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从而完成共同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很多老师在上课当中时常会用到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小组合作学习除了在探究新知当中可以应用之外,在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同样可以应用,如果能合理地开展,就会收到事办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近几年来我在教学当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谈一下自己浅显的看法。一、 新课当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新课当中要合理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研究的主题、提出的问题、确定的任务确定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合作,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性。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时,出示情境之后,当学生列出算式0.72×5= ,我没有马上就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计算,而是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尝试计算,2分钟过后,有些学生算得了,喜笑颜开,有部分学生愁眉不展仍在埋头计算,这时候老师就说,没算得的也没关系,请算得的同学在小组里面说说你的方法,教一教你们小组的同学,看看不会的同学能不能由不会变会了,孩子们积极性特别高,在小组里面噼里啪啦地说开了,到全班汇报时,我特地请那些由不会变会的同学来汇报,之后肯定了这些同学的进步,并及时地给予表扬。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既发挥了优等生的优势,又使学困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大大地增强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建立在自主学习上的小组合作才是有效的,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另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习能力安排适当的自学,在自学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我在教五年级时,在学完“小数乘法”的基础上;我安排学生回家自学“积的近似数”,(自学可以是在课堂上也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回家自学,)上课时我就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所得,排难解疑。然后请代表在全班汇报,你学会了些什么?哪些是自己学会的,哪些是小组的同学教会的,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别的小组的同学帮忙解决。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让学生经历了亲自获取知识的过程,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互助,不仅化解了难题,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一、练习课当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生获得新知的基础上,必须有相应的配套练习来巩固所学的内容,在学生独立完成习题之后,往往是教师在全班面前集体讲评,形式变成了跟少数优等生在进行“一对一”的对话,而大多数学生则是“陪听”,他们不愿意举手发言,尤其在高年级,究其原因有三:第一个原因是学生自信心不足,胆子小,不敢说怕说错了挨老师和同学笑话;另一个原因是自己会做但是不知道怎样说,不会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三个原因是自己根本就不会做,一心等着老师讲答案的。所以每到讲练习的时候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沉闷,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记答案,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不高了。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呢?我还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我在讲作业时,叫学生打开作业本之后,我不忙着讲解答案,先让学生认认真真地看一遍自己做的题目,看看错在哪里,为什么这里做错了,让学生把做错的原因找出来,全部做对的同学就要想:你是怎样做的?你能把你的做法告诉做错的同学听吗?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然后在小组里面互相说一说自己做错的原因,教师巡视小组交流的情况并适时指导。这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跟同学的差距,才能更加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更加明确了学习的方向。接下来让做对的同学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说完之后再由原来不会的同学重复说一遍或几遍给本小组的同学听,直到真正弄懂了为止。之后再由这些同学在全班面前作汇报,教师适时点评。在讲课本上的习题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我会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一个小组讲一题。由于我开展的是小组之间竞赛制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量化评分并给予适当奖励,所以每到小组合作学习时,孩子们都非常地积极,全班汇报时,个个争先恐后,生怕自己没有表现的机会。像这样的课堂还会沉闷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这样的课堂才是人人参与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关注了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课外辅导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势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个体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也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学困生”。如何让这些“学困生”赶上“大部队”,就要老师花一定的时间对他们进行课外辅导。然而老师的工作又是如此的繁忙,每天除了备课上课还要批改作业,因此很难挤出时间来辅导“学困生”,这时若能很好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我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了10个小组,每个小组4-6人,选出成绩好的学生作为小组长,每天将要完成的任务交给小组长,例如欧永龙同学的计算能力比较差,我就交给小组长每天教会他算几道计算题这样的任务,组内的成员都结成“一帮一”的对子,每天要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并由小组长向老师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愿意合作学习,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当中要合理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研究的主题、提出的问题、确定的任务确定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合作,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性。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时,出示情境之后,当学生列出算式0.72×5= ,我没有马上就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计算,而是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尝试计算,2分钟过后,有些学生算得了,喜笑颜开,有部分学生愁眉不展仍在埋头计算,这时候老师就说,没算得的也没关系,请算得的同学在小组里面说说你的方法,教一教你们小组的同学,看看不会的同学能不能由不会变会了,孩子们积极性特别高,在小组里面噼里啪啦地说开了,到全班汇报时,我特地请那些由不会变会的同学来汇报,之后肯定了这些同学的进步,并及时地给予表扬。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既发挥了优等生的优势,又使学困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大大地增强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建立在自主学习上的小组合作才是有效的,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另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习能力安排适当的自学,在自学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我在教五年级时,在学完“小数乘法”的基础上;我安排学生回家自学“积的近似数”,(自学可以是在课堂上也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回家自学,)上课时我就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所得,排难解疑。然后请代表在全班汇报,你学会了些什么?哪些是自己学会的,哪些是小组的同学教会的,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别的小组的同学帮忙解决。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让学生经历了亲自获取知识的过程,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互助,不仅化解了难题,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一、练习课当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生获得新知的基础上,必须有相应的配套练习来巩固所学的内容,在学生独立完成习题之后,往往是教师在全班面前集体讲评,形式变成了跟少数优等生在进行“一对一”的对话,而大多数学生则是“陪听”,他们不愿意举手发言,尤其在高年级,究其原因有三:第一个原因是学生自信心不足,胆子小,不敢说怕说错了挨老师和同学笑话;另一个原因是自己会做但是不知道怎样说,不会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三个原因是自己根本就不会做,一心等着老师讲答案的。所以每到讲练习的时候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沉闷,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记答案,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不高了。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呢?我还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我在讲作业时,叫学生打开作业本之后,我不忙着讲解答案,先让学生认认真真地看一遍自己做的题目,看看错在哪里,为什么这里做错了,让学生把做错的原因找出来,全部做对的同学就要想:你是怎样做的?你能把你的做法告诉做错的同学听吗?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然后在小组里面互相说一说自己做错的原因,教师巡视小组交流的情况并适时指导。这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跟同学的差距,才能更加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更加明确了学习的方向。接下来让做对的同学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说完之后再由原来不会的同学重复说一遍或几遍给本小组的同学听,直到真正弄懂了为止。之后再由这些同学在全班面前作汇报,教师适时点评。在讲课本上的习题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我会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一个小组讲一题。由于我开展的是小组之间竞赛制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量化评分并给予适当奖励,所以每到小组合作学习时,孩子们都非常地积极,全班汇报时,个个争先恐后,生怕自己没有表现的机会。像这样的课堂还会沉闷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这样的课堂才是人人参与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关注了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课外辅导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势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个体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也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学困生”。如何让这些“学困生”赶上“大部队”,就要老师花一定的时间对他们进行课外辅导。然而老师的工作又是如此的繁忙,每天除了备课上课还要批改作业,因此很难挤出时间来辅导“学困生”,这时若能很好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我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了10个小组,每个小组4-6人,选出成绩好的学生作为小组长,每天将要完成的任务交给小组长,例如欧永龙同学的计算能力比较差,我就交给小组长每天教会他算几道计算题这样的任务,组内的成员都结成“一帮一”的对子,每天要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并由小组长向老师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愿意合作学习,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