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充满个人魅力的课堂教学

来源 :河南教育·职成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政治课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从教材上来说是严肃的,也是枯燥的。如何让严肃枯燥的教材变成生动有趣的魅力课堂,我想首先我们教师要充满魅力。
  教师的魅力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在第一时间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所以每年接任新生班级的课时,我都会第一时间去班里先看看,和学生聊聊。
  去年我接任18级11班的课,头一天晚上我到教室里和学生见面。当我走进教室,学生问:“老师,你是谁啊?”我调皮地微笑着说:“保密!”“老师,你教什么啊?”我微笑着说:“保密!”“老师,你为啥来我们班啊?”我依然微笑着答道:“因为我想你们啊!”教室里突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职业学校的学生缺少关爱啊!
  第二天,当我这个保密的神秘教师站在讲台上深情地说:“亲爱的孩子们,如何让我遇见你,在你最美丽的时刻,为此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孩子们,感恩遇见!”学生们的掌声再次响起来。
  打造魅力课堂,师生之间第一次见面的首因效应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第一堂课的首因效应也非常重要,这是今后课堂模式的铺垫。
  师生第一次见面,我一贯主张教师要主动向学生介绍自己。但如果我们只是泛泛地介绍自己姓名的话,学生往往是记不住这位教师的,事实也是如此。因此每年我向新生介绍自己的方式都是不同的,还拿这个18级11班来说,我在向学生们介绍我时用了我的一篇《生日赋》。
  戊戌纪年,七月初九,九日为旭,阳升出霞。今旭日未升,霞光掩隐,秋雨淅淅,乃天地悲恸,叹岁月之逝。历时N年之久,此日此时,一女呱呱坠地。其面相丰满,哭声嘹亮,父观天象,翻旧历,乃取名曰旭霞。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历經坎坷,命运多舛,终得眷顾,中年安然。人生苦短,壮志未酬,焚膏继晷,孜孜以求,若问何故,不耽生年!作赋记之,以兹纪念。
  当我把打在PPT上的这篇赋解读给学生们后挥手在黑板上写下了王旭霞三个大字时,学生们的掌声又响起来。那一堂课,学生们鼓了十几次掌。
  第一堂课能抓住学生的心,这是良好课堂的开始。
  打造魅力课堂,遵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政治课,其中心更多地倾向于德育的范畴。用身边的案例、现实的案例来营造课堂,往往能起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有一次,我正准备给学生讲课,突然教室门被推开,一个二十来岁的工人小伙子搬着梯子进来了。他没敲门,径直进来把梯子往讲台上一放,面无表情地爬上梯子开始在黑板上方的一角安装东西。不敲门也就罢了,居然也无视我们师生的存在。我故作惊讶地看着小伙子,学生们也被我的样子逗得窃窃地笑。我拿起翻页笔当作话筒放到嘴边对小伙子说:“请允许我称呼你小兄弟,今天我就假装是记者采访你一下,你喜欢自己的工作吗?”小伙子面无表情地说:“不喜欢!”“既然不喜欢,那你为什么还做这份工作呢?”“为生活所迫!”小伙子话一落音,全班学生都笑了。我转身对着学生们说:“同学们,我们今天讲《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职业道德也包括职业精神,职业精神要求我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只有如此才能体会职业的乐趣和工作的价值,这位小哥哥显然没有这种职业的快乐。”当我讲到此处时,小伙子停下手中的活看着我。我走到梯子旁,一边用手扶住梯子一边给学生讲课。我以自己为案例,继续对学生讲:“我喜欢自己的工作,不惜一切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并享受其中的快乐,同学们,你们和我在一起快乐吗?”学生高呼:“快乐!”学生们高呼的声音显然吓着小伙子了,小伙子从梯子上下来对我说了声谢谢。
  充满魅力的课堂更是师生互动的课堂。针对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专业,我和学生们营造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给种植班的学生上课,我们营造了有趣的“红萝卜缨子课堂”;给幼教班的学生上课,我们营造了激情的“巧克力课堂”;给就业班的学生上德育课,我随时都会把课堂上实时发生的学生问题当作案例来讲,这种讲课方法往往是生动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事实证明,这些教学方法对于营造魅力课堂是有效的,我和学生的课堂也是生动有趣的,我们时常沉浸在课堂教学的快乐和幸福中。但我自己也提出了 “课堂红烧肉理论”,红烧肉固然好吃,不能让学生一天吃三顿,吃三顿他跟你急,腻啊!胃受不了啊!课堂教学亦如此,再好的课堂教学也有师生审美疲劳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们要时常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多读书、多思考、多总结、多创新是营造充满魅力课堂教学的法宝。
其他文献
今年7月,长时间、大面积、高强度的降水,使淮河流域遭遇了1954年以来的第二大流域性洪水。其中,驻马店市西平县约20万群众和30余万亩庄稼受灾,形势十分严峻。作为团省委组织的“
周慧玲出生在军人家庭、教育之家,父亲是军人,母亲是教师。幼年的周慧玲跟随母亲在原阳县一所乡村小学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母亲对学生的宽厚仁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以及对
以《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2011年刊载的基金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其载文量、基金论文比、基金论文资助级别及作者职称(学历)、所属单位及学科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