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对郎溪县县域经济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郎溪县县域经济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了郎溪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郎溪县 县域经济 问题 对策
郎溪县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长江三角洲西缘,区位优越。近些年来,郎溪县委、县政府大力贯彻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在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根据郎溪县的实际情况其县域经济依然存在农业经济效益偏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等问题,为了促进郎溪县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应该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郎溪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初步核算,2010年郎溪县生产总值(GDP)575428万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951万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336728万元,增长23.7%;第三产业增加值135749万元,增长9.1%。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格局。
1.农业
据统计,2010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2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7%。在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继续推动下,全县农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3531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50213公顷,增长0.4%;油料种植面积7633公顷,棉花种植面积85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575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28.76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0.7%。全县森林面积28125公顷,当年造林面积661公顷;森林覆盖率23%。全年肉类总产量11633吨,增长0.4%。水产品产量21990吨,增长7.2 %,农业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2.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15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累计完成总产值196.1亿元,实现销售产值19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16%和63.56%。规上工业增加值46.9亿元,同比增长34.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58.2%;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4%。 从行业来看,全县28个行业大类中有17个行业工业总产值超亿元,共完成产值191.7亿元,占全县工业的97.8%,增长62.8%;其中产值超百亿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103.9亿元,增长42.5%;超十亿的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两个,产值达22亿,增长101.8%。
2010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5%。全县5家建筑业资质内企业拥有从业人员5179人,完成建安产值71090万元,比上年增长47.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2.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8.2万平方米,实现利润632万元。产值实现稳步的增长。
3.贸易、外经和旅游
2010年全县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7亿元,增长18.96%。按销售地区看,城镇零售额88635万元,农村零售额58968万元,分别增长19.7%、18.7%。从消费形态看,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11.9亿元,增长17.7%;餐饮收入27524万元,增长24%;住宿收入638万元,增长76.4%,呈现出批发零售业量大势稳、住宿餐饮业快速发展的格局。新增“万村千乡”农家店30个。销售家电和汽车摩托车等“下乡”产品2亿元,财政补贴2485万元。全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7501万美元,增长26%。其中,出口6152万美元,增长12.3%;进口1349万美元,增长184%。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71.5万美元,增长28.3%。
二、郎溪县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效益比较低,缺乏特色农产品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成本不断上涨,加上郎溪县的农业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益得不到快速提升。郎溪县素有“鱼米之乡”、“天然植物园”之美誉,尤其十字镇盛产绿茶,素有“绿茶之乡”的美誉。但是由于政策、资金、技术等配套措施的缺位,特色农业分散经营较多,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使得特色农业无法发挥出真正的优势。
2.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平衡
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现存的产业结构是以以往投资在产业之间的配置的结果,现在的投资又决定未来的产业结构。据初步核算,2010年郎溪县的三次产业比为17.9:58.5:23.6,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一产基础薄弱,二产比重过大,三产发展不足。其中附加值最高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相对于第二产业太低,而且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太少,没有为农业服务农产品加工企业,造成农产品附加值太低。
3.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般请款下,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但郎溪县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太低,虽然近几年来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一直集中在第二产业,从而影响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农民的素质低下,限制了外出打工的人数增加。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影响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也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
4.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城镇规模偏小
虽然从2000年的8镇9乡,经过进一步的合并,到2011年底,郎溪县辖7个镇、2个乡。各镇的镇域人口虽然有了一定的突破,但各镇的镇域人口都几乎没有超过3万,离经济学家预估的合理的城镇人口规模3万~5万还有一定的差距,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城镇整体竞争力提升。
4.2产业支撑不强
产业规模较小,带动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少;科技含量较低,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少高科技产品;产品档次低,缺少名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促进郎溪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发展特色农业,夯实经济基础
壮大县域经济,就是要繁荣农村经济;要解决县域经济中的问题,就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对特色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组织管理和利益协调作用,使农业生产向品牌化、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转变,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充分发挥县域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2.优化县域产业结构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纵观郎溪县的的县域经济,基本是以工业为主,优化县域产业结构首先就是要优化县域的工业结构。要立足县情,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等特色优势,下大力气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培育地方骨干企业,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大力促进县域工业集群化发展。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扶植服务功能较强的旅游业、信息咨询业等生产性服务企业,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
3.积极采取对策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
3.1加强农民再就业技能培训
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比较合适的方法是加强农民的再就业技能培训。要成立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和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免费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其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培训,让广大农民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同时获得从事第二三产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技能。
3.2为农民再就业和创业提供一定政策、经济和法律支持
制定劳动力转移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合理引导农民转产。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为了鼓励农民顺利转产,应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在培训期农民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对于创办新企业的农民,提供贷款补助,这些方面,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可以进行借鉴;对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失业要逐渐纳入政府失业保险系列。
4.城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4.1做好规划
城镇的规划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突出经济效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资源共享的原则,重在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体现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要制定健全正常的城镇规划。
4.2将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特设产业有机结合
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推动县域经济,就必须以小城镇作为载体。将小城镇的建设与特色产业如: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此带动经济发展以及促进人们就业。
5.壮大民营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加强区域创新能力培养
从以往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民营经济产权明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同时,产业集群环境非常有利于企业创新、产业升级和新型关联企业的形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自觉地发展合作关系,集群内企业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通过交互式作用过程,创新的基础和条件要优越于单个孤立的企业。因此,壮大民营经济和发展产业集群有助于县域经济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赫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郎溪县 县域经济 问题 对策
郎溪县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长江三角洲西缘,区位优越。近些年来,郎溪县委、县政府大力贯彻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在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根据郎溪县的实际情况其县域经济依然存在农业经济效益偏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等问题,为了促进郎溪县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应该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郎溪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初步核算,2010年郎溪县生产总值(GDP)575428万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951万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336728万元,增长23.7%;第三产业增加值135749万元,增长9.1%。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格局。
1.农业
据统计,2010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2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7%。在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继续推动下,全县农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3531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50213公顷,增长0.4%;油料种植面积7633公顷,棉花种植面积85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575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28.76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0.7%。全县森林面积28125公顷,当年造林面积661公顷;森林覆盖率23%。全年肉类总产量11633吨,增长0.4%。水产品产量21990吨,增长7.2 %,农业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2.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15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累计完成总产值196.1亿元,实现销售产值19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16%和63.56%。规上工业增加值46.9亿元,同比增长34.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58.2%;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4%。 从行业来看,全县28个行业大类中有17个行业工业总产值超亿元,共完成产值191.7亿元,占全县工业的97.8%,增长62.8%;其中产值超百亿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103.9亿元,增长42.5%;超十亿的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两个,产值达22亿,增长101.8%。
2010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5%。全县5家建筑业资质内企业拥有从业人员5179人,完成建安产值71090万元,比上年增长47.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2.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8.2万平方米,实现利润632万元。产值实现稳步的增长。
3.贸易、外经和旅游
2010年全县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7亿元,增长18.96%。按销售地区看,城镇零售额88635万元,农村零售额58968万元,分别增长19.7%、18.7%。从消费形态看,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11.9亿元,增长17.7%;餐饮收入27524万元,增长24%;住宿收入638万元,增长76.4%,呈现出批发零售业量大势稳、住宿餐饮业快速发展的格局。新增“万村千乡”农家店30个。销售家电和汽车摩托车等“下乡”产品2亿元,财政补贴2485万元。全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7501万美元,增长26%。其中,出口6152万美元,增长12.3%;进口1349万美元,增长184%。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71.5万美元,增长28.3%。
二、郎溪县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效益比较低,缺乏特色农产品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成本不断上涨,加上郎溪县的农业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益得不到快速提升。郎溪县素有“鱼米之乡”、“天然植物园”之美誉,尤其十字镇盛产绿茶,素有“绿茶之乡”的美誉。但是由于政策、资金、技术等配套措施的缺位,特色农业分散经营较多,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使得特色农业无法发挥出真正的优势。
2.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平衡
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现存的产业结构是以以往投资在产业之间的配置的结果,现在的投资又决定未来的产业结构。据初步核算,2010年郎溪县的三次产业比为17.9:58.5:23.6,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一产基础薄弱,二产比重过大,三产发展不足。其中附加值最高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相对于第二产业太低,而且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太少,没有为农业服务农产品加工企业,造成农产品附加值太低。
3.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般请款下,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但郎溪县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太低,虽然近几年来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一直集中在第二产业,从而影响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农民的素质低下,限制了外出打工的人数增加。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影响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也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
4.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城镇规模偏小
虽然从2000年的8镇9乡,经过进一步的合并,到2011年底,郎溪县辖7个镇、2个乡。各镇的镇域人口虽然有了一定的突破,但各镇的镇域人口都几乎没有超过3万,离经济学家预估的合理的城镇人口规模3万~5万还有一定的差距,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城镇整体竞争力提升。
4.2产业支撑不强
产业规模较小,带动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少;科技含量较低,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少高科技产品;产品档次低,缺少名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促进郎溪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发展特色农业,夯实经济基础
壮大县域经济,就是要繁荣农村经济;要解决县域经济中的问题,就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对特色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组织管理和利益协调作用,使农业生产向品牌化、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转变,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充分发挥县域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2.优化县域产业结构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纵观郎溪县的的县域经济,基本是以工业为主,优化县域产业结构首先就是要优化县域的工业结构。要立足县情,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等特色优势,下大力气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培育地方骨干企业,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大力促进县域工业集群化发展。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扶植服务功能较强的旅游业、信息咨询业等生产性服务企业,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
3.积极采取对策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
3.1加强农民再就业技能培训
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比较合适的方法是加强农民的再就业技能培训。要成立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和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免费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其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培训,让广大农民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同时获得从事第二三产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技能。
3.2为农民再就业和创业提供一定政策、经济和法律支持
制定劳动力转移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合理引导农民转产。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为了鼓励农民顺利转产,应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在培训期农民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对于创办新企业的农民,提供贷款补助,这些方面,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可以进行借鉴;对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失业要逐渐纳入政府失业保险系列。
4.城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4.1做好规划
城镇的规划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突出经济效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资源共享的原则,重在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体现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要制定健全正常的城镇规划。
4.2将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特设产业有机结合
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推动县域经济,就必须以小城镇作为载体。将小城镇的建设与特色产业如: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此带动经济发展以及促进人们就业。
5.壮大民营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加强区域创新能力培养
从以往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民营经济产权明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同时,产业集群环境非常有利于企业创新、产业升级和新型关联企业的形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自觉地发展合作关系,集群内企业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通过交互式作用过程,创新的基础和条件要优越于单个孤立的企业。因此,壮大民营经济和发展产业集群有助于县域经济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赫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