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里需求,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学生自尊,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与同学间互爱及学生社交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所以确立合作机制、调整合作体系显得很重要。
关键词:合理构建、合理调控、积极实践、动手操作
我听过不少的公开课、研讨课,发现在相当一部分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根本没有起到合作的作用。只是教师一宣布小组合作,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小组中每个人都在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过了一会儿,老师一喊停教室里一下安静了。回答问题的同学就开始说:“我怎么怎么样,”“我认为怎样。”可见学生仍然是自己怎样,而不是小组怎样,这能谈得上真正的合作吗?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如何才能有效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合作由实践到成熟充分发挥它的实效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些心得体会。
一、 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在总体上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它要求每一个学生学会同其他合作伙伴的配合、互动,积极主动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又善于融于集体,支持他人,倾听他人,互相交流一起完成任务,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学生自尊,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与同学间互爱及学生社交能力的发展。
二、如何组织合作学习
1、合理的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小组的人数通常在4-6人之间,教师可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当然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学习小组,如同桌两人、前后四人等。
2、确立小组合作机制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所以确立合作机制,调整合作体系显得很重要。小组内设有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代表和发言补充员。小组长要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当。合作前要先分工,使他们都能在合作当中各负其责,灵活互动、逐渐体会到合作群体中的学习乐趣、及取得一定的成就感。
3、合理调控合作过程。
要使小组在合作活动中取得成果,教师必须对合作过程进行合理调控,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组织。
(1) 明确合作内容和要求。
(2) 调控时间,给学生留一定独立思考的时间
(3) 发现问题寻找典型,在反馈中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三、如何培养合作能力和习惯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但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培养。那教师如何进行合作方面的指导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識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首先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要通过分一分、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拆一拆等动手实验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其次,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即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时,要创设有利的合作活动,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对毫米的认识,为了让你给学生充分感知1毫米有多大,可让学生小组实践活动。一个学生用手捏住一枚2分硬币,另一名学生把两分的硬币从手中抽出,两手之间的空隙就是1毫米。
2.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不停地举手,还喊着“老师,我,我”,有的甚至用胳膊把桌子碰的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这样怎能达到预期合作的目的呢?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见意。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教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言。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内容、观点、并于自己的看法相比较。二、开展道德教育,是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因此,应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学会表达
仅仅光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还要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一些“小老师”,她们的发言机会比较多。而有些同学发言的机会比较少。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小组中的成员,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培养她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她们去说,并给于她们鼓励和肯定,使那些基础能力差,思维能力较弱。不善于表达的学生也有自我展现的机会。
4.学会思考
思维是伴随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这里的思考主要是交流讨论后的反思。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教授指出:“反思是教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只有反思,才能促进理解,提高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例如:学生可以这样问自己:别的同学是怎样想出来的?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他的想法都对吗?
例如: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1厘米和3厘米,求他们的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面积比。解答后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现,他们的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都相等,而面积比是直径比、周长比的平方。是不是所有两个圆的(半径、直径、周长)比和面积比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为什么?如果有疑问,应立即提出为什么,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意义都十分重大。
5.学会总结与评价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及时回顾学习历程,总结成败得失,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不仅关注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可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评价:经过这次合作,我们组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的?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总之,有效地小组合作交流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教师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现代社会清晰地向人们昭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正如林格伦所说:“在文明世界中的人们,需要学会的本领是有效地合作本领,以及教会别人也这样做的本领 。在小学教学小学中,从小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人类才有和谐而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合理构建、合理调控、积极实践、动手操作
我听过不少的公开课、研讨课,发现在相当一部分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根本没有起到合作的作用。只是教师一宣布小组合作,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小组中每个人都在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过了一会儿,老师一喊停教室里一下安静了。回答问题的同学就开始说:“我怎么怎么样,”“我认为怎样。”可见学生仍然是自己怎样,而不是小组怎样,这能谈得上真正的合作吗?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如何才能有效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合作由实践到成熟充分发挥它的实效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些心得体会。
一、 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在总体上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它要求每一个学生学会同其他合作伙伴的配合、互动,积极主动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又善于融于集体,支持他人,倾听他人,互相交流一起完成任务,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学生自尊,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与同学间互爱及学生社交能力的发展。
二、如何组织合作学习
1、合理的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小组的人数通常在4-6人之间,教师可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当然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学习小组,如同桌两人、前后四人等。
2、确立小组合作机制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所以确立合作机制,调整合作体系显得很重要。小组内设有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代表和发言补充员。小组长要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当。合作前要先分工,使他们都能在合作当中各负其责,灵活互动、逐渐体会到合作群体中的学习乐趣、及取得一定的成就感。
3、合理调控合作过程。
要使小组在合作活动中取得成果,教师必须对合作过程进行合理调控,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组织。
(1) 明确合作内容和要求。
(2) 调控时间,给学生留一定独立思考的时间
(3) 发现问题寻找典型,在反馈中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三、如何培养合作能力和习惯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但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培养。那教师如何进行合作方面的指导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識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首先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要通过分一分、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拆一拆等动手实验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其次,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即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时,要创设有利的合作活动,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对毫米的认识,为了让你给学生充分感知1毫米有多大,可让学生小组实践活动。一个学生用手捏住一枚2分硬币,另一名学生把两分的硬币从手中抽出,两手之间的空隙就是1毫米。
2.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不停地举手,还喊着“老师,我,我”,有的甚至用胳膊把桌子碰的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这样怎能达到预期合作的目的呢?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见意。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教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言。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内容、观点、并于自己的看法相比较。二、开展道德教育,是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因此,应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学会表达
仅仅光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还要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一些“小老师”,她们的发言机会比较多。而有些同学发言的机会比较少。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小组中的成员,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培养她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她们去说,并给于她们鼓励和肯定,使那些基础能力差,思维能力较弱。不善于表达的学生也有自我展现的机会。
4.学会思考
思维是伴随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这里的思考主要是交流讨论后的反思。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教授指出:“反思是教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只有反思,才能促进理解,提高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例如:学生可以这样问自己:别的同学是怎样想出来的?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他的想法都对吗?
例如: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1厘米和3厘米,求他们的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面积比。解答后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现,他们的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都相等,而面积比是直径比、周长比的平方。是不是所有两个圆的(半径、直径、周长)比和面积比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为什么?如果有疑问,应立即提出为什么,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意义都十分重大。
5.学会总结与评价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及时回顾学习历程,总结成败得失,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不仅关注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可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评价:经过这次合作,我们组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的?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总之,有效地小组合作交流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教师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现代社会清晰地向人们昭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正如林格伦所说:“在文明世界中的人们,需要学会的本领是有效地合作本领,以及教会别人也这样做的本领 。在小学教学小学中,从小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人类才有和谐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