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节目中的广告时间变得愈加宝贵,央视为何愈发重视公益广告的份量?
2011年12月22日,中央电视台宣布启动2012年公益广告新计划,推出七大“新政”:一、成立“公益广告专项工作机构”,完善公益广告的制作播出机制;二、推出100支以上的电视公益广告;三、组织优秀的央视播音员主持人拍摄公益广告,并联手50位以上的各界名人参与;四、安排更多的时间播出公益广告,并力争在多个频道安排固定时段播出;五、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公益广告主题、创意及成片;六、拨出专项资金,投入公益广告创作和研究;七、呼吁并推动成立中国国家级的公益广告奖项。
在“限娱令”、“限酒令”、“限广令”(电视剧中间禁止插播广告)等广电总局律令相继出台后,电视节目中的广告时间变得愈加宝贵,而央视却明显加大对公益广告的投入力度,更是直接增加公益广告的数量和播出时长——为何愈发重视公益广告的份量?
在这里,透过央视公益广告的“新政”,我们来看看公益广告如何更好地提升品牌形象。
与时共鸣,直达人心
公益广告的诉求对象非常广泛,例如在提倡戒烟、戒毒的公益广告中直观看仅仅是针对吸烟、吸毒者,但是烟、毒的危害已经伤及到环境中的其他人和其后代了。而从内容上来看,公益广告大都是社会性题材,它要解决的基本是我们的社会问题,这就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
比如央视播出的留守儿童《教室篇》公益广告,就来自央视对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注。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市谋生挣钱。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有留守儿童5800万。于是,央视推出《留守儿童》公益广告,希望引起“我们能做些什么”的反思,更期望这种反思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改善他们的处境。
留守儿童《教室篇》公益广告的主人公叫朱亚捷,他的母亲已经去世,爸爸在北京打工。令人欣慰的是,朱亚捷爸爸看完成片后,毅然辞去北京的工作,回家务农与孩子作伴,他觉得,孩子可能现在需要他的陪伴,多一些关注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一个人的改变,也让人看到了公益广告的力量。 而在2012年,央视公益广告将涉及传承文明、共建和谐社会、反腐倡廉、节能节水、绿色环保、尊师重教、爱护资源、扶弱济贫、尊老爱幼、保护动物、珍惜水源、防止交通事故、关爱弱势群体、避免家庭暴力、禁止毒品蔓延、杜绝酒后驾车等等,涵盖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具有普适性,又具有针对性。
当受众与公益广告产生共鸣时,参与公益事项的品牌自然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品牌领导者就要持续引领价值观
品牌的力量,最核心之处在于受众对品牌理念的认同——受众往往通过认同品牌理念而认同品牌。很难想像,如果一个品牌只顾及市场份额而在公益事业面前失声,会在公众心中留下什么印象?很可能是一个冰冷的赚钱机器罢了。
就电视节目来说,近几年在“收视率至上”这一观念的影响下,一些电视节目和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用过于激烈的剧情冲突和无节制的视觉冲击赚取人气,如靠煽情、丑闻、欺骗等搏收视率,这使这些媒体的公共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传播优良审美等基本功能面临着巨大考验。
而从1987年推出中国第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栏目——《广而告之》,到现在每年播出价值10多亿元的公益广告,20多年来,央视在公益广告事业上孜孜不倦的投入,总在努力引导社会风尚,营造文明氛围,弘扬新风正气,激扬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如2001年的《洗脚篇》等“爱心传递”系列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05年,针对许多城市水电供应紧张的局面,推出《拍卖最后一杯水、一瓶空气——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节约创造价值”系列公益广告,着力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2008年,围绕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推出“植树节”、“劳动节”、“清明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节气系列公益广告,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1997年央视推出“自强创辉煌”主题广告,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1998年推出《从头再来》、《脚步》等一系列公益广告,促进再就业工作;2003年推出《生命永不言败》等抗击非典公益广告,呼唤全社会的爱心和行动;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与其他部门联合制作播出“我们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夺取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主题公益广告,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近期在央视播出的《爱的表达式》公益广告,就是通过巧妙解读“FAMILY”(家庭)这几个字母,表达出“感恩父母从现在开始,有爱就有责任”的主题。这条公益广告在许多博客、微博、个人空间纷纷被转载、传看,在主流视频网站上的好评率不断被刷新。
正如央视副总编辑兼广告经营管理中心主任程宏说的,公益广告更具有导向性和社会性,而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长期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公益广告的创作、播出,打造优秀公益广告的最佳传播平台。
而为了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公益广告,央视去年6月起面向全社会征集公益广告主题、创意和成片,吸引了社会各界的踊跃参与。央视广告经管中心副主任何海明透露:2012年,央视征集公益广告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将购买创作者版权,给予奖励,请有志之士积极参与。
其实,公益广告只是参与公益事业的一种方式,而公益事业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有效途径之一。有观点认为,好的企业与优秀的企业是有差别的:一家好的企业可以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一家优秀的企业除了可以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外,还要努力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所以,一个企业要做到优秀,就多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吧。
因为,无公益,不品牌!
责编 谢海峰
2011年12月22日,中央电视台宣布启动2012年公益广告新计划,推出七大“新政”:一、成立“公益广告专项工作机构”,完善公益广告的制作播出机制;二、推出100支以上的电视公益广告;三、组织优秀的央视播音员主持人拍摄公益广告,并联手50位以上的各界名人参与;四、安排更多的时间播出公益广告,并力争在多个频道安排固定时段播出;五、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公益广告主题、创意及成片;六、拨出专项资金,投入公益广告创作和研究;七、呼吁并推动成立中国国家级的公益广告奖项。
在“限娱令”、“限酒令”、“限广令”(电视剧中间禁止插播广告)等广电总局律令相继出台后,电视节目中的广告时间变得愈加宝贵,而央视却明显加大对公益广告的投入力度,更是直接增加公益广告的数量和播出时长——为何愈发重视公益广告的份量?
在这里,透过央视公益广告的“新政”,我们来看看公益广告如何更好地提升品牌形象。
与时共鸣,直达人心
公益广告的诉求对象非常广泛,例如在提倡戒烟、戒毒的公益广告中直观看仅仅是针对吸烟、吸毒者,但是烟、毒的危害已经伤及到环境中的其他人和其后代了。而从内容上来看,公益广告大都是社会性题材,它要解决的基本是我们的社会问题,这就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
比如央视播出的留守儿童《教室篇》公益广告,就来自央视对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注。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市谋生挣钱。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有留守儿童5800万。于是,央视推出《留守儿童》公益广告,希望引起“我们能做些什么”的反思,更期望这种反思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改善他们的处境。
留守儿童《教室篇》公益广告的主人公叫朱亚捷,他的母亲已经去世,爸爸在北京打工。令人欣慰的是,朱亚捷爸爸看完成片后,毅然辞去北京的工作,回家务农与孩子作伴,他觉得,孩子可能现在需要他的陪伴,多一些关注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一个人的改变,也让人看到了公益广告的力量。 而在2012年,央视公益广告将涉及传承文明、共建和谐社会、反腐倡廉、节能节水、绿色环保、尊师重教、爱护资源、扶弱济贫、尊老爱幼、保护动物、珍惜水源、防止交通事故、关爱弱势群体、避免家庭暴力、禁止毒品蔓延、杜绝酒后驾车等等,涵盖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具有普适性,又具有针对性。
当受众与公益广告产生共鸣时,参与公益事项的品牌自然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品牌领导者就要持续引领价值观
品牌的力量,最核心之处在于受众对品牌理念的认同——受众往往通过认同品牌理念而认同品牌。很难想像,如果一个品牌只顾及市场份额而在公益事业面前失声,会在公众心中留下什么印象?很可能是一个冰冷的赚钱机器罢了。
就电视节目来说,近几年在“收视率至上”这一观念的影响下,一些电视节目和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用过于激烈的剧情冲突和无节制的视觉冲击赚取人气,如靠煽情、丑闻、欺骗等搏收视率,这使这些媒体的公共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传播优良审美等基本功能面临着巨大考验。
而从1987年推出中国第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栏目——《广而告之》,到现在每年播出价值10多亿元的公益广告,20多年来,央视在公益广告事业上孜孜不倦的投入,总在努力引导社会风尚,营造文明氛围,弘扬新风正气,激扬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如2001年的《洗脚篇》等“爱心传递”系列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05年,针对许多城市水电供应紧张的局面,推出《拍卖最后一杯水、一瓶空气——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节约创造价值”系列公益广告,着力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2008年,围绕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推出“植树节”、“劳动节”、“清明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节气系列公益广告,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1997年央视推出“自强创辉煌”主题广告,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1998年推出《从头再来》、《脚步》等一系列公益广告,促进再就业工作;2003年推出《生命永不言败》等抗击非典公益广告,呼唤全社会的爱心和行动;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与其他部门联合制作播出“我们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夺取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主题公益广告,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近期在央视播出的《爱的表达式》公益广告,就是通过巧妙解读“FAMILY”(家庭)这几个字母,表达出“感恩父母从现在开始,有爱就有责任”的主题。这条公益广告在许多博客、微博、个人空间纷纷被转载、传看,在主流视频网站上的好评率不断被刷新。
正如央视副总编辑兼广告经营管理中心主任程宏说的,公益广告更具有导向性和社会性,而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长期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公益广告的创作、播出,打造优秀公益广告的最佳传播平台。
而为了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公益广告,央视去年6月起面向全社会征集公益广告主题、创意和成片,吸引了社会各界的踊跃参与。央视广告经管中心副主任何海明透露:2012年,央视征集公益广告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将购买创作者版权,给予奖励,请有志之士积极参与。
其实,公益广告只是参与公益事业的一种方式,而公益事业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有效途径之一。有观点认为,好的企业与优秀的企业是有差别的:一家好的企业可以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一家优秀的企业除了可以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外,还要努力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所以,一个企业要做到优秀,就多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吧。
因为,无公益,不品牌!
责编 谢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