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脚鼓

来源 :七彩语文·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2008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常常和乐器是好搭档。选择不同的乐器,同样的曲子就有了不同的韵味。音乐、乐器的特色也和地域息息相关,就比如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
  傣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傣族人大多能歌善舞,他们将鼓称为“熬滚”,意思是“人的影子”,哪里有傣家人,哪里就有鼓点声声。傣族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象脚鼓。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
  今天,我们跟随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文化馆的金紫明老师,一起去看看傣族老爷爷果亚是怎么制作象脚鼓的吧!
  象脚鼓的由来
  很久以前,因为一条蛟龙作乱,傣族地区年年洪水为患,人们不能安居乐业。
  有一个勇敢的傣族青年,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终于杀死了蛟龙。在庆祝胜利的时候,人们剥下蛟龙皮,仿照象征吉祥如意的白象的脚,做成了象脚鼓。后来,每当象脚鼓敲响时,男女老幼都欢快地跳起舞来。
  象腳鼓因鼓身长短不同而分为长象脚鼓、中象脚鼓和小象脚鼓。象脚鼓的制作十分复杂,共有十道工序,下面是其中几道重要的工序。
  接着还需要在外壁雕花,用牛皮蒙制鼓面,上色和风干等工序。这样,一架象脚鼓就基本成型啦!
  象脚鼓舞是傣族舞蹈中流传最广、最有特色的一种舞蹈,通常很多男子会围在一起,载歌载舞,体现了傣族男子刚毅坚韧、机敏潇洒的一面。
  傣族小伙将象脚鼓或挎在肩上,或斜挂在左腋下,双手击鼓,边敲边舞。绵密悠长的鼓声常常此起彼伏地回响在村寨之中,穿过层层叠叠的竹楼、金色的佛寺和白色的佛塔。有时,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象脚鼓围成一个巨大圆圈,人们激情狂舞,鼓声震天,方圆百里都沸腾喧嚣。
  小朋友,有什么音乐让你印象深刻?有什么乐器让你感觉很独特?你和音乐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欢迎你讲给我们听。
其他文献
创作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山河破损,国土沦丧,人民家破人亡。面对家乡沦陷,中华危亡,历来不畏强暴的东北人民,揭竿而起,组建起多支抗日义勇军,和日本侵略者决死相拼。  为了支持和宣传抗战,作家田汉、夏衍等写了一部《风云儿女》的电影剧本,讲述了三十年代爱国知识分子走出书斋奔赴抗日战场的故事。剧本完成后,需要谱写一首充满战斗激情的主题曲。可正在这时,田汉被国民
期刊
教練指出我的问题:平时不照顾马,马自然不好好配合我。
期刊
神奇的音乐像一位魔力四射的小精灵,虽然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来无影又去无踪,但弦律的翅膀却能撩动人的心弦,震撼人的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  那么,独具魅力的音乐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几种音乐起源的观点。  勞动创造音乐?  古时候,人们要经常集体劳动,像打猎、砍树、采野果、搬石头等,这时候人们常按照某种节奏一起呐喊,一起出力,相互鼓劲。  模仿动物?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在许多事情上都模仿动
期刊
同学们,2017年国庆节到了,值得庆祝。  我们自己过生日,爸爸妈妈常常会在这一天,让我们穿上新衣服,或吃饭,或亲友聚会,或去某地参观游览,总之都不希望这一天虚度。尤其是十岁这样的大生日,家里人更是会精心安排。家长也都会在这一天帮我们指出已经取得的进步,并提出新的希望。而我们更会在这一天立下新的志向,争取更大进步。  国家也是这样。国庆节就是国家的生日。到了国家过生日的这一天,我们就会盘点一下,在
期刊
第二十二话提前上演的决賽
期刊
巨人復活传(9)
期刊
天上的兔子和地上的兔子是好朋友,只要没有云朵挡着,它们每晚都要见面。  “嗨,兔儿爷,你来了。”天上的兔子向朋友打招呼。  “是啊,我早就在等你了,玉兔。”地上的兔子挥挥手。  玉兔每天晚上都要值班,除非阴天下雨的时候,它可以躲在云朵后面偷偷懒。“好辛苦啊。”它总是在说。  兔儿爷只在一天值班,那就是中秋节。“平时好无聊啊,唉!还不如值班好呢。”兔儿爷叹气。  “不如我们换一换?”玉兔笑着问。  
期刊
你怎么从我脚下出来了?赶緊回去,过会儿游客全来了!
期刊
音乐是一种艺术,音乐也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还能从音乐中领悟到许多人生真谛……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少年,名叫俞伯牙,他聪明伶俐,尤其喜爱音乐。一天,他听见有人在村口弹琴,就挤进人群,只见一位长着美髯(rán)的琴师正在弹奏。伯牙听得入了迷。琴师弹完,见一少年还在面前不走,便笑着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伯牙高声回应,并表示要跟琴师学艺。  琴师名叫成连,他很喜欢面前这个透着聪明劲儿的孩子,于是
期刊
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有一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福建湄洲岛一户姓林的人家生下一个女儿。说来也怪,她出生后几个月一直都安安靜静的,不会哭也不会笑,父亲便给她取名“林默”。  湄洲岛上有一个学堂,教书先生是从城里请来的。已经七岁的小林默很想上学,老先生看她天资聪慧,就破例收了她,而其他的学生都是男孩。有一回,先生上课讲到大禹关心溺水人的故事,林默就说:“我们湄洲常常有人在大风浪里遇难,大禹如果能活到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