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狄马加,中国最伟大的当代诗人之一。他创造了深深植根于彝族诺苏传统、毕摩文化和彝族祖先精神的诗歌流派。这些传统、文化和精神构造了一个无形的世界,大山的居民们从未停止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这个世界塑造了他们,使他们一直渴望着内心的净化和圆满。居住在壮美的山河间,他们一直渴望在群山之间,在宇宙万物的规则之中,找到自己的宿命。这是一种永恒的,脱离于时间之外的命运,这种命运植根于饱受强大的时间和自然条件所摧残的肉身痛苦之中。很少有诗歌能将横跨巨大时间和空间的人类意识及其转变描绘得如此明亮清晰。吉狄马加的诗歌既像蜻蜓振翅般细致温柔,又能反映整个时代的精神和大山里的民族的精神。这个民族与飞禽走兽,山间万物都和谐相处。他的每一行诗句都是彝族部落故事的延续,颂唱着彝族诺苏的辉煌。从诗歌里我们也看到诗人的宿命,他本可以永远住在凉山,扛着猎枪狩猎,领导着一个祥和的家庭部族,在篝火边舞蹈,眺望远处的山峰——但命运选中他成为了一名诗人,于是他遵从命运,开始歌颂那片处在星球角落的土地,以及居住于此的人民。他本可以在遗世独立的山中小屋吟唱诗篇,聆听长者和萨满诉说的故事,但他选择面对全世界,大声说出关于他存在的基本真相:“我是凉山诺苏人!”这是他的伟大使命,是世世代代凉山人的祷告,是回忆与歌颂,是历史和未来的回响。
传统的民族仪式和典礼是他的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在这些仪式中最重要的,当数从肉体到精神的转变——穿越生命边界的仪式。彝族诺苏人的遗体会被放在薪柴上火化,人们相信,死者的灵魂将重回幼时一般,自由地徜徉于高山峭壁之间。在彝族人有限的生命中,火葬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时刻,它是一个人进入无穷无尽的精神境界的开端。火使物质净化,他摧毁了复杂的有机物质,并将它们带到变幻莫测的伟大的疆域,加入超新星、太阳,行星一般星辰的生命。诗人很明显地痴迷于这个时刻,这个使人脱离于肉体,重回物质本来的模样,落叶归根般,变成岩石、黑土,变成飞舞在空中的沙粒的过程。火像是永恒的符号。永恒本身就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而通过火,这种永恒在人死亡之时被瞬间释放,发出光辉。火葬是彝族最为重要的仪式,它代表着人与世界的妥协,代表肉身的注定毁灭,也代表着对万物的敬畏,因为不论国王,祭司,还是领袖,都会成为宇宙中同样的部分,不管他们曾经做过什么,都无法阻止时间的流动,无法改变他们最终的归宿。
火葬可以燃尽罪孽,而火葬的仪式则是为了宣布,与我们告别的这个生灵曾经是世界上重要的一个人,他是延续了千万年的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暂时以DNA的形态体现,现在通过火的洗礼,归一为万物中的元素。母亲因悲恸而大哭,毕摩为他祈祷,兄弟姐妹为他哀嚎——都像永恒的哀歌,渗入遗体火化的过程中,使他告别人形,进入自由的精神世界。哀歌连绵不绝,在群山之间回荡,就好像整个自然万物都在为他哭泣,将他带到永恒而自由的世界。诺苏人将火葬葬礼视作整个群落的重要而神圣的仪式,火葬的壮观,遗体归于尘土,也被视为一种对未死之人的祝福,预示他们也将殊途同归,在火焰之中成为世界的基本元素。葬礼中的一切都有着象征意义,服装上的蓝色、黄色和黑色的刺绣,葬礼结尾的仪式歌曲,不断被提及的部族的血脉相连。火化是万物结局的一种诗意的表达,它创造了对永恒的恐惧,使人们对生命产生一种敬畏。这是一个既悲痛又狂喜的时刻,是破旧迎新的时刻,是毁灭和重塑的时刻,是归于虚无和重新起源的时刻。不论逝去的人是谁,不论他做过怎样的事情,他个人的力量于此终结,被疾病和痛苦折磨,最终死去,送葬者将为他送行,准备火葬葬礼。死亡体现了万物的永恒和万物的变化,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岩石,是家庭、部族还是爱情,最终都会归于宇宙间的能量。在这个时刻,需要有知透生死的向导带领死者进入精神世界,向生者世界说出死者的最后遗言。他们便是诺苏毕摩,即巫师、祭司,他们是德高望重的代理人,用故事安抚失去的痛苦。毫无疑问,吉狄马加的诗歌就有这种魔力,他就像是彝族人最重要的毕摩,站在高高的岩石上,面对湖泊,看着鹿、鹰和鱼的眼睛,道出睿智的真理,写出直击心灵的诗句,诉说着大山的朴素生活和传统仪式背后的内涵。
他的诗歌突出了家族中祖先与后代之间不可割舍的纽带,记录了诺苏人这个小而封闭的社会。他的诗歌让人们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群伟大的人,他们有着流传久远的仪式,他们赋予存在永恒的意义。对彝族人而言,除了毕摩,最重要的人便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诗人把生养自己的母亲比喻成大山和河流,在诗中赋予她无尽的魔力。她怀了诗人九个月,在他童年时对他悉心照料,看着他慢慢长大成人。后来,她成为了诗人的诗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诗中写到的诺苏人的母亲山,壮美的自然,爱的力量——到处都有她的影子。我们可以想象在大山之中,母亲对于诗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她亲切地陪伴着他,哺乳他,对他微笑,悉心照料着摇篮中的他,将温暖的拥抱和甜蜜的亲吻深深刻在他幼时的记忆中。她是诗人的前程的基石,她第一次让诗人见到蓝天绿树和高山湖畔上的云雾,她教他说话,教他认识飞翔的天鹅,从山坡上滚下的黑色巨砾,远处的雪豹,还有在高高峭壁上的山羊。她从诗人生命之初起就陪伴着他,带领他走出山峰间的阴影和河流,帮他面对一切危险,就像施法一样为他创造了整个宇宙并使之运行。吉狄马加的诗歌中,有许多主题是歌颂伟大的母爱的,这体现出了诗人的孝顺,以及对赋予自己生命的母亲的感激。没有人像母亲一样了解诗人的渴望和憧憬;没有人能像母亲一样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给他这副身体,并为他付出无私的爱;没有人能像母亲一样为他抵抗大自然有时具有毁灭性的力量;也没有人像母亲一样,在他去往远方城市之时,老泪纵横。这就是为什么,吉狄马加关于母亲的诗歌会成为关于憧憬、奉献和爱的伟大赞美诗,就像溪中的清流,像晴朗天空中远方清晰的雪顶。这篇和谐的乐章起始于母亲的身体中,在诗人的每一行诗句中回响。
吉狄马加诗歌中的狩猎主题也十分有趣,令人想到中国古代来自中亚和西亚的牧民部落的后裔。猎人在诺苏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彝族人的部落中,猎人是一群固定的成年男性队伍。为了打猎,他们穿过一个个山隘,爬上一道道山坡,在群山之间的小屋或者洞穴中休憩。正是他们,令年轻的姑娘唱着思恋的歌,令母亲日夜盼望。在吉狄马加的诗歌中,猎人的形象像一种儿时的梦想,一种年轻人的痴迷。诗中的孩童可能是诗人自己童年经历的投射,他想要跟随猎人们的脚步,进入山中狩猎。猎人们总是会在狩猎归来之后,大谈自己神勇的狩猎经历,讲述自己如何战胜强大而凶狠的对手。故事里可能还有在河岸的夜晚中出现的灵异鬼魅。在当时的孩子和妇女心中,猎人们是名副其实的英雄,他们跨出了真实世界,走进了英雄神话的世界。而猎人们死后,同样也在凉山的某处偏僻地被火化,尸身回归大地,成为大地之盐,灵魂去往新世界继续狩猎。轮回转世在诗中像是生命的一种自然延续,是诺苏人大家族的一种扩展。成为一名猎人,穿梭于山谷之间,在极寒和酷热的极端环境中生存和战斗,在闪烁群星和摇曳月光下直面骤然而来的危险和鬼魅,这个梦想一直在诗中被提及。
吉狄马加的诗中没有艰涩难懂的隐喻,不会吸引那些喜爱华丽辞藻的读者,诗人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诗意和直白的讲述,同时诗人能敏锐地捕捉到细腻的情感和瞬间的思维状态,并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出来。他的诗歌一直在强调家族纽带和民族归属感,这个民族世世代代保留传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这种文化催生出伟大的长篇彝族史诗《勒俄特依》,它通过毕摩口述代代相传,而吉狄马加创造了被中国和世界读者广泛阅读的现代彝族诗歌,他的诗作被翻译成越来越多的语言,每一本译作都经受住了考验而获得了成功,可见诗歌主题的普世性超越了语言的限制。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辈出,在现代诗领域,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因此在中国要获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吉狄马加为全世界树立了伟大的榜样,他永远也不曾忘记,儿时在云南和四川交界处的小村庄中所学习的文化,并把它们写进诗歌。他聆听毕摩、母亲和猎人们所诉说的故事,形成了一套对自然规律和神明的感知和理解。诗人听着创世之初山脉、山峰、山谷形成时的回声,为永远逝去的世界而哀伤。成为一名诺苏诗人,就是成为一名记忆的守护者,是在过去之中寻找美好的行为、美丽的笑容和闪烁的眼眸的见证者——在有限的生命里,讲述着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话题,关于人们不可抗拒地走向死亡和永恒的故事。
(该文是波兰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批评家达留什·托马斯·莱比奥达为其翻译的吉狄马加波兰文版诗集《永恒的仪式》写的序言,该诗集2016年已由波兰特玛特图书公司出版。)
传统的民族仪式和典礼是他的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在这些仪式中最重要的,当数从肉体到精神的转变——穿越生命边界的仪式。彝族诺苏人的遗体会被放在薪柴上火化,人们相信,死者的灵魂将重回幼时一般,自由地徜徉于高山峭壁之间。在彝族人有限的生命中,火葬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时刻,它是一个人进入无穷无尽的精神境界的开端。火使物质净化,他摧毁了复杂的有机物质,并将它们带到变幻莫测的伟大的疆域,加入超新星、太阳,行星一般星辰的生命。诗人很明显地痴迷于这个时刻,这个使人脱离于肉体,重回物质本来的模样,落叶归根般,变成岩石、黑土,变成飞舞在空中的沙粒的过程。火像是永恒的符号。永恒本身就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而通过火,这种永恒在人死亡之时被瞬间释放,发出光辉。火葬是彝族最为重要的仪式,它代表着人与世界的妥协,代表肉身的注定毁灭,也代表着对万物的敬畏,因为不论国王,祭司,还是领袖,都会成为宇宙中同样的部分,不管他们曾经做过什么,都无法阻止时间的流动,无法改变他们最终的归宿。
火葬可以燃尽罪孽,而火葬的仪式则是为了宣布,与我们告别的这个生灵曾经是世界上重要的一个人,他是延续了千万年的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暂时以DNA的形态体现,现在通过火的洗礼,归一为万物中的元素。母亲因悲恸而大哭,毕摩为他祈祷,兄弟姐妹为他哀嚎——都像永恒的哀歌,渗入遗体火化的过程中,使他告别人形,进入自由的精神世界。哀歌连绵不绝,在群山之间回荡,就好像整个自然万物都在为他哭泣,将他带到永恒而自由的世界。诺苏人将火葬葬礼视作整个群落的重要而神圣的仪式,火葬的壮观,遗体归于尘土,也被视为一种对未死之人的祝福,预示他们也将殊途同归,在火焰之中成为世界的基本元素。葬礼中的一切都有着象征意义,服装上的蓝色、黄色和黑色的刺绣,葬礼结尾的仪式歌曲,不断被提及的部族的血脉相连。火化是万物结局的一种诗意的表达,它创造了对永恒的恐惧,使人们对生命产生一种敬畏。这是一个既悲痛又狂喜的时刻,是破旧迎新的时刻,是毁灭和重塑的时刻,是归于虚无和重新起源的时刻。不论逝去的人是谁,不论他做过怎样的事情,他个人的力量于此终结,被疾病和痛苦折磨,最终死去,送葬者将为他送行,准备火葬葬礼。死亡体现了万物的永恒和万物的变化,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岩石,是家庭、部族还是爱情,最终都会归于宇宙间的能量。在这个时刻,需要有知透生死的向导带领死者进入精神世界,向生者世界说出死者的最后遗言。他们便是诺苏毕摩,即巫师、祭司,他们是德高望重的代理人,用故事安抚失去的痛苦。毫无疑问,吉狄马加的诗歌就有这种魔力,他就像是彝族人最重要的毕摩,站在高高的岩石上,面对湖泊,看着鹿、鹰和鱼的眼睛,道出睿智的真理,写出直击心灵的诗句,诉说着大山的朴素生活和传统仪式背后的内涵。
他的诗歌突出了家族中祖先与后代之间不可割舍的纽带,记录了诺苏人这个小而封闭的社会。他的诗歌让人们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群伟大的人,他们有着流传久远的仪式,他们赋予存在永恒的意义。对彝族人而言,除了毕摩,最重要的人便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诗人把生养自己的母亲比喻成大山和河流,在诗中赋予她无尽的魔力。她怀了诗人九个月,在他童年时对他悉心照料,看着他慢慢长大成人。后来,她成为了诗人的诗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诗中写到的诺苏人的母亲山,壮美的自然,爱的力量——到处都有她的影子。我们可以想象在大山之中,母亲对于诗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她亲切地陪伴着他,哺乳他,对他微笑,悉心照料着摇篮中的他,将温暖的拥抱和甜蜜的亲吻深深刻在他幼时的记忆中。她是诗人的前程的基石,她第一次让诗人见到蓝天绿树和高山湖畔上的云雾,她教他说话,教他认识飞翔的天鹅,从山坡上滚下的黑色巨砾,远处的雪豹,还有在高高峭壁上的山羊。她从诗人生命之初起就陪伴着他,带领他走出山峰间的阴影和河流,帮他面对一切危险,就像施法一样为他创造了整个宇宙并使之运行。吉狄马加的诗歌中,有许多主题是歌颂伟大的母爱的,这体现出了诗人的孝顺,以及对赋予自己生命的母亲的感激。没有人像母亲一样了解诗人的渴望和憧憬;没有人能像母亲一样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给他这副身体,并为他付出无私的爱;没有人能像母亲一样为他抵抗大自然有时具有毁灭性的力量;也没有人像母亲一样,在他去往远方城市之时,老泪纵横。这就是为什么,吉狄马加关于母亲的诗歌会成为关于憧憬、奉献和爱的伟大赞美诗,就像溪中的清流,像晴朗天空中远方清晰的雪顶。这篇和谐的乐章起始于母亲的身体中,在诗人的每一行诗句中回响。
吉狄马加诗歌中的狩猎主题也十分有趣,令人想到中国古代来自中亚和西亚的牧民部落的后裔。猎人在诺苏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彝族人的部落中,猎人是一群固定的成年男性队伍。为了打猎,他们穿过一个个山隘,爬上一道道山坡,在群山之间的小屋或者洞穴中休憩。正是他们,令年轻的姑娘唱着思恋的歌,令母亲日夜盼望。在吉狄马加的诗歌中,猎人的形象像一种儿时的梦想,一种年轻人的痴迷。诗中的孩童可能是诗人自己童年经历的投射,他想要跟随猎人们的脚步,进入山中狩猎。猎人们总是会在狩猎归来之后,大谈自己神勇的狩猎经历,讲述自己如何战胜强大而凶狠的对手。故事里可能还有在河岸的夜晚中出现的灵异鬼魅。在当时的孩子和妇女心中,猎人们是名副其实的英雄,他们跨出了真实世界,走进了英雄神话的世界。而猎人们死后,同样也在凉山的某处偏僻地被火化,尸身回归大地,成为大地之盐,灵魂去往新世界继续狩猎。轮回转世在诗中像是生命的一种自然延续,是诺苏人大家族的一种扩展。成为一名猎人,穿梭于山谷之间,在极寒和酷热的极端环境中生存和战斗,在闪烁群星和摇曳月光下直面骤然而来的危险和鬼魅,这个梦想一直在诗中被提及。
吉狄马加的诗中没有艰涩难懂的隐喻,不会吸引那些喜爱华丽辞藻的读者,诗人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诗意和直白的讲述,同时诗人能敏锐地捕捉到细腻的情感和瞬间的思维状态,并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出来。他的诗歌一直在强调家族纽带和民族归属感,这个民族世世代代保留传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这种文化催生出伟大的长篇彝族史诗《勒俄特依》,它通过毕摩口述代代相传,而吉狄马加创造了被中国和世界读者广泛阅读的现代彝族诗歌,他的诗作被翻译成越来越多的语言,每一本译作都经受住了考验而获得了成功,可见诗歌主题的普世性超越了语言的限制。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辈出,在现代诗领域,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因此在中国要获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吉狄马加为全世界树立了伟大的榜样,他永远也不曾忘记,儿时在云南和四川交界处的小村庄中所学习的文化,并把它们写进诗歌。他聆听毕摩、母亲和猎人们所诉说的故事,形成了一套对自然规律和神明的感知和理解。诗人听着创世之初山脉、山峰、山谷形成时的回声,为永远逝去的世界而哀伤。成为一名诺苏诗人,就是成为一名记忆的守护者,是在过去之中寻找美好的行为、美丽的笑容和闪烁的眼眸的见证者——在有限的生命里,讲述着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话题,关于人们不可抗拒地走向死亡和永恒的故事。
(该文是波兰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批评家达留什·托马斯·莱比奥达为其翻译的吉狄马加波兰文版诗集《永恒的仪式》写的序言,该诗集2016年已由波兰特玛特图书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