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出色的教师善于培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数学兴趣。必须把握住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他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把握这一核心,就要在教学中注意:重过程、重分析、重发现。
关键词:数学思维品质;激发;思维过程;逻辑性
一个出色的数学教师,应善于用各种方法去培养、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的培养,产生于教学过程中的鲜明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感受之中。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的美就在于它那严密的论证、准确的答案和极具逻辑性的思维过程。学生是否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而教师要想把学生引导上路,不仅要有丰富渊博的知识,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钥匙,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润滑剂,是沟通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纽带,一堂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每位数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不同特长,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将启发式教学贯穿其中,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活泼,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集中起来时,常常用“提问”、“设问”或“反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新知识,并以这样的方式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渴求新知识的热情,提问既要有严格的要求,又要有热情的帮助,教师的态度要亲切和蔼,使学生乐意回答你的问题,提问题要有逻辑性、系统性,要注意哪个问题先提,哪个问题后提,不要冒进,冒进了超过学生的理解程度,脱离了实际,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思维,问题过于肤浅,学生感到乏味,同样不会有思维的积极性,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思维的积极性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保证,应从多方面入手,贯穿始终。
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促使其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是教师,这正如皮亚杰格所说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良好的辅导,激起学生的首创性和探索性。课本中插图的丰富多彩突出了形象性和直观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熟知而喜爱的彩图,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师生关系和谐也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都会给学生带去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要时刻用自身的体态言语和外部情感诱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因素,让每个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疑产生释疑的意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学课本中三角形的分类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按照三角形中角的不同分类时,可以将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盖住,只出示其中的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通过判断,学生发现露出一个直角或钝角的三角形判断得很准确,而露出一个锐角的三角形无法确定,为什么不能确定呢?带着这个疑问,学生产生了急于解决的心理,这时,教师板书揭示课题,并且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这样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增强学生认识新知识的兴趣。
就小学数学教育而言,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就必须把握住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的原苏联教育家斯托里莱尔在他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揭示数学思维过程的活动,因而数学教学必须按照数学的思维活动规律来进行。然而实际的数学教学不同程度地掩盖了数学的思维过程,这已经成为目前数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重结论,轻过程,重演绎,轻分析,重再现,轻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削弱了思维活动,造成了学生思维僵化,扼制了其创造性,因而直接影响了他们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须以培养数学思维品质与数学教育核心,要把握这一核心,就要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⑴变重结论为重过程,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认识到数学教育应着眼于思维活动的过程,而非是活动的结果。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看,形成概念或发现定律的探索过程,要远比概念本身更为重要,事实上,对某个数学概念或者定理,当初数学家是如何构想出来的,尤其是数学家发现数学概念或定理时的思维过程,常常没有可靠的历史资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悟”出其中的道理,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剖析,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的“发现”,学生才能获得“活”的知识,不能仅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大量的公式、定理、法则,却忽视了其产生于推导的过程。⑵变重演绎为重分析,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分析与探索的过程,只重视正确的解法,其后果是学生学不会独立思考,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思维过程。注意思维品质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根本特点,发展思维能力,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不要做解法的“奴隶”,而是做学生的“知己”。遇到一道题,应该首先考虑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样想,而不应该醉于心理某种外来解法多么灵活,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去分析问题,因为这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前提。⑶变重再现为重发现,重再现也就是机械模仿,采用题海战术,搞针对训练,直接告诉学习题目怎么问,怎么设,怎么解,强化记忆,把解题中思维的活动限制在很小的范围之内,心理学上所指的思维,是寻找和发现从本质上来说,属于新东西的过程。凡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够应付的情况下,问题情境就不会产生,因而也就根本不需要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讲,那种只学习结论,套用既定模式去解题等等,并没有形成问题情境,因而只能说是再现知识和操练技能,其思维成分也是很少的。
要想使学生应变能力强、反应快,我们作为一个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存在的教师和学生都只重视“如何学”而忽视“如何问”的单向教学偏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为学生设置提问点,让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提问中学习创造,在提问中获得学习数学知识的无穷乐趣,从而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去学习,在提问中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逐步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师的重任。
关键词:数学思维品质;激发;思维过程;逻辑性
一个出色的数学教师,应善于用各种方法去培养、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的培养,产生于教学过程中的鲜明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感受之中。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的美就在于它那严密的论证、准确的答案和极具逻辑性的思维过程。学生是否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而教师要想把学生引导上路,不仅要有丰富渊博的知识,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钥匙,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润滑剂,是沟通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纽带,一堂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每位数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不同特长,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将启发式教学贯穿其中,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活泼,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集中起来时,常常用“提问”、“设问”或“反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新知识,并以这样的方式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渴求新知识的热情,提问既要有严格的要求,又要有热情的帮助,教师的态度要亲切和蔼,使学生乐意回答你的问题,提问题要有逻辑性、系统性,要注意哪个问题先提,哪个问题后提,不要冒进,冒进了超过学生的理解程度,脱离了实际,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思维,问题过于肤浅,学生感到乏味,同样不会有思维的积极性,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思维的积极性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保证,应从多方面入手,贯穿始终。
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促使其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是教师,这正如皮亚杰格所说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良好的辅导,激起学生的首创性和探索性。课本中插图的丰富多彩突出了形象性和直观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熟知而喜爱的彩图,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师生关系和谐也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都会给学生带去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要时刻用自身的体态言语和外部情感诱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因素,让每个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疑产生释疑的意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学课本中三角形的分类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按照三角形中角的不同分类时,可以将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盖住,只出示其中的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通过判断,学生发现露出一个直角或钝角的三角形判断得很准确,而露出一个锐角的三角形无法确定,为什么不能确定呢?带着这个疑问,学生产生了急于解决的心理,这时,教师板书揭示课题,并且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这样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增强学生认识新知识的兴趣。
就小学数学教育而言,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就必须把握住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的原苏联教育家斯托里莱尔在他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揭示数学思维过程的活动,因而数学教学必须按照数学的思维活动规律来进行。然而实际的数学教学不同程度地掩盖了数学的思维过程,这已经成为目前数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重结论,轻过程,重演绎,轻分析,重再现,轻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削弱了思维活动,造成了学生思维僵化,扼制了其创造性,因而直接影响了他们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须以培养数学思维品质与数学教育核心,要把握这一核心,就要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⑴变重结论为重过程,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认识到数学教育应着眼于思维活动的过程,而非是活动的结果。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看,形成概念或发现定律的探索过程,要远比概念本身更为重要,事实上,对某个数学概念或者定理,当初数学家是如何构想出来的,尤其是数学家发现数学概念或定理时的思维过程,常常没有可靠的历史资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悟”出其中的道理,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剖析,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的“发现”,学生才能获得“活”的知识,不能仅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大量的公式、定理、法则,却忽视了其产生于推导的过程。⑵变重演绎为重分析,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分析与探索的过程,只重视正确的解法,其后果是学生学不会独立思考,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思维过程。注意思维品质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根本特点,发展思维能力,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不要做解法的“奴隶”,而是做学生的“知己”。遇到一道题,应该首先考虑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样想,而不应该醉于心理某种外来解法多么灵活,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去分析问题,因为这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前提。⑶变重再现为重发现,重再现也就是机械模仿,采用题海战术,搞针对训练,直接告诉学习题目怎么问,怎么设,怎么解,强化记忆,把解题中思维的活动限制在很小的范围之内,心理学上所指的思维,是寻找和发现从本质上来说,属于新东西的过程。凡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够应付的情况下,问题情境就不会产生,因而也就根本不需要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讲,那种只学习结论,套用既定模式去解题等等,并没有形成问题情境,因而只能说是再现知识和操练技能,其思维成分也是很少的。
要想使学生应变能力强、反应快,我们作为一个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存在的教师和学生都只重视“如何学”而忽视“如何问”的单向教学偏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为学生设置提问点,让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提问中学习创造,在提问中获得学习数学知识的无穷乐趣,从而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去学习,在提问中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逐步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