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农村金融生态评价的理论模型,确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安徽省为例通过定量分析对农村金融生态质量进行定量的描述分析,提出了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二元金融;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7
一、 引言
刘易斯在其二元经济理论中阐述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城乡经济差异现象,我国经济伴随30年的快速增长,已经历史性的进入到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型期,8亿低收入农民富裕的问题已经成为新一届政府的工作重点,30年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均创造了中国式的增长奇迹,与此同时中国城乡二元制度下近8亿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的拉大。在国际经济低迷,海外市场乏力的情况下,学界对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说法不一。但仅从中国8亿农民的角度来说,抛开其他的要素不谈,这个群体的富裕问题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
农村地区劳动力相对丰裕,但是也出现了劳动力结构性锐减的趋势,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必将走向资本密集型、技术人才密集型的集约化经营方式,虽然城市的社会资本相对过剩,但是农村仍然面临着资本严重不足的窘境,而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营养和血液,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资源禀赋也差别很大,使得金融资本难以区别优劣。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科学评价显的十分必要。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目前在农村由于生产方式以农业经营为主,农民隐性失业现象普遍,劳动力的供给相对资本来说较充分,资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要素,有鉴于此,国家对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视。
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分强调农民平等享受改革红利的原则,让农民公平的分享要素收入,其中获得金融服务是核心。学术界对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话题也比较关注。2006年周小川行长提出了金融生态的概念,社科院金融所的李扬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金融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并于2007年出版了《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一书,在该书中李扬指出中国金融问题仅仅局限于中国金融业内部是不够的,并把金融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总结为三大方面:政府体制、诚信体系建设和法律指标,涉及九大类几十个指标。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2008)选择8个指标来描述山东省金融生态体系:
本文在李扬老师金融生态学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农村金融生态的概念和研究框架,强调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系统性、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运用功能金融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构建了农村金融生态学的研究框架和评价体系。
二、 农村金融生态质量评价的理论分析
功能金融学强调金融的服务功能(即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本文的研究中也强调金融的这一点,而并不像传统经济学理论一样将金融特殊化、神秘化,农村金融体系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服务者和调节者的作用,与其他经济成分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由于其利润来自于产业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其规模必须与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
本文的研究认为金融机构(构成金融体系)只是农村金融生态诸群落中平等的主体之一。因此从价值传导的角度来分,农村金融生态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金融主体群落即区域内金融机构所形成的群体的运行质量。二是以实体经济为主的经济主体群落。三是金融生境,主要指社会文化及法律环境,比如文化特色、风俗习惯、社会的信用环境、法律秩序政府的公共服务等。经济主体群落以特定社会制度环境为基础,其结构水平将影响到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经济主体群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生境。金融主体群落则以经济主体群落为基础。
经济主体群落与金融主体群落之间的关系是辩正的竞争与共生关系。从能量的角度看,一方面两个群落之间存在争夺关系,比如对利润分配比例。同时,二者又相互依赖。彼此以对方为条件存续。三方从能量的角度来说存在能量传递的关系,任何一个主体发育不良必然会影响到其他两个主体的生存条件,尤其作为生境尤为重要。
三者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金融生态系统,彼此之间的共生关系既充满了竞争又相互支撑。作为生态系统,各个主体群落的发展必须平衡发展经济社会才能健康存续,因此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才能全面反应当地的金融生态环境。而该系统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外部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的进入意愿,本文将基于以上分析,从系统的角度构建金融生态系统质量好坏的评价理论体系,并进而用实际的模型和数据进行分析。
三、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定量描述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分析框架是保证评价结果具有广泛公信力的基本前提,而数据和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全面无疑是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和可信的基础。
本文研究以安徽省为例,对其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所用数据来自安徽省年鉴、安徽省各市年鉴及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其他各省统计年鉴。数据的获得是个艰难的过程,笔者在国家图书馆都未能找到希望得到的全部数据。事实上,有些数据根本就不存在,有些根本就没有量化。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问题,对二级指标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后,在三级指标中挑选了具有代表性可测指标来进行定量分析。当然,这绝对不影响实证的效果,这在经济学上也是可行的,见表1。
四、 模型与实证
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我们构建了三级指标分析体系:一级指标是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概括的目标指标。二级指标是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展开和细分的专业指标。三级指标是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的可测量的经济指标。采用的分析工具主要是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方法。
本文选取了2011年安徽省17地市农村的12个变量,利用SA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因为各地区人口数量相差较大,所以我们通过进一步的计算,用人均指标作为定量分析的工具数据。表2中X1-X12分别代表:贫困地区人均存款余额(元/人)、贫困地区农业人均贷款余额(元/人)、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元/人)、贫困地区人均收入增长率(%)、贫困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信用村占村庄总数比例(%)、贫困地区的执行案件结案率(%)、贫困地区电话用户使用率(%)、贫困地区人均财政支农支出(元/人)、贫困地区固定资产人均投资(元/人)、贫困地区村社区通汽车比例(%)、贫困地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 通过对原始数据作标准化处理后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计算,求其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向量等。
(一)各变量标准差、均值结果与分析
表2为原始数据的标准化结果,表3为标准化数据的均值、方差统计量。
(二)总体方差分析
表4为各变量的每个特征值所解释方差、特征值和相邻两个特征值之差的比率和累计比率。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7.6%,满足统计学上传统要求不低于58%的要求。
(三)各主成分分析
利用表5可以求出各主成分,表达式分别为:
F1=0.37X1+0.3 X2+…+0.22 X11+0.291 X12
F2=0.05X1-0.121X2+…+0.481 X11+0.121 X12
F3=0.311 X1+0.291 X2+…-0.14 X11-0.228 X12
F4=-0.196 X1-0.32 X2+…+0.453X11+0.505X12
F5= -0.06X1+0.48 X2+…+0.004X11-0.08 X12
从各主成分的构成看,第三、四、五等项指标在第一主成分中的影响度较大,第一主成份表征经济基础与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指标六在第二主成分中的影响最大,表征社会法制环境水平的高低。指标一、二在第三主成分中影响比重较大,表征当地金融机构的规模及其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指标十一、十二在第四主成分中的影响比重最大,表征社会诚信水平的影响程度较大。指标九、十在第五主成分中的影响程度较大,表征当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对其影响较大。经计算可得安徽省17地市农村前五个主成分的比重(结果见表5)。
(四) 评价结果分析
我们用各主成分所能解释的方差比率为权重计算得出各地市农村主成分的综合分值,利用所得分值对安徽省17地市农村的金融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排名。
表6显示马鞍山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在全省中的排名居于首位,铜陵和芜湖分别位于2、3名,合肥市处于第4位,阜阳市、淮南市和黄山市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分别排后3位。我们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计算的结果与用主成分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基本吻合。
五、 结论及对策建议
安徽省各地区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差距较大,呈现的金融生态系统总体水平较低,各个主体之间形成的生态系统还不够合理,存在较多需加以改善的因素。
(一)各地市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
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可以发现,安徽省的农村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与相邻省份特别是东部省份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省内的横向比较分析显示,安徽省各地市间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各地市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较大差异。经济基础的薄弱,使得安徽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其他省份相比相对较差,影响了安徽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
(二)金融法治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社会建设的推进,安徽省农村法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司法机关的办案效率和结案率明显提高;但由于农村地区居民的法治观念相对落后,司法机关的人员和办案设施有限,司法保护力度不够,金融维权难的问题仍大量存在。与其他省份的农村法治环境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别,特别是安徽的西部和北部,安徽农村金融法治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缺乏社会诚信系统,社会诚信环境需改进
在安徽省农村地区,居民和个私企业的诚信记录、评价和查询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村居民难以获得信用贷款,即使信用良好的居民和企业也无法通过信用贷款,给农村居民贷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通过各地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信用比率的数据,以及安徽省农村近5年的信用数据表明,安徽省农村的信用状况虽然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安徽的西部和北部,但与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差距,需加以改进,不断优化当地农村信用环境,改善当地金融生态环境。
(四) 政府职能需进一步转换
政府有多种职能,但在当地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应主要体现为宏观调控和微观经济服务的职能。目前中国特别是农村地区政府干预金融的行为较为普遍,虽然随着社会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完善,政府干预金融行为的现象已经明显好转,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徽省农村地区也不例外。政府的服务职能应体现在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基础设施等服务,但数据显示,当地政府提供给农村的基础设施还相对很有限,特别农村的大型水利设施,还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安徽的西部和北部更为突出,当地政府还需加强这一方面的职能。
参考文献:
[1] 王亦奇,艾华. 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J] . 时代金融,2006(12).
[2] 蒋满霖.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与经济,2008 (2).
[3] 孙武琴. 不同金融结构下的金融功能比较[M]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4]唐赛. 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体系构建[D]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
[5]向明,刘丽红.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生态评估与分析:以贵州为例 [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 (5).
(编辑:许丽丽)
关键词:二元金融;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7
一、 引言
刘易斯在其二元经济理论中阐述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城乡经济差异现象,我国经济伴随30年的快速增长,已经历史性的进入到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型期,8亿低收入农民富裕的问题已经成为新一届政府的工作重点,30年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均创造了中国式的增长奇迹,与此同时中国城乡二元制度下近8亿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的拉大。在国际经济低迷,海外市场乏力的情况下,学界对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说法不一。但仅从中国8亿农民的角度来说,抛开其他的要素不谈,这个群体的富裕问题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
农村地区劳动力相对丰裕,但是也出现了劳动力结构性锐减的趋势,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必将走向资本密集型、技术人才密集型的集约化经营方式,虽然城市的社会资本相对过剩,但是农村仍然面临着资本严重不足的窘境,而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营养和血液,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资源禀赋也差别很大,使得金融资本难以区别优劣。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科学评价显的十分必要。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目前在农村由于生产方式以农业经营为主,农民隐性失业现象普遍,劳动力的供给相对资本来说较充分,资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要素,有鉴于此,国家对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视。
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分强调农民平等享受改革红利的原则,让农民公平的分享要素收入,其中获得金融服务是核心。学术界对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话题也比较关注。2006年周小川行长提出了金融生态的概念,社科院金融所的李扬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金融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并于2007年出版了《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一书,在该书中李扬指出中国金融问题仅仅局限于中国金融业内部是不够的,并把金融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总结为三大方面:政府体制、诚信体系建设和法律指标,涉及九大类几十个指标。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2008)选择8个指标来描述山东省金融生态体系:
本文在李扬老师金融生态学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农村金融生态的概念和研究框架,强调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系统性、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运用功能金融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构建了农村金融生态学的研究框架和评价体系。
二、 农村金融生态质量评价的理论分析
功能金融学强调金融的服务功能(即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本文的研究中也强调金融的这一点,而并不像传统经济学理论一样将金融特殊化、神秘化,农村金融体系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服务者和调节者的作用,与其他经济成分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由于其利润来自于产业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其规模必须与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
本文的研究认为金融机构(构成金融体系)只是农村金融生态诸群落中平等的主体之一。因此从价值传导的角度来分,农村金融生态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金融主体群落即区域内金融机构所形成的群体的运行质量。二是以实体经济为主的经济主体群落。三是金融生境,主要指社会文化及法律环境,比如文化特色、风俗习惯、社会的信用环境、法律秩序政府的公共服务等。经济主体群落以特定社会制度环境为基础,其结构水平将影响到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经济主体群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生境。金融主体群落则以经济主体群落为基础。
经济主体群落与金融主体群落之间的关系是辩正的竞争与共生关系。从能量的角度看,一方面两个群落之间存在争夺关系,比如对利润分配比例。同时,二者又相互依赖。彼此以对方为条件存续。三方从能量的角度来说存在能量传递的关系,任何一个主体发育不良必然会影响到其他两个主体的生存条件,尤其作为生境尤为重要。
三者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金融生态系统,彼此之间的共生关系既充满了竞争又相互支撑。作为生态系统,各个主体群落的发展必须平衡发展经济社会才能健康存续,因此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才能全面反应当地的金融生态环境。而该系统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外部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的进入意愿,本文将基于以上分析,从系统的角度构建金融生态系统质量好坏的评价理论体系,并进而用实际的模型和数据进行分析。
三、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定量描述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分析框架是保证评价结果具有广泛公信力的基本前提,而数据和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全面无疑是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和可信的基础。
本文研究以安徽省为例,对其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所用数据来自安徽省年鉴、安徽省各市年鉴及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其他各省统计年鉴。数据的获得是个艰难的过程,笔者在国家图书馆都未能找到希望得到的全部数据。事实上,有些数据根本就不存在,有些根本就没有量化。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问题,对二级指标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后,在三级指标中挑选了具有代表性可测指标来进行定量分析。当然,这绝对不影响实证的效果,这在经济学上也是可行的,见表1。
四、 模型与实证
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我们构建了三级指标分析体系:一级指标是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概括的目标指标。二级指标是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展开和细分的专业指标。三级指标是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的可测量的经济指标。采用的分析工具主要是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方法。
本文选取了2011年安徽省17地市农村的12个变量,利用SA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因为各地区人口数量相差较大,所以我们通过进一步的计算,用人均指标作为定量分析的工具数据。表2中X1-X12分别代表:贫困地区人均存款余额(元/人)、贫困地区农业人均贷款余额(元/人)、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元/人)、贫困地区人均收入增长率(%)、贫困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信用村占村庄总数比例(%)、贫困地区的执行案件结案率(%)、贫困地区电话用户使用率(%)、贫困地区人均财政支农支出(元/人)、贫困地区固定资产人均投资(元/人)、贫困地区村社区通汽车比例(%)、贫困地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 通过对原始数据作标准化处理后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计算,求其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向量等。
(一)各变量标准差、均值结果与分析
表2为原始数据的标准化结果,表3为标准化数据的均值、方差统计量。
(二)总体方差分析
表4为各变量的每个特征值所解释方差、特征值和相邻两个特征值之差的比率和累计比率。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7.6%,满足统计学上传统要求不低于58%的要求。
(三)各主成分分析
利用表5可以求出各主成分,表达式分别为:
F1=0.37X1+0.3 X2+…+0.22 X11+0.291 X12
F2=0.05X1-0.121X2+…+0.481 X11+0.121 X12
F3=0.311 X1+0.291 X2+…-0.14 X11-0.228 X12
F4=-0.196 X1-0.32 X2+…+0.453X11+0.505X12
F5= -0.06X1+0.48 X2+…+0.004X11-0.08 X12
从各主成分的构成看,第三、四、五等项指标在第一主成分中的影响度较大,第一主成份表征经济基础与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指标六在第二主成分中的影响最大,表征社会法制环境水平的高低。指标一、二在第三主成分中影响比重较大,表征当地金融机构的规模及其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指标十一、十二在第四主成分中的影响比重最大,表征社会诚信水平的影响程度较大。指标九、十在第五主成分中的影响程度较大,表征当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对其影响较大。经计算可得安徽省17地市农村前五个主成分的比重(结果见表5)。
(四) 评价结果分析
我们用各主成分所能解释的方差比率为权重计算得出各地市农村主成分的综合分值,利用所得分值对安徽省17地市农村的金融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排名。
表6显示马鞍山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在全省中的排名居于首位,铜陵和芜湖分别位于2、3名,合肥市处于第4位,阜阳市、淮南市和黄山市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分别排后3位。我们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计算的结果与用主成分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基本吻合。
五、 结论及对策建议
安徽省各地区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差距较大,呈现的金融生态系统总体水平较低,各个主体之间形成的生态系统还不够合理,存在较多需加以改善的因素。
(一)各地市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
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可以发现,安徽省的农村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与相邻省份特别是东部省份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省内的横向比较分析显示,安徽省各地市间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各地市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较大差异。经济基础的薄弱,使得安徽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其他省份相比相对较差,影响了安徽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
(二)金融法治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社会建设的推进,安徽省农村法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司法机关的办案效率和结案率明显提高;但由于农村地区居民的法治观念相对落后,司法机关的人员和办案设施有限,司法保护力度不够,金融维权难的问题仍大量存在。与其他省份的农村法治环境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别,特别是安徽的西部和北部,安徽农村金融法治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缺乏社会诚信系统,社会诚信环境需改进
在安徽省农村地区,居民和个私企业的诚信记录、评价和查询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村居民难以获得信用贷款,即使信用良好的居民和企业也无法通过信用贷款,给农村居民贷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通过各地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信用比率的数据,以及安徽省农村近5年的信用数据表明,安徽省农村的信用状况虽然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安徽的西部和北部,但与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差距,需加以改进,不断优化当地农村信用环境,改善当地金融生态环境。
(四) 政府职能需进一步转换
政府有多种职能,但在当地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应主要体现为宏观调控和微观经济服务的职能。目前中国特别是农村地区政府干预金融的行为较为普遍,虽然随着社会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完善,政府干预金融行为的现象已经明显好转,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徽省农村地区也不例外。政府的服务职能应体现在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基础设施等服务,但数据显示,当地政府提供给农村的基础设施还相对很有限,特别农村的大型水利设施,还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安徽的西部和北部更为突出,当地政府还需加强这一方面的职能。
参考文献:
[1] 王亦奇,艾华. 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J] . 时代金融,2006(12).
[2] 蒋满霖.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与经济,2008 (2).
[3] 孙武琴. 不同金融结构下的金融功能比较[M]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4]唐赛. 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体系构建[D]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
[5]向明,刘丽红.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生态评估与分析:以贵州为例 [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 (5).
(编辑:许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