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故事来源于长白山虎背岭东北虎保护区的一位工作人员。
一天,大雪初晴,他在例行巡查时,发现一只幼虎中了偷猎者的陷阱,后腿折断,又被钢夹死死地夹住。他小心为幼虎松了绑,抱回自己的小木屋。
经过精心的护理,幼虎恢复得很快。他给它取名“阿弟”。
三个月过去,“阿弟”长成了像模像样的“英俊少年”,该是放虎归山的时候了。第一天放出去,“阿弟”围着住处转了三圈就回来,不肯再走;第二天带它进了山,可傍晚时它又像逃学的孩子似的怯怯地溜回来;第三天,“阿弟”像是懂得再不能耍赖了。它主动依偎在“阿哥”怀里,擦擦蹭蹭,着实亲热了一阵,然后两眼深情地望着“阿哥”。之后一步一步走出去,走到门外又回过头来望了一眼,才向虎背岭深处狂奔而去。
他俩的再次相见,是在一个极不寻常的境地。一天“阿哥”发现一只老狼在跟踪他。三天后的夜晚,十三只狼包围了他的小屋,指挥群狼的正是那只跟踪过他的老狼。他知道交上厄运了,因为他的枪筒里只有十发子弹。
终于老狼指挥进攻了。“阿哥”一连串打出了九发子弹,眼看情势危急。突然老狼忽闪了一下,带着残兵败将飞奔而去。天亮了,“阿哥”走出小木屋,见到了站在通往大森林的咽喉道上的“阿弟”。在“阿弟”脚下躺着老狼的尸体。
三年后,“阿哥”调离了山里的岗位。一天,他忽被告知:猎人在小木屋旁设陷阱捕获的一只老虎已绝食7天。他顿时想到了“阿弟”。到场一看,果然是已经十分虚弱的“阿弟”,躺在铁栏里。他呼唤它。“阿弟”张开眼与他的目光相遇,刹那间好像勾起美好的记忆,有些兴奋。但马上换了表情,两眼露出仇恨的凶光,再也不看他了。“阿哥”亲手端来食物和饮水,它也拒不接受。“阿哥”知道它想重返森林。果然一打开铁门,“阿弟”精神抖擞,还面向大山迸发出一声长啸,然后静静走向深山。出门时还回眸看了一下“阿哥”,目光是那么冷淡、疏远。“阿哥”心里明白,打从它与他首次相别返回森林后,它一直保持着暗中探视小木屋的习惯。他离开后仍然如此。
动物的感情有时是很执著的。然而正是在那唤起温馨之情的地方,它落入了人的陷阱,从此它同人的缘分也就断了。据说后来虎背岭连续发生过虎伤人的事件。这到底是谁的过错呢?
牵手阅读
这是谁的过错?谁的悲哀?动物不懂“误解”,天生是以直感评判事端。人有高级智慧,有思想,有情感,怎么能利用“阿弟”对小木屋的感情来设陷阱呢?这是一种多么愚蠢而残酷的行径!都说人有人品,可是在动物们面前人品何在?我们要呼吁,作为大自然精英的人类的做人之道,是不是也应包括在与动物的相处之中呢!
这个故事用三部分内容,向读者描述了人虎情。情节扣人心弦,细节更是令人动容:那充满柔情的“依偎、擦擦蹭蹭而不愿离去的身影”,那“两眼深情地凝望”与后来那“面向大山迸发出的一声长啸,然后静静地离开”以及“回眸中目光的冷淡、疏远”,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焦和心碎的场景对比。相濡以沫几年的情感,毁于个别人自私与贪婪的一念之间,这怎么能不让“阿哥”伤心、纠结呢?
阅读这篇文章,我建议同学们有感情地好好多读几遍,有条件的最好配上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来朗读,边读边回味上下文是如何连贯与过渡的,并试着深入“阿弟”的内心,体会它每个阶段的内心活动的内容以及变化,特别是文末它眼中的冷淡与疏远,那里包含着什么?结合它后来连续伤人事件,体会它内心的愤怒。
一天,大雪初晴,他在例行巡查时,发现一只幼虎中了偷猎者的陷阱,后腿折断,又被钢夹死死地夹住。他小心为幼虎松了绑,抱回自己的小木屋。
经过精心的护理,幼虎恢复得很快。他给它取名“阿弟”。
三个月过去,“阿弟”长成了像模像样的“英俊少年”,该是放虎归山的时候了。第一天放出去,“阿弟”围着住处转了三圈就回来,不肯再走;第二天带它进了山,可傍晚时它又像逃学的孩子似的怯怯地溜回来;第三天,“阿弟”像是懂得再不能耍赖了。它主动依偎在“阿哥”怀里,擦擦蹭蹭,着实亲热了一阵,然后两眼深情地望着“阿哥”。之后一步一步走出去,走到门外又回过头来望了一眼,才向虎背岭深处狂奔而去。
他俩的再次相见,是在一个极不寻常的境地。一天“阿哥”发现一只老狼在跟踪他。三天后的夜晚,十三只狼包围了他的小屋,指挥群狼的正是那只跟踪过他的老狼。他知道交上厄运了,因为他的枪筒里只有十发子弹。
终于老狼指挥进攻了。“阿哥”一连串打出了九发子弹,眼看情势危急。突然老狼忽闪了一下,带着残兵败将飞奔而去。天亮了,“阿哥”走出小木屋,见到了站在通往大森林的咽喉道上的“阿弟”。在“阿弟”脚下躺着老狼的尸体。
三年后,“阿哥”调离了山里的岗位。一天,他忽被告知:猎人在小木屋旁设陷阱捕获的一只老虎已绝食7天。他顿时想到了“阿弟”。到场一看,果然是已经十分虚弱的“阿弟”,躺在铁栏里。他呼唤它。“阿弟”张开眼与他的目光相遇,刹那间好像勾起美好的记忆,有些兴奋。但马上换了表情,两眼露出仇恨的凶光,再也不看他了。“阿哥”亲手端来食物和饮水,它也拒不接受。“阿哥”知道它想重返森林。果然一打开铁门,“阿弟”精神抖擞,还面向大山迸发出一声长啸,然后静静走向深山。出门时还回眸看了一下“阿哥”,目光是那么冷淡、疏远。“阿哥”心里明白,打从它与他首次相别返回森林后,它一直保持着暗中探视小木屋的习惯。他离开后仍然如此。
动物的感情有时是很执著的。然而正是在那唤起温馨之情的地方,它落入了人的陷阱,从此它同人的缘分也就断了。据说后来虎背岭连续发生过虎伤人的事件。这到底是谁的过错呢?
牵手阅读
这是谁的过错?谁的悲哀?动物不懂“误解”,天生是以直感评判事端。人有高级智慧,有思想,有情感,怎么能利用“阿弟”对小木屋的感情来设陷阱呢?这是一种多么愚蠢而残酷的行径!都说人有人品,可是在动物们面前人品何在?我们要呼吁,作为大自然精英的人类的做人之道,是不是也应包括在与动物的相处之中呢!
这个故事用三部分内容,向读者描述了人虎情。情节扣人心弦,细节更是令人动容:那充满柔情的“依偎、擦擦蹭蹭而不愿离去的身影”,那“两眼深情地凝望”与后来那“面向大山迸发出的一声长啸,然后静静地离开”以及“回眸中目光的冷淡、疏远”,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焦和心碎的场景对比。相濡以沫几年的情感,毁于个别人自私与贪婪的一念之间,这怎么能不让“阿哥”伤心、纠结呢?
阅读这篇文章,我建议同学们有感情地好好多读几遍,有条件的最好配上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来朗读,边读边回味上下文是如何连贯与过渡的,并试着深入“阿弟”的内心,体会它每个阶段的内心活动的内容以及变化,特别是文末它眼中的冷淡与疏远,那里包含着什么?结合它后来连续伤人事件,体会它内心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