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了前两次观剧经历,自然对长沙戏剧谷第三波阿加莎话剧《命案回首》充满了期待。和往常一样,踩着点走进红色剧院,发现幕布已经徐徐拉开,很抱歉地席坐在过道里,一抬头,台上一男一女谈着一件16年前的案子。
说实话,《命案回首》的故事在阿婆的作品中算不得多精巧。简单说就是风流成性的画家丈夫,迷上了年轻貌美的女模特,还带回了家,老婆当然不会善罢干休,淘气的妻妹也不断滋事。情人因为偷听到画家并未拿她当真,玩玩而已,怒而杀死画家。老婆误以为凶手是妹妹,悄悄顶罪入狱。
阿婆这个故事,就是敬告男人:不要风流,风流要做鬼!因为横贯东西、穿越古今的逻辑是:小三都是披着爱情外衣的魔鬼。剧中的几处,女观众们深有同感,比如女家庭教师点评画家,“我不明白,男人为什么总拿所谓不羁的艺术气质当做自己寻花问柳的借口。”
为什么《命案回首》会被看做阿加萨戏剧的一个巅峰?阿婆的戏看到现在,观众已经习惯在一点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去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寻求一个最后的答案。而看过《命案回首》以后,或许很多影迷会觉得自己之前对阿婆的理解很是片面。
《命案回首》里,真相从始至终都在。只是剧里面每个人不同的思考方向,造成了断层式的记忆碎片,而在剧终前10分钟,碎片在一块骤然重组,拼凑出真相。
最终,没有“原来如此”的惊呼,唯有一声轻叹。
逃出惯性回忆,谈何容易
《命案回首》以独特的解析手法,诠释了一段关于记忆的故事。回忆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但回忆也都是带着个人主观色彩和自己的爱恨情仇的,自然也就与真实有着或多或少的偏差,因此回忆也是“无意识的谎言”,可16年后,却要通过“回忆”这条最不公正的线索破解真相。
此剧的女主人公卡拉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人不能没有过去,在跨出下一步走之前,必须知道过去是什么。”从一封信的澄清,到众人表达中的矛盾,再到拼凑出真相后的明了。各人也都在真相和自己认为的世界中找到差异。?比如你会从家庭教师身上看到,她自以为不说出的女主人伪造自杀现场的画面是为了保护她,但不知那却恰恰是为她辩护最有力的证据,这到底是爱呢,还是害呢?
另一个例子,人们想当然的认为,放荡的艺术家是爱那个模特的,因此他的妻子才有了犯罪动机。这是在这部剧里的大部分时间内被不同的人不断加强的一个观念。但,这真的对吗?也许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是要刻意去误读的,但常常也无法抗拒因为个人经历,主观想法的惯性,导致对事件的理解,会与事实有差异。这个时候会造成冤假错案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分离加整合,构建阳光下的凶杀
由于原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和反差巨大,因此,上海话剧团的主创人员们在戏剧舞台表现上费了一番心思,采用了“分离加整合”的方法力图在话剧舞台上重现蒙太奇剪辑的视听优势。
这里应该着重讲讲《命案回首》的舞美。因为每一段回忆所占空间虽仅是舞台某个部分,两扇宽幅推拉门,推过来拉过去,就把舞台变幻出风格迥异的五个独立空间:贾斯汀的律师事务所、菲利普的经纪人办公室、卡拉家温馨的客厅、家庭女教师生活化的起居室和安吉拉见面的花园餐厅。所需时间仅是灯光暗下去,旧人物退场新人物上场那么半分钟。卡拉在家里约见了两个当事人,其中,父亲的情人埃尔莎一袭黑衣,气场十足地登场,引来观众席中一片低声议论。当卡拉说,我把灯打开吧,两盏壁灯应声而亮时,观众席里响起“哇——”地一阵欢喜声。
经过上半场的铺垫,后半场的故事回到十六年前的案发现场,舞台时间一直定格在阳光通透的午后,角角落落一览无遗。通亮的舞台讲述一场凶杀案,显然对演员的功力有不小的考验,但好在上海话剧团的演员们都是经过了全年超过100场阿加莎话剧演出的考验,深知如何抓住观众的兴奋点。就在阳光充足的下午,演员们通过语调、肢体、甚至是一个挑眉、一次突然的露怯……让观众们仿佛身处在16年前,命案发生的艾米亚斯庄园。
阿加莎,先是普通女性,然后才是悬疑作家。
读阿加莎与读她的英国同行柯南道尔是很不同的两种享受。读后者时如遭催眠,非得废寝忘食地把整部全集拆骨入腹才能安心。但读前者却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牵挂。
如此截然不同的“读感”大概源于男女作者对罪恶的不同诠释。柯南道尔笔下真正精彩的是个性十足的福尔摩斯,其小说中犯案的男性往往出于一种原始的极恶,而女性往往难逃福尔摩斯轻蔑的口吻。但阿加莎的笔下是各位好脾气侦探和律师,一代悬疑女王对涉案人的犯罪动机与犯罪过程的心理描写往往不吝笔墨,而对于诱成犯罪的人性弱点以及犯罪所带来的伤害满怀悲悯;因此阿加莎的作品,相较于戾气弥漫的男性探案小说,别有一股柔和之风。在多数哲学家的文字中,对于“女人”的描述都是肤浅的、冲动的、非理性的,比如叔本华。但阿婆坚持认为,这样的肤浅、冲动、非理性也没有什么不好,世界非因此而不能显丰富多彩。
阿婆喜欢塑造“妖妇”形象。《命案回首》中的画家情人艾尔莎就是个典型的“妖妇”,她没有像传统女性一样,被动的等待、接受爱情,而是强势的与另一个传统女性争夺爱情。在整个观剧过程中,女性观众无不希望风流的画家和“妖妇”艾尔莎一起去死,因为这样的“妖妇”已经表现出过强的占有欲,所谓“第一性”特征,与男权主义下的女性形象想去甚远。但阿加莎最终选择让画家夫妇一同幻灭,留下了心如死灰的妖妇继续生存下来。
阿加莎曾在《人性记录》中,为那个为得权势,不择手段的女演员简设计台词。“无论是天使还是妖妇,我都是真实存在的女人,不应该被男性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削足适履的变形,让那些男人的附属品见鬼去吧,他们可以是任何东西,唯独不是她们自己!”
说实话,《命案回首》的故事在阿婆的作品中算不得多精巧。简单说就是风流成性的画家丈夫,迷上了年轻貌美的女模特,还带回了家,老婆当然不会善罢干休,淘气的妻妹也不断滋事。情人因为偷听到画家并未拿她当真,玩玩而已,怒而杀死画家。老婆误以为凶手是妹妹,悄悄顶罪入狱。
阿婆这个故事,就是敬告男人:不要风流,风流要做鬼!因为横贯东西、穿越古今的逻辑是:小三都是披着爱情外衣的魔鬼。剧中的几处,女观众们深有同感,比如女家庭教师点评画家,“我不明白,男人为什么总拿所谓不羁的艺术气质当做自己寻花问柳的借口。”
为什么《命案回首》会被看做阿加萨戏剧的一个巅峰?阿婆的戏看到现在,观众已经习惯在一点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去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寻求一个最后的答案。而看过《命案回首》以后,或许很多影迷会觉得自己之前对阿婆的理解很是片面。
《命案回首》里,真相从始至终都在。只是剧里面每个人不同的思考方向,造成了断层式的记忆碎片,而在剧终前10分钟,碎片在一块骤然重组,拼凑出真相。
最终,没有“原来如此”的惊呼,唯有一声轻叹。
逃出惯性回忆,谈何容易
《命案回首》以独特的解析手法,诠释了一段关于记忆的故事。回忆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但回忆也都是带着个人主观色彩和自己的爱恨情仇的,自然也就与真实有着或多或少的偏差,因此回忆也是“无意识的谎言”,可16年后,却要通过“回忆”这条最不公正的线索破解真相。
此剧的女主人公卡拉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人不能没有过去,在跨出下一步走之前,必须知道过去是什么。”从一封信的澄清,到众人表达中的矛盾,再到拼凑出真相后的明了。各人也都在真相和自己认为的世界中找到差异。?比如你会从家庭教师身上看到,她自以为不说出的女主人伪造自杀现场的画面是为了保护她,但不知那却恰恰是为她辩护最有力的证据,这到底是爱呢,还是害呢?
另一个例子,人们想当然的认为,放荡的艺术家是爱那个模特的,因此他的妻子才有了犯罪动机。这是在这部剧里的大部分时间内被不同的人不断加强的一个观念。但,这真的对吗?也许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是要刻意去误读的,但常常也无法抗拒因为个人经历,主观想法的惯性,导致对事件的理解,会与事实有差异。这个时候会造成冤假错案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分离加整合,构建阳光下的凶杀
由于原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和反差巨大,因此,上海话剧团的主创人员们在戏剧舞台表现上费了一番心思,采用了“分离加整合”的方法力图在话剧舞台上重现蒙太奇剪辑的视听优势。
这里应该着重讲讲《命案回首》的舞美。因为每一段回忆所占空间虽仅是舞台某个部分,两扇宽幅推拉门,推过来拉过去,就把舞台变幻出风格迥异的五个独立空间:贾斯汀的律师事务所、菲利普的经纪人办公室、卡拉家温馨的客厅、家庭女教师生活化的起居室和安吉拉见面的花园餐厅。所需时间仅是灯光暗下去,旧人物退场新人物上场那么半分钟。卡拉在家里约见了两个当事人,其中,父亲的情人埃尔莎一袭黑衣,气场十足地登场,引来观众席中一片低声议论。当卡拉说,我把灯打开吧,两盏壁灯应声而亮时,观众席里响起“哇——”地一阵欢喜声。
经过上半场的铺垫,后半场的故事回到十六年前的案发现场,舞台时间一直定格在阳光通透的午后,角角落落一览无遗。通亮的舞台讲述一场凶杀案,显然对演员的功力有不小的考验,但好在上海话剧团的演员们都是经过了全年超过100场阿加莎话剧演出的考验,深知如何抓住观众的兴奋点。就在阳光充足的下午,演员们通过语调、肢体、甚至是一个挑眉、一次突然的露怯……让观众们仿佛身处在16年前,命案发生的艾米亚斯庄园。
阿加莎,先是普通女性,然后才是悬疑作家。
读阿加莎与读她的英国同行柯南道尔是很不同的两种享受。读后者时如遭催眠,非得废寝忘食地把整部全集拆骨入腹才能安心。但读前者却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牵挂。
如此截然不同的“读感”大概源于男女作者对罪恶的不同诠释。柯南道尔笔下真正精彩的是个性十足的福尔摩斯,其小说中犯案的男性往往出于一种原始的极恶,而女性往往难逃福尔摩斯轻蔑的口吻。但阿加莎的笔下是各位好脾气侦探和律师,一代悬疑女王对涉案人的犯罪动机与犯罪过程的心理描写往往不吝笔墨,而对于诱成犯罪的人性弱点以及犯罪所带来的伤害满怀悲悯;因此阿加莎的作品,相较于戾气弥漫的男性探案小说,别有一股柔和之风。在多数哲学家的文字中,对于“女人”的描述都是肤浅的、冲动的、非理性的,比如叔本华。但阿婆坚持认为,这样的肤浅、冲动、非理性也没有什么不好,世界非因此而不能显丰富多彩。
阿婆喜欢塑造“妖妇”形象。《命案回首》中的画家情人艾尔莎就是个典型的“妖妇”,她没有像传统女性一样,被动的等待、接受爱情,而是强势的与另一个传统女性争夺爱情。在整个观剧过程中,女性观众无不希望风流的画家和“妖妇”艾尔莎一起去死,因为这样的“妖妇”已经表现出过强的占有欲,所谓“第一性”特征,与男权主义下的女性形象想去甚远。但阿加莎最终选择让画家夫妇一同幻灭,留下了心如死灰的妖妇继续生存下来。
阿加莎曾在《人性记录》中,为那个为得权势,不择手段的女演员简设计台词。“无论是天使还是妖妇,我都是真实存在的女人,不应该被男性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削足适履的变形,让那些男人的附属品见鬼去吧,他们可以是任何东西,唯独不是她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