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设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学习思维,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效设问时应掌控节奏,注重设问的时机、应答广度、思维深度和设问的方法效度。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设问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7-0087-02
引 言
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来培养学生学习思维,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借助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效设问,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四个度”[1]。
一、借助多媒体主导引领,注重设问的时机、角度
课堂适度的提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疑惑不解、思维困顿时,教师要把握好时机以提出设问,进而帮助学生疏通和理顺思路。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与比较中,感知“面积”大小,初步建构面积概念。
教师先打开百度地图链接,通过放大图层,让学生找到福鼎市在哪儿,再找一找自己所在的太姥山镇在哪儿。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比一比福鼎市和太姥镇谁的面积大一些。
生:福鼎市大一些。
师:福鼎市大一些指的是什么呢?
生:福鼎市的面积大一些。
师:(课件出示这两个地区的形状)像福鼎市和太姥镇面积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为什么图形?
生:平面图形。
动画给这两个平面图形填充颜色。
师:这部分是它们的面积,其他的平面图形有面积吗?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师:(出示扇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吗?(学生想象,PPT呈现涂色过程)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借助媒体,在知识的生成点上不失时机地进行恰当的设问,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演示中感知“面积”,体会平面图形的大小,从而使学生对面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二、借助多媒体层层递进,注重设问的应答广度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关注应答的广度,对问题的设置应有层次,做到层次分明、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衔接,层层推进[2]。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的操作、观察,得到面、长、宽、高、顶点的特征。在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将一块水平放置的长方形垂直向上平移(见图1)的过程并这样进行设问。
师:长方形通过运动形成了什么图形?
等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图2。
师:从“长方形面的变化”后的图形来看,为什么图2中的图形除第一个外不是长方体呢?
师:在什么条件下长方形通过平移能得到长方体?
师:如果把长方体放平,大家看到的长方体就是直上直下、上下一样粗细的。想一想,通过上、下面上下垂直平移形成长方体,还可以通过怎样平移形成一个长方体?
师:长方形的这4条边在向上平移的过程中,会形成哪些图形呢?
师:长方形的4个顶点在平移过程中形成了什么图形?
师:从运动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12条棱?
之后,教师运用多媒体从多角度演长方体的特征:从静止状态来看,长方体是由6个相对面相同的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从运动变化来看,长方体是长方形沿着与它所在面垂直的方向平移叠加成的立体图形。这个环节的演示为学生展示了长方体及其面、棱、顶点的形成过程,深化了长方体的特征,以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更深处。
三、借助多媒体诱思结合,注重设问的思维深度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进行了积极思考,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如果教师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才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诱思结合,注重设问的思维深度。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形开始引入,先出示经过遮盖重叠的平面图形的课件,让学生根据露出的部分猜一猜是什么角,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这些图形中,哪个图形跟大家不一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主发现角的关键元素使角的出现更自然,亮相更独特。下面是笔者上这节课的一个片段。
师:(课件出示一把三角尺)请学生上台找出它的角。(学生指角的顶点)
动画在三角尺中一个角的顶点显示闪烁,然后动画淡出三角尺。
师:(指着学生所说的顶点)它是三角尺的角吗?
生:这是一个点,不是角。
师:那角在哪呢?
这时,教师课件再次出示三角尺。学生边说边指出角的两条边。
师:你们拿出学习单,在图中各找出一个角,并把它描出来。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接着PPT出示例题的三幅图,动画提取其中的三个角。 师:刚才我们分别找到了每幅图中的一个角,如果它们脱去美丽的衣裳(遮盖的图片一一消失,逐个现出角的图形),这些图形都是角。从图中我们发现角有的大,有的小,我们不要忘了给角标上标记。(课件演示在角内分别添加弧线)
从以上片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指角、描角、找角、分析角的过程中建立起角的完整表象并抽象出角的特点,形成知识网络。这为后续变式图形、概括角的特点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题型,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的标准图形,认识不同类型的角。这样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发展,使数学核心素养得以提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考。
四、借助多媒体“探究建模”,注重设问的方法效度
有效设问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借助多媒体,结合图表制作、实验操作、多媒体动画等手段,让学生建立模型、有效探究,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周期”一课时,笔者设计了题目:牛郎岗海滨浴场一條长1000米的水道绳上,每隔5米系一个浮球,一共要系多少个浮球?
接着,教师展示课件动画:长1000米的水道绳上,每隔5米系一个浮球,密密麻麻地系了很多,一时数不过来。
师:你们有什么好方法?
生:化繁为简。
师: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着完成学习卡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这个片段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化繁为简”的方法,这样的探究学习无疑是有效的。
结 语
在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必须用得恰当、用得及时、用得高效。同时,教师要在深刻领会教学理念,立足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问,把握好设问的时机角度、注重应答广度、思维深度和方法效度,让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林俊.让学生触摸数学概念的本质:以“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6(Z2):59-61.
杨芳艳.浅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J].考试周刊,2021(12):85-86.
作者简介:黄有生(1972.7-),男,福建福鼎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设问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7-0087-02
引 言
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来培养学生学习思维,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借助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效设问,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四个度”[1]。
一、借助多媒体主导引领,注重设问的时机、角度
课堂适度的提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疑惑不解、思维困顿时,教师要把握好时机以提出设问,进而帮助学生疏通和理顺思路。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与比较中,感知“面积”大小,初步建构面积概念。
教师先打开百度地图链接,通过放大图层,让学生找到福鼎市在哪儿,再找一找自己所在的太姥山镇在哪儿。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比一比福鼎市和太姥镇谁的面积大一些。
生:福鼎市大一些。
师:福鼎市大一些指的是什么呢?
生:福鼎市的面积大一些。
师:(课件出示这两个地区的形状)像福鼎市和太姥镇面积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为什么图形?
生:平面图形。
动画给这两个平面图形填充颜色。
师:这部分是它们的面积,其他的平面图形有面积吗?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师:(出示扇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吗?(学生想象,PPT呈现涂色过程)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借助媒体,在知识的生成点上不失时机地进行恰当的设问,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演示中感知“面积”,体会平面图形的大小,从而使学生对面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二、借助多媒体层层递进,注重设问的应答广度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关注应答的广度,对问题的设置应有层次,做到层次分明、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衔接,层层推进[2]。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的操作、观察,得到面、长、宽、高、顶点的特征。在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将一块水平放置的长方形垂直向上平移(见图1)的过程并这样进行设问。
师:长方形通过运动形成了什么图形?
等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图2。
师:从“长方形面的变化”后的图形来看,为什么图2中的图形除第一个外不是长方体呢?
师:在什么条件下长方形通过平移能得到长方体?
师:如果把长方体放平,大家看到的长方体就是直上直下、上下一样粗细的。想一想,通过上、下面上下垂直平移形成长方体,还可以通过怎样平移形成一个长方体?
师:长方形的这4条边在向上平移的过程中,会形成哪些图形呢?
师:长方形的4个顶点在平移过程中形成了什么图形?
师:从运动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12条棱?
之后,教师运用多媒体从多角度演长方体的特征:从静止状态来看,长方体是由6个相对面相同的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从运动变化来看,长方体是长方形沿着与它所在面垂直的方向平移叠加成的立体图形。这个环节的演示为学生展示了长方体及其面、棱、顶点的形成过程,深化了长方体的特征,以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更深处。
三、借助多媒体诱思结合,注重设问的思维深度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进行了积极思考,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如果教师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才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诱思结合,注重设问的思维深度。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形开始引入,先出示经过遮盖重叠的平面图形的课件,让学生根据露出的部分猜一猜是什么角,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这些图形中,哪个图形跟大家不一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主发现角的关键元素使角的出现更自然,亮相更独特。下面是笔者上这节课的一个片段。
师:(课件出示一把三角尺)请学生上台找出它的角。(学生指角的顶点)
动画在三角尺中一个角的顶点显示闪烁,然后动画淡出三角尺。
师:(指着学生所说的顶点)它是三角尺的角吗?
生:这是一个点,不是角。
师:那角在哪呢?
这时,教师课件再次出示三角尺。学生边说边指出角的两条边。
师:你们拿出学习单,在图中各找出一个角,并把它描出来。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接着PPT出示例题的三幅图,动画提取其中的三个角。 师:刚才我们分别找到了每幅图中的一个角,如果它们脱去美丽的衣裳(遮盖的图片一一消失,逐个现出角的图形),这些图形都是角。从图中我们发现角有的大,有的小,我们不要忘了给角标上标记。(课件演示在角内分别添加弧线)
从以上片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指角、描角、找角、分析角的过程中建立起角的完整表象并抽象出角的特点,形成知识网络。这为后续变式图形、概括角的特点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题型,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的标准图形,认识不同类型的角。这样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发展,使数学核心素养得以提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考。
四、借助多媒体“探究建模”,注重设问的方法效度
有效设问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借助多媒体,结合图表制作、实验操作、多媒体动画等手段,让学生建立模型、有效探究,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周期”一课时,笔者设计了题目:牛郎岗海滨浴场一條长1000米的水道绳上,每隔5米系一个浮球,一共要系多少个浮球?
接着,教师展示课件动画:长1000米的水道绳上,每隔5米系一个浮球,密密麻麻地系了很多,一时数不过来。
师:你们有什么好方法?
生:化繁为简。
师: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着完成学习卡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这个片段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化繁为简”的方法,这样的探究学习无疑是有效的。
结 语
在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必须用得恰当、用得及时、用得高效。同时,教师要在深刻领会教学理念,立足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问,把握好设问的时机角度、注重应答广度、思维深度和方法效度,让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林俊.让学生触摸数学概念的本质:以“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6(Z2):59-61.
杨芳艳.浅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J].考试周刊,2021(12):85-86.
作者简介:黄有生(1972.7-),男,福建福鼎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