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专业学校文化课教育的问题是:1.重视体育训练课,轻文化课;2.课程安排不符合运动员的特点;3.由于教学条件所限,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环境难以形成;4.运动员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1.文化课本着“必须”和“够用”为度;2.注重运动员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 运动员 文化课 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182-01
我校专职运动员是我校各类比赛的主力军,这些运动员同时又是从事各种体育工作的有生力量。这些学生在学校期间接受的教育直接影响到体育事业的发展,我校的运动员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训练和比赛上,很难在文化知识方面学深学透。由此产生“比赛训练和学习的矛盾”,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这种特殊性,是体育教师不得不认真思考、严肃对待、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我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运动员来说,文化教育存在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例如,著名的运动员邓亚萍在取得世界冠军后,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时,指导老师让她一次写完26个英文字母。当时,在别人眼中看来最简单不过的事,邓亚萍却费尽心思后才把它们写出来。
(一)教学理念上重体育训练轻文化教育
学校的领导和一些体育教师认为,学校成立专业运动员队伍,就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体育从业人员。因此,在教学中,加强专业运动员的体育技能技术的训练,是培养优秀运动员所必须做的,训练课必然是重点课和中心课。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运动员的技能技术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产生了矛盾。有的教师认为运动员文化课的学习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只要有好的训练成绩和比赛成绩即可,或者在运动员的休息期和调整期象征性的上一点就可以了。教学理念上对文化课的轻视,影响了运动员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安排不符合运动员的特点
对于运动员的课程安排,学校采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文化课的学习存在时间上的冲突。运动员要提高运动成绩,就得强化训练。我校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运动员迫于比赛的需要,就要挤占一些文化课的学习时间,这样,训练成绩上去了,文化课的学习任务却没有完成。事实证明,若按普通教育的常规来安排运动员的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是行不通的。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和调整,结果造成了知识的不连贯和不系统,从而达不到教学目标,致使学生的知识支离破碎。
(三)由于教学条件所限,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环境难以形成
运动员肩负着在运动场上为国争光,为学校争光,为单位地区争光的重任,而学校肩负着培养运动员的重任。因此,运动训练的任务不但不能削减,还要科学合理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管理者和教练员要创造有利于运动员发展的良好的环境而努力,但与此同时,不能放弃运动员文化课的教育。对于学校运动队来说,学校的大部分经费用于训练和比赛,用在文化课上的经费较少,教学条件很难改善,教学环境与普通学校无法比,运动员学习文化课的环境难以形成。
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文化课教育的力度
文化课教育是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应该是一个有运动特长,而又能处理社会交往和社会工作的有综合实力的人。中国著名的网球运动员李娜,不仅球打得好,而且口才也非常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赛场上接受记者采访时,不论使用汉语还是英语,都能侃侃而谈,语出惊人,谈笑风生,幽默风趣。
(一)运动员的文化知识要本着“必需”和“够用”为度
运动员文化知识的教授,教育部门规定运动员每周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在16课时左右。但在实际上,许多情况下,连这可怜的16课时也不能达到,造成了学习和训练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跟不上进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运动员学习文化课的目的,应该是充实运动员的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获得必需的生活常识和参加活动的基本能力,比如出国打球,要听懂并且会说外语。总之,对于运动员来说,要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学校对教学资源要进行优化组合,加快改革的步伐,优化教学过程,精选教学内容,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以及课时的安排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要适度降低文化课程的深度和难度,注重贴近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方面的教育,着眼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运动员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中专学校运动员的生涯充满青春的活力,是世界观和道德观形成的主要时期,他们思想活跃而单纯,世界观和道德观可塑性大,容易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创新能力。作为运动员,要培养他们文史哲方面的素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特别是自己所学体育专业的历史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历史概况和著名人物,伟大的运动员,能积极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总之,中等专业学校运动员文化课的问题是需要领导和教师认真研究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运动员和体育工作者。
责任编辑:武聪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 运动员 文化课 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182-01
我校专职运动员是我校各类比赛的主力军,这些运动员同时又是从事各种体育工作的有生力量。这些学生在学校期间接受的教育直接影响到体育事业的发展,我校的运动员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训练和比赛上,很难在文化知识方面学深学透。由此产生“比赛训练和学习的矛盾”,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这种特殊性,是体育教师不得不认真思考、严肃对待、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我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运动员来说,文化教育存在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例如,著名的运动员邓亚萍在取得世界冠军后,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时,指导老师让她一次写完26个英文字母。当时,在别人眼中看来最简单不过的事,邓亚萍却费尽心思后才把它们写出来。
(一)教学理念上重体育训练轻文化教育
学校的领导和一些体育教师认为,学校成立专业运动员队伍,就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体育从业人员。因此,在教学中,加强专业运动员的体育技能技术的训练,是培养优秀运动员所必须做的,训练课必然是重点课和中心课。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运动员的技能技术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产生了矛盾。有的教师认为运动员文化课的学习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只要有好的训练成绩和比赛成绩即可,或者在运动员的休息期和调整期象征性的上一点就可以了。教学理念上对文化课的轻视,影响了运动员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安排不符合运动员的特点
对于运动员的课程安排,学校采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文化课的学习存在时间上的冲突。运动员要提高运动成绩,就得强化训练。我校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运动员迫于比赛的需要,就要挤占一些文化课的学习时间,这样,训练成绩上去了,文化课的学习任务却没有完成。事实证明,若按普通教育的常规来安排运动员的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是行不通的。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和调整,结果造成了知识的不连贯和不系统,从而达不到教学目标,致使学生的知识支离破碎。
(三)由于教学条件所限,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环境难以形成
运动员肩负着在运动场上为国争光,为学校争光,为单位地区争光的重任,而学校肩负着培养运动员的重任。因此,运动训练的任务不但不能削减,还要科学合理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管理者和教练员要创造有利于运动员发展的良好的环境而努力,但与此同时,不能放弃运动员文化课的教育。对于学校运动队来说,学校的大部分经费用于训练和比赛,用在文化课上的经费较少,教学条件很难改善,教学环境与普通学校无法比,运动员学习文化课的环境难以形成。
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文化课教育的力度
文化课教育是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应该是一个有运动特长,而又能处理社会交往和社会工作的有综合实力的人。中国著名的网球运动员李娜,不仅球打得好,而且口才也非常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赛场上接受记者采访时,不论使用汉语还是英语,都能侃侃而谈,语出惊人,谈笑风生,幽默风趣。
(一)运动员的文化知识要本着“必需”和“够用”为度
运动员文化知识的教授,教育部门规定运动员每周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在16课时左右。但在实际上,许多情况下,连这可怜的16课时也不能达到,造成了学习和训练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跟不上进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运动员学习文化课的目的,应该是充实运动员的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获得必需的生活常识和参加活动的基本能力,比如出国打球,要听懂并且会说外语。总之,对于运动员来说,要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学校对教学资源要进行优化组合,加快改革的步伐,优化教学过程,精选教学内容,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以及课时的安排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要适度降低文化课程的深度和难度,注重贴近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方面的教育,着眼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运动员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中专学校运动员的生涯充满青春的活力,是世界观和道德观形成的主要时期,他们思想活跃而单纯,世界观和道德观可塑性大,容易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创新能力。作为运动员,要培养他们文史哲方面的素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特别是自己所学体育专业的历史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历史概况和著名人物,伟大的运动员,能积极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总之,中等专业学校运动员文化课的问题是需要领导和教师认真研究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运动员和体育工作者。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