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本文就历史课堂的提问技巧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开发智力 引导探究 类比辨析
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不时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就能使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
一、学新联旧
在讲述近代“中国边疆新危机”的有关内容时,可联系上一节课的内容设计这样的提问:“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的边疆危机为什么称为新危机?”这样,能促使学生思考已学过的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了我国的香港岛、九龙司和东北、西北140多万平方公里大片领土的事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边疆危机是帝国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对中国的‘新侵略’和‘新掠夺’。”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19世纪70年代我国边疆会出现新危机?新危机发生在哪些地区?” 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系统地整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对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起了很大作用。
二、激发兴趣
在讲授《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一章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许多人都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信奉基督教的人则说人是上帝创造的。现代科学证明,人既不是由猴子变来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那么,人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课,期望能解答教师设下的疑问。这是因为学生头脑中已有了一个不科学的概念:人是由猴子变来的。当教师指出了这是一个错误时,自然激起他们要求得到正确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要求。
三、开发智力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学中,教师提问一次,就给学生提供一次思考机会。只有遇到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情绪才能始终高昂,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发展。在教师讲到“北京人用火”时提出一个问题:“当时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今天我們怎么会知道‘北京人’用火呢?”这个问题让学生活跃开来。正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教师出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猿人居住的洞穴里厚达6米的积灰烬,一张是留有火烧痕迹的石器和残骨。紧接着教师又连续问:“火从哪里来?火有什么用处?是普罗米修斯送来的吗?”层层设问,使学生深刻领悟了“火的使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教学重点。
四、引导探究
在讲述“北宋与辽、夏、金的关系”时,尽管教师一再向学生说明,北宋不是一个统一王朝,但不少学生仍然把北宋当作是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作答时屡犯错误,疑惑不解。因此,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教材中只提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而没有说统一全国?”这就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探求答案。通过阅读教材与思考,学生发现当时与北宋并列的还有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即契丹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和党项族建立的夏。所以,北宋不是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
五、类比辨析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认识的开端。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抓住同类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来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异同。
以中国古代史的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为例。不少学生所以常常将它们互相混淆,其根本原因就是抓不住本质特征。教师通过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把封建社会的这四个赋税制度加以比较,辨别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白:唐朝前期“租庸调制”是在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按人口来征税征役的;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是按土地财产多少征税,第一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但徭役依然存在;明朝的一条鞭法是把田赋、杂税、徭役合并起来,折成银两,摊在田亩上,按亩纳税,无地人家一般不再服役,但人头税依然要缴;清朝实行地丁银制度比一条鞭法更进了一步,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人田亩中与地税合并,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无地的人家不再缴纳田赋与人头税,负担比过去平均。这样,学生不仅不会张冠李戴,而且还能获得较为系统的古代赋税制度的知识。
六、深化理解
设问要注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无求异思维则不可能产生创造思维。例如,讲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目时,可插入三个小问题:(1)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这些形式,与我们今天的吸引外资有何不同?(2)我国已于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请回顾历史,香港问题是怎样逐步产生的?(3)美国所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这些问题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开阔了学生视野,加深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又有助于认识现实问题;学生思维迁移,富于创造性,教师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的传播之中,一举多得。
在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作为教育目标的大趋势下,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已作为专门的教学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因此,充分发掘课堂提问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理应成为中学历史教师的必备技能。
[关键词]开发智力 引导探究 类比辨析
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不时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就能使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
一、学新联旧
在讲述近代“中国边疆新危机”的有关内容时,可联系上一节课的内容设计这样的提问:“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的边疆危机为什么称为新危机?”这样,能促使学生思考已学过的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了我国的香港岛、九龙司和东北、西北140多万平方公里大片领土的事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边疆危机是帝国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对中国的‘新侵略’和‘新掠夺’。”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19世纪70年代我国边疆会出现新危机?新危机发生在哪些地区?” 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系统地整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对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起了很大作用。
二、激发兴趣
在讲授《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一章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许多人都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信奉基督教的人则说人是上帝创造的。现代科学证明,人既不是由猴子变来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那么,人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课,期望能解答教师设下的疑问。这是因为学生头脑中已有了一个不科学的概念:人是由猴子变来的。当教师指出了这是一个错误时,自然激起他们要求得到正确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要求。
三、开发智力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学中,教师提问一次,就给学生提供一次思考机会。只有遇到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情绪才能始终高昂,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发展。在教师讲到“北京人用火”时提出一个问题:“当时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今天我們怎么会知道‘北京人’用火呢?”这个问题让学生活跃开来。正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教师出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猿人居住的洞穴里厚达6米的积灰烬,一张是留有火烧痕迹的石器和残骨。紧接着教师又连续问:“火从哪里来?火有什么用处?是普罗米修斯送来的吗?”层层设问,使学生深刻领悟了“火的使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教学重点。
四、引导探究
在讲述“北宋与辽、夏、金的关系”时,尽管教师一再向学生说明,北宋不是一个统一王朝,但不少学生仍然把北宋当作是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作答时屡犯错误,疑惑不解。因此,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教材中只提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而没有说统一全国?”这就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探求答案。通过阅读教材与思考,学生发现当时与北宋并列的还有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即契丹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和党项族建立的夏。所以,北宋不是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
五、类比辨析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认识的开端。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抓住同类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来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异同。
以中国古代史的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为例。不少学生所以常常将它们互相混淆,其根本原因就是抓不住本质特征。教师通过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把封建社会的这四个赋税制度加以比较,辨别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白:唐朝前期“租庸调制”是在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按人口来征税征役的;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是按土地财产多少征税,第一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但徭役依然存在;明朝的一条鞭法是把田赋、杂税、徭役合并起来,折成银两,摊在田亩上,按亩纳税,无地人家一般不再服役,但人头税依然要缴;清朝实行地丁银制度比一条鞭法更进了一步,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人田亩中与地税合并,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无地的人家不再缴纳田赋与人头税,负担比过去平均。这样,学生不仅不会张冠李戴,而且还能获得较为系统的古代赋税制度的知识。
六、深化理解
设问要注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无求异思维则不可能产生创造思维。例如,讲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目时,可插入三个小问题:(1)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这些形式,与我们今天的吸引外资有何不同?(2)我国已于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请回顾历史,香港问题是怎样逐步产生的?(3)美国所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这些问题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开阔了学生视野,加深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又有助于认识现实问题;学生思维迁移,富于创造性,教师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的传播之中,一举多得。
在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作为教育目标的大趋势下,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已作为专门的教学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因此,充分发掘课堂提问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理应成为中学历史教师的必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