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弦乐演奏家为何如此害怕演奏滑音?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sky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决定弦乐器演奏艺术中歌唱性的两桩根本事情莫过于连奏与滑音。
  它们之间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的,不如说,这种纽带关系取决于——所谓的“portamento”究竟是何物。据我所知,在过去的五十或六十年里,有许多弦乐演奏家都极不明智地去避开任何种类的滑音(slide),在英国文豪吉尔伯特(W.S. Gilbert)的口中,这类愚蠢决定,保准会被称作 “放错了位置的好品味”吧!
  不容置疑,从1845至1945年之间被谱写出来的任何一部弦乐作品,用到“portamento”是很正常的。拉威尔和巴托克这些算得上挺“当代”的作曲家,大约从未遇见过哪一位小提琴、中提琴或大提琴家会对该项技术完全不熟悉。然而,倘若他们充分意识到未来的演绎者也许就此误解了其音乐创作,我想,他们必然会在记谱方面做得更为“无微不至”的。
  许多时候,当我们谈及“滑音”时,往往是在说下行的“slide”或“swoop”(swoop在字面上更强调突然性——译者注)。不过上行的这两种在慢速或快速进行之中也都是很关键的,因为它们常常能赋予节奏某种特殊的切换或提升。
  一部分“portamento”或“glissando”(这两个词皆可译作“滑音”,但glissando侧重于滑音技巧本身,而portamento则多用于出于换把需要“滑出”一个大音程——译者注) 可以起到恰如其分的装饰作用。听听大提琴家费尔曼是如何演奏舒伯特的《“阿佩乔尼”奏鸣曲》就懂了。那不是令人亢奋的效果?可是换到今天,请允许我说:没有谁胆敢這么拉——实践与鉴赏两个方面,那样的一本正经似乎已然是常态。


苏联小提琴家柯冈

  我无法相信这样的观点:滑音在浪漫主义时期之前一直未曾被使用。莫非说,莫扎特在演奏自己《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柔板时竟是不用滑奏的吗?乐句的划分显然需要演奏者这么做,而在苏联小提琴家柯冈(Leonid Kogan)的每一份录音中,你皆能体验到他双方向(上行与下行)的滑音运用——不得不说效果几近完美。
  在巴赫、亨德尔与其他巴洛克作曲家的作品里,相似的乐段并不鲜见;在贝多芬《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Op.130)的开头部分,假如乐句被很好地“联结”(joined up)到一起,听起来定会格外令人信服,布什四重奏组恰恰就是这么做的。
  当我给朋友们展示捷克中提琴家、作曲家奥斯卡·奈德保尔(Oskar Nedbal)谱写的那首《悲伤圆舞曲》(Valse triste)的那份1928年的录音时——由舍夫契克四重奏组(?ev?ík-Lhotsky Quartet,活跃在二十世纪初,成员是舍夫契克的学生——译者注)所演奏,组内的第二小提琴手改编——不仅感觉美妙,大家总会笑得无比愉悦。必须承认,演奏者们的左手始终处于移动状态,几乎找不到一个稳定化的点——夸张些说,一毫秒也未曾稳定过。这偏偏促成了录音里可爱的发音,而乐曲的整体效果更是由此透出不可思议的感召力(起码参考它所处的时代)。
  另一份不那么极端却同样具备价值的“滑音课程”来自一个较早期的波士顿组合——音乐艺术四重奏组(Musical Art Quartet)。他们演奏了由组内中提琴手莉莉安·富克斯(Lillian Fuchs)对老苏格兰歌曲《Annie Laurie》的一个改编;弗伦扎莱四重奏组(Flonzaley Quartet)组内第二小提琴手所改编的两曲圣诞颂歌,也谈及滑音欣赏时应该必备的一项“案例”。
  以我个人观察,出色的小提琴家使用下行滑音的场合不外乎如下三种:
  一,从一个音过渡到另一个音;二,将几个音符联结到一个意思连贯的乐句中去,就与声乐中的“呼吸滑音”相仿;三,借之表达即兴情感。第三种也正是今日招来最大骂名的滑音使用方式之一。我必须承认:胡贝尔曼有时确实会以一种格外“丑”的方式执行它;而特尔蒂斯的中提琴和萨蒙斯的小提琴虽然也有过度使用这类滑音之倾向,我还是真诚地喜爱着他俩。以拙眼评判,不管是克莱斯勒、布什、蒂博,还是西盖蒂、莫里尼、卡萨尔斯,俱在完美操纵滑音方面无懈可击。


音乐艺术四重奏组

  一些“旧年代”的小提琴家,往往会采取尽量避开使用偶数把位(二、四、六),并在“一句之内保持一种音色与一根弦”的准则下演奏。 我想这一格言至今保有其合理性。自录音技术的黎明直至今日,弦乐技法正在势不可挡地进步着,可是,我们毕竟不该将起到适当联结作用的“滑音孩子”,与意欲凸显表现力的“滑音洗澡水”一道泼掉。
  三位杰出小提琴家的例子,能够省却我不少累赘解释。众所周知,克莱斯勒在滑奏上有种格外敏锐的触感,简直能让我们穿越时空,飞回到旧日的维也纳城。而奥依斯特拉赫之所以能做到不同寻常的开阔与宽宏,其“音色工具库”里的滑奏技巧自然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无损他格调高贵的气场。最后,我们则要提到在滑奏领域具备最细腻“笔法”的海菲茨了,一般而言,他对自己演奏的东西越熟悉,动用滑音的频率就越高,例如他所拉的巴赫《D小调第二无伴奏帕蒂塔》,越到后来,对“滑”的喜好也就愈加明显。虽说你我无需跟随海菲茨去做每件事,可是每次谈及滑奏,他不总是那位最出类拔萃的先行者吗?


其他文献
崔炳元,国家一级作曲,历任陕西爱乐乐团团长、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现任陕西赵季平音乐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陕西省交响乐协会会长,曾获得第二届“陕西最具文化影响力十大杰出成就人物”称号。2018年2月,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策划,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崔炳元音乐作品集》(套装版),并与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和陕西省交响乐协会在西安联合举办了“乐章焕炳,音动始元”新书发布会。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也得以借此机会,与
期刊
“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的一种民歌形式,被誉为“大西北之魂”。《“花儿”六章》是作曲家崔炳元继《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内蒙古民歌六首》之后创作的又一部以民歌为素材的交响组曲。  提起崔炳元,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部部个性鲜明的西北风格交响乐作品。的确,作为一个出生在东北、成长于西北的作曲家,他的身上具有北方汉子特有的气质,而这种气质又鲜明地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来,在中国音
期刊
2017年11月18日下午,苏州交响乐团成立一周年暨2018乐季发布会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苏州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介绍道,2017年是乐团的首个完整乐季,年轻的苏交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乐季演出、艺术普及、乐手招聘、团队管理以及金鸡湖音乐厅建设等工作,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在2017乐季,苏交邀请到了多位名家合作,谭利华、谭盾、李飙、罗伯特·阿巴多、王健等大师与乐团交相辉映,“武侠三部曲”
期刊
2017年10月27日深夜,微信朋友圈的一张照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紫色的“上海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系列”的图书封面,书名是《钢琴即兴伴奏(演奏)考级曲集》。教材的编者正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孙维权老师以及同门师姐、上海音乐学院李易忆老师。  忽然想起几年前我还在上音读研究生时,孙维权老师就提出过要将即兴伴奏纳入社会考级范畴的想法。这些年,随着孙老师与李老师在上海音乐学院本科与研究生教学领域的不断耕耘
期刊
深冬的杭州阴冷袭人,然而,距离它不远的良渚却美似初春。这里湖水粼粼,树木葱葱,四处透着一股隽美的书香气息。良渚有一个国际艺术学院,隶属杭州万科教育集团,由于这里环境好,条件适宜,近年来一直是各种音乐艺术节的举办地。2018年1月8日至16日,2018良渚国际大提琴艺术节就在这里举办。闭幕音乐会田博年独奏音乐会卡斯特罗-巴尔比独奏音乐会  2018良渚国际大提琴艺术节是近期国内举办的一次高水平的艺术
期刊
2 017年6月1日,上海音乐学院小剧场外人头攒动,2013级音乐剧班推出毕业大戏《发胶星梦》(Hairspray)。两个半小时高密度载歌载舞的场面,十三个戏份相当、性格迥异的角色,夸张有趣的人物造型,多声部复杂的合唱,黑白两种肤色(化妆)的演员们斗歌赛舞。连续八天的演出场场爆满,获得了业界老师、导演和社会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提起这部美国经典音乐剧《发胶星梦》,它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还有着一段
期刊
2017年11月22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迎来了一批来自云南的一支神秘的合唱团。该团带着原始神秘的爱情密码——坡芽歌书,来展示他们古老、神奇的爱情故事。  音乐会开始,朦胧的灯光下,古老的歌声在音乐厅响起。那是一种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语言,此时,时间似乎静止了,我们仿佛感受到了山林中传来的遥远的祖先的呼唤,这又宛若一种神圣的仪式。主持人的解说穿插于歌声之中,两种语言交汇,静谧而深邃。随后,灯光缓缓打开
期刊
圣咏场面似乎一蹴而就,但指挥家梵志登并没有这样做,他决定用胜利的姿态迎接天堂。长号吹响,布鲁克纳教堂拱顶在极其克制的喜悦与颤栗中缓缓到来,有那么一刻,我为它的停滞而昏厥。《女武神》谢幕  如果不是音乐会,我也不会到北京来。2018年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举办第二十周年,此次音乐节邀请来了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原班人马携手香港管弦乐团上演了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帕沃·雅尔维执棒德意志不来梅室内爱乐乐团演奏
期刊
(一)  每当我重新翻看这部由杰拉尔·科比欧导演的电影《绝代妖姬》时,影片主人公法里内利的特殊身世以及他一生所承受的苦痛都深深地打动着我。特别是他演唱的咏叹调《请让我哭泣吧》,声线醇厚而明亮,音色唯美,与中提琴自身特有的音色属性完美地契合。这些引起了我想将原本由人声演绎的咏叹调改编成无伴奏中提琴独奏曲的兴趣。其实,改编的想法早在八年前就已经萌生,而每一次翻看电影,回味咏叹调,这想法就愈发强烈,最终
期刊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7日-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人物,在古典音乐史上的持久影响力无人能及。主要作品包括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合唱》、序曲《艾格蒙特》《科里奥兰》、钢琴协奏曲《皇帝》、钢琴奏鸣曲《月光》、小提琴奏鸣曲《春天》等。  貝多芬的创作基于古典主义,又被赋予了人文主义与早期爱国主义情怀,进而开辟了浪漫时期的道路。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