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栏目剧能否让地面频道“成鱼翻身”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y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月5日,首部反映2008抗雪救灾题材的时事栏目剧《京珠北》开始在广东南方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该剧突破了栏目剧惯常的家庭伦理领域。带领观众重温了2008年初冰雪灾害的惊心动魄与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同舟共济。而就在十余天前,《京珠北》刚刚荣获了第三届全国电视栏目剧年会“特别奖”,其“最大亮点就是能紧跟时代脉搏,反映国计民生。讲述平凡故事,传播和谐文明”,中广协副会长杨波如此评价《京珠北》。的确,在荧屏内外低俗风气盛行的今天,确实需要一大批弘扬社会发展进步的大手笔、大主题,反映大时代背景,同时又直接贴近民生、反映民意的影视作品。
  栏目剧作为国内电视特有的产品,诞生至今,已发展了十余年。其间出过许多精品,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尚存四大弊病
  
  重庆卫视创办于1994年的《雾都夜话》栏目被业内公认为国内最早播出的电视栏目剧。它模糊了虚构与真实的界线,创造了一种让观众审美“真人真事”的情境,从而在十多年的时间里赢得了大量忠实观众。该剧自2006年起,每晚8点播出,每天一集,已成为重庆卫视最有地方特色、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
  一方成功,跟随者众。山东电视台《绝对故事》、江苏电视台的《百姓聊斋》、湖南经视的《故事会》、浙江电视台的《大侦探西门》、四川电视台的《麻辣烫》、吉林电视台的《北方故事》等栏目剧纷纷脱颖而出,并迅速在全国各地走红,且收视率不俗。纵观全国,几乎每个电视台都有栏目剧播出,栏目剧同质化的问题日渐突出。“放眼全国,栏目剧状况基本一样。”一位制片人略显无奈地告诉记者。
  由于仓促上马,部分栏目剧或制作过于粗制滥造,或内容流于低俗。一时间,栏目剧市场鱼龙混杂,各自成派,各种问题逐渐显露,栏目剧的发展受到制约,“烂剧”之说不胫而走。
  对症方能除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国内栏目剧市场存在的四大弊病,即本体认识上存在分歧、品质质量上流入低俗、创作队伍上人才短缺、节目编排上有欠精当。他指出,电视栏目剧的产生和发展,符合当前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因此在整个内容生产大格局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理应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但当前对电视栏目剧认识的分歧和栏目剧自身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栏目剧的进一步发展。简言之,当前业内对电视栏目剧的认识上尚存在三种观点:一方倾向于“剧”,一方倾向于“栏目”,还有一方倾向于“独立”。胡智锋认为,这恰恰体现了目前电视栏目剧本体探索的几种不同路径,栏目剧应当在多元化的探索中逐渐找到相对统一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栏目剧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一方面以“贴近性”、“地域性”得到了观众的喜欢和认同;另一方面,也存在盲目追求收视率,吸引观众注意力,不惜追腥猎奇,大量展示暴力、凶杀、色情等内容的事实,这无疑使电视栏目剧流入低俗,倍受批评。此外,从目前整体上看,栏目剧创作队伍不整齐,专业人才稀缺,其发展与繁荣需要既通“栏目”又通“剧”的专业创作人才。再有,与其他较为成熟的电视类型节目相比,电视栏目剧的编排普遍较为粗放,有欠精准,表现为:播出时段安排不尽合理,节目的系列化程度不够、素材浪费严重,时效性、时代感、时尚感不足。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周涌则认为,今天的栏目剧处于比较尴尬、模糊的生存状态。“栏目剧是新闻的扮演还是虚构的戏剧,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是一个实际问题,编导们必须要清楚,用戏剧的方式来讲述新闻以及以新闻为素材的戏剧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此外,栏目剧的区域性与经营上的全国化冲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栏目剧的许多特点是区域性带来的,如方言、时效性、真实性、贴近性等,而经营全国化的冲动不管是生产时预留结构还是买片交换,将大比例衰减栏目剧本身的贴近感、时效性以及观众的参与性,使栏目剧不自觉地向电视剧一侧靠拢。
  再有,由于低成本投入带来的拍摄局限,让编导的原始创作意图无法实现,原本可以出彩的情节经改编变得平淡无奇。而那些尚不成熟的表演,略感生硬的对白,只在单一机位表现某一场景,画面表现力不足,信息含量单薄的“粗活”更是无法逃过观众的“火眼金睛”。
  
  各方“把脉”栏目剧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细分题材将为电视栏目剧拓展发展空间。一些电视台已经将栏目剧的内容题材分割开来,有单独反映老百姓经济问题的,如四川电视台的《麻辣烫》;也有专门反映情感生活的,如湖南娱乐频道的《欲望都市》。“我们的栏目剧风格不同,内容不同,目标观众也不同,”浙江广电集团副总编辑施泉明指出,目前在浙江广电集团的几档栏目剧中,从内容来看,有根据新闻事件改编的,有反映情感故事的,有侦探案件的;从节目形态来看,有侧重推理的,有强调报告的,有追求演绎的;从播出周期看,分为日播与周播。
  此外,栏目剧要形成更大的影响,保持高收视率,仅靠细分剧情是不够的,还必须要追求规模化、品牌化。栏目剧要形成规模,必须要“开门”办台,“开门”办栏目,走社会化生产的路子。栏目剧的社会生产既可以委托专业的电视公司制作,也可以发动社会各个行业、结合各自的特点和需要,制定题材规划,进行拍摄。如果组织得好,同一题材的栏目剧将派生出许多新的系列剧,如校园剧系列、公司剧系列、军旅剧系列等。据记者了解,陕西电视台播出的栏目剧《都市碎戏》就交由近80家节目制作公司分别录制,每月汇集的选题多达130个以上,规模效应已初步显现。
  “纪实性和戏剧性是电视栏目剧不可或缺的两条腿。”中广协会副会长张振华指出,淡化纪实性,离开了“真”,栏目剧就可能滑向电视剧;只强调纪实性而淡化戏剧性,不善于利用矛盾、冲突、悬念、悬疑、铺垫等手法去结构故事,最后很可能就会变成非常直白的报道,不成其为剧了。“纪实性和戏剧性缺一不可。一旦跛足,它就站不稳、走不远。所以。二者的有机结合与平衡把握不仅是栏且剧的特点所在、价值所在,同时也是栏目剧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张振华说。
  尽管电视栏目剧包涵了诸多创新元素,但张振华还是坚持认为,不能把电视栏目剧的地位“吹捧”得过高——从创新的角度来审视,栏目剧还说不上是真正的原创性栏目——相当比例的电视栏目剧是在讲述今天百姓的生活,真实性才是其最大的特色,真实性已成为其区分于普通电视剧的品质标识。
  而在国内栏目剧的“开山人”一《雾都夜话》制片人马及人的眼里,“栏目剧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貌似粗糙的外壳有最真实、最实在的内容,让老百姓在它到底是戏剧还是真实的悬念状态中从开始一直琢磨到最 后。”为此,要调动一切技巧,表演、摄影、灯光,让它显得更加真实。据马及人介绍,《雾都夜话》自开播以来,片尾名单从来没有打过一个“演员表”,而是换以“参与人”。“这不是混淆视听,是为了让人感觉当事人是真的,是为了让观众看后有真实的感觉。”记者能感觉到马及人对《雾都夜话》开篇的一句重庆话特别欣赏:“这个不是电视剧,是老百姓真实演绎的事。”
  除了百姓演绎,偶尔请来明星客串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扩大影响。曾任湖南卫视《爱情魔方》制片人的陈晓冬坦言,栏目刚出来的时候,收视并不理想。在对节目播出时间做出调整(周末黄金档播出),邀请“超级女声”、《快乐大本营》主持谢娜等一系列措施后,节目收视率大有起色,百度帖吧每天都有人发帖子,参与讨论。而时长30分钟的湖南娱乐频道《欲望都市》则通过邀请“超级女声”、“星姐”、“超级男声”、主持人等明星加盟客串,与普通百姓演员共同演绎当代都市人的生活、情感百态,长期稳居湖南广电集团常规节目收视率排名榜的前列。
  
  地面频道咸鱼翻身?
  
  “剧本好、表演好、统筹好、后期包装好,就齐了。”在导演路子方看来,把栏目剧拍好似乎并不难,抓住几个关键点就可以了。他告诉记者,拍摄费用、制作费用也很重要,栏目剧受各电视台追捧的重要一点是制作成本低。的确,与动辄上百万的大型活动、真人秀栏目以及需要高额采购费用的独播剧、首播剧相比,栏目剧每集的投入成本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甚至低于部分其他形态的自制栏目成本。“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能提升播出频道的品牌影响力,何乐不为?”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卫视尚未把栏目剧作为重点栏目培养,对栏目剧的投入、研发也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省级卫视的覆盖面较广,不仅要考虑节目在本地的影响,还要兼顾全国不同地域观众的欣赏口味与收视习惯,这就要求节目弱化地域色彩,而这恰恰与栏目剧的本土化特点相悖;另一方面,独播剧、首播剧见效快、回报高,且投入的精力较少,操作起来更容易、更省心。
  这对处于央视及省级卫视重压下的地面频道来说无疑是一重大利好:将栏目剧的亲和力与地面频道的地缘优势相结合,地面频道有可能在当地市场脱颖而出。栏目剧自身本土化、贴近性的特点,有可能让其成为地面频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栏目剧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地面频道经费少、覆盖窄的劣势,避免了与全国性电视台的正面冲突。在各区域市场上,方言栏目剧正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2008年春节期间,湖南方言栏目剧《一家老小向前冲》以每天两集连播的形式被安排在湖南经视晚间黄金时段播出,持续播出了15天,收视效果很好。而此前,贵州电视台公共频道、湖北经视分别将其引进,并改编为贵州方言版《一家老小向前冲》、武汉方言版《一家老小向前冲》,均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收视率与频道品牌影响力同步攀升。
其他文献
2008年12月10~1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南京市委宣传部和南京大学政府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政府新闻学与中国国际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交大举行,来自海内外政界、学界、新闻界的100多位专家学者、总编(台长)和官员通过主题演讲、专题报告和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就政府新闻学这一理论创新探索展开讨论,就北京奥运中的国家传播建设实践和国际传媒报道等课题,进行回顾、反思与分析。    政府
期刊
报业集团的“全媒体”运营,是指一个媒体品牌新闻的供应能力在满足传统平面媒体的前提下,向流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多种媒体表现形态上的拓展,从而形成媒体品牌的全方位运营。“全媒体”运营是媒体竞争发展到高级形态时必将出现的一种态势。  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传媒集团,应该是各种传播介质都有的传媒集团。因为它可以规避单一种类媒体形式在某个时间段呈现的衰退状态,规避单纯依赖一种媒体可能存在的风险。  在应对
期刊
《参考消息》:  文摘类报纸的“金牌”    经历了从革命战争到改革开放各个历史阶段的洗礼,创刊77年来,《参考消息》从“内刊”到报纸、从“内部发行”到公开发行两次转型,以它的独特魅力和特殊作用影响了中国几代人。《参考消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窗口”,一直发挥着转达外部信息、提供决策参考、“种牛痘”增强免疫力、“经风雨见世面”等特殊作用。它作为中国人的“耳目”,通过独家转载外电、外报、外刊、外
期刊
对于中国出版业而言,2007年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  继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于5月30日在香港上市后,辽宁出版集团也于12月21日成功登录A股市场,成为中国首家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整体上市的出版集团。在出版产业政策日益松动以及产业自身发展资金需求的双层推动下,我国出版业正在迎来资本市场的春天。出版传媒单位的上市更是打破了内容不能上市的政策“传统”,标志着出版业上市融资政策障碍已全线破冰。  
期刊
报社经历为影视开道    2001年,湖南报业市场的战火刚刚燃起,硝烟在晚报和几家都市报之间弥漫。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时任某日报总编辑的倪鹰却悄然离开了报社,谁也不知他行踪何去。  倪鹰领导的这份日报前身是一份周二版的报纸。在那个报业竞争尚不激烈的年代,倪鹰认识到深度报道很受读者的关注,于是先后采编了“月中版”和“月末版”。据统计,这两版当时在全国发行量达到160万份,每一期的利润可达3万元。经
期刊
当“大传媒时代”扑面而来的时候,除了投身其中,没有别的选择。而在潮头浪尖辨明方向,把稳手中的舵,对媒体今后的发展也许就意味着生死存亡。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来自政府管理部门、学界和业界的传媒人士,谈谈“大传媒时代”下应当如何作为。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唐润华    大传媒时代需要大视野  大传媒时代意味着传播技术的大飞跃、传播媒介的大融合、媒体形态的大演变、传媒格局的
期刊
20世纪90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数字化给期刊社原有的编辑、出版、管理、经营模式带来了重大影响。数字化期刊已经进入到人们的阅读生活之中,并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其表现为:一是大部分传统期刊已经分别加入不同的网络传播平台,以网络期刊的形式满足日益增强的网上阅读需求。二是新的网络原创版期刊以多媒体形式向众多读者传播信息。三是市场规模逐渐形成。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2007—2008中国数
期刊
手机报作为手机出版的一种新形式,发展速度迅猛。自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手机报面世,在短短4年多的时间内,全国已有30多家报业集团和报社推出了手机报业务,手机报300余种。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3G时代的到来,同时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蔓延,国内外报业成本压力逐渐加大,这让报业不得不考虑降低成本来应对当前形势。面对这一局势,数字报业,尤其是手机报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谁能在这一市场中
期刊
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像事先预料的那样不甚精彩,整体感觉平淡,使人兴奋的亮点不多。它如同一锅煮得半生不熟的年夜饺子,虽然算不上可口的美味,但是,在“五更分二年”的特殊时刻,谁也不愿抱怨太多,反倒囫囵吞枣地吃了下去。若问这“饺子”里装的都是什么馅儿?一时还真说不出来。  春晚作为一台大型综合艺术演出的质量一路下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其中原因很多,难以一一梳理。就拿今年的春晚为例,最大的遗憾是我
期刊
对于报纸发行业而言,2008—2009年是“喜忧参半”的一年:所喜者,受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和改革开放30周年等喜庆事件的牵引,报刊发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所忧者,受新《劳动法》实施、新闻纸涨价、汶川大地震和金融海啸等因素的影响,报刊发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回顾2008年的报纸发行业,以和谐为主调,以化解经营危机为主题,以调整经营方式为主线,以数字化改造为抓手,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采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