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危机后,由于东部地区对于劳动力吸纳能力的降低,作为东部地区劳动力主力军的农民工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包括农民工向其供给地的回流。本文通过构建农民工回流的三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基于调查数据建立的Logit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推动和阻碍农民工回流的因素并存。
关键词:农民工;回流;Logit模型
一、引言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国内学者对农民工流动的研究经久不衰,并主要从影响和制约农民工流动的因素展开研究。
刘易斯认为,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流动的因素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较高的工资水平。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是人口增长、农业技术进步和工业资本存量增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杨春瑰认为,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胡士华认为教育的作用也相当显著。庞丽华认为家庭层次、社区层次和省区层次对劳动力迁移影响较大。
本文以安徽省青阳县农民工流动状况为案例,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分析影响劳动力外流和回流的经济、社会以及政策等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
本文首先将建立农民工回流的三级模型,模型如下(注:箭头粗细代表劳动力流动数量多少):
C地被称为“劳务输出地”,A地被称为“劳务优选地”,B地被称为“劳务备选地”。在第一阶段,农民工从C地分别流向A、B两地,但以A地为主,同时A、B两地之间也有少量农民工流动,此时农民工回流较少;随着农民工大量流向A地,A地农民工市场趋于饱和,农民工开始由A地流向B地,此时A、B两地有少量的农民工回流C地;第三阶段才是农民工大量从B地回流C地,这一阶段暂时还未大规模出现,待到B地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以及农民工市场供大于求时,这一现象才会出现。
模型的拟合优度R2=0.662,考虑到样本容量为169,这样的值可以让我们接受模型。同时,模型的似然比检验统计量为80.89,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可以接受。
4.理论分析
年龄和收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低年龄组中的各样本由于文化水平高于高年龄组,造成其流动的多样化。收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则不能使我们接受,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模型设定误差或其他误差。
条件优越与否和单位关心员工心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农民工回流的考虑更加理性,生活条件并不是他们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单位关心员工心理可能会提高工作的效率,但对于农民工流向是否会造成影响,还需我们进一步检验。
性别的系数为负。男性承担了家庭主要的收入压力,从而对于外出的男性农民工来说,他们选择回流的可能性较小。
婚姻和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系数均为负。已婚农民工对于家庭稳定的考虑高于未婚农民工,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属于低学历者,由于其接受新技能的限制,从而更多地选择回流。
对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主观上认为返乡具有合理性的系数为负。由于对于政府关于吸引农民工回流和一系列推动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的支持,这一批农民工更多地选择回流。
四、政策建议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努力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水平。发展多种类型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够留住农民工以及人才,同时提高其收入。
第二,对回流就业或创业的人员提供的政策性优惠应落到实处。这些政策措施应包括对回乡创业企业的税收优惠甚至减免等各方面的便利。
第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在城市很难获得当地户口,回流是必然的趋势。此时当地政府如果能够完善当地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的回流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本文得到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课题和南京财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资金支持。
參考文献:
[1][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高强,贾海明.农民工回流的原因及影响分析.农业科技管理,2007年第4期.
[3]易清传,易园华,谭洋金.农民工“精英群体”回流.乡镇经济,2007年第9期.
[4]邹农俭.中外农村农民工转移模式的比较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第1期.
关键词:农民工;回流;Logit模型
一、引言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国内学者对农民工流动的研究经久不衰,并主要从影响和制约农民工流动的因素展开研究。
刘易斯认为,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流动的因素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较高的工资水平。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是人口增长、农业技术进步和工业资本存量增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杨春瑰认为,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胡士华认为教育的作用也相当显著。庞丽华认为家庭层次、社区层次和省区层次对劳动力迁移影响较大。
本文以安徽省青阳县农民工流动状况为案例,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分析影响劳动力外流和回流的经济、社会以及政策等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
本文首先将建立农民工回流的三级模型,模型如下(注:箭头粗细代表劳动力流动数量多少):
C地被称为“劳务输出地”,A地被称为“劳务优选地”,B地被称为“劳务备选地”。在第一阶段,农民工从C地分别流向A、B两地,但以A地为主,同时A、B两地之间也有少量农民工流动,此时农民工回流较少;随着农民工大量流向A地,A地农民工市场趋于饱和,农民工开始由A地流向B地,此时A、B两地有少量的农民工回流C地;第三阶段才是农民工大量从B地回流C地,这一阶段暂时还未大规模出现,待到B地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以及农民工市场供大于求时,这一现象才会出现。
模型的拟合优度R2=0.662,考虑到样本容量为169,这样的值可以让我们接受模型。同时,模型的似然比检验统计量为80.89,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可以接受。
4.理论分析
年龄和收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低年龄组中的各样本由于文化水平高于高年龄组,造成其流动的多样化。收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则不能使我们接受,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模型设定误差或其他误差。
条件优越与否和单位关心员工心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农民工回流的考虑更加理性,生活条件并不是他们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单位关心员工心理可能会提高工作的效率,但对于农民工流向是否会造成影响,还需我们进一步检验。
性别的系数为负。男性承担了家庭主要的收入压力,从而对于外出的男性农民工来说,他们选择回流的可能性较小。
婚姻和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系数均为负。已婚农民工对于家庭稳定的考虑高于未婚农民工,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属于低学历者,由于其接受新技能的限制,从而更多地选择回流。
对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主观上认为返乡具有合理性的系数为负。由于对于政府关于吸引农民工回流和一系列推动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的支持,这一批农民工更多地选择回流。
四、政策建议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努力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水平。发展多种类型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够留住农民工以及人才,同时提高其收入。
第二,对回流就业或创业的人员提供的政策性优惠应落到实处。这些政策措施应包括对回乡创业企业的税收优惠甚至减免等各方面的便利。
第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在城市很难获得当地户口,回流是必然的趋势。此时当地政府如果能够完善当地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的回流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本文得到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课题和南京财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资金支持。
參考文献:
[1][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高强,贾海明.农民工回流的原因及影响分析.农业科技管理,2007年第4期.
[3]易清传,易园华,谭洋金.农民工“精英群体”回流.乡镇经济,2007年第9期.
[4]邹农俭.中外农村农民工转移模式的比较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