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舞致力于“根”的扎实与稳定,内化于气的划圆运动方式具有独特的形态意识,而以人体构造来制定严格的训练体系的直线运动方式的西方芭蕾舞恰恰与其相对。这种反差也证明了分开授课的必要性,清晰的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培养目标人才。
  一、中、西方审美的差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地域气候的不同,不同国家的人们不仅肤色有差异,历史背景、信仰和文化也不同,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接受不同的信仰、文化教育与熏陶。正因这些差异,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审美和迥异的舞蹈风格。通过舞蹈让不同国度、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的在肢体的碰撞下交流、融合、借鉴,并保持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基因和话语风格,是当代舞蹈教学的目标。
  (一)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取向
  我国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舞蹈的独特的文化,舞蹈是历史的沉淀,又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土地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农民希望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时。朱载堉说“乐舞合节谓之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古人崇拜自然、崇拜天地,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张天时地利人和。正因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和热爱自然、热爱土地的性格,使人们较内敛含蓄,意识形态向下辗转延伸。就是这样内化扎根的力量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独特的审美“圆”,在“划圆”中运动,在“划圆”中表现,在“划圆”中辗转腾挪。
  (二)西方芭蕾舞的审美取向
  西方人主要崇拜上帝、信奉基督,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追求外向的、放射的、向上的,人们的思想和内心都比较开放。特别是西方芭蕾,是在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推出的,它从宫廷里流传出来,具有宫廷贵族典雅的气质。正因有了西方文艺复兴的改革背景和崇拜上帝、信奉基督的宗教意识,芭蕾的审美取向一开始,就是经过解剖人体构造,形成人体关节最大运动的幅度和构建较严格的训练体系。所以芭蕾的审美特征形成原因有两个,一是宗教对于西方的影响,使芭蕾的动作意识“向上”;二是解剖人体构造所带来的训练方式和芭蕾独特的艺术三要素“开、绷、直”。这正符合西方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取向的表达方式。
  二、中、西方舞种训练方式的差异
  (一)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方式
  1.动作意识向下。动作意识的“向下”恰恰是对土地的信仰,我国人民靠天地赐予食物,们更眷恋故土家乡。就是这样由下往上的凝聚力使人们有了“根”的概念。中国古典舞继承传统“根”的深入与稳健,立足于脚下,致力于“根”的扎实与稳定。“以腰为轴、以胯为本、以脚为根”是中国古典舞的发力方法和运动意识。这与传统文化相契合,与人们的思想理念相统一(天时地利人和)。
  2.“圆”的轨迹。“平圆、立圆、8字圆”是中国古典舞的动势连接。动势有顺势与逆势之分,但是无论怎样变化都离不开古典舞“圆”的规律和轨迹。这个“圆”不仅仅是运动中动势的圆,更是身体“划圆”的运动方式,脚下“划圆”的步伐连接。从而看出古典舞的美绝不是在造型上,而是流动中浮动的瞬间,是空间中闪展腾挪的视觉冲击,是“时、空、力”的统一体。
  3.力量内化——“气”。“古典”的内涵必定具有传承传统的意义,继承传统文化是不流失舞种本身特有的文化底蕴和舞者本身的内在涵养。它的运动方式与运气方式相统一,动作的开始是从人体的丹田开始的,由气带动肢体,由“内”带“外”。当练习一套速度极快并叠加几个动作时,舞者的气息是随着动作的急缓来运用并控制自己呼吸来完成一套动作的。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一气呵成”。这种内在的“气”的控制成就了古典舞的审美意识,运动的轨迹。气与脚下力的合一更体现了中国人内心与思想理念的合一。
  (二)西方芭蕾舞的训练方式
  1.动作意识向上。舞蹈的起初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芭蕾的动作意识“向上”,一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基督的信仰与对另一个世界的美好期待。人们带着愿望信仰宗教,给生活带来希望;二是芭蕾是在贵族宫廷里流传发展的,每一个动作与意识都流露了贵族的高贵与典雅。通过“向上”的动作意识的表达,可以解读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精神生活状态,即对宫廷藩篱与禁锢的一种反叛与挣脱。
  2.“直”的轨迹。芭蕾舞教育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具有严格教学过程的训练体系,通过“开、绷、直”的训练,从而达到肌肉能力的平衡,获得身体的直立感和稳定性。“直”线条是芭蕾审美的体现,也是西方文化背景下性格的表达,更是舞种的风格所在。
  3.力量外化——“形”。如果说中国古典舞的力量内化于“气”,那么芭蕾的力量则外化于“形”。这个“形”是通过严格训练塑造出来的肌肉线条。靠着肌肉的力量支撑完成动作的,当然跳舞都需要肌肉的支撑,但是芭蕾却是以肌肉的线条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的。
  三、在课堂教学中分离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必要性
  (一)训练中透露出审美的不同
  许多中等艺术学校的舞蹈专业把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合为一堂课的形式授课,这样的授课方式必定会让学生混淆二者的审美取向与风格。因课堂时间有限,二者之间必定会侧重于一个舞种,无论忽略哪一个舞种对于学生的训练来说都是徒劳的。舞蹈应该是思想清楚为先,肢体行动为后,不应蛮练。给予学生舞种的最高艺术追求理念,是学生在训练中追求自己艺术理想的目标。例如:芭蕾舞女班的最终目标是在足尖鞋上完成动作与技术技巧。而中国古典舞是要在时、空、力的三维空间中达到身体的悠然游动。训练目标的不同造就了训练方法的不同。例如:芭蕾的Attitude(阿提丢)的膝盖是开的,这是芭蕾“开绷直”的要求,以直线条为构图,也是芭蕾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要求;而古典舞是以“腰”为轴的躯干运动,“腰”上出现“拧、倾、圆、曲”的体态美构成了古典舞的三圆轨迹即平圆、立圓、八字圆。膝盖关上“大射燕”才有上身到下肢的弧线,也是古典舞审美特征与风格特点。膝盖的开与关透露本舞种的文化底蕴、思想意识及艺术追求的理念。
  (二)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要统一
  学校的课程设置应与培养目标一致。以舞蹈为例,采用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合在一起授课的形式,如果把芭蕾作为基础打底课,最终毕业方向为中国舞表演,那么应该分别授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芭蕾舞的精髓,达到训练扎实,根基稳定的效果,为中高班的古典舞的民族技巧做好准备。给教师充分的时间去研究低班教学的难点与细节。教师知道二者的区别,能把握审美特征。如果是双项培养目标,毕业方向既是芭蕾舞专业也是中国舞表演,双项培养对比第一种更难,因为学生要掌握两种不同风格、不同审美的舞种。所以,在一堂课里两者混练,容易导致学生不清晰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混淆动作的概念和舞种的风格特点。此外,也有运用下肢芭蕾训练、上身古典舞训练的方式结合授课的,看似是一种创新,但是这样的创新没有任何文化依据、审美特征,和最终的艺术追求也是相背离的。
  四、结语
  本文通过剖析中西方的宗教崇拜、信仰理念和文化差异,发现并找出了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审美区别。从而得出明确的结论,在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的训练中,规格、风格和用力重点都不同,这都说明了二者之间的艺术风格与艺术审美都是有差异的。对于中等艺术学校的学生来讲,分开授课更能把握审美取向、掌握运动方式,理解舞种的审美特征与风格特点。分别授课,培养目标更为明确,所以课程设置的清晰度与培养目标是成正比的,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更好更高效地完成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的最后呈现就是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的检验标准。
  (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
其他文献
本文从女性性别叙事、革命话语与民间话语缠绕等两个方面对严歌苓小说《第九个寡妇》与《小姨多鹤》进行解读。笔者认为这两部作品还原了女性的性别场景,完成了对大历史中女性生存的体察,并且通过民间话语与革命话语的关系探索革命话语对于民间生活的伤害。  一、女性性别叙事  《第九个寡妇》和《小姨多鹤》两部小说皆是以“买卖女性”为故事开端,“夫”权、“父”权是多鹤和葡萄无法逾越的鸿沟。然后当这个曾经“夫”权、“
期刊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是钱钟书先生对其夫人——一代才女杨绛先生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赞叹杨先生精彩一生的同时,我不禁想起自己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我的母亲虽然比不上杨先生的满腹经纶,但是其无私母爱以及善良仁慈如春风润物般温暖人心,如涓涓细流般温润、贤达、敦厚,令人难忘。您是父亲心中最贤的妻,也是我们心中最慈的母!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也常以此来自律,迫使自己多读书来提升修养和内在气质。
期刊
虹影,作为一个享誉世界文坛的作家,其创作受到国内外一致赞誉。她的作品执着于苦难,冷酷却又不失温情,私生子的身份、执拗的成长历程和“寻父”式的情感体验都赋予了虹影作品不一样的文学魅力。本文旨在跳出一般意义上对虹影的批评论述,以焦虑为着眼点,探讨虹影在文本创作时产生的特殊焦虑感。  焦虑是一个人情绪化的体验。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焦虑,它涉及方方面面,主要表现在情绪的狂躁以及对娱乐的极度诉求
期刊
人性是欧·亨利的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而善恶总是并存的,没有绝对的善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当人性中的善良的一面处于主导地位时,人们会将慷慨、好客、助人为乐与自我牺牲等美德发扬光大;而当人性中邪恶的一面占据上风时,人们往往会表现出贪婪、虚荣、傲慢、懒惰、怯懦与浮躁等人性弱点。人性的动机一直非常神秘,是值得探究的,当受到诱惑时,好人会做邪恶的事情;而当坏人被高尚的人格或感人
期刊
19世纪美国文学中的黑人形象大多是逆来顺受,鲜有自我意识的。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哈莱姆文艺复兴的兴起,文学作品的黑人形象开始寻求人格的独立和自由,开始有了反抗意识。《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汤姆和《土生子》中的比格则是这两种截然不同黑人形象的代表。  一、汤姆叔叔和比格不同的性格特征  (一)汤姆接受命运安排,而比格奋起反抗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主人公汤姆是一个甘于接受命运安排,甚至有些愚忠
期刊
在加拿大法语文学中,加拿大女作家加布里埃尔·鲁瓦的小说《锡制长笛》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它是一部都市小说,标志着人们对田園神话的叛离,小说中三代女主人公都深深陷入父权社会中,难以逃离,她们的人生经历是二战前蒙特利尔女性生活的真实写照。  人们常常由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绿山墙的安妮》联想到一片美好的岛屿景色。然而,读她之后的小说,人们就很少发现这一点了,作者的观点并不是积极的,有时,岛屿可能是一个陷
期刊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月了,他走得很慈祥、很安逸,没有痛苦。虽然我们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这一天来的如此突然,还是让我无法接受。父亲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遗憾,最突出的就是我们一直没有给父亲操办过一个生日,开始是父亲反对,终于今年我们说服父亲同意,明年五一节全家人一起给他过八十大寿。然而这些只能成为家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1937年,父亲出生在嵩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这是个普通又不普通的小山村,说
期刊
《起风了》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封刀之作。这是一部借助飞机、梦想等意象反思战争的动漫作品。由于宫崎骏家族经营一个小型飞机场,所以在二战中后期和二战结束后一段动荡岁月中,陪伴宫崎骏长大的是一架架飞机,并为他提供了较为优越的生活,这一切构成了宫崎骏最美好的童年。《起风了》这部动画片正是宫崎骏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怀恋,是对同他一起成长的飞机的一种深深的怀念。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风,代表着每个人不
期刊
海港城市夜景照明深深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尤其是那独具魅力的海港夜景,总是牵引着游客们的心,它是城市形象的名片,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标志。近年来,随着海港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港城市居民夜生活水平的提高,海港城市夜景照明逐渐成为丰富和美化人们夜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正因如此,人们对海港城市夜景照明建设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然而,在海港城市夜景照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鉴于此,本文结合海
期刊
随着社会人文学科研究的不断进步,在历史研究等领域,开始力求还原历史背景,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进行解析研究。有鉴于此,有必要翻译、解读大量的原始史料,为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有确切的理论规范我们的翻译实践,以使原始史料文本的解读更加可靠。英国翻译理论家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翻译工作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理论指导,将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应用在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