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技能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好的导入恰如一把可以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万能钥匙,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因此,教师精心设计导入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课堂导入常见的几种方法:
一、设置悬念法
好奇心强是初中生明显的一个心理特征,如果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力,那么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因此,很多时候,我一上课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诱导学生探索新知。
如我在教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这一课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切的期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在山的那边》,一同走进山里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正如同山里的孩子对山外的世界充满了憧憬,其实山外的孩子对于山里孩子的生活也充满了好奇。所以设置悬念法的导入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诗词警句导入法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学博大精深,而诗词警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富有表现力。而且蕴含深刻的哲理,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其独特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启迪作用,可成为我们导入新课的丰富素材。如:七年级下册《落难王子》,我的导入是这样的——老子有云:“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哀吾生之须臾,不羡长江之无穷。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落难王子》,看看落难王子是如何面对生活的厄运,命运的捉弄的
三、历史背景导入法
作为中学生,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时候的他们正是处于一个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敏感时期,而独属于青少年的抱负也令他们对过去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强烈的关注。而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对历史的记载和传承,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记载了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可以端正身心都在发育当中青少年的三观。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它的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名党反动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而在了解了《新闻两则》的写作背景之后,学生也就能更加体会到老一辈人那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凌云壮志,以及“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英雄气概了。
四、精讲故事导入法
在语文教学中,“讲故事”的效用不可低估,它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等。所以,在课堂导入时,恰当的运用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下去。例如教韩愈的《马说》,我在导入时用“伯乐相马”的故事: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對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讲完故事,学生能感受到伯乐与千里马的惺惺相惜之情,然后再讲述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五、温故导入法
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易乐乎。即使是记忆力超强的中学生也只有经过不断的复习才能巩固新的知识。而温故导入即以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而且易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如我在导入《诗词曲五首》时,我先提出问题:在我国的唐,宋,元分别由哪种文学体裁独领风骚?我们之前都有学过哪些诗词曲?你们印象最深刻的诗词曲是什么?为什么?再让学生自主复习唐诗,宋词,元曲等诗歌常识,然后我便说“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它们中的代表——五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来导入新课。
正因为要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所以让他们熟练地掌握诗词曲等文学常识尤为重要。而若要做到百炼成钢,那就更加要做到“学而时习之”了。
除此之外,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解题导入法,文体导入法,角色扮演法,民俗民风的导入等等。但不管是怎样的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营造一个最优的课堂氛围,从而培养学生准确而高尚的审美观,促进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陆建中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
[2]浅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导入法.张佳颖 胡春苗.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郑宇芬,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八中学教师。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课堂导入常见的几种方法:
一、设置悬念法
好奇心强是初中生明显的一个心理特征,如果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力,那么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因此,很多时候,我一上课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诱导学生探索新知。
如我在教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这一课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切的期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在山的那边》,一同走进山里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正如同山里的孩子对山外的世界充满了憧憬,其实山外的孩子对于山里孩子的生活也充满了好奇。所以设置悬念法的导入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诗词警句导入法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学博大精深,而诗词警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富有表现力。而且蕴含深刻的哲理,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其独特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启迪作用,可成为我们导入新课的丰富素材。如:七年级下册《落难王子》,我的导入是这样的——老子有云:“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哀吾生之须臾,不羡长江之无穷。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落难王子》,看看落难王子是如何面对生活的厄运,命运的捉弄的
三、历史背景导入法
作为中学生,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时候的他们正是处于一个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敏感时期,而独属于青少年的抱负也令他们对过去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强烈的关注。而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对历史的记载和传承,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记载了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可以端正身心都在发育当中青少年的三观。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它的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名党反动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而在了解了《新闻两则》的写作背景之后,学生也就能更加体会到老一辈人那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凌云壮志,以及“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英雄气概了。
四、精讲故事导入法
在语文教学中,“讲故事”的效用不可低估,它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等。所以,在课堂导入时,恰当的运用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下去。例如教韩愈的《马说》,我在导入时用“伯乐相马”的故事: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對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讲完故事,学生能感受到伯乐与千里马的惺惺相惜之情,然后再讲述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五、温故导入法
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易乐乎。即使是记忆力超强的中学生也只有经过不断的复习才能巩固新的知识。而温故导入即以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而且易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如我在导入《诗词曲五首》时,我先提出问题:在我国的唐,宋,元分别由哪种文学体裁独领风骚?我们之前都有学过哪些诗词曲?你们印象最深刻的诗词曲是什么?为什么?再让学生自主复习唐诗,宋词,元曲等诗歌常识,然后我便说“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它们中的代表——五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来导入新课。
正因为要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所以让他们熟练地掌握诗词曲等文学常识尤为重要。而若要做到百炼成钢,那就更加要做到“学而时习之”了。
除此之外,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解题导入法,文体导入法,角色扮演法,民俗民风的导入等等。但不管是怎样的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营造一个最优的课堂氛围,从而培养学生准确而高尚的审美观,促进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陆建中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
[2]浅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导入法.张佳颖 胡春苗.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郑宇芬,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八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