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诗:历史的体温与山河的情感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luckxsb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诗的江南诗人,在那时的《诗歌报》《星星》《青年文学》上常能读到他的作品。这么多年来,他给我的印象是沉静的,略为内敛的,江浙人的智慧与灵秀之气,从人到诗的内在统一。我至今虽未见过他,但通过他操作摄像机的照片与几部诗集,我能判断出这个帅气的江南诗人的审美方向。
  江南诗:美的控制力处处闪现出中国诗人特别的成就。只是我发现许军的诗,与我们通常所认识到的江南诗风有所差别,他的格局大开大合,小巧的、幽怨的、私人化的、女性化的美学趣味不属于他,从这部新诗集《吴越叙事:乡村书》,我读到了他所坚持的另一种江南诗,抛弃掉了小巧的、幽怨的、私人化的、女性化的美学趣味,重新建立了一种吴越叙事,基于吴越乡村的江南美学。
  许军身处于江南吴越之地,他的美学追求带有浓重的地域色彩。江南是出才子的地方,而江南才子从古至今不乏病态的与疯疯癫癫的,但许军不疯也不癫,所以他不是一个处在诗歌名利场中心的诗人,他边缘化的写作恰好成就了他的吳越叙事美学。
  为什么我愿意写他?一是他的邀请,以及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共同的诗歌经历,加上欣赏他沉静的写作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吴越叙事在同质化的诗坛难得一见,许军的创作值得我一写。谈到吴越之地,我就要提许军的出生地台州与他现在工作的城市常熟。这两个地方都或多或少影响了我近年的心态。台州是寒山子的修炼之地,我前两年多次到台州市与天台县,他的出生地好像就在天台乡间一个小村庄。我寻访寒山子的过程中,与天台山国清寺的同龄和尚印通大师与允观大师结识,大师给了我诗歌的与人生的智慧。我回京后为此写过一系列诗歌,现在读到许军写他故乡天台的诗,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天台:山河
  随便捡一块石头埋进土里
  它就会发芽
  随便捡一块石头浇上水
  它就会开花
  随便捡一块石头安上一对翅膀
  它就会飞上天去
  随便捡一块石头喊上一声乳名
  它就是我儿时的伙伴
  随便捡一块石头带在身边走南闯北
  它就成为我夜夜梦见的故乡
  这是许军眼里的天台,与我所热爱的寒山子与国清寺是如此之贴切。天台是他的故乡,他的写法比我要冷静,诗中的情感比我要更有控制力。我第一次到天台时,相见恨晚,简直有扑过去的感觉,许军本身就是天台山人,所以他冷静的控制力得天独厚。
  而常熟,那里有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我仰慕已久,我拍摄的中国古代藏书楼纪录片中一个重要的选题。我不知许军对“铁琴铜剑楼”抱有什么样的感情,我与他还没有交流过。我读这部诗集中他写常熟的诗时,却不禁一惊。
  常熟:浒浦
  流传民间的花鼓。浓重的方言。
  长江南岸的人民散居地。机轮轰鸣的港口。
  快速消失的草滩。永恒的晨昏。
  潮湿的空气。忽远忽近的钢铁撞击声。
  远洋货轮的长鸣汽笛。守着清贫日子的世代渔民。
  冷风嗖嗖的冬日。扑面而来的淡淡一丝资本主义气息。
  他最后一行:“冷风嗖嗖的冬日。扑面而来的淡淡一丝资本主义气息。”这是现在的常熟么?这是我所仰慕的“铁琴铜剑楼”的常熟么?
  许军的吴越叙事对我的冲击有着——“扑面而来的淡淡一丝资本主义气息。”这是新旧文明融合下的江南的气息,这是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气息。在吴越旧地,诗人在花鼓与方言的包围中,在“快速消失的草滩。永恒的黄昏。/潮湿的空气。忽远忽近的钢铁撞击声。”中,诗人感受到了江南美学在腐朽中的生机勃勃,诗人敏锐地捕获了社会转型所呈现出的诗意现实,整首诗他似乎都是在用客观化的诗句进行“叙事”,只是在最后突然加进了“抒情的格调”。
  许军的“叙事”与“抒情格调”在我看来,与“知识分子”诗人强调的“叙事”有本质的区别,“知识分子”诗人的“叙事”是以日常生活的碎片化处理为基础,而许军的“叙事”却是以新旧文明所留下的历史遗迹为基础,以他江南的声调演奏出的自然之声。
  “叙事”并不是一种新奇的诗歌手段,“知识分子”所创造的“叙事”带着沉重的语言枷锁,以繁重为代价,读来很累,失去了“抒情的格调”。许军一点也不琐碎,相反他很整体,《吴越叙事:乡村书》只写了两件事:“吴越叙事:乡与镇”,以及“消失的村庄:寄犁村”。
  许军清晰简单,简单到只写了乡、镇与村,这样最细微的三个中国最底层的社群。所以,看一个诗人的创作一定要看他十年以上的创作历程,许军这二十年来的创作基本上是以他的“吴越叙事”为主线,构建了他一个人的诗歌江南。从他的前两本诗集《66首诗与11幅画》、《低吟》,到这部《吴越叙事:乡村书》,他一直在江南的声部上磨他的嗓子,吴越作为他的创作词根,他的声音经过长年的磨练,有了石头与水的撞击声,有了飞越江南的坚硬的翼翅之声。包括他主编的诗歌民刊《唱诗班》,都让人联想到这个人的声部是多重的,但他没有偏离吴越的乡、镇与村,他通过乡、镇与村的复调,通过他江南美学的“低吟”,发出的是一个“唱诗班”集体合唱的雄浑的、穿透江南层层叠叠的水气的力量。
  他穿透了江南层层叠叠的水气,所以,我读他的《吴越叙事:乡村书》,没有读出水淋淋的传统江南,而是读出了国清寺里空旷的钟声与古朴的新月,水淋淋的女性化的江南诗歌固然可爱,扭扭捏捏的兰花指般的江南诗也固然有特色,但这似乎不在“吴越叙事”的范畴,许军为自己的创作划出了一个特别的领地:“吴越叙事”。读他这首《苏州:木渎》,我想起了我有限的苏州印象,从中也校正了我对江南的某些幻觉。
  苏州:木渎
  王可以唯我独尊,但无法将心头那块致命的软弱
  完全剔尽。王的这一弱点终于被人抓到
  一个朝代春秋大业和建筑的基础,就自那一刻起   开始动摇。历史出现一次雪崩
  园林也好,府第也好,参天古木的树叶想落就落
  没有一点等我的意思。甚至
  有几棵在多年以前就已落尽
  塔影绰绰。寒霜茫茫
  一条细小河流,年复一年泛出意犹未尽的桨声
  山寺钟声翻过马路、围墙、及雾气迷濛的晨昏
  送别一个个远道而来的孤客
  我慕名到来时,倒映水中的江山显然早被篡改
  但曾经的往事与失败
  却似一根鲠喉的鱼骨,仍使后来之人不吐不快
  苏州在我的镜头里是好看的,我不了解苏州,在苏州市政府大会堂酒店里我带回了一本“苏州志”,我喜欢它的山水与园林。但通过许军的诗,我才发现苏州是复杂的。许军写道:“历史出现一次雪崩”,许军处理历史与美的关系顯然是残酷的,他没有一味地沉迷于腐朽的江南美景中,而是跳出来进行历史性批评,“园林也好,府第也好,参天古木的树叶想落就落/没有一点等我的意思。甚至/有几棵在多年以前就已落尽”,许军在历史的情境中呈现出无奈的状态。“倒映水中的江山显然早被篡改”了,“一根鲠喉的鱼骨”此时出现在诗中,我想这就是他的现实、他的江南。
  江南诗歌,最难的莫过于对美的控制力,要么把江南诗写得阴柔至极,像极了江南园艺师,一个江南诗人往往像无骨的柳枝,声带都变了,事实证明以“伪娘”的行为艺术方式获得诗歌特质的诗人,会有人好奇地关注。
  读《吴越叙事:乡村书》,我看到的是许军在词语中穿行时所表现出来的节制与硬度,对江南意象与江南情怀,许军以朴素、明朗与欢快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使诗的形体有了一个恰到好处的饱满度。短小的体制与严谨的构思,许军不紧不慢,题材的独特化与故乡底层的情怀,以及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都在这部《吴越叙事:乡村书》里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
  上声部江南地名一个个涌来,一首比一首跳跃,一首比一首具有才情与创造力,下声部集中于一个叫“寄犁村”的“消失的村庄”,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情真意切,没有技巧却暗藏机关。许军的乡村“唱诗班”,好听。我深入到他的诗歌乡村,他的吴越意象与乡村情怀无不刺激着我审美的味蕾。
  寄犁村:片瓦
  玉未碎,瓦已不全。
  满布着潮湿的青苔和壁虎爬过的旧痕。
  目睹过四季的更替,晚霞,烟岚,风霜,以及
  几个朝代遗留的残迹。
  一小片碎瓦。
  八百年时光。
  许军最大的特点是点到为止,绝不沉迷于江南意象的丰盈,他懂得白描与减法的好处,他的诗像中国传统水墨,留下了大片的空白,像国清寺的夜空,一弯新月,一两声鸟鸣,几颗寒星,就足够平静你的躁动。一首好诗要么极为复杂,要么极为简单。许军选择了简单。
  寄犁村:芦苇
  十月下旬。露水洒落
  芦苇脱去了
  紧身干净的翡翠衣裳
  卷土重来的秋风
  再次镇压了大地上的万物。小小一口气
  就把芦苇的容颜和她心头的一丛丛爱情
  彻底吹散
  这样的简单,却是功底的体现。像丰子恺的画,画出的是人生复杂的体味。许军沉于乡村情怀,却不是传统的乡土诗歌的写作者。他一开始就不是,他是现代的。我看他上世纪九十年代发于《诗歌报》上的《汲水的人》等作品,他的意象,他的技法都是现代的。甚至他诗中强烈的思辨,与历史的对话,与故乡的辩解,都是多声部的,都是现代化进程中复杂的声音。简单的外表下却有一颗痛苦的干净的心,这才是被称为诗心的心。
  不过总体上来看,许军的诗应归于现代江南诗的美学领地。奥登在《牛津轻体诗选》导言中说,“但轻体诗从来都没有完全消失。在浪漫主义时代的开端,有两位轻体诗的作者同时也是大诗人,即农民诗人彭斯和贵族诗人拜伦。”我无意把现代江南诗与浪漫主义开端时代的“轻体诗”作比较,但在现代江南诗中,我看到了不少“轻体诗”,足够的浪漫与足够的闲适,有闲阶层的审美趣味充斥其中。
  许军书写故乡与吴越历史,所以他从其它江南“轻体诗”中区别开来,一头扎进了吴越历史与现实的诗意构造中,他的诗不是轻巧的,他的叙事有了沉重之感,有了压得住当今浮华之气的分量。
  读《吴越叙事:乡村书》,我读出了吴越之地的新气息,江南在他的诗里不是烟雨朦胧、缠缠绵绵,而是有了历史的体温,有了山河的情感。在《吴越叙事:乡村书》里,许军抑制了外在的抒情,阻止了江南美景的泛滥,减小了中国人惯有的审美速度,他让江南变得有思想,有了沉重的翅膀飞越现实。
  他一直在诗中减速,调控审美的大鸟左右的摇摆,让江南的喘息变成了诗的喘息,变成了对江南乡镇与村落的声声不息的呼唤。
  此刻,北京的秋来了,我记下这些对许军的感想,我看见《吴越叙事:乡村书》中行走的是寒山子一样朴素而本真的游魂——他穿着破烂的布衣,脸上闪烁着台州的月光,踩着天台山的石头与悬崖。
其他文献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说:“诗人的生活必然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反映,这是艺术的规律,也是人生的一条规律。”项见闻的《北漂手记》深刻复杂地再现了北漂人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漂”一词,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代人为了生存、发展、责任、机遇和梦想,从乡村进入城市,他们要在现实与梦想之间作出艰难的选择。正如他诗中写的:  “预知此番北去所有的路口都是荆棘/我还得一脚踏进风雨/与其天天窝守一隅感叹生命
期刊
一  程一身在《新世纪诗歌的现实感问题》一文中说:“当代诗人仍普遍面临着来自现实的压力”,“新世纪诗歌对现实的书写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集中,流于表象了,而是以分散深入的形式融入字里行间。”,“现实感与现实的不同之处在于现实是客观的,现实感则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  从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与人文关系来看,一方面要建造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方面要保护历史建筑,修缮人文景观;一方面要极力扩张公共空间
期刊
在21世纪的年轮即将转过20年的轨迹之时,中国新诗也已走过了它的百年历程。百年辉煌同时伴随着百年争议,百年之后再出发,中国新诗成绩如何、路在何方?这恐怕是诗人们和一切爱诗之人共同关心的问题。直面这些问题,努力寻求解答,是我们应当担负的责任。对于21世纪以来的新诗,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新诗的轨迹上前行,个人化写作仍在继续,“盘峰论争”引发的知识分子写作与口语写作之争、《
期刊
记得奥克塔维奥·帕斯说过这样一段话:“疯子劈开宇宙,向他自己的体内跳去。他顷刻间失去了踪影,被自我吞咽。……那爱是一块磁铁,整个世界吊挂在他身上。万物苏醒,冲破硬壳,展开双翅,自由飞翔。”诗歌在我看来是诗人领悟生活的一种本领。如果生活中缺少了诗歌,那必将是暗淡无光的。诗歌又是宗教,召唤着一个人的灵魂。由此,诗歌写作是一种精神昭示。  读安徽桐城诗人王妃的诗歌,我想到了帕斯。一看这本诗集的书名,就有
期刊
谈到汉语诗歌传统,我想一是精神潜脉,或者说是诗歌之血,二是美学形态,三是艺术手法。  当我确定本期的话题是汉语诗歌传统时,我的内心突然荒凉起来,大有独坐黄昏的感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会有这样的感悟,其实黄昏是深刻的是丰富的是独具力量的,我尊重我此刻的感受,就好像真的独自坐在黄昏里,感受这一份黄昏的孤独与沉郁,感受这一份莫名的哀婉与惆怅。  是的,自五四新诗以来,我国源于《诗经》的源远流长的诗歌好
期刊
文学的金字塔上,诗歌一直被奉为塔尖。在这几年,这些我们熟识的观念正在被崭新的现实所质疑和挑战。有人感慨道:诗歌已经沦落为文学金字塔的塔基。套用尼采那句著名的话:“诗歌(原句:精神)曾经是上帝,后来变成了人类,而现在更变成了一般群众。”一方面,诗歌的群众基础在扩大,另一方面,诗歌的精神和技艺在退化。这是喜忧参半的事情。作为一个诗歌的国度,何以在短暂的几年时间内,诗歌的观念竟然有如此大的改变?这是值得
期刊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普鲁斯特在其煌煌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最后一部《重现时光》里庄重地指出:“爱情与忧伤曾为诗人效力”。将忧伤与爱情,作为文学的原动力,或者作为诗歌的原动力,足见“忧伤”于诗人和诗歌中的地位。而这也是诗歌长久以来的一个传统,或者说是诗歌的一种品质。譬如下面的这些诗句  ——我开始得晚。也必将/结束得晚(敬文东)  ——我的两只眼睛/一只充满泪水的时候/另一只干渴如同沙漠(吉狄马
期刊
人们时常不无道理地发问:地中海世界——主要指爱琴海,我诗歌的主题之一——怎么会和超现实主义在同一人物或诗歌上发生联系;还说这委实叫人感到蹊跷。然而,任何事情都取决于你观察它的方法。在我看来,爱琴海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一种指纹(正如某评论家准确指出的那样)。我与我的同时代人——塞弗里斯应算在内——千方百计地寻找希腊的真实面目。这样做十分必要,因为迄今为止,它一直被欧洲人眼里的那个希腊所冒充。为
期刊
在个体意识已经崛起的今天,一种被广泛体认的孤独,成为挥之不去的共识。以致在当下的生活中,恐怕再没有哪个诗人可以终其一生而不与存在主义发生关联。或许存在即是意义,然而对于诗人来说,他们需要一个自我的“更精致的”回答。因为他们实在是太敏感,太孤独——一种透在骨子里的孤独。  这种孤独是无言的,是“那个肇事逃逸者”所“不了解”的(《宠物医院的上午》),是那个骂人“滚”的“老板娘”所不能同理的(《在刀削面
期刊
一首歌曲唱道:“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般的拥挤呢/地上的人们为何又像星星一样的疏远”(《答案》李泰祥曲,罗青词)。“新现实·星现实”这栏目很吸引人,“星星”和“现实”有什么关系呢?容我阅读后发散思维一下:现实中的各种事情与星星一样多,也有许多相似处,有光,有暗影。本期栏目的这些诗歌反映出既琐碎又庞大的种种现实,而且它必将继续进行下去。诗人来自各行各业,来自各个阶层,他们所感受到的,想表现的,就是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