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以来,河北省沧州市科协在用足用活政策,探索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上出实招、用真劲,扎扎实实推进设立市、县两级科普惠农奖励政策的工作。到2012年底,全市已有半数以上的县(市、区)实现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励政策国家、省、市、县的“四级配套”。
突破难点,着力在市级层面完善“顶层设计”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一项科技惠农强农富农奖励政策,也是各级科协职能由虚转实、直接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该计划自2006年实施以来,在扶持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如何进一步用足用活政策,让这一政策在市、县两级落地生根,把上级的政策优惠变成科协的资源优势,沧州市科协一班人超前谋划,于2012年初就确定了以完善市级“顶层设计”、争取设立市级奖励为突破口,逐步实现“四级配套”的工作思路。
在具体工作中,沧州市科协一是主动向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科普惠农工作,彰显科协在推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争取领导支持;二是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明确实现同级财政配套既是上级的要求,同时也是为实现县级配套奠定基础,取得部门理解。一方面向各级各部门广泛宣传设立市级科普惠农奖项对于扩大科普惠农工作影响,推动“三农”发展,增强基层科协凝聚力、生命力的重要意义,以情动人。另一方面是广泛宣传全市各级科协上下一心跑项目,先后有51个单位和个人受到表彰,从国家和省争取了742万元奖励资金的实绩,用实事说话,为落实市级配套增加说服力。经过不懈努力,2012年5月份,市财政决定每年划拨50万元用于市级科普惠农奖励,并与市科协联合印发了《沧州市“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形成了市级配套奖励的整体框架。
加强协调,最大限度地推动县级配套
市级配套工作完成以后,沧州市科协又乘势而上,努力推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励机制继续向下延伸——实现县级配套。
动员引导县科协主席破除认识上的误区,解放思想,树立信心。争取科普惠农配套资金,不同于要工作经费,其指向是农村、农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建设,是农村科普组织发展壮大和农村科普工作广泛开展,上有政策,下有需求,县级科协不为私利,理直气壮。
把握时机,重点突破。万事开头难。为了推动全局,我们选取运河区作为突破口。运河区近年来财力状况较好,区委、区政府也高度重视科协在全局发展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区科协主席刚从财政局副局长岗位上提拔起来,年富力强,社会关系广,工作积极性高。我们利用这些优势积极争取,取得较好效果。10月份,运河区委、区政府率先安排出20万元科普惠农奖励资金,为其他县(市、区)作出了示范。
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为加大工作力度,市科协起草制定了包括实现科普惠农四级配套全覆盖在内的《沧州市科协关于加强基层科普工作的意见》,并由市委、市政府“两办”转发,市科协同时还加强与县市党政一把手的联系沟通,赢得了县市区领导层的最大支持。
强力调度,以督导促落实。一年来,沧州市科协多次深入县(市、区),通过实地调研、倒排工期、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方式指导工作,讲优势,增信心,提要求、多鼓励,使该项工作形成了持续推进的有力态势。
夯实基础,推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不断深入
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所争取的资金扶持,只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更多的还是要靠科协组织基础性的服务和引导,靠广大农民群众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沧州市科协主要做法:
坚持持续推动基层科普组织建设。一方面依托乡、村班子,努力健全完善乡镇科普协会和村科普小组的组织活力、工作机制;另一方面依托优秀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带头人,根据产业特点和优势,县县都建立起了以推广农业技术和配送销售农技产品为载体的“科普服务总站”,总站下面建分站,少的几十个,多的几百个,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科普惠农服务网络,形成了农民种地在技术管理和服务上“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人管”的可喜局面。
坚持组织经常性、系列化的科普活动。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百万农民大培训、百名技术人员下基层、科技致富擂台赛、四季科普进农家等较有成效的活动。2012年,结合“好人之城”科普志愿者行动,沧州市科协组织科普惠农获奖单位和个人,在广大农村实施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基层科普组织也在活动中增强了活力、增加了凝聚力,提高了他们自身发展和带动群众发展的能力。
坚持对先进典型的培养、宣传和表彰。加强与报纸、电台、电视台的联系,对农村科普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在市科协网站、《沧州科普》开辟了科普惠农典型事迹专栏。还进一步加强与市文明办的协调联系,把科协所属的科普志愿服务与全市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其中表现好的典型,推荐参评“沧州好人”。今年以来,经市科协推荐,有20余名优秀科普志愿者得到市文明办的表彰,刘春台等十几名基层科普工作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事迹多次被市级以上媒体宣传,对宣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提高基层科普组织影响力都起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沧州市科协 卢竞芳 信振太 杨国明 编辑:崔薇 责任编辑:武丹)
(来源:河北省科协供稿)
突破难点,着力在市级层面完善“顶层设计”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一项科技惠农强农富农奖励政策,也是各级科协职能由虚转实、直接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该计划自2006年实施以来,在扶持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如何进一步用足用活政策,让这一政策在市、县两级落地生根,把上级的政策优惠变成科协的资源优势,沧州市科协一班人超前谋划,于2012年初就确定了以完善市级“顶层设计”、争取设立市级奖励为突破口,逐步实现“四级配套”的工作思路。
在具体工作中,沧州市科协一是主动向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科普惠农工作,彰显科协在推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争取领导支持;二是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明确实现同级财政配套既是上级的要求,同时也是为实现县级配套奠定基础,取得部门理解。一方面向各级各部门广泛宣传设立市级科普惠农奖项对于扩大科普惠农工作影响,推动“三农”发展,增强基层科协凝聚力、生命力的重要意义,以情动人。另一方面是广泛宣传全市各级科协上下一心跑项目,先后有51个单位和个人受到表彰,从国家和省争取了742万元奖励资金的实绩,用实事说话,为落实市级配套增加说服力。经过不懈努力,2012年5月份,市财政决定每年划拨50万元用于市级科普惠农奖励,并与市科协联合印发了《沧州市“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形成了市级配套奖励的整体框架。
加强协调,最大限度地推动县级配套
市级配套工作完成以后,沧州市科协又乘势而上,努力推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励机制继续向下延伸——实现县级配套。
动员引导县科协主席破除认识上的误区,解放思想,树立信心。争取科普惠农配套资金,不同于要工作经费,其指向是农村、农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建设,是农村科普组织发展壮大和农村科普工作广泛开展,上有政策,下有需求,县级科协不为私利,理直气壮。
把握时机,重点突破。万事开头难。为了推动全局,我们选取运河区作为突破口。运河区近年来财力状况较好,区委、区政府也高度重视科协在全局发展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区科协主席刚从财政局副局长岗位上提拔起来,年富力强,社会关系广,工作积极性高。我们利用这些优势积极争取,取得较好效果。10月份,运河区委、区政府率先安排出20万元科普惠农奖励资金,为其他县(市、区)作出了示范。
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为加大工作力度,市科协起草制定了包括实现科普惠农四级配套全覆盖在内的《沧州市科协关于加强基层科普工作的意见》,并由市委、市政府“两办”转发,市科协同时还加强与县市党政一把手的联系沟通,赢得了县市区领导层的最大支持。
强力调度,以督导促落实。一年来,沧州市科协多次深入县(市、区),通过实地调研、倒排工期、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方式指导工作,讲优势,增信心,提要求、多鼓励,使该项工作形成了持续推进的有力态势。
夯实基础,推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不断深入
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所争取的资金扶持,只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更多的还是要靠科协组织基础性的服务和引导,靠广大农民群众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沧州市科协主要做法:
坚持持续推动基层科普组织建设。一方面依托乡、村班子,努力健全完善乡镇科普协会和村科普小组的组织活力、工作机制;另一方面依托优秀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带头人,根据产业特点和优势,县县都建立起了以推广农业技术和配送销售农技产品为载体的“科普服务总站”,总站下面建分站,少的几十个,多的几百个,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科普惠农服务网络,形成了农民种地在技术管理和服务上“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人管”的可喜局面。
坚持组织经常性、系列化的科普活动。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百万农民大培训、百名技术人员下基层、科技致富擂台赛、四季科普进农家等较有成效的活动。2012年,结合“好人之城”科普志愿者行动,沧州市科协组织科普惠农获奖单位和个人,在广大农村实施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基层科普组织也在活动中增强了活力、增加了凝聚力,提高了他们自身发展和带动群众发展的能力。
坚持对先进典型的培养、宣传和表彰。加强与报纸、电台、电视台的联系,对农村科普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在市科协网站、《沧州科普》开辟了科普惠农典型事迹专栏。还进一步加强与市文明办的协调联系,把科协所属的科普志愿服务与全市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其中表现好的典型,推荐参评“沧州好人”。今年以来,经市科协推荐,有20余名优秀科普志愿者得到市文明办的表彰,刘春台等十几名基层科普工作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事迹多次被市级以上媒体宣传,对宣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提高基层科普组织影响力都起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沧州市科协 卢竞芳 信振太 杨国明 编辑:崔薇 责任编辑:武丹)
(来源:河北省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