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穿衣戴帽方面,维吾尔人是非常讲究的,特别是头上戴的帽子,是一个男人很重要的装饰,也是一个男人身份的象征。维吾尔人不仅男人戴帽子,女人除了围头巾之外也会戴帽子,特别女孩子小的时候都会戴帽子。姑娘梳辫子时也会戴帽子,首先是为了漂亮,其次是露出满脑袋的小辫子,包着头巾那些美丽的小辫子是看不到的。维吾尔姑娘喜欢梳18根小辫子,看上去满脑袋的小辫子很好看,再在小辫子上涂上沙枣树流出的油,小辫子显得光滑而又乌黑,再戴上一顶小花帽,真是美丽极了。
随着缓慢行进的人流和车流走过团结新桥,就是库车老城最宽敞的小广场。库车老城巴扎也就是以这个小广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延伸,到处是摆起的地摊和临时的货摊,一张方桌、一辆手推车、脚蹬三轮车、三轮摩托车的车厢里铺上塑料布或毯子,摆上要售卖的货物,就可以做生意了。实在没有支起货物的架子,把脚下的地扫干净了,铺上一块塑料布、毯子支个地摊,也不妨碍他们做生意。只要能做生意占一块卧牛之地就足够了,反正要做的生意也不大,有个空地就够了。一个挨一个的地摊货摊,一直把小广场堵得水泄不通,过往的车辆都鸣着刺耳的喇叭,依然像蜗牛一样缓慢地爬行着。没有占到好地势好地段的生意人,于是,在那些边边角角的小巷子里摆开地摊。不管生意大小,也不管能赚多少钱,占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优哉游哉地做生意,看着慢悠悠闲逛的人们,听着巴扎沸腾一般的吵闹声,心里的满足远比做生意赚钱更有意义。
帽子巴扎就在老城小广场的西面。这一排低矮的小平房,就开了五六家帽子店铺,现在早就敞敞亮亮地打开了橱窗和店门,等待着生意上门。各式各样的帽子一排排整齐地挂在墙上和门上、窗户上,外面柜台上也摆着各式各样漂亮的帽子。出乎意料的是塑料纸篓在这里发挥了另一种功能,把纸篓扣在柜台上,就成了帽子支架,一排排看上去就像整齐列队的军人。迎着冬日并不觉温暖的阳光和雪反射的光,让人感觉非常不适和刺眼。和吵吵嚷嚷的巴扎上相比,帽子巴扎略显冷清了许多。本以为这么冷的天气,今年刚入冬不久就下了一场大雪,气温也比往年低了许多,买帽子的人一定不少。可是到了跟前才发现,帽子巴扎简直是门可罗雀。出出进进的只有帽子铺的店主人和家人,却见不到买帽子的客人。
帽子铺是库车老城巴扎固定的铺面,不是那种打游击的生意人,哪里有巴扎就把货物拉到哪里去卖。库车老城帽子巴扎不管巴扎还是平日都在营业,所以,买帽子不必非要等到巴扎。现在有很多从事专业经商的人,住在城里的不要工作,住在乡下的也不种田,他们的经营场所就是散落在各乡镇的巴扎。几家合伙买一辆货车,拉上要售卖的货物奔波于各个乡镇巴扎上。这些巴扎并非同一天,每个星期有的一三五是巴扎,有的二四六是巴扎,星期天是库车老城巴扎,反正每天都有巴扎赶,也使得库车专业经商人总是闲不下来,今天赶了齐满镇巴扎,明天又得去赶伊西哈拉的巴扎。有时为了多挣钱,他们还会去赶新和县和沙雅县巴扎,甚至还会去赶阿克苏的巴扎。在这些游动的经营者当中,也有买帽子的,但是这些生意人卖帽子种类和数量不多,挑选的余地也就相对少一点。
维吾尔人的帽子种类有很多,听帽子铺的小伙子说:维吾尔族的帽子品种大约有200余种,形状和颜色也各具特色,不同地域的帽子样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吐鲁番地区和伊犁地区的帽子,和南疆的帽子就有微妙的变化,但区别并不是很大,只是在外形上有着不易被发现的细微变化,不了解维吾尔服饰的人是很难分辨的。帽子在形状上,有圆形、四方形、筒形和六棱形的,颜色就更是五颜六色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白、黑都是维吾尔人喜爱的颜色。从质地上说,有布的、绸的、大绒的、条绒的和皮的,有的毛在外皮板在内,也有毛在内白皮板在外的,而且白皮版也不吊面,帽子下沿翻出一圈毛,在帽子靠下沿和翻出毛之间做少许的装饰就行了。这种皮帽子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是深受维吾尔人喜欢。
多帕,是除了皮帽子之外帽子的名称,根据形状和帽子外面绣的花饰,也就有了帽子的名称。如巴旦姆多帕,就是一种上面绣有巴旦姆图案的帽子,帽子的底色是黑的,而变异的巴旦木的图案却是白色的。吉莲姆多帕,意思是像地毯一样的花帽。这种花帽做工很考究,花样繁多,是维吾尔族姑娘们的最爱。吐玛克是棉帽子总称。太来吐马克和沃勒巴克吐玛克,是皮帽子和棉布、大绒、条绒帽子的总称。
最令人叫绝的是于田小帽,与其说是帽子还不如说是头上一抹漂亮的小装饰。于田小帽是于田县妇女最别具特色的装饰。这种于田小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帽子,它的外形很像帽子,但是直径却只有三五厘米大小,是根本戴不到头上的,是别在上年岁妇女的头巾之外,是年长妇女身份的象征。在新疆也仅是于田县妇女戴这样的小帽子,也只有到于田县才能看得到这种于田小帽。于田妇女的小帽源起何时,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内涵,是不得而知的。我问过很多人,从没得到过明确的答案。也许来于田的人都会问这样的问题,于是,于田小帽也就越发的神秘和令人深思,心里总有那么一种莫名的温暖感觉。
一般维吾尔人戴帽子和服饰的习惯,是按季节、节日和男女老少区分。按季节划分为春夏冬,按节日划分为节日大小而有所区别。春秋两季因为气候的原因,戴帽子的款式和习惯是比较混乱的,也不是那么讲究,汉族人有一句话:“二八月乱穿衣。”也就是说这个季节气候不稳定,穿衣戴帽没有太多的约束,只要自己愿意,想穿什么戴什么都不会有人说。棉帽子、皮帽子、小花帽齐上阵,看上去很是混乱,令人眼花缭乱。
库车老城的帽子巴扎是专经营帽子的市场,五六家店铺一字排开,形成一个小小的帽子天地。这里的帽子种类很齐全,数量也是很充足。不像那些四处赶巴扎的经营者,货物杂七杂八什么都卖,帽子也有不少经营者的货物,只是种类和数量相对少了一些。为了多赚一些,生意人不会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在以前,库车老城帽子巴扎上的经营者大多是制作帽子的匠人,而且个个手艺高超、技艺精湛。制作帽子的技艺一般是父传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民族工艺。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这里的帽子大多是从市场或工厂批发来的,不知道现在的经营者还会不会做帽子的技艺了。 帽子铺的老板是个30出头的小伙子,看上去打扮得很时尚,不仅头上戴着一顶很考究的鸭舌羊皮帽子,脖子上围着一条黑色暗花儿的围巾。个子虽然不高却显得很精神,一张很清秀的刀条面孔,凸显着维吾尔族人的特质,深深的眼窝,高高的鼻梁子,嘴的上唇留着八字小胡子。看到我们走进店内,才停下一直抽打帽子上灰尘的掸子,微笑着说:“想买帽子吗?”
没想到这个维吾尔族小伙子竟然说了一口流利的汉话,而且说得很标准。如果不是面对面,我们真不敢相信刚才说话的就是他,这让我们十分好奇。其实,平日里我们对维吾尔族民俗了解得太少了,总是凭着自己对事物理解,而形成自己对一些陌生东西的认识,往往这样的认识总是带有极大的偏差,说偏差是很客气地说辞,有时其实是大相径庭的,甚至是谬之千里的。我们好不容易碰到可以解开心底之谜的机会,当然不会放过,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
我们说:“老板,汉话说得很不错呀。”
“我是民考汉。大学毕业了,找了几份工作,都没干多长时间。”小伙子稍停顿了一下说:“爸爸的年龄也大了,这个帽子铺总是要有人干的,我就回来接替爸爸看守这个帽子摊。”
我们问他:“生意好吗?”
“咳,怎么说呢,撑不死也饿不死。”小伙子叹口气说:“现在的生意很不好做,竞争很强烈。你们看,就这一排小平房就有五六家帽子铺。”一顶帽子可以戴三年五载,能想象得到,这种生意赚得是功夫钱,想发财太难了。“不过,这是我家的祖传的手艺,到了我这一代应该是几代了。我想,祖传的手艺不应该到了我这一代就没了,我回来接替爸爸,也有这个原因,白天打理帽子摊的生意,有时间了再和爸爸学做帽子的手艺。不是常听别人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相信这是真理,把维吾尔民族这种民间手艺坚持下去,生活紧一点,日子清淡了一些,这都不是什么大事儿,我比较享受清淡生活带来的宁静。”小伙子补充道。
我说:“我很钦佩你的这种忍耐的精神,不管别人怎么看,也不管别人过的是什么阔绰的日子,坚持自己的理想是需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为了你的理想好好干,我相信,你的未来是光明的。”
小伙子望了一眼远方的巴扎说:“其实,我一直在琢磨,怎样打开内地市场和国外市场。说老实话,在以前我家的帽子一直是出口俄罗斯最多的商品。那时库车的帽子业很发达,是出口俄罗斯除了毛皮之外最畅销的商品。特别是卡拉库尔羊羔皮帽子,深受俄罗斯人喜爱。”说着,小伙子拿起一顶高高帽筒的卡拉库尔羊羔皮帽子说:“你们看,这种帽子戴上很威武漂亮,戴上它,就自然而然有一种威严感。”说着就给自己戴上了,说:“看,多漂亮多威武。”小伙子接着说:“俄罗斯那边气温低,这种帽子很适合俄罗斯人,既美观又非常抵御寒冷,要是能打开俄罗斯市场,那该有多好。”
我说:“小伙子,会有那么一天的,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决定一切,只要咱们有好货,还愁挣不到钱吗。你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那个人,摸着石头过河,会找到你自己要走的路。”
“我们家的帽子质量很好,大多数是我自己手工做的,质量一点问题都没有。”小伙子笑了笑说:“纯手工制作的帽子价钱都贵了一点,不过我保证纯手工制作,不是纯手工制作假一赔十,买一顶吧戴上多好看。”
我们问了价钱。小伙子说:“四百五一顶。”
我们当然知道我们不是来买帽子来的,只是聊了那么长时间,就这么空空而去,实在心里不落忍。为了解除内心的尴尬,我故意岔开话题,问小伙子:“你除了守着帽子铺,还有其他事儿吗?”
小伙子笑了笑说:“晚上我到歌厅里唱歌。”
我们都睁大了眼睛望着他说:“真的?”
“真的。”小伙子回答道。
小伙子说:“等有空了,到歌厅里去听吧,我给你们门票。”
我们离开的时候,店主小伙子确实有几分失落的感觉,望着我们一直消失在拥挤的巴扎之中。
随着缓慢行进的人流和车流走过团结新桥,就是库车老城最宽敞的小广场。库车老城巴扎也就是以这个小广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延伸,到处是摆起的地摊和临时的货摊,一张方桌、一辆手推车、脚蹬三轮车、三轮摩托车的车厢里铺上塑料布或毯子,摆上要售卖的货物,就可以做生意了。实在没有支起货物的架子,把脚下的地扫干净了,铺上一块塑料布、毯子支个地摊,也不妨碍他们做生意。只要能做生意占一块卧牛之地就足够了,反正要做的生意也不大,有个空地就够了。一个挨一个的地摊货摊,一直把小广场堵得水泄不通,过往的车辆都鸣着刺耳的喇叭,依然像蜗牛一样缓慢地爬行着。没有占到好地势好地段的生意人,于是,在那些边边角角的小巷子里摆开地摊。不管生意大小,也不管能赚多少钱,占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优哉游哉地做生意,看着慢悠悠闲逛的人们,听着巴扎沸腾一般的吵闹声,心里的满足远比做生意赚钱更有意义。
帽子巴扎就在老城小广场的西面。这一排低矮的小平房,就开了五六家帽子店铺,现在早就敞敞亮亮地打开了橱窗和店门,等待着生意上门。各式各样的帽子一排排整齐地挂在墙上和门上、窗户上,外面柜台上也摆着各式各样漂亮的帽子。出乎意料的是塑料纸篓在这里发挥了另一种功能,把纸篓扣在柜台上,就成了帽子支架,一排排看上去就像整齐列队的军人。迎着冬日并不觉温暖的阳光和雪反射的光,让人感觉非常不适和刺眼。和吵吵嚷嚷的巴扎上相比,帽子巴扎略显冷清了许多。本以为这么冷的天气,今年刚入冬不久就下了一场大雪,气温也比往年低了许多,买帽子的人一定不少。可是到了跟前才发现,帽子巴扎简直是门可罗雀。出出进进的只有帽子铺的店主人和家人,却见不到买帽子的客人。
帽子铺是库车老城巴扎固定的铺面,不是那种打游击的生意人,哪里有巴扎就把货物拉到哪里去卖。库车老城帽子巴扎不管巴扎还是平日都在营业,所以,买帽子不必非要等到巴扎。现在有很多从事专业经商的人,住在城里的不要工作,住在乡下的也不种田,他们的经营场所就是散落在各乡镇的巴扎。几家合伙买一辆货车,拉上要售卖的货物奔波于各个乡镇巴扎上。这些巴扎并非同一天,每个星期有的一三五是巴扎,有的二四六是巴扎,星期天是库车老城巴扎,反正每天都有巴扎赶,也使得库车专业经商人总是闲不下来,今天赶了齐满镇巴扎,明天又得去赶伊西哈拉的巴扎。有时为了多挣钱,他们还会去赶新和县和沙雅县巴扎,甚至还会去赶阿克苏的巴扎。在这些游动的经营者当中,也有买帽子的,但是这些生意人卖帽子种类和数量不多,挑选的余地也就相对少一点。
维吾尔人的帽子种类有很多,听帽子铺的小伙子说:维吾尔族的帽子品种大约有200余种,形状和颜色也各具特色,不同地域的帽子样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吐鲁番地区和伊犁地区的帽子,和南疆的帽子就有微妙的变化,但区别并不是很大,只是在外形上有着不易被发现的细微变化,不了解维吾尔服饰的人是很难分辨的。帽子在形状上,有圆形、四方形、筒形和六棱形的,颜色就更是五颜六色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白、黑都是维吾尔人喜爱的颜色。从质地上说,有布的、绸的、大绒的、条绒的和皮的,有的毛在外皮板在内,也有毛在内白皮板在外的,而且白皮版也不吊面,帽子下沿翻出一圈毛,在帽子靠下沿和翻出毛之间做少许的装饰就行了。这种皮帽子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是深受维吾尔人喜欢。
多帕,是除了皮帽子之外帽子的名称,根据形状和帽子外面绣的花饰,也就有了帽子的名称。如巴旦姆多帕,就是一种上面绣有巴旦姆图案的帽子,帽子的底色是黑的,而变异的巴旦木的图案却是白色的。吉莲姆多帕,意思是像地毯一样的花帽。这种花帽做工很考究,花样繁多,是维吾尔族姑娘们的最爱。吐玛克是棉帽子总称。太来吐马克和沃勒巴克吐玛克,是皮帽子和棉布、大绒、条绒帽子的总称。
最令人叫绝的是于田小帽,与其说是帽子还不如说是头上一抹漂亮的小装饰。于田小帽是于田县妇女最别具特色的装饰。这种于田小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帽子,它的外形很像帽子,但是直径却只有三五厘米大小,是根本戴不到头上的,是别在上年岁妇女的头巾之外,是年长妇女身份的象征。在新疆也仅是于田县妇女戴这样的小帽子,也只有到于田县才能看得到这种于田小帽。于田妇女的小帽源起何时,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内涵,是不得而知的。我问过很多人,从没得到过明确的答案。也许来于田的人都会问这样的问题,于是,于田小帽也就越发的神秘和令人深思,心里总有那么一种莫名的温暖感觉。
一般维吾尔人戴帽子和服饰的习惯,是按季节、节日和男女老少区分。按季节划分为春夏冬,按节日划分为节日大小而有所区别。春秋两季因为气候的原因,戴帽子的款式和习惯是比较混乱的,也不是那么讲究,汉族人有一句话:“二八月乱穿衣。”也就是说这个季节气候不稳定,穿衣戴帽没有太多的约束,只要自己愿意,想穿什么戴什么都不会有人说。棉帽子、皮帽子、小花帽齐上阵,看上去很是混乱,令人眼花缭乱。
库车老城的帽子巴扎是专经营帽子的市场,五六家店铺一字排开,形成一个小小的帽子天地。这里的帽子种类很齐全,数量也是很充足。不像那些四处赶巴扎的经营者,货物杂七杂八什么都卖,帽子也有不少经营者的货物,只是种类和数量相对少了一些。为了多赚一些,生意人不会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在以前,库车老城帽子巴扎上的经营者大多是制作帽子的匠人,而且个个手艺高超、技艺精湛。制作帽子的技艺一般是父传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民族工艺。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这里的帽子大多是从市场或工厂批发来的,不知道现在的经营者还会不会做帽子的技艺了。 帽子铺的老板是个30出头的小伙子,看上去打扮得很时尚,不仅头上戴着一顶很考究的鸭舌羊皮帽子,脖子上围着一条黑色暗花儿的围巾。个子虽然不高却显得很精神,一张很清秀的刀条面孔,凸显着维吾尔族人的特质,深深的眼窝,高高的鼻梁子,嘴的上唇留着八字小胡子。看到我们走进店内,才停下一直抽打帽子上灰尘的掸子,微笑着说:“想买帽子吗?”
没想到这个维吾尔族小伙子竟然说了一口流利的汉话,而且说得很标准。如果不是面对面,我们真不敢相信刚才说话的就是他,这让我们十分好奇。其实,平日里我们对维吾尔族民俗了解得太少了,总是凭着自己对事物理解,而形成自己对一些陌生东西的认识,往往这样的认识总是带有极大的偏差,说偏差是很客气地说辞,有时其实是大相径庭的,甚至是谬之千里的。我们好不容易碰到可以解开心底之谜的机会,当然不会放过,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
我们说:“老板,汉话说得很不错呀。”
“我是民考汉。大学毕业了,找了几份工作,都没干多长时间。”小伙子稍停顿了一下说:“爸爸的年龄也大了,这个帽子铺总是要有人干的,我就回来接替爸爸看守这个帽子摊。”
我们问他:“生意好吗?”
“咳,怎么说呢,撑不死也饿不死。”小伙子叹口气说:“现在的生意很不好做,竞争很强烈。你们看,就这一排小平房就有五六家帽子铺。”一顶帽子可以戴三年五载,能想象得到,这种生意赚得是功夫钱,想发财太难了。“不过,这是我家的祖传的手艺,到了我这一代应该是几代了。我想,祖传的手艺不应该到了我这一代就没了,我回来接替爸爸,也有这个原因,白天打理帽子摊的生意,有时间了再和爸爸学做帽子的手艺。不是常听别人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相信这是真理,把维吾尔民族这种民间手艺坚持下去,生活紧一点,日子清淡了一些,这都不是什么大事儿,我比较享受清淡生活带来的宁静。”小伙子补充道。
我说:“我很钦佩你的这种忍耐的精神,不管别人怎么看,也不管别人过的是什么阔绰的日子,坚持自己的理想是需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为了你的理想好好干,我相信,你的未来是光明的。”
小伙子望了一眼远方的巴扎说:“其实,我一直在琢磨,怎样打开内地市场和国外市场。说老实话,在以前我家的帽子一直是出口俄罗斯最多的商品。那时库车的帽子业很发达,是出口俄罗斯除了毛皮之外最畅销的商品。特别是卡拉库尔羊羔皮帽子,深受俄罗斯人喜爱。”说着,小伙子拿起一顶高高帽筒的卡拉库尔羊羔皮帽子说:“你们看,这种帽子戴上很威武漂亮,戴上它,就自然而然有一种威严感。”说着就给自己戴上了,说:“看,多漂亮多威武。”小伙子接着说:“俄罗斯那边气温低,这种帽子很适合俄罗斯人,既美观又非常抵御寒冷,要是能打开俄罗斯市场,那该有多好。”
我说:“小伙子,会有那么一天的,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决定一切,只要咱们有好货,还愁挣不到钱吗。你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那个人,摸着石头过河,会找到你自己要走的路。”
“我们家的帽子质量很好,大多数是我自己手工做的,质量一点问题都没有。”小伙子笑了笑说:“纯手工制作的帽子价钱都贵了一点,不过我保证纯手工制作,不是纯手工制作假一赔十,买一顶吧戴上多好看。”
我们问了价钱。小伙子说:“四百五一顶。”
我们当然知道我们不是来买帽子来的,只是聊了那么长时间,就这么空空而去,实在心里不落忍。为了解除内心的尴尬,我故意岔开话题,问小伙子:“你除了守着帽子铺,还有其他事儿吗?”
小伙子笑了笑说:“晚上我到歌厅里唱歌。”
我们都睁大了眼睛望着他说:“真的?”
“真的。”小伙子回答道。
小伙子说:“等有空了,到歌厅里去听吧,我给你们门票。”
我们离开的时候,店主小伙子确实有几分失落的感觉,望着我们一直消失在拥挤的巴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