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活动是物理课程目标体系的支点,在物理活动中,不论知识、技能,或者能力、情感,都将在主体与环境的碰撞和摩擦中经受检验,并得到完善和发展。物理活动最适合以自主探索、互助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的方式开展发现、探究,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是每一个教师都要努力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教学;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物理教学是物理活动的教学”。物理活动是物理课程目标体系的支点,在物理活动中,不论知识、技能,或者能力、情感,都将在主体与环境的碰撞和摩擦中经受检验,并得到完善和发展。物理活动最适合以自主探索、互助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的方式开展发现、探究,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是每一個教师都要努力探索的问题。通过这学期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使我对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认为有效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应该作到以下四点:
1选择适当的互助合作学习时机
互助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互助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 “最近发展区”。互助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构建结构合理的互助小组
教师在构建互助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分工要明确,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互助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3要培养学生分工互助合作的习惯
互助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互助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互助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3.1科学分工,处理好个人与小组的关系。 互助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组员间即有分工又有互助合作,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通过互助合作达到小组共同目标。具体分工如下:
小组组长。在探究中小组长的作用是:主持制定活动计划,组织、分配、协调小组活动(实验操作),组织、归纳实验操作的结论,这需要让组内每位学生思考后都能说出各自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意见,并允许保留个人意见。
小组记录员。记录员负责把探究到的信息记录下来。为了避免记录员一个人包办代替,可以采取轮换制。实践中有些学生不乐意,生怕自己记不好,不会记,这就需要我们多鼓励他们,指出物理课的实验记录不像语文课那样对文字要求那么高,但在小组汇报时要让同学们都知道这代表什么意思。在汇报时,要鼓励紧张的学生慢慢说,说得不清可以重新来,只要能把小组的做法与意见向大家表述清楚就可以了。
小组操作员。负责按大家确定的方法、步骤进行探究、中间应该互相帮助。其基本操作形式是1号帮助4号,2、3号互帮互助,或3、4号操作,1、2号监督并及时提示注意事项,反之亦然。
3.2积极引导,处理好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 互助合作教学把全班学生分成了若。
3.3积极引导,保证小组互助合作活动正常开展。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常常遇见在同一小组里学生之间会闹这样、那样的矛盾,这是在所难免的。主要是小组的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个性,且个性有差异。最常见的矛盾有以下两种:
(1)“他什么都不让我们做,都是他一个人做的,我们什么也没有做”。这在学生间显而易见。在实验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少有机会人人都有一套实验仪器,有些学生就有意或无意地把一些仪器搬得靠近自己,甚至将有些小型仪器干脆抓在手中,这种现象在学生中间非常普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及时引导,要求小组长发挥作用,协调好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但如果材料充足,人人都可以获得动手的机会,还出现这种现象时,我们又要引导他们,不要光会做,还要注意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2)“他们从来不与我们一起讨论、互助合作”。在视察小组活动时,我们还经常发现这样的两种现象:或是站在那儿看,一言不发;或是只顾自己玩,不愿把自己的准备的材料与其他同学分享。对于前者,我们要求小组长在分配任务时,要尽量人人动手,不会做,再出手相帮,但绝对不能完全代替他,让他享受到集体研究的快乐。对于后者,我们的做法是:每学期把要学生自带的材料清单列出,让各小组学生轮流带。为防止有些学生在上课前忘记带来,我们在每次课后提醒强调一下,然后由各小组的小组长负责落实。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过程中有许多的实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互助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互助合作的意义
案例:我在讲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一节时的过程:课前我们在课前提前两天准备好上课需要的“课前预习”,并将 “课前预习” 发给学生,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按照不同任务进行预习。教师在上课前提前一天检查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初步了解学生关于滑动?0名同学知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有3名同学设计了通过改变压力来改变摩擦力的实验,有5名同学设计了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来改变摩擦力的实验,但设计的實验方法不够科学、严密。上课时,教师活动:(1)设置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2)设置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学生活动: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做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关于滑动摩擦力大家知道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活动:踊跃提出问题。教师活动: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教师先在水平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摩擦力的大小,然后在把木块放在铺有毛巾的水平木板上,在木块的上面放上砝码,再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摩擦力的大小。让学生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不同的原因,学生有的说是由于压力增大引起的、有的同学说是由于接触面变粗糙引起的,有的同学说可能于这两个因素都有关系,有的同学说是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原因,等等。这时让学生进行共同讨论,怎样才能知道摩擦力的增大是哪个因素引起的?师生互动: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后引导同学们一起总结,得到初步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运动速度和接触面大小无关)。学生活动:上网查阅、或应用已有书籍查阅滑动摩擦力在现实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4公平合理、双向评价——提高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各项活动能否行之有效地展开,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我们常用的方法是:采取组长、组员的双向评价,即组长给组员打分,组员给组长打分。每次上课前,教师发给每组一张实验情况记录单,作为老师了解每个学生上课表现的依据之一。其中各项达成指标如下:
小组互助合作能力主要看学生是否愿与他人在探究中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鼓励、积极配合;是否服从小组长的任务分配;当发生争执或争吵时,是否能以理服人;当同学指出自己缺点时,能不能虚心接受;是否从维护集体的荣誉出发,别人有困难,能否主动帮助等。
小组讨论时,是否愿意与他人交换意见;有了重要的发现以后是否还会继续相互倾听、赞赏、分享和评议;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等。
在小组学习活动时,教师不能等待、休息,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而应该深入到各组中间,及时了解各组探究的进度、讨论的焦点、效果,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对小组学习的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合作技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指导合作小组分配学习角色;指导小组成员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共同讨论;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交流;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②学习困难的指导。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也是合作者,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当小组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及时、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最后教师根据各小组探究的成果、回答问题的参与率、小组互助合作的氛围等,评定出本堂课的优胜小组,并做好记录。到期终评价时,优胜小组获得的次数作为最终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
实践证明,通过构建结构合理的互助小组,通过有效调控、积极引导,加上公平合理的评价手段,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各尽其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互助合作小组四位一体,体现了“三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互助、学会交流,增强了探究活动的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风兰.《物理教学中合作互助教学刍议》载于《科学教学》2011年12月
[2]左冒伦.《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转载于《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6月
[3]李军.《“自主——探究”式课堂物理教学初探》,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4]梁树森.《物理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5]郑全州.《合作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物理教学;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物理教学是物理活动的教学”。物理活动是物理课程目标体系的支点,在物理活动中,不论知识、技能,或者能力、情感,都将在主体与环境的碰撞和摩擦中经受检验,并得到完善和发展。物理活动最适合以自主探索、互助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的方式开展发现、探究,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是每一個教师都要努力探索的问题。通过这学期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使我对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认为有效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应该作到以下四点:
1选择适当的互助合作学习时机
互助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互助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 “最近发展区”。互助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构建结构合理的互助小组
教师在构建互助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分工要明确,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互助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3要培养学生分工互助合作的习惯
互助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互助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互助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3.1科学分工,处理好个人与小组的关系。 互助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组员间即有分工又有互助合作,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通过互助合作达到小组共同目标。具体分工如下:
小组组长。在探究中小组长的作用是:主持制定活动计划,组织、分配、协调小组活动(实验操作),组织、归纳实验操作的结论,这需要让组内每位学生思考后都能说出各自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意见,并允许保留个人意见。
小组记录员。记录员负责把探究到的信息记录下来。为了避免记录员一个人包办代替,可以采取轮换制。实践中有些学生不乐意,生怕自己记不好,不会记,这就需要我们多鼓励他们,指出物理课的实验记录不像语文课那样对文字要求那么高,但在小组汇报时要让同学们都知道这代表什么意思。在汇报时,要鼓励紧张的学生慢慢说,说得不清可以重新来,只要能把小组的做法与意见向大家表述清楚就可以了。
小组操作员。负责按大家确定的方法、步骤进行探究、中间应该互相帮助。其基本操作形式是1号帮助4号,2、3号互帮互助,或3、4号操作,1、2号监督并及时提示注意事项,反之亦然。
3.2积极引导,处理好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 互助合作教学把全班学生分成了若。
3.3积极引导,保证小组互助合作活动正常开展。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常常遇见在同一小组里学生之间会闹这样、那样的矛盾,这是在所难免的。主要是小组的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个性,且个性有差异。最常见的矛盾有以下两种:
(1)“他什么都不让我们做,都是他一个人做的,我们什么也没有做”。这在学生间显而易见。在实验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少有机会人人都有一套实验仪器,有些学生就有意或无意地把一些仪器搬得靠近自己,甚至将有些小型仪器干脆抓在手中,这种现象在学生中间非常普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及时引导,要求小组长发挥作用,协调好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但如果材料充足,人人都可以获得动手的机会,还出现这种现象时,我们又要引导他们,不要光会做,还要注意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2)“他们从来不与我们一起讨论、互助合作”。在视察小组活动时,我们还经常发现这样的两种现象:或是站在那儿看,一言不发;或是只顾自己玩,不愿把自己的准备的材料与其他同学分享。对于前者,我们要求小组长在分配任务时,要尽量人人动手,不会做,再出手相帮,但绝对不能完全代替他,让他享受到集体研究的快乐。对于后者,我们的做法是:每学期把要学生自带的材料清单列出,让各小组学生轮流带。为防止有些学生在上课前忘记带来,我们在每次课后提醒强调一下,然后由各小组的小组长负责落实。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过程中有许多的实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互助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互助合作的意义
案例:我在讲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一节时的过程:课前我们在课前提前两天准备好上课需要的“课前预习”,并将 “课前预习” 发给学生,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按照不同任务进行预习。教师在上课前提前一天检查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初步了解学生关于滑动?0名同学知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有3名同学设计了通过改变压力来改变摩擦力的实验,有5名同学设计了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来改变摩擦力的实验,但设计的實验方法不够科学、严密。上课时,教师活动:(1)设置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2)设置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学生活动: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做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关于滑动摩擦力大家知道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活动:踊跃提出问题。教师活动: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教师先在水平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摩擦力的大小,然后在把木块放在铺有毛巾的水平木板上,在木块的上面放上砝码,再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摩擦力的大小。让学生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不同的原因,学生有的说是由于压力增大引起的、有的同学说是由于接触面变粗糙引起的,有的同学说可能于这两个因素都有关系,有的同学说是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原因,等等。这时让学生进行共同讨论,怎样才能知道摩擦力的增大是哪个因素引起的?师生互动: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后引导同学们一起总结,得到初步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运动速度和接触面大小无关)。学生活动:上网查阅、或应用已有书籍查阅滑动摩擦力在现实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4公平合理、双向评价——提高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各项活动能否行之有效地展开,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我们常用的方法是:采取组长、组员的双向评价,即组长给组员打分,组员给组长打分。每次上课前,教师发给每组一张实验情况记录单,作为老师了解每个学生上课表现的依据之一。其中各项达成指标如下:
小组互助合作能力主要看学生是否愿与他人在探究中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鼓励、积极配合;是否服从小组长的任务分配;当发生争执或争吵时,是否能以理服人;当同学指出自己缺点时,能不能虚心接受;是否从维护集体的荣誉出发,别人有困难,能否主动帮助等。
小组讨论时,是否愿意与他人交换意见;有了重要的发现以后是否还会继续相互倾听、赞赏、分享和评议;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等。
在小组学习活动时,教师不能等待、休息,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而应该深入到各组中间,及时了解各组探究的进度、讨论的焦点、效果,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对小组学习的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合作技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指导合作小组分配学习角色;指导小组成员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共同讨论;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交流;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②学习困难的指导。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也是合作者,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当小组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及时、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最后教师根据各小组探究的成果、回答问题的参与率、小组互助合作的氛围等,评定出本堂课的优胜小组,并做好记录。到期终评价时,优胜小组获得的次数作为最终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
实践证明,通过构建结构合理的互助小组,通过有效调控、积极引导,加上公平合理的评价手段,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各尽其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互助合作小组四位一体,体现了“三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互助、学会交流,增强了探究活动的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风兰.《物理教学中合作互助教学刍议》载于《科学教学》2011年12月
[2]左冒伦.《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转载于《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6月
[3]李军.《“自主——探究”式课堂物理教学初探》,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4]梁树森.《物理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5]郑全州.《合作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