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三岁,大脑神经元连接基本结束,个体意识的社会体验渐渐进入具有社会倾向的社会性发展。亲社会行为在生命早期出现,亲社会观念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一致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儿童自幼儿园起,开始接受社会教育。儿童生活适应性、生活习惯和规则养成涉及到个体社会性要求,但儿童个体有“消极适应心理”,家庭溺爱不溺爱不一定是决定因素,因而引入社会赏识概念和机制是必要办法。
【关键词】社会赏识 儿童 社会行为
社会赏识,遵循人的社会属性,帮助人们提升社会认知,包括在儿童智趣提升的正面、向上唤起。社会赏识可分为广义社会赏识和狭义社会赏识。
广义社会赏识,是指社会(包括国家)方面对有关的集体或个体的表现给予的重视、肯定和表扬;狭义社会赏识,是指社会组织或个人对需要激励的未成年人(本文的实践部分主要放在学前教育),用口头或肢体方式表达的郑重、肯定、喜欢、夸赞等具有向导性的精神支持,是鼓励、引导个体向上发展的社会教育和工作手法。
狭义社会赏识(以下简称社会赏识),是反映社会生活发展变化需要的儿童社会教育,有帮助学前儿童获得社会认知的现实生活,有符合儿童心理规律性依据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配合的内容,利于儿童在社会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上能够更多地自我学习、模仿、习得。
社会赏识涉及到的问题有:社会赏识性质、社会教育性质,也是社会工作性质;社会赏识要素,社会赏识要素有多种,主要是参与人要素。在学校,教师或是赏识强项,家庭赏识中家长不一定是强项,因为受家庭情理和认知所限。家庭教育主体中,假设孩子是第一人称,家长(家长的父母)是第二人称,那么把社会人士设为第三人称(即社会赏识参与人)最恰当不过。为一个共同目标假设的第三人,是家庭教育作为要素对象的条件性补充。第三人在孩子心目中有神秘感、敬畏感和心理距离,第三人常常具有特殊地位。以第三人特殊地位和社会角色,介入或渗透家庭教育,即便是对别人孩子简单的一句点赞,也会在孩子心中留下舒适的感觉和美好印象。
社会赏识目标分为大目标和小目标。大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小目标是针对“生活适应能力、习惯养成、规则意识、礼仪孝道、诚信守诺”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所谓难点,就是孩子不想学、不愿做、做不好、不坚持但事关个体社会性成长发展的需要,目标分类如下:
生活适应能力有:(1)适应综合食谱;(2)在意睡眠;(3)能整理床铺被褥;(4)饭后洗漱碗筷;(5)浇水淋花或喂养家禽等;(6)善于用手工义卖所得捐助他人;(7)勤奋学习,勤俭节约,少花家里钱;(8)有业余爱好和兴趣;(9)能与可靠的人接触和沟通,与不可靠或有不良行为的人保持距离,不轻信陌生人的话;(10)遇到危情时能求助于人。
习惯养成包括:(1)自己洗刷脏鞋、脏袜、脏书包;(2)爱惜粮食(米粒),不剩饭菜;(3)依约准时离开(关闭)电视机、游戏机;(4)依时睡觉,依时起床,依时上课;(5)专心听课不走神;(6)作业不拖拉磨蹭;(7)看书作业直腰杆、保距离;(8)在家人陪伴下放学及时回家也要是常态;(9)与家人见面或离开时要打招呼;(10)少买零食多买书。
规则意识包括:(1)听家人、家长的话,不任性(执拗、撒娇);(2)敢于面对挫折,知错认错,接受批评,态度诚恳;(3)倾听交谈有规则,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话语;(4)遵守课堂纪律;(5)遵守交通规则;(6)不贪小便宜,不撒谎;(7)懂得垃圾分类;(8)爱护公物;(9)不炫耀露富,不瞧不起他人,不追求名牌货;(10)坚持零用钱作储蓄,取之有道,用之有名。
礼仪孝道有:(1)“三姿好”(正站、正走、端坐);(2)学会招呼客人(递水、让座);(3)先人后己,吃饭照顾老人(夹菜、装饭);(4)认真倾听,学会用点头方式回应沟通;(5)文明礼貌,得到好处会说“谢谢”,做错了会说“对不起或不好意思”;(6)给别人做事尚觉不满意时,学会表达歉意下次努力;(7)乘电梯、过路学会示意谦让;(8)给父母老人拎包、提东西、递衣帽;(9)同情需要帮助的人;(10)能体谅父母的感受和难处。
诚信守诺包括:(1)借物还物,有借有还;(2)说话算是(说到做到),兑现承诺;(3)外出玩耍依约依时返家。(4)不额外花钱(不随便买玩具、零食等);(5)善于把想得到某某东西的想法公开化,但不强求占有所得;(6)捡拾得别人遗失物及时归还失主;(7)多收少付的钱认账不隐瞒;(8)面对失误,不回避别人的指责,必要时主动检讨;(9)老师交办的事要完成好;(10)遵守小区公约,监督自家节水用电和付费。
社会赏识办法是指以赏识为主要工具和手法,处理或解决学前儿童生活适应能力、习惯养成、规则意识、礼仪孝道、诚信守诺的方法。
(1)以儿童的发展为依据,做到唤起、善意、赏识、激励、引导儿童成长。唤起,是最重要的方面。社会赏识唤起儿童社会行为,第一是首次提示,为首次唤起,第二是在家长已经提示的基础上重复提示,为重复唤起。唤起,是社会赏识效应的重要特征,是简而有效的工作方法。
(2)以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为依据的社会赏识的内容选择。除了前面提及的各种办法和要素,社会赏识还要考虑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儿童具有某种天生的能力,如感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等,这些能力是个体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能力,称为低级心理机能。在儿童与成人或更为成熟的同伴交往中,这些基本的心理机能发展为更为高级的、复杂的认知功能,如观察(有目的的感知)、随意注意、抽象思维等,称之为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往在儿童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近发展区定义,就是一个儿童的表现和同一个儿童与成人一起活动或在更有经验的同伴辅助下活动的表现之间的差异。这个理论关于现有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比较,后者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如果儿童在最近发展区接受新的學习,其发展会更有成果,如能得到成人帮助,儿童比较容易吸收单靠自己无法吸收的东西。显然,培养学前儿童生活适应能力、习惯养成、规则意识、礼仪孝道、诚信守诺方面,也可以在这个“区”中教,如叠被子一事,儿童现有水平是可以整理与被子类似的枕头巾的,但由于消极适应自然心理,儿童不愿意做现有水平的事,或者做了,但不愿意做叠被子的事,因为叠被子被视为可能发展水平。如果孩子哪天在家长帮助下叠了被子,那么这个差异能力就弥补上了。 (3)互动赏识的时间安排。
(4)要有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
(5)组织活动要适当以“龄”分“群”,视“群”施“赏”。
3~5岁组群(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度,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形象化的赏识引导是重要办法);6~7岁组群(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初步形成抽象思维能力,需要唤起的条件和转化因素)。
(6)赏识技巧。赏识虽然是动动嘴或肢体,但技巧性作为不可少。社会赏识在表达上不仅限于激励,还要辩证引导,显示郑重性和正向感染力。
例如,有一位第三人在别人孩子重复、过多要求家长买玩具的问题上,不是直接劝止孩子,而是用一个同龄伙伴,如何在家长帮助下完成了许多手工玩具,还能与其他人作有偿交换的事例,启发聆听孩子的智趣。启发之下,这个孩子不好意思纠缠下去,表示接受指导,做些简单的手工作品摆放到幼儿园的义卖摊档上。后来,这个孩子真的赁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完成了手工,也被别的家长义买了,这个孩子接着把义卖所得的钱捐赠给了有需要的人。
(7)要了解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同理心。因为亲社会行为在生命早期出现,亲社会观念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一致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亲社会行为在实际情景中这种一致性程度的增长尤为明显,要做的工作是: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决定了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具体、直观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决定了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比较简单、粗浅的;由凌乱到成体系的特点决定了儿童社会性发展必须是家庭、幼儿园与社会教育的一致配合;由被动到主动的特点决定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熏陶、感染、与模仿学习的结果。
面对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社会环境,当孩子诸如哭闹等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时,可借助第三人的提振力和向导力,适时把单向度同理心转变为多向度同理心,如当孩子哭闹不止时,可求助老师加上社会双重身份,发挥独特人格魅力和亲近感受,同理提升儿童的社会认知,潜移默化完善儿童社会关系,优化人格化个性。
社会赏识效应。社会赏识效应是儿童对社会人士的赞赏言行或事物的发生、发展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常常表现为对社会现象和善意释放产生好奇、印象和感知放大,诸如名人效应、第三人赏识效应等。
社会赏识形式,“三结合”、互助与辅助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比如,家长与家长互助,家庭与社区互动,以幼儿园为平台,以家长学校为纽带,班级老师牵头,家长志愿参与和担当第三人,组织互赏和活动等。
社会赏识内容。社会赏识内容是指在启蒙性、生活性、潜在性工作方面,社会工作者(第三人)彰显社会教育影响力,唤起儿童社会行为意识并赢得赏识个体信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社会赏识主体责任:家庭(家长)责任;
社会赏识原则:关心、自(志)愿、协商、指导监督;
社会赏识机制:社会赏识机制是教育各要素质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作方式,其内涵是正视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的前提下,由社会工作和社会教育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
工作措施:(1)加强社会赏识的组织管理、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社会赏识是社会工作的初级形态,但有一定的社会活动,所以要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的指导和监督。社会赏识又是实践性强的工作,加强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是必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首先要依托家长学校(幼儿园),由幼儿园老师或家委牵头,形成社会赏识互助组织、网络组织等。(2)重视参与和宣传。(3)幼儿园教育要以培养兒童“生活适应能力、习惯养成、规则意识、礼仪孝道、诚信守诺”为目标,只要求做一些简单的社会性工作。社会赏识要简单、易行。社会赏识与心理咨询、社工工作是有区别的,可以借鉴,但不可以代替。(4)组织交流学习,加强参与培训工作。(5)坚持编写方案。
【关键词】社会赏识 儿童 社会行为
社会赏识,遵循人的社会属性,帮助人们提升社会认知,包括在儿童智趣提升的正面、向上唤起。社会赏识可分为广义社会赏识和狭义社会赏识。
广义社会赏识,是指社会(包括国家)方面对有关的集体或个体的表现给予的重视、肯定和表扬;狭义社会赏识,是指社会组织或个人对需要激励的未成年人(本文的实践部分主要放在学前教育),用口头或肢体方式表达的郑重、肯定、喜欢、夸赞等具有向导性的精神支持,是鼓励、引导个体向上发展的社会教育和工作手法。
狭义社会赏识(以下简称社会赏识),是反映社会生活发展变化需要的儿童社会教育,有帮助学前儿童获得社会认知的现实生活,有符合儿童心理规律性依据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配合的内容,利于儿童在社会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上能够更多地自我学习、模仿、习得。
社会赏识涉及到的问题有:社会赏识性质、社会教育性质,也是社会工作性质;社会赏识要素,社会赏识要素有多种,主要是参与人要素。在学校,教师或是赏识强项,家庭赏识中家长不一定是强项,因为受家庭情理和认知所限。家庭教育主体中,假设孩子是第一人称,家长(家长的父母)是第二人称,那么把社会人士设为第三人称(即社会赏识参与人)最恰当不过。为一个共同目标假设的第三人,是家庭教育作为要素对象的条件性补充。第三人在孩子心目中有神秘感、敬畏感和心理距离,第三人常常具有特殊地位。以第三人特殊地位和社会角色,介入或渗透家庭教育,即便是对别人孩子简单的一句点赞,也会在孩子心中留下舒适的感觉和美好印象。
社会赏识目标分为大目标和小目标。大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小目标是针对“生活适应能力、习惯养成、规则意识、礼仪孝道、诚信守诺”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所谓难点,就是孩子不想学、不愿做、做不好、不坚持但事关个体社会性成长发展的需要,目标分类如下:
生活适应能力有:(1)适应综合食谱;(2)在意睡眠;(3)能整理床铺被褥;(4)饭后洗漱碗筷;(5)浇水淋花或喂养家禽等;(6)善于用手工义卖所得捐助他人;(7)勤奋学习,勤俭节约,少花家里钱;(8)有业余爱好和兴趣;(9)能与可靠的人接触和沟通,与不可靠或有不良行为的人保持距离,不轻信陌生人的话;(10)遇到危情时能求助于人。
习惯养成包括:(1)自己洗刷脏鞋、脏袜、脏书包;(2)爱惜粮食(米粒),不剩饭菜;(3)依约准时离开(关闭)电视机、游戏机;(4)依时睡觉,依时起床,依时上课;(5)专心听课不走神;(6)作业不拖拉磨蹭;(7)看书作业直腰杆、保距离;(8)在家人陪伴下放学及时回家也要是常态;(9)与家人见面或离开时要打招呼;(10)少买零食多买书。
规则意识包括:(1)听家人、家长的话,不任性(执拗、撒娇);(2)敢于面对挫折,知错认错,接受批评,态度诚恳;(3)倾听交谈有规则,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话语;(4)遵守课堂纪律;(5)遵守交通规则;(6)不贪小便宜,不撒谎;(7)懂得垃圾分类;(8)爱护公物;(9)不炫耀露富,不瞧不起他人,不追求名牌货;(10)坚持零用钱作储蓄,取之有道,用之有名。
礼仪孝道有:(1)“三姿好”(正站、正走、端坐);(2)学会招呼客人(递水、让座);(3)先人后己,吃饭照顾老人(夹菜、装饭);(4)认真倾听,学会用点头方式回应沟通;(5)文明礼貌,得到好处会说“谢谢”,做错了会说“对不起或不好意思”;(6)给别人做事尚觉不满意时,学会表达歉意下次努力;(7)乘电梯、过路学会示意谦让;(8)给父母老人拎包、提东西、递衣帽;(9)同情需要帮助的人;(10)能体谅父母的感受和难处。
诚信守诺包括:(1)借物还物,有借有还;(2)说话算是(说到做到),兑现承诺;(3)外出玩耍依约依时返家。(4)不额外花钱(不随便买玩具、零食等);(5)善于把想得到某某东西的想法公开化,但不强求占有所得;(6)捡拾得别人遗失物及时归还失主;(7)多收少付的钱认账不隐瞒;(8)面对失误,不回避别人的指责,必要时主动检讨;(9)老师交办的事要完成好;(10)遵守小区公约,监督自家节水用电和付费。
社会赏识办法是指以赏识为主要工具和手法,处理或解决学前儿童生活适应能力、习惯养成、规则意识、礼仪孝道、诚信守诺的方法。
(1)以儿童的发展为依据,做到唤起、善意、赏识、激励、引导儿童成长。唤起,是最重要的方面。社会赏识唤起儿童社会行为,第一是首次提示,为首次唤起,第二是在家长已经提示的基础上重复提示,为重复唤起。唤起,是社会赏识效应的重要特征,是简而有效的工作方法。
(2)以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为依据的社会赏识的内容选择。除了前面提及的各种办法和要素,社会赏识还要考虑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儿童具有某种天生的能力,如感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等,这些能力是个体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能力,称为低级心理机能。在儿童与成人或更为成熟的同伴交往中,这些基本的心理机能发展为更为高级的、复杂的认知功能,如观察(有目的的感知)、随意注意、抽象思维等,称之为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往在儿童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近发展区定义,就是一个儿童的表现和同一个儿童与成人一起活动或在更有经验的同伴辅助下活动的表现之间的差异。这个理论关于现有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比较,后者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如果儿童在最近发展区接受新的學习,其发展会更有成果,如能得到成人帮助,儿童比较容易吸收单靠自己无法吸收的东西。显然,培养学前儿童生活适应能力、习惯养成、规则意识、礼仪孝道、诚信守诺方面,也可以在这个“区”中教,如叠被子一事,儿童现有水平是可以整理与被子类似的枕头巾的,但由于消极适应自然心理,儿童不愿意做现有水平的事,或者做了,但不愿意做叠被子的事,因为叠被子被视为可能发展水平。如果孩子哪天在家长帮助下叠了被子,那么这个差异能力就弥补上了。 (3)互动赏识的时间安排。
(4)要有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
(5)组织活动要适当以“龄”分“群”,视“群”施“赏”。
3~5岁组群(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度,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形象化的赏识引导是重要办法);6~7岁组群(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初步形成抽象思维能力,需要唤起的条件和转化因素)。
(6)赏识技巧。赏识虽然是动动嘴或肢体,但技巧性作为不可少。社会赏识在表达上不仅限于激励,还要辩证引导,显示郑重性和正向感染力。
例如,有一位第三人在别人孩子重复、过多要求家长买玩具的问题上,不是直接劝止孩子,而是用一个同龄伙伴,如何在家长帮助下完成了许多手工玩具,还能与其他人作有偿交换的事例,启发聆听孩子的智趣。启发之下,这个孩子不好意思纠缠下去,表示接受指导,做些简单的手工作品摆放到幼儿园的义卖摊档上。后来,这个孩子真的赁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完成了手工,也被别的家长义买了,这个孩子接着把义卖所得的钱捐赠给了有需要的人。
(7)要了解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同理心。因为亲社会行为在生命早期出现,亲社会观念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一致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亲社会行为在实际情景中这种一致性程度的增长尤为明显,要做的工作是: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决定了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具体、直观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决定了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比较简单、粗浅的;由凌乱到成体系的特点决定了儿童社会性发展必须是家庭、幼儿园与社会教育的一致配合;由被动到主动的特点决定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熏陶、感染、与模仿学习的结果。
面对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社会环境,当孩子诸如哭闹等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时,可借助第三人的提振力和向导力,适时把单向度同理心转变为多向度同理心,如当孩子哭闹不止时,可求助老师加上社会双重身份,发挥独特人格魅力和亲近感受,同理提升儿童的社会认知,潜移默化完善儿童社会关系,优化人格化个性。
社会赏识效应。社会赏识效应是儿童对社会人士的赞赏言行或事物的发生、发展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常常表现为对社会现象和善意释放产生好奇、印象和感知放大,诸如名人效应、第三人赏识效应等。
社会赏识形式,“三结合”、互助与辅助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比如,家长与家长互助,家庭与社区互动,以幼儿园为平台,以家长学校为纽带,班级老师牵头,家长志愿参与和担当第三人,组织互赏和活动等。
社会赏识内容。社会赏识内容是指在启蒙性、生活性、潜在性工作方面,社会工作者(第三人)彰显社会教育影响力,唤起儿童社会行为意识并赢得赏识个体信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社会赏识主体责任:家庭(家长)责任;
社会赏识原则:关心、自(志)愿、协商、指导监督;
社会赏识机制:社会赏识机制是教育各要素质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作方式,其内涵是正视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的前提下,由社会工作和社会教育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
工作措施:(1)加强社会赏识的组织管理、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社会赏识是社会工作的初级形态,但有一定的社会活动,所以要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的指导和监督。社会赏识又是实践性强的工作,加强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是必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首先要依托家长学校(幼儿园),由幼儿园老师或家委牵头,形成社会赏识互助组织、网络组织等。(2)重视参与和宣传。(3)幼儿园教育要以培养兒童“生活适应能力、习惯养成、规则意识、礼仪孝道、诚信守诺”为目标,只要求做一些简单的社会性工作。社会赏识要简单、易行。社会赏识与心理咨询、社工工作是有区别的,可以借鉴,但不可以代替。(4)组织交流学习,加强参与培训工作。(5)坚持编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