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兴技术实践伦理是一种以新兴技术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实践伦理方法,具有实践性、建构性、预期性的特点.新兴技术实践伦理从不同实践场域内的实践逻辑、行动者追求目的的差异和冲突之中识别定位伦理问题,打开新兴技术实践的过程黑箱,使技术实践与伦理实践相融,对现有以技术为对象的实践伦理方法起到驱动作用.建构一种中国特色的新兴技术创新文化,有助于实现创新过程中的文化价值融合,助力新兴技术创新驱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机 构】
:
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沈阳11016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兴技术实践伦理是一种以新兴技术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实践伦理方法,具有实践性、建构性、预期性的特点.新兴技术实践伦理从不同实践场域内的实践逻辑、行动者追求目的的差异和冲突之中识别定位伦理问题,打开新兴技术实践的过程黑箱,使技术实践与伦理实践相融,对现有以技术为对象的实践伦理方法起到驱动作用.建构一种中国特色的新兴技术创新文化,有助于实现创新过程中的文化价值融合,助力新兴技术创新驱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其他文献
证据是理论建构的重要依据,但是证据与理论之间的非必然性关系使得如何保证二者间关系的可靠性成为科学解释所面临的难题.而证据理论作为一种或然性方法,可以测量理论的证据度,以揭示证据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因而我们据此提出了理论与证据的概率解释模型.该模型通过测量所有潜在理论解释的证据度以提取有效的理论解释,并通过概率指派函数为其赋予具体的证据可信度.在此基础上,模型依据对质疑度的计算,从反面为理论解释提供支撑,并最终通过确定度的求解给出理论解释合理的有效证据度.此外,本文还总结了概率解释模型应该遵循的三条规范性准则
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概念建立在从现象到实在的可通达性的预设之上,它试图寻找某种普遍适用的方法论、合理性规则或先验推理逻辑来当作客观性标准.这种无视角的观点,排斥科学实践中的社会和心理因素,认为历史细节在知识论层面上琐碎无关,因而从根本上反对自然主义.科学实践哲学强调科学知识的地方性、社会性、历史性特征,因而它所坚持的客观性概念有异于逻辑经验主义的客观性概念.它可以采用两种辩护科学知识客观性的策略.一是建立在非随意性概念之上、较少形而上学预设的策略,二是建立在科学实践的生成性特征之上的、允许某种实
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是解释心身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方案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理主义逐渐占据了主流价值走向,以至于提起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只是作为一个过去时的历史遗产.事实上,笛卡尔提出了很多在当代也仍然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因此,回到笛卡尔既是重要的也是迫切的.以考林·麦金的新神秘主义为筏,简要说明当代心灵哲学中物理主义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在其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安全性原则和敏感性原则是当下两个主流的关于知识的模态理论.和敏感性原则相比,安全性原则在解释归纳知识,以及应对怀疑论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近年来受到不少知识论学者的青睐,是外在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然而,安全性原则的弊病在于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盖梯尔问题.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构造反例来指出在盖梯尔案例中,主体的信念是可以符合安全性原则要求的.因此,安全性原则并没有准确地把握“知识与运气不相容”这一盖梯尔案例背后的哲学直觉.在这个意义上,它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反运气条件”.
在我们的日常因果直觉中,“缺失”能够作为因果关系中的原因.但那些认为存在“缺失”导致的因果性的哲学家必须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日常的因果判断中会区别对待看起来具有同等地位的“缺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哲学家试图给“缺失”导致的因果性提出一个独特的定义,从而在因果性的形而上学层面上就区分开不同的“缺失”,然而这些尝试都是不成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否认存在“缺失”导致的因果性.事实上,我们可以诉诸语用学来解释这个问题,而不必认为人们的区别对待反映了某种形而上学层面的区别.
认知表达主义反对传统的描述主义元认识论,认为主体在对认知情况进行判断和主张时,除了表达信念,还同时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动性心理状态.主体的认知主张不在符合某种先在的认知规范的意义上有真假,而只在紧缩论的意义上有真假.相比于描述主义模型,认知表达主义框架下的认识论理论能够更好地体现其规范性属性,应对怀疑论挑战,并说明主体与其认知判断之间的关系.尽管容易受到求真主义的质疑,但是从理论转向的视角看,这并不构成致命的威胁.
试图脱离决定论框架的概率因果关系的发展遇到了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由概率因果关系通常被定义为“概率的决定论因果关系”造成的.卡特赖特通过批判概率CMC对非决定论系统的无效性揭示了这种定义无法解决“非决定论的概率因果关系”问题.而迦楼正面建模“非决定论的概率因果关系”的尝试,暴露出因果结构独立性与 自发概率相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需要在量子力学提供的非决定论框架下,从认知因果性和系统结构描述的方式上寻求解决.
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和娱乐产业展现出良好前景的同时,其对人类自由意志的潜在影响亦引发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区分脑机接口的三种技术分类并以自由意志概念的三重内在规定为论述线索,我们能够更周密地考察不同类型的脑机接口技术对这些规定产生了何种具体影响.经由这一考察可以得出结论,如果该技术潜在的负面冲击可以通过技术和社会调控的双重手段得到遏制,它就可能在自身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将人类的自由意志推进到一个更为具体和充实的社会历史水平;反之,一幅机器统治的未来图景就并不是危言耸听.
意识研究中对于经验主体的探讨总是与自我紧密相关.围绕着“自我”在意识结构中到底是主体还是对象这一基本问题形成了——或将自我视为经验的主体,或将自我视为经验的对象,或将自我视为一种发展着的情境层级——这样三种不同的自我-意识理论.情境化自我在自我本质问题上提出了一种自我-无自我的模糊性观点,在自我研究上侧重于从情境化框架下解释意识、自我的产生模式.较之于前两种理论,它避免了理论的僵化,从而更加开放和充实.
具身认知的兴起挑战了传统无身理性的观点,人类的理性和心智活动不再简单地被归结为符号—表征的运算过程,而是人的生物学机制、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交互构成的结果.受具身认知的影响,许多实验被设计出来考察伦理学问题.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的伦理生活深受具身经验的影响,道德判断和道德感受性被人类视觉经验、身体洁净感、嗅觉经验等具身知觉经验所塑形.这些实验挑战了建基于无身理性之上的伦理学,同时也指明了一门具身伦理学的理论优势及其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