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天花乱坠 但求行而有度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ws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是语文课程资源观的一次蜕变,对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起着积极的助推作用。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由原来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色逐渐转变为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可以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并正确理解与运用是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但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存在着“两多两少”的现象,即“教师不着边际拓展与延伸的多,教师、学生实际关注的少”;“预设性拓展与延伸的多,课堂生成性拓展与延伸的少”。这种现象的出现无疑是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不相适宜的一种表现。同时还存在着“拓展脱离‘文本’、淡化了‘语言’和过于追求形式”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将生活之水和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既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富、课堂教学容量的增加,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不仅如此,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就某一学习内容生成开发,帮助学生深化课内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避免出现前述的弊端,又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呢?显然这并非易事。笔者以为,要灵活掌握拓展与延伸并保证其有效性就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把握内涵,拓而有度
   语文课将拓展内容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成为课内学习必要的组成部分固然很重要,但笔者认为,要见机行事,点到为止。要做到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实际,自然而然地把课外内容引入课堂,把学生兴趣延伸至课外,但不能为了讨好学生而把课堂弄得天花乱坠,漫无边际。相反,笔者认为,应紧紧围绕课堂内容并瞄准教学目标进行拓展与延伸,这样才能达到放得开,收得快,效果好。例如,笔者在选修《〈论语〉〈孟子〉》第二单元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问题:学习了孔子有关“仁”的思想,同学们对“仁”肯定也有了自己的看法,请谈谈“我心中的‘仁’”。问题抛出后,学生兴趣高涨,开始各抒己见,交流持续了多半节课。课后对其进行了反思,认识到虽然这节课笔者对所学内容拓展延伸得很充分,但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并未展开,所以仍然存在着一个小小的遗憾。同时也感悟到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高低,基础的优劣等因素充分考虑拓展的价值和效率,在拓展与延伸的内涵上下足功夫。语文教学的拓展,应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反哺教材,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激情,并使语文教学有序、高效。
   二、因材施教,延而有道
   1.整合教材,有机结合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例子”的效能,将其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不仅把它作为一个支撑点、结合点,还要把它作为一个触发点、起爆点,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开阔学生视野。如,在《唐诗宋词》第二单元《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两首诗歌教学时,笔者引入了《琵琶行》、《明湖居听书》等摹写声音的经典诗文,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对比、思考、鉴赏,使学生全面掌握作者所用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再如,结合必修教材“感受艺术魅力”单元的学习,及时播放阿炳的《二泉映月》,让学生欣赏和体会,并将所听、所感、所思运用诗歌中摹写声音的方法整理成散文或诗歌。可以说在上述两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变课本知识为个人的语文能力、变作者思想为自己的感悟提升,既将文学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又在拓展训练中培养了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做好铺垫,多维延伸
   笔者认为,拓展与延伸要以教材所选篇目为中心,并有效地向外延伸。前提就是引导学生课前收集或阅读教师推荐的相关资料,自主进行比较阅读与归纳整理,以此达到知识的积累。如《唐诗宋词》第一单元学生学习了李白的若干首诗歌后,让学生收集和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让学生自主选题作文,学生写出了《浪漫李白》、《李白心中的月亮》、《你为何如此多情》等浸透着学生情感体验的文章,自然天成,篇篇言之凿凿、情之切切。当然,拓展与延伸时还要注意方式的多样性和答案的多元化,以及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客观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拓展与延伸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捷径。虽然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拓展与延伸,但并不等于每堂课都必须拓展和延伸。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培养他们迁移运用语文知识阅读、写作、语言交际、发现问题和探究新问题的能力。有些内容适合拓展就必须拓展,能延伸的就延伸,而有些内容不适合就不必牵强拓展和延伸。对于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我们应该坚持不求天花乱坠,但求行而有度。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泰西中学(271600)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费时长、耗力多、成效差的现象,自吕叔湘先生发出慨叹以来已有多年。其间尽管力图改进的探索与实践不少,然而总不能尽如人意,收效甚微,甚至在种种原因之下愈演愈烈。近年来,这一问题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教学,其现状也同样令人忧虑,徒劳无功与事与愿违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在新课标背景下更有必要对阅读教学进行深入反思,确立努力方向,对症下药。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
期刊
心理健康应包括良好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更觉得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在高中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适合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  首先,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中几乎所有的课文都有可挖掘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杜甫、
期刊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读书“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说,读书就要像沿着流脉去探讨大河的源头一样,即使文义幽深,也一定会明白的。在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这个问题上,套用这句话也是很合适的。追根溯源,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可以从意识、观察、积累等方面下功夫。  一、强化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凡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主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良好的思想意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
期刊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均提倡广泛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语文教师都做得比较好,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很多教师片面或狭义地将现代教育技术简单地定位于多媒体课件,这一观念显然不够科学合理,与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和学生不断增加的学习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各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逐步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如网络技术、电子白板技术等等,教师必须跳出传统多媒体课件的笼子,学会运用各种新型
期刊
目前,许多省市一些科目的高考试题设置了选考题,语文也不例外。选考题的设置是与选修课的设置相一致的,教育部考试中心创设选考题体现了一定的导向性、选择性和人文性。但是,笔者认为,选考题的设置比较草率,缺乏严格而科学的论证,已经与官方的初衷相违背,越来越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以笔者执教的山西省为例,2011年高考首次采用新课标试卷。2012年,实行新课标高考的省份更多(近20个省区),因此,选考题的设
期刊
《可以预约的雪》的作者是生于1953年的台湾高雄人林清玄,他还有许多其它散文作品,如《莲花开落》、《传灯》、《迷路的云》等。《可以预约的雪》是一篇议论文,使人读后感触很深。文中的“雪”即菅芒花,作者以菅芒花作为全文的引线,对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进行了深入思考,从中领悟出人生也是可以预约的,生命中的“常”与“变”是由时间所控制的。对此笔者深有同感。  文中写到“经过了两年,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
期刊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一段情节曲折、跌宕起伏、重要而又精彩的文字,它叙述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霸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最终刘邦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其中的许多人物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历来为人所称道。两大军事集团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各具风貌;两个对立营垒的谋士范增和张良的权谋策略也各有千秋;尤其是“勇士”樊哙
期刊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佳作。朱自清先生以细腻婉约的笔触,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淡雅素洁而又美丽多情的月下荷塘图,营造了朦胧静谧幽深的意境。文章所表现的清秀的风格、优美的语言、精巧的修辞深受后来作家的好评。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对这篇散文表示质疑。笔者在备课时,查阅了钱理群、余光中等名家的评论文章,深受启发。但是,对于台湾学者余光中关于《荷塘月色》中比喻的评论不敢苟同。对于《荷塘月色》中的比喻,
期刊
先秦诸子散文《逍遥游》作为庄子的代表作,历来受到重视,是高中语文教材必选篇目。但是各种版本的教材所作的注释及翻译多处引起争议。苏教版有一处注释,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却不见有人解答,兹不揣浅陋,提出商榷意见,供各位同仁参考,亦望方家不吝指教。  苏教版第五册第95页有“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一句。注释对“犹然”的解释是:“喜笑的样子。犹,同‘繇’,喜。”人教版在第四册第158页对这句也有注释:
期刊
所谓例证法,是指议论类文章中根据一定的事实论据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是学生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此法被运用的频率最高,出现的问题也最多。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选例、叙例、析例三个层面来谈谈例证法的使用。   一、选例——精其选   材料纷繁多义,论点却鲜明存在,要精心筛选材料,以期能为论点服务。所举事例,要具备以下特征。   1.向心力   事例要围绕论点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