高早期识别IBS患者存在精神心理异常的能力。方法纳入2014年5月至10月就诊的102例IBS患者,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跟踪随访。另选取102名同期性别、年龄结构相仿并接受问卷调查的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整理所有IBS患者的门诊详细资料,对其进行汉密尔顿量抑郁量表(HAMD)、消化道症状调查表、自制躯体症状调查表和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
期刊
期刊
目的比较生物反馈训练对不同亚型功能性排便障碍(FDD)患者临床症状、心理状况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依据罗马Ⅲ诊断标准将50例FDD患者分为不协调性排便(F3a)和排便推进力不足(F3b)两个亚型。两个亚型患者每周至胃肠动力中心进行生物反馈训练3次,每个疗程5~10次,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均要求每天2~3次家庭训练。比较两个亚型患者生物反馈训练前后临床症状、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期刊
目的探讨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术后多次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6月1日至2011年6月1日行EST胆总管取石的患者进行随访,共成功随访2 73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7年,将其中24例首次EST术后结石复发2次及以上的患者作为多次复发组。在未复发患者中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感染菌的菌群变化和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检测50例SAP患者的临床标本,包括痰液、血液、尿液、中心静脉导管、胆汁等,常规分离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共分离出156株病原菌,从痰液、血液、胰腺及腹腔、胆汁、尿液、手术切口分离出的菌株数量分别为51、37、24、23、11、8株和口腔分泌物2株。最常见感染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