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国传统收藏器物中,紫砂壶成为了茶具中最为壮观的器物。起初,紫砂壶诞生自僧侣、文人手中,在他们手中绚烂开花。这使得既是寻常百姓之物,又是明代文人风雅之物的紫砂壶身上少了些威正凌然的规矩,多了些充满活泼情趣的气质。也正是如此,紫砂壶自始至终保持着傲然于世的文人特质,在喧闹与花俏的艺术中独具风骨。一把温润如玉的紫砂壶已经不仅仅是手中把玩之物,更在文人之间传递着精神上的价值。
关键词 灵竹壶;造型;审美特征;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紫砂的影响可谓是漫长而深远了,尤其是清代嘉庆至光绪年间出现了陈曼生、瞿子冶、梅调鼎等制壶大师,这些名家在艺术修养、诗词、书画等方面颇有建树,见解独到,他们身上彰显的翰墨情怀,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文人的思维特征。在紫砂壶的世界里,我們欣赏到了雕塑、篆刻、绘画、书法等多种传统艺术的美,此种笔墨情怀处处显示出了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现以紫砂“灵竹壶”(见图1)为例,谈谈壶器的造型特征,以及文人对紫砂“灵竹壶”精神世界的影响。
1 紫砂“灵竹壶”的造型
紫砂“灵竹壶”壶体扁腹,壶身矮、壶口大,宜泡绿茶;一弯竹节壶嘴流出的水条索长且涎水;端拿竹节形状的壶把,平衡点恰到好处,既轻巧,又倍感舒适。紫砂“灵竹壶”整体协调、对称,且节奏感强烈。盖边线略强于口线,正合国人天盖地之理念,壶盖倒置也无倾斜之虑,也是一趣。紫砂“灵竹壶”的泥料佳、工艺精、造型美、制作难度大,宜用宜赏,内涵深,回味长,实乃上乘中之经典之作。
2 紫砂“灵竹壶”的精神世界
紫砂“灵竹壶”作为中国的传统工艺品,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之。加上此壶以中国文人尤为喜爱的竹子作为创作的题材,造型艺术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对竹子都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这种情结源自中国历代文人的审美观和精神世界。文人的恋竹情结属于精神层面,此外,文人骚客还赋以竹子高尚的人格,以抒发情感,通常通过吟诗作赋的方式来完成。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就写了这样一首诗:“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竹的爱怜之心。宋代的苏轼、陆游,明代的徐渭,清代的郑板桥、王慕兰、戴熙等文人也写过咏竹、颂竹、叹竹的诗篇。竹子成为了中国历代文人的精神寄托之物,他们为竹子所做的诗文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古代的文人们之所以爱竹,是因为他们认为竹子具备了许多优秀的品质,譬如郑板桥写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首诗赞美了竹子坚定不移的立场。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也是赞美竹子的名篇,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小 结
透过紫砂“灵竹壶”,进一步探索壶器的精神世界,不难发现,此壶道出了儒、释、道三家的精神内核。紫砂“灵竹壶”是创作者人格精神的载体,也就是所谓的“载道”。文人们总是寄情于物,向内是寄托,向外则是沉醉,文人们沉醉于山水风物之间,目的是颐养身心,营构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释子也罢,无不沉醉自然,他们在书画里、诗词中、怪石旁、假山上、花木下、禽鱼边,陶陶然乐悠悠。此种亲近便诞生了“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凝固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诞生了《兰亭序》,也成就了《瘗鹤铭》,流传了“梅妻鹤子”。紫砂“灵竹壶”的趣味也正是笔者的翰墨情怀、艺以载道和沉醉自然。
参 考 文 献
[1]范中明,范鹏.简谈紫砂壶器型的审美[J].江苏陶瓷,2010(06):58,60.
[2]顾建明.紫砂壶——雅文化传播的奇葩[J].江苏陶瓷,2011(05):23-24.
关键词 灵竹壶;造型;审美特征;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紫砂的影响可谓是漫长而深远了,尤其是清代嘉庆至光绪年间出现了陈曼生、瞿子冶、梅调鼎等制壶大师,这些名家在艺术修养、诗词、书画等方面颇有建树,见解独到,他们身上彰显的翰墨情怀,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文人的思维特征。在紫砂壶的世界里,我們欣赏到了雕塑、篆刻、绘画、书法等多种传统艺术的美,此种笔墨情怀处处显示出了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现以紫砂“灵竹壶”(见图1)为例,谈谈壶器的造型特征,以及文人对紫砂“灵竹壶”精神世界的影响。
1 紫砂“灵竹壶”的造型
紫砂“灵竹壶”壶体扁腹,壶身矮、壶口大,宜泡绿茶;一弯竹节壶嘴流出的水条索长且涎水;端拿竹节形状的壶把,平衡点恰到好处,既轻巧,又倍感舒适。紫砂“灵竹壶”整体协调、对称,且节奏感强烈。盖边线略强于口线,正合国人天盖地之理念,壶盖倒置也无倾斜之虑,也是一趣。紫砂“灵竹壶”的泥料佳、工艺精、造型美、制作难度大,宜用宜赏,内涵深,回味长,实乃上乘中之经典之作。
2 紫砂“灵竹壶”的精神世界
紫砂“灵竹壶”作为中国的传统工艺品,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之。加上此壶以中国文人尤为喜爱的竹子作为创作的题材,造型艺术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对竹子都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这种情结源自中国历代文人的审美观和精神世界。文人的恋竹情结属于精神层面,此外,文人骚客还赋以竹子高尚的人格,以抒发情感,通常通过吟诗作赋的方式来完成。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就写了这样一首诗:“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竹的爱怜之心。宋代的苏轼、陆游,明代的徐渭,清代的郑板桥、王慕兰、戴熙等文人也写过咏竹、颂竹、叹竹的诗篇。竹子成为了中国历代文人的精神寄托之物,他们为竹子所做的诗文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古代的文人们之所以爱竹,是因为他们认为竹子具备了许多优秀的品质,譬如郑板桥写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首诗赞美了竹子坚定不移的立场。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也是赞美竹子的名篇,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小 结
透过紫砂“灵竹壶”,进一步探索壶器的精神世界,不难发现,此壶道出了儒、释、道三家的精神内核。紫砂“灵竹壶”是创作者人格精神的载体,也就是所谓的“载道”。文人们总是寄情于物,向内是寄托,向外则是沉醉,文人们沉醉于山水风物之间,目的是颐养身心,营构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释子也罢,无不沉醉自然,他们在书画里、诗词中、怪石旁、假山上、花木下、禽鱼边,陶陶然乐悠悠。此种亲近便诞生了“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凝固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诞生了《兰亭序》,也成就了《瘗鹤铭》,流传了“梅妻鹤子”。紫砂“灵竹壶”的趣味也正是笔者的翰墨情怀、艺以载道和沉醉自然。
参 考 文 献
[1]范中明,范鹏.简谈紫砂壶器型的审美[J].江苏陶瓷,2010(06):58,60.
[2]顾建明.紫砂壶——雅文化传播的奇葩[J].江苏陶瓷,2011(0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