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我国广播影视产业为什么需要供给侧改革、以及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供给侧改革是一项全新的改革任务,需要结合相关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也是这样,在边改革探索中边完善举措方案,通过供给侧的大胆改革探索,发展壮大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加快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加快传统广播影视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广播影视产业甚而文化产业的繁荣。
【关键词】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结构性;创新;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下简称“供给侧改革”)的重大经济战略思想,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供给侧改革是适应中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改革良策,改革大潮正在不同产业领域兴起。广播影视产业也面临诸多问题的制约,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意义
1.西方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在19世纪初期,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核心观点是供给自动创造出等量的需求,后称“萨伊定律”。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遭遇经济“滞胀”困境,经济疲软下行,存在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的双重问题,以供给学派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凯恩斯经济学强调总需求的理论及政策导致了“滞胀”问题,因此提出从供给端入手,采取提高总供给的方式来解脱困境,最主要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减税方式来提振经济。供给学派的代表性人物阿瑟.拉弗提出“拉弗曲线”,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是供给方面的因素阐述的就是政府税收和税率之间的关系,认为高税率严重地抑制了经济活动意在主张以大幅度减税来刺激供给从而刺激经济活动。从多个方面去了解西方供给学派的理论和政策实施,有助于我们供给侧改革中开阔视野,明晰思路,避免在改革中少走弯路。
2.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是在立足国情、放眼全球,着眼当前、立足未来的时代背景下推出的重大经济战略性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供给侧的改革和创新带动需求扩展, 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3.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重点是广播影视作品内容、传播渠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提高广播影视产品的质量,改进传播方式等来获得更好的效益,有效抢占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守住舆论阵地。
以广播影视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近年来不断上升,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2014年占GDP的比重上升为3.76%,预计到“十三五”期末占GDP的比重将达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差距,如美国文化产业目前占GDP的比重约为20%,是美国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二、广播影视产业为什么需要供给侧改革
1.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不适应新的需求。体现有几种不适应:一是产能过剩,无效供给过多。二是有效供给跟不上,优秀的广播影视作品少,优质片源稀少,造成供给方面的缺失。最近几年韩国的娱乐节目、美国的精品电视剧、电影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中可见端倪。三是供给与需求错配。供需错配是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生产出来的作品没有市场,市场需要的产品却没法提供,造成了广播影视业存在产品与市场脱节、供给与需求错配。
2.广播影视产业的生产率不高。广播影视产业的生产率还相当低,表现为一是生产效率不高,相比同样的产品投入的人力多、投入的资源多、生产时间较长。二是生产制作的优质产品少、、普通产品多,甚至有不少低劣产品。
3.广播影视产业的组织形式传统陈旧。传统广播影视产业的组织形式,近几年随着市场的需求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社会力量和资本进入广播影视产业也加快了组织创新的力度,但从产业整体来看依然是相对传统陈旧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不少仍然是一、二十年前的老模式,有些虽然表面改革了,但内部还是原有的运作模式,因此在市场颠覆性急剧变化中难以作出快速且有效的应对,在争夺受众的竞争中就难以取胜。供给侧的改革能够促进广播影视产业改造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适应市场变革并引领市场发展。
4.广播影视产业面临发展的难题。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难度,传统广播影视产业(包括传统媒介)主要收入下降趋势明显(如下表一)。
广告收入目前仍是传统广播影视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需要新的变革来推动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电影产业的发展这几年形势喜人:2014年中国内地票房收入为296.39亿元,2015年达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电影市场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电影产业从IP、人才、资本、制作到营销都大幅改变,政策、资本、创新的力量带动了电影业的跨越式发展。相比电影市场的景气,传统电影企业仍在困境中求生存。
三、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1.影响供给侧的关键因素
供给侧改革,在经济学原理中,是从生产端发力进行结构性改革,主要是运用生产函数公式进行分析解构,在竞争性市场,生产函数公式可以这样表示:Y=AF(K,L)。Y代表潜在的GDP,A为技术水平,K代表资本,L为劳动投入,F代表生产组织方式。显然,提高潜在GDP有四种方法;一是增加资本投入K,二是提高劳动投入L;三是提高技术水平A;四是改善生产组织方式F。增加资本投入,存在资本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作用,提到高劳动投入,会遇到劳动力净减少并导致短缺的问题,劳动力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刘易斯拐点”,目前中国从2012年开始劳动人口(15-59岁阶段)净减少,2012年减少了300多万,以后还会减少,正遭遇“刘易斯拐点”的影响。这两种是“外延型数量增长”。提高技术水平和改善内部组织方式,是一种没有“天花板”限制的改革方式,具有不断改进的可能性,这是“基于效率的内生增长”。外延式增长不可持续,因为资源最多也会是有限的。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永无止境。即使资本和劳动的数量不变,A和F的进步也有望驱动和保持经济的增长。上述关键因素是对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2.在组织形式上加速内部调整和优化。广播影视产业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有事业性质、也有企业性质,有国有单位也有民营企业,无论是何种性质哪种类别,除了是公益属性,都要尽可能转向市场化运营方式,在组织形式上不断改造优化,构建贴近市场、适应竞争的新型组织形态和管理架构。
3.科技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进步的主要力量。广播影视产业正面临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电影高科技的应用是近几年电影市场和票房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3D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大量使用,IMAX影院的高清晰画质和高音质效果,极大改善观影的感受。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广播电视的收听收视习惯的冲击,日前处于火爆“风口”的VR(Virtue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和产品,将会驱动广播影视产业新一轮的创新发展,科技进步和应用日益成为广播影视产业的主要动力源泉。
4.发挥资本促进广播影视产业的积极作用。在实体产业经济领域,我国正开展一场资产证券化的大改革,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证券直接融资,资产证券化将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发挥金融、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在广播影视产业中,目前资本对产业的促进作用还具有很大的空间,其中在民营企业和电影市场方面利用资本市场相对较好。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传媒行业共发生融资和并购事件283起,融资和并购金额为2148.8亿元,融资和并购数量和金额比2014年均有增长。广播影视产业要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逐步向资本市场开放,引入战略投资者,直接向资本市场融资,促使广播影视产业以小步快走方式,逐步推行资产证券化改革,使产品制造规模化、效益化,壮大广播影视产业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5.挖掘劳动力资源潜力。广播影视产业是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和其它行业不同的是,广播影视产业不能完全实行流水线式生产,它最主要是靠人的思维来进行创造创作,人才永远是产业最宝贵的资源。一是要用好的环境培养人才;二是用好的机制引进和留住人才,建立适合“人尽其才”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三是要允许人才在产业内部合理的流动;四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广播影视产业全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既要有优秀人才和领军人才,又要有全行业人员的整体较高水平和素质。
6.努力实施“三去一降一补”改革举措。供给侧改革在2016年的五大工作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简称:“三去一降一补”),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的改革,“去杠杆”方面,广播影视领域的金融资本杠杆率原本就很低,“降成本”方面的空间也不大,因此,侧重点应在“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3个方面。
“去产能”的任务就是减少甚至去除无效供给,提升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无效供给消耗了资源,又不能产生效益,市场上存在的部分广播影视产品制作粗糙、质量低劣、无人问津,这些就是需要去产能的重点。
“去库存”体现在电视剧生产领域较为突出。在市场结构中,长久以来电视剧市场存在“整体供大于求”的问题。当前我国共有制作机构数量超过6000家,资质参差不齐,其中,年产仅有1部剧的制作公司比重约为76.7%,而年产5部及以上的“高产”制作公司仅占3%左右。在影视剧生产方面,每年大量的影视剧都压在片库里不能播出,据统计,2015年全年全国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16500集,2015年只有8000多集播出,有8000多集根本没有卖出去,50%的剧目难见天日。
“补短板”应着力发挥广播影视文化公益性质,建设真正有使用价值的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惠民工程设备设施要“可以用”、“用得上”,不能“当摆设”、“塑形象”,产生不了任何实际效益,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补短板的广播影视产业,应该向老年人、青少年多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和作品,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覆盖地域方面,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关注力度。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而这5000多万人的贫困人口需通过广播影视来了解社会、丰富文化生活,广播影视机构和企业有责任义务向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广播影视节目、作品,使农民、贫困农民也能享受广播影视繁荣发展的成果,享受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
四、把握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几个原则
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在社会结构和产业经济的急剧变革和转型中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但其改革又纷繁复杂,事关重大,理应把握好几个重要原则:
1.公益性与产业性兼顾。广播影视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任何时候始终把社会价值和公益性摆在第一位,在坚持导向性、公益性的基础上,大力拓宽拓深广播影视业的全产业链,挖掘产业链深度价值,增强经济实力,强大的产业经济实力又将反哺广播影视事业的壮大,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广播影视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特别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和“大数据、云计算”所随之而来的巨大改变。供给侧改革需要正视这些问题,既要有应变之策度过眼前的难关,更要有长久之计立足长远目标,促进广播影视产业的长期性、持续性增长。
3.供给侧与需求侧一并发力。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把供给端和需求端对立起来,而是要从两端一并发力。事实上两者也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在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推动需求侧创新,需求端的改革主要有提升广播影视产业的有效需求、投资广播影视产业的基础设施以改善观看和收听效果、为文化需求创造宽松的经济条件等措施。供给侧的改革能创造新的有效需求,需求端的创新又能助推供给端的改革升级。
五、加快广播影视产业的融合转型
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互联网大潮的强势冲击之下,如何加快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实现传统广播影视产业向现代化广播影视产业的转型。融合与转型注定是一条荆棘丛生之路,充满挑战与风险。 1.互联网浪潮中的广播影视产业。近10年来,互联网对广播影视产业的影响逐渐加大,尤其是2013年以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裂变式发展,使部分传统广播影视产业急剧下降,但部分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如网络视音频、移动新闻客户端等。传统产业日渐式微,新型产业业态层出不穷日益强大。广电媒体作为广播影视产业的主力军,正遭遇受众大量流失的不利境况(见图一)。
2014年是中国媒体融合元年。传统媒体加速向新兴媒体融合转型,但其步履非常艰难,而互联网产业依靠技术和资本力量不断向媒体领域渗透,2015年底,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这只是其进军传媒领域的最新动作,实际上阿里巴巴已收购或参股的与媒体有关的公司已达25家,腾讯公司强势进入新闻资讯和网络视频产业,意欲打造成为这些行业的领军企业。
2.加强供给侧改革力促融合转型
加强供给侧改革,是促进广播影视新旧产业深度融合加快转型的有力举措,重点在5个方面加强:
一是内容为王。首要是做好内容,在内容上求新、求活、求快,不断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的需求。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信息泛滥,最不缺的就是新闻信息,如何在浩瀚如烟的信息资讯中吸引眼球,必须在内容上下苦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快”,这样才能在新闻资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传播方式创新。从传统单向传播方式,向媒体与受众之间双向、交互传播方式转变,互动、共享、个性、定制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理念。传播方式要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反馈和使用效果,改善用户体验。
三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技术改变世界,广播影视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带来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高清数字电视、OTT电视、网络视音频技术、3D电影技术等。技术创新是广播影视产业融合转型的重要引擎。
四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调整广播影视产业结构,进而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没有发展前景的业务要逐步压缩甚至全部淘汰,对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业务要重点扶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实现融合转型。目前电影业的“火爆”就是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成功范例。
五是谋定而后动。广播影视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巨变,只是我们当今社会巨变中的一个缩影,既不能自乱阵脚慌不择路,又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无动于衷。既要勇于创新,又要有智慧定力,在实践中加快融合,在融合中推动转型。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惟有改革创新,方能通达长远。加快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必将迎来广播影视产业和文化产业新的更大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社编 《融合元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4)》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5年5月出版
[2]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解题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大棋局》,南方日报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3]吴敬琏等 著《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重塑中国布局》,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4][法] 托马斯.皮凯蒂著 《21世纪资本论》,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作者简介:
周国安(1969—),男,汉族,籍贯:湖南湘阴,学历:大学本科,经济师,广东广播电视台,研究方向:广播影视体制机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事业内部管理等。
【关键词】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结构性;创新;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下简称“供给侧改革”)的重大经济战略思想,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供给侧改革是适应中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改革良策,改革大潮正在不同产业领域兴起。广播影视产业也面临诸多问题的制约,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意义
1.西方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在19世纪初期,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核心观点是供给自动创造出等量的需求,后称“萨伊定律”。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遭遇经济“滞胀”困境,经济疲软下行,存在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的双重问题,以供给学派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凯恩斯经济学强调总需求的理论及政策导致了“滞胀”问题,因此提出从供给端入手,采取提高总供给的方式来解脱困境,最主要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减税方式来提振经济。供给学派的代表性人物阿瑟.拉弗提出“拉弗曲线”,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是供给方面的因素阐述的就是政府税收和税率之间的关系,认为高税率严重地抑制了经济活动意在主张以大幅度减税来刺激供给从而刺激经济活动。从多个方面去了解西方供给学派的理论和政策实施,有助于我们供给侧改革中开阔视野,明晰思路,避免在改革中少走弯路。
2.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是在立足国情、放眼全球,着眼当前、立足未来的时代背景下推出的重大经济战略性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供给侧的改革和创新带动需求扩展, 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3.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重点是广播影视作品内容、传播渠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提高广播影视产品的质量,改进传播方式等来获得更好的效益,有效抢占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守住舆论阵地。
以广播影视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近年来不断上升,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2014年占GDP的比重上升为3.76%,预计到“十三五”期末占GDP的比重将达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差距,如美国文化产业目前占GDP的比重约为20%,是美国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二、广播影视产业为什么需要供给侧改革
1.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不适应新的需求。体现有几种不适应:一是产能过剩,无效供给过多。二是有效供给跟不上,优秀的广播影视作品少,优质片源稀少,造成供给方面的缺失。最近几年韩国的娱乐节目、美国的精品电视剧、电影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中可见端倪。三是供给与需求错配。供需错配是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生产出来的作品没有市场,市场需要的产品却没法提供,造成了广播影视业存在产品与市场脱节、供给与需求错配。
2.广播影视产业的生产率不高。广播影视产业的生产率还相当低,表现为一是生产效率不高,相比同样的产品投入的人力多、投入的资源多、生产时间较长。二是生产制作的优质产品少、、普通产品多,甚至有不少低劣产品。
3.广播影视产业的组织形式传统陈旧。传统广播影视产业的组织形式,近几年随着市场的需求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社会力量和资本进入广播影视产业也加快了组织创新的力度,但从产业整体来看依然是相对传统陈旧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不少仍然是一、二十年前的老模式,有些虽然表面改革了,但内部还是原有的运作模式,因此在市场颠覆性急剧变化中难以作出快速且有效的应对,在争夺受众的竞争中就难以取胜。供给侧的改革能够促进广播影视产业改造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适应市场变革并引领市场发展。
4.广播影视产业面临发展的难题。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难度,传统广播影视产业(包括传统媒介)主要收入下降趋势明显(如下表一)。
广告收入目前仍是传统广播影视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需要新的变革来推动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电影产业的发展这几年形势喜人:2014年中国内地票房收入为296.39亿元,2015年达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电影市场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电影产业从IP、人才、资本、制作到营销都大幅改变,政策、资本、创新的力量带动了电影业的跨越式发展。相比电影市场的景气,传统电影企业仍在困境中求生存。
三、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1.影响供给侧的关键因素
供给侧改革,在经济学原理中,是从生产端发力进行结构性改革,主要是运用生产函数公式进行分析解构,在竞争性市场,生产函数公式可以这样表示:Y=AF(K,L)。Y代表潜在的GDP,A为技术水平,K代表资本,L为劳动投入,F代表生产组织方式。显然,提高潜在GDP有四种方法;一是增加资本投入K,二是提高劳动投入L;三是提高技术水平A;四是改善生产组织方式F。增加资本投入,存在资本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作用,提到高劳动投入,会遇到劳动力净减少并导致短缺的问题,劳动力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刘易斯拐点”,目前中国从2012年开始劳动人口(15-59岁阶段)净减少,2012年减少了300多万,以后还会减少,正遭遇“刘易斯拐点”的影响。这两种是“外延型数量增长”。提高技术水平和改善内部组织方式,是一种没有“天花板”限制的改革方式,具有不断改进的可能性,这是“基于效率的内生增长”。外延式增长不可持续,因为资源最多也会是有限的。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永无止境。即使资本和劳动的数量不变,A和F的进步也有望驱动和保持经济的增长。上述关键因素是对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2.在组织形式上加速内部调整和优化。广播影视产业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有事业性质、也有企业性质,有国有单位也有民营企业,无论是何种性质哪种类别,除了是公益属性,都要尽可能转向市场化运营方式,在组织形式上不断改造优化,构建贴近市场、适应竞争的新型组织形态和管理架构。
3.科技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进步的主要力量。广播影视产业正面临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电影高科技的应用是近几年电影市场和票房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3D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大量使用,IMAX影院的高清晰画质和高音质效果,极大改善观影的感受。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广播电视的收听收视习惯的冲击,日前处于火爆“风口”的VR(Virtue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和产品,将会驱动广播影视产业新一轮的创新发展,科技进步和应用日益成为广播影视产业的主要动力源泉。
4.发挥资本促进广播影视产业的积极作用。在实体产业经济领域,我国正开展一场资产证券化的大改革,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证券直接融资,资产证券化将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发挥金融、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在广播影视产业中,目前资本对产业的促进作用还具有很大的空间,其中在民营企业和电影市场方面利用资本市场相对较好。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传媒行业共发生融资和并购事件283起,融资和并购金额为2148.8亿元,融资和并购数量和金额比2014年均有增长。广播影视产业要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逐步向资本市场开放,引入战略投资者,直接向资本市场融资,促使广播影视产业以小步快走方式,逐步推行资产证券化改革,使产品制造规模化、效益化,壮大广播影视产业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5.挖掘劳动力资源潜力。广播影视产业是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和其它行业不同的是,广播影视产业不能完全实行流水线式生产,它最主要是靠人的思维来进行创造创作,人才永远是产业最宝贵的资源。一是要用好的环境培养人才;二是用好的机制引进和留住人才,建立适合“人尽其才”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三是要允许人才在产业内部合理的流动;四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广播影视产业全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既要有优秀人才和领军人才,又要有全行业人员的整体较高水平和素质。
6.努力实施“三去一降一补”改革举措。供给侧改革在2016年的五大工作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简称:“三去一降一补”),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的改革,“去杠杆”方面,广播影视领域的金融资本杠杆率原本就很低,“降成本”方面的空间也不大,因此,侧重点应在“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3个方面。
“去产能”的任务就是减少甚至去除无效供给,提升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无效供给消耗了资源,又不能产生效益,市场上存在的部分广播影视产品制作粗糙、质量低劣、无人问津,这些就是需要去产能的重点。
“去库存”体现在电视剧生产领域较为突出。在市场结构中,长久以来电视剧市场存在“整体供大于求”的问题。当前我国共有制作机构数量超过6000家,资质参差不齐,其中,年产仅有1部剧的制作公司比重约为76.7%,而年产5部及以上的“高产”制作公司仅占3%左右。在影视剧生产方面,每年大量的影视剧都压在片库里不能播出,据统计,2015年全年全国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16500集,2015年只有8000多集播出,有8000多集根本没有卖出去,50%的剧目难见天日。
“补短板”应着力发挥广播影视文化公益性质,建设真正有使用价值的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惠民工程设备设施要“可以用”、“用得上”,不能“当摆设”、“塑形象”,产生不了任何实际效益,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补短板的广播影视产业,应该向老年人、青少年多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和作品,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覆盖地域方面,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关注力度。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而这5000多万人的贫困人口需通过广播影视来了解社会、丰富文化生活,广播影视机构和企业有责任义务向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广播影视节目、作品,使农民、贫困农民也能享受广播影视繁荣发展的成果,享受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
四、把握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几个原则
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在社会结构和产业经济的急剧变革和转型中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但其改革又纷繁复杂,事关重大,理应把握好几个重要原则:
1.公益性与产业性兼顾。广播影视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任何时候始终把社会价值和公益性摆在第一位,在坚持导向性、公益性的基础上,大力拓宽拓深广播影视业的全产业链,挖掘产业链深度价值,增强经济实力,强大的产业经济实力又将反哺广播影视事业的壮大,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广播影视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特别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和“大数据、云计算”所随之而来的巨大改变。供给侧改革需要正视这些问题,既要有应变之策度过眼前的难关,更要有长久之计立足长远目标,促进广播影视产业的长期性、持续性增长。
3.供给侧与需求侧一并发力。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把供给端和需求端对立起来,而是要从两端一并发力。事实上两者也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在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推动需求侧创新,需求端的改革主要有提升广播影视产业的有效需求、投资广播影视产业的基础设施以改善观看和收听效果、为文化需求创造宽松的经济条件等措施。供给侧的改革能创造新的有效需求,需求端的创新又能助推供给端的改革升级。
五、加快广播影视产业的融合转型
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互联网大潮的强势冲击之下,如何加快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实现传统广播影视产业向现代化广播影视产业的转型。融合与转型注定是一条荆棘丛生之路,充满挑战与风险。 1.互联网浪潮中的广播影视产业。近10年来,互联网对广播影视产业的影响逐渐加大,尤其是2013年以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裂变式发展,使部分传统广播影视产业急剧下降,但部分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如网络视音频、移动新闻客户端等。传统产业日渐式微,新型产业业态层出不穷日益强大。广电媒体作为广播影视产业的主力军,正遭遇受众大量流失的不利境况(见图一)。
2014年是中国媒体融合元年。传统媒体加速向新兴媒体融合转型,但其步履非常艰难,而互联网产业依靠技术和资本力量不断向媒体领域渗透,2015年底,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这只是其进军传媒领域的最新动作,实际上阿里巴巴已收购或参股的与媒体有关的公司已达25家,腾讯公司强势进入新闻资讯和网络视频产业,意欲打造成为这些行业的领军企业。
2.加强供给侧改革力促融合转型
加强供给侧改革,是促进广播影视新旧产业深度融合加快转型的有力举措,重点在5个方面加强:
一是内容为王。首要是做好内容,在内容上求新、求活、求快,不断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的需求。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信息泛滥,最不缺的就是新闻信息,如何在浩瀚如烟的信息资讯中吸引眼球,必须在内容上下苦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快”,这样才能在新闻资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传播方式创新。从传统单向传播方式,向媒体与受众之间双向、交互传播方式转变,互动、共享、个性、定制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理念。传播方式要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反馈和使用效果,改善用户体验。
三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技术改变世界,广播影视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带来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高清数字电视、OTT电视、网络视音频技术、3D电影技术等。技术创新是广播影视产业融合转型的重要引擎。
四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调整广播影视产业结构,进而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没有发展前景的业务要逐步压缩甚至全部淘汰,对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业务要重点扶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实现融合转型。目前电影业的“火爆”就是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成功范例。
五是谋定而后动。广播影视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巨变,只是我们当今社会巨变中的一个缩影,既不能自乱阵脚慌不择路,又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无动于衷。既要勇于创新,又要有智慧定力,在实践中加快融合,在融合中推动转型。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惟有改革创新,方能通达长远。加快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必将迎来广播影视产业和文化产业新的更大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社编 《融合元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4)》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5年5月出版
[2]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解题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大棋局》,南方日报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3]吴敬琏等 著《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重塑中国布局》,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4][法] 托马斯.皮凯蒂著 《21世纪资本论》,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作者简介:
周国安(1969—),男,汉族,籍贯:湖南湘阴,学历:大学本科,经济师,广东广播电视台,研究方向:广播影视体制机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事业内部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