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三级河长共护绿水长流

来源 :宁波通讯·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i900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产之基,生态之要,生命之源,治水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为做好“水”文章,江北区针对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难点问题,在河长三级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创新。从建立河长评议制度,赋予“小河长”评议否决权,到细化河长责任清单,确立三级河长联动,江北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水环境治理新路子。
  评议制度保证基层河长“话语权”
  江北区东南毗邻甬江、姚江,境内有慈江、江北大河、东大河、中横河、郭塘河、庄桥大河等200余条大小河流。多年来,沿河违法搭建、畜禽养殖、污水直排等问题给水环境治理带来不小的压力。2014年,根据市委、市政府“五水共治”部署,江北区开始实施河道“河长制”管理,由区、镇(街道)、村等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道的污染治理。
  在江北,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道全部树立了规格相对统一的公示牌,每张公示牌上明确河长姓名、职务、河道长度、起止点、治理目标和投诉电话等内容,以方便群众监督投诉。江北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坦言,“河长制”实施以后,江北的治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显著的问题,就是河长履职与现有权力不匹配。”
  河道治理不仅要“治水”,更要“治源”。河水的污染源头大多在岸上,所以“治源”就要从岸上着手。但是,沿河两岸涉及的不仅仅是企业和居民污水直排问题,还有违法搭建、畜禽养殖、管网建设等问题,这对基层的村级河长来说,有点“力不从心”。“说白了,就是村级河长的权力太小,无法协调环保、城管、农水、工商等多个部门。”该负责人说。
  针对这个问题,江北在全区推行“小河长大权力”,建立河长评议制度,即基层河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区各职能部门、镇(街道)的治水工作开展群众评议,保证河长的“话语权”。这个制度赋予了“小河长”评议否决权,加大了河长在治水工作中的权力,充分调动了基层河长的工作积极性。
  河长积极性高了,“五水共治”推进速度也就有了保障。在2014年,江北区50条黑臭河和垃圾河全部“摘帽”。在2015年,江北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全覆盖,完成破烂王整治448家,基本实现全面取缔。
  三级联动帮基层河长找到“组织”
  河长评议制度让基层河长有了“话语权”,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些难啃的“硬骨头”还是让他们“束手无策”。针对此,去年,江北区在河长评议制度的基础上又先后出台了《江北区河长履职考评办法(试行)》《2016年度江北区提升农村环境管理工作奖励办法》《江北区区级河长责任清单交办制度》等文件,对各级河长的职责作了进一步细化,并特别突出了区级河长的主要工作。
  江北区共有大小河道240条,其中区级骨干河道由18位区级领导担任河长,其支流按区域划分由各镇(街道)党政班子领导、村干部等负责人担任河长。区级河长不仅要负责自己区级河道的治理,同时也是其流域支流河道治理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推动者。他除了牵头研究河道综合治理措施、协调推进河道治理工作,还要经常开展河道巡查,并根据所掌握的责任河道流域治理情况,定期召开工作例会。
  在例会上,镇(街道)、村级支流河长可以将治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汇总上报,请区级河长进行协调解决。“这样,基层河长就像找到了‘组织’,可以借区级河长来推动治水工作。同时,区级河长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基层的治水工作。”江北区农水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样就形成了大河长带小河长,小河长依托大河长的三级联动。”
  对于协助河长开展治水工作的区级职能部门,江北区也对其职责进行了明确。它们不仅要牵头开展责任河道的沿河问题排查、制定问题清单和治理方案,还要及时组织召开流域河道治理工作推进会,协调解决河道治理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分解落实河长责任清单交办工作。同时,要及时汇总流域河道治理情况,协助河长开展河道巡查。
  河道流经的镇(街道)以及工业园区等作为属地单位,是河道流域治理的第一责任单位,除了要协助区级河长,开展对沿河的违法建筑、企业污染、低小散行业、排放口等排查,也要联合联系单位编制问题清单和制定治理方案,具体实施辖区内河道的治理。而且,它们还要定期巡查河道,及时与联系单位交流治理情况,监督支流河长履职、排名和考核,落实河道长效管护机制。
  如何让河长治水落到实处,一直以来江北都在探索。可以说,三级联动制度是对原有制度的深化,它不仅进一步细化了三级河长的职责,还明确了区级职能部门和属地镇(街道)、工业区的职责,让河长治水有了抓手。
  在庄桥街道老镇区,有一条后孔小河,它虽然仅有600余米长,却直通庄桥河。由于这条小河周围是居民集聚区,居民污水经常直排入河,导致小河水质严重恶化。这条小河的河长是孔家村村主任,在经过排摸后,他将河道的情况汇报给了街道级河长、庄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吴海冰。之后,吴海冰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截污源、拆违章、提水质”三步走方案,并与区级河长进行了对接。在三级河长的共同努力下,后孔小河的面貌焕然一新,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考评监督倒逼河长扛起治水“担当”
  治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要求相关责任人和职能部门在思想上加以重视。那么,如何才能让河长真正认识到自己肩头的责任和担当,实现“要我治”到“我要治”的思想转变呢?为此,江北区从考评监督机制入手,对各级河长,尤其是镇(街道)、村级河长的履职考评办法进行了具体细化,对监督手段进行了探索创新。
  江北对镇(街道)级河长的考评包括“河长巡查、信息公开、河道治理、河道日常管护落实、水质评价”,考核得分及河道治理排名,均定期在区级媒体上公布。对履职不力、问题排摸不清、工作进度不快、问题解决不彻底的予以通报或曝光,下发限期整改督促单;对整改不力的,上报区纪委和区委组织部;对连续排名后五位两次以上的,由区治水办约谈,三次以上的由区主要领导约谈。
  对于村级河长的考评,江北将其纳入农村环境管理工作考评体系,考评结果与村庄日常管理经费、各类评先评优、建设项目安排相挂钩。各镇(街道)也将河长履职情况纳入村干部執政能力考核的体系中。同时,河长履职情况也是人大代表和党代表资格审查的重要一环。
  有压力才有动力。在第一次考评结果公布后不久,排名靠后的几位河长就主动来到了治水办。“他们来,不是兴师问罪的,他们是来找问题、找对策的。”治水办工作人员说,履职考评办法出台以后,层层考评让河长的治水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
  洪塘街道西江村的刁冯河、朱家河,去年8月初被江北区联合检查组评定为“垃圾河道”,并下发了整治通知。得知这个消息后,这两条河的河长刁国东主动和西江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商量,决定开展垃圾河“宣战”行动。行动开始后,刁国东每天早晨5点不到,就带领村干部、村民一起清理垃圾、打捞树枝。除了处理村务,他一有空就直奔河道整治现场。最后,经过全村的共同努力,两条河的河岸垃圾没有了,水面上的枯枝落叶清理干净了,水的流动也更为顺畅了。
  除了考评,江北还强化了河道的日常巡查,制订了治水动态监督机制,要求河长开展每日巡查,并将发现的问题、处置情况书面报至区治水办。为了能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江北区还专门建了一个微信河长群。在这个群里,不仅有各级河长,还有区四套班子领导、纪委和组织部领导。巡查人员在发现河道问题后,会第一时间将问题发送到群里,督促河长及时处理。根据台账显示,去年,江北在河道巡查中,共发现问题近8000个,经回头看,问题基本解决率达到了99.7%。
  据了解,自三级河长制实施以来,江北的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目前全区市控断面已全部达到Ⅳ类以上。未来,江北将在制度方面进一步深化,继续加强对河长治水的监督,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治水工作中来。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