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是用凝练形象、富有韵律美和节奏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构成意境,以独特的方式反映生活,表现主观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具有语言凝练、音韵和谐、形象鲜明,意境深远,情感集中突出等特点。在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中,仅初中三年的中外诗歌就多达五十三首,如果加上课外背诵篇目的六十首,就多达百首之外。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经过对诗歌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诗歌是偏重于抒情言志的文学样式,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议论,最后都归结到抒情言志,这样诗作就给读者呈现一种情境,而要理解诗中的情境,就离不开对意象和意境的体验和把玩。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会不自觉的将意境或情境进行改造,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出来。
如何改变诗歌教学“差、费、难”的现状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搞好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所谓想象是指人们根据已有表象,在外界图像文字符号等的刺激下,经过思维加工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文学作品时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诗歌教学中作用有二:其一,想象可以帮助读者实现角色转换,由被动的接受者转换为主动的感受者;其二,想象有助于读者抓住诗歌意境,准确的把握诗人的主观感情。如当我们读到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时,已有的生活经验就会唤起我们的想象,在大脑中再现出一幅由“火红的太阳、怒放的春花、碧绿的江水”所组成的色彩绚丽的江南春色图,我们仿佛就置身于那片春意盎然的景色中,不由得会激起我们对江南美景的向往,作者对江南生活的怀念之情就不言而喻。又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描绘的秋风怒号、茅屋被破、群童顽皮、床头屋漏、布衾似铁、长夜沾湿的情境,我们在想象中仿佛看到了那个穷愁潦倒、气愤无奈、艰难地蜷缩在床头、彻夜难眠,身处艰难之中的诗人,依然以天下苍生为念,感叹“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悲壮之情,我们仿佛也在为作者的境遇而悲,为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而悲。
诗比其他文体能更充分地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然而要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并非易事,诗歌语言高度凝练,但表意的跳跃性大,读者在阅读时必须经过再造想象的方式加以补充,才能在头脑中衔接上跳跃的部分建立完整的表象,再现诗歌的意境,从而真正的理解诗歌的诗情画意,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而我注意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目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意境
在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自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点拨互动,让学生抓住富含感情色彩的意象,再现意境。如《天净沙·秋思》教学中我这样点拨:课文前三句仅罗列了九个名词,但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一副意境深远的水墨画。请同学们抓住景物特点,用自己的话再现本诗意境。有同学在成果交流中这样读道——夕阳西下,暮霭降临,环绕在崇山峻岭中的千年古道显得分外冷清。道旁缠满枯藤的老树无言挺立,只有乌鸦在枝头“嘎——嘎——”鸣叫。小溪流水潺潺,小桥边,农舍里炊烟袅袅。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迎着让人发冷的西风,骑着瘦马踉跄而来,形容憔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当学生能这样将情境再现出来时,全诗的主旨也就不言而喻,学生自主赏析的目标也就得以充分的体现。教读《沁园春·雪》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上阕,在朗读感知、背景介绍之后,我结合“研讨与练习”布置了这样的习题: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极目远望,风雪中他挥毫泼墨,抒写祖国的壮丽雪景,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这样一来,大大避免了教师以讲代读的不足。学生充分研读注释和资料,对诗作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有学生这样想象:北方初春,祖国大地依然严寒。千万里之间大地封冻,雪花飘飘。放眼望去,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一片,黄河上下封冻;失去了往日的奔腾咆哮之势。但那一座座山在风雪中就像是舞动的银蛇,莽莽高原像是奔跑的蜡像,想要和天公一比高低。有了这样的想象,我又连续提问:在刚才的想象中,作者笔下的北方大地不再是灰暗、死气沉沉,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借着想象,我们将原先由教师庖代的分析讲授,变成了饶有趣味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二、调动想象,再造情境
诗作高度概括,不可能把侍中的情境完全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调动想象这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参与。《卖炭翁》一诗中,写卖炭翁早起赶集的诗句: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为了让学生更深切的理解卖炭翁的艰辛,我让学生这样补充:从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想象卖炭老翁是如何艰难赶车的?这样的想象不仅调动了学生兴趣,还加强了学生对卖炭翁艰难生活的体验,诗作的思想感情也就变得请晰起来。教读《赤壁》时,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我引导学生想象在赤壁古战场上发现的断戟,诗人在认真磨洗之后认定那是几百年前赤壁鏖战的兵器,不仅陷入沉思;后来那个剧又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场激烈的战争中去,借助电视剧《三国演义》,那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火烧连营的英雄周瑜的形象便赫然屹立在学生脑海中,而最后一句则又以戏谑的语气,仿佛在告诉世人——要不是那场东风,周瑜甚至会输到连妻子也要被掳去锁在深宫铜雀台中。透过这样的想象,我们已经不难看出作者那时势造英雄的感慨,他是在借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能像周瑜那样施展抱负的抑郁之情。
有些诗我还采用画想象画的方法,让学生再造情境,展示解说。诸如像“野渡无人舟自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的景象,都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得到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历数过去的诗歌教学,想象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使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得到了双赢,它不仅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日益活跃,同时也促进了我的语文教学,使我受益匪浅。
总之,想象作为思维品质的重要部分,它可以使我们超越时空的限制,感受茫茫宇宙,日月光华。它既可以使我们体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妙意境,又可以使我们溶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间真情中……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江泽民也说过:“想象力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只要我们充分运用好想象这个法宝,我们的诗歌教学也同样会大放光彩,异彩纷呈,我们的学生也会因此而更具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经过对诗歌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诗歌是偏重于抒情言志的文学样式,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议论,最后都归结到抒情言志,这样诗作就给读者呈现一种情境,而要理解诗中的情境,就离不开对意象和意境的体验和把玩。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会不自觉的将意境或情境进行改造,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出来。
如何改变诗歌教学“差、费、难”的现状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搞好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所谓想象是指人们根据已有表象,在外界图像文字符号等的刺激下,经过思维加工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文学作品时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诗歌教学中作用有二:其一,想象可以帮助读者实现角色转换,由被动的接受者转换为主动的感受者;其二,想象有助于读者抓住诗歌意境,准确的把握诗人的主观感情。如当我们读到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时,已有的生活经验就会唤起我们的想象,在大脑中再现出一幅由“火红的太阳、怒放的春花、碧绿的江水”所组成的色彩绚丽的江南春色图,我们仿佛就置身于那片春意盎然的景色中,不由得会激起我们对江南美景的向往,作者对江南生活的怀念之情就不言而喻。又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描绘的秋风怒号、茅屋被破、群童顽皮、床头屋漏、布衾似铁、长夜沾湿的情境,我们在想象中仿佛看到了那个穷愁潦倒、气愤无奈、艰难地蜷缩在床头、彻夜难眠,身处艰难之中的诗人,依然以天下苍生为念,感叹“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悲壮之情,我们仿佛也在为作者的境遇而悲,为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而悲。
诗比其他文体能更充分地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然而要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并非易事,诗歌语言高度凝练,但表意的跳跃性大,读者在阅读时必须经过再造想象的方式加以补充,才能在头脑中衔接上跳跃的部分建立完整的表象,再现诗歌的意境,从而真正的理解诗歌的诗情画意,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而我注意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目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意境
在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自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点拨互动,让学生抓住富含感情色彩的意象,再现意境。如《天净沙·秋思》教学中我这样点拨:课文前三句仅罗列了九个名词,但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一副意境深远的水墨画。请同学们抓住景物特点,用自己的话再现本诗意境。有同学在成果交流中这样读道——夕阳西下,暮霭降临,环绕在崇山峻岭中的千年古道显得分外冷清。道旁缠满枯藤的老树无言挺立,只有乌鸦在枝头“嘎——嘎——”鸣叫。小溪流水潺潺,小桥边,农舍里炊烟袅袅。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迎着让人发冷的西风,骑着瘦马踉跄而来,形容憔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当学生能这样将情境再现出来时,全诗的主旨也就不言而喻,学生自主赏析的目标也就得以充分的体现。教读《沁园春·雪》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上阕,在朗读感知、背景介绍之后,我结合“研讨与练习”布置了这样的习题: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极目远望,风雪中他挥毫泼墨,抒写祖国的壮丽雪景,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这样一来,大大避免了教师以讲代读的不足。学生充分研读注释和资料,对诗作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有学生这样想象:北方初春,祖国大地依然严寒。千万里之间大地封冻,雪花飘飘。放眼望去,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一片,黄河上下封冻;失去了往日的奔腾咆哮之势。但那一座座山在风雪中就像是舞动的银蛇,莽莽高原像是奔跑的蜡像,想要和天公一比高低。有了这样的想象,我又连续提问:在刚才的想象中,作者笔下的北方大地不再是灰暗、死气沉沉,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借着想象,我们将原先由教师庖代的分析讲授,变成了饶有趣味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二、调动想象,再造情境
诗作高度概括,不可能把侍中的情境完全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调动想象这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参与。《卖炭翁》一诗中,写卖炭翁早起赶集的诗句: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为了让学生更深切的理解卖炭翁的艰辛,我让学生这样补充:从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想象卖炭老翁是如何艰难赶车的?这样的想象不仅调动了学生兴趣,还加强了学生对卖炭翁艰难生活的体验,诗作的思想感情也就变得请晰起来。教读《赤壁》时,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我引导学生想象在赤壁古战场上发现的断戟,诗人在认真磨洗之后认定那是几百年前赤壁鏖战的兵器,不仅陷入沉思;后来那个剧又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场激烈的战争中去,借助电视剧《三国演义》,那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火烧连营的英雄周瑜的形象便赫然屹立在学生脑海中,而最后一句则又以戏谑的语气,仿佛在告诉世人——要不是那场东风,周瑜甚至会输到连妻子也要被掳去锁在深宫铜雀台中。透过这样的想象,我们已经不难看出作者那时势造英雄的感慨,他是在借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能像周瑜那样施展抱负的抑郁之情。
有些诗我还采用画想象画的方法,让学生再造情境,展示解说。诸如像“野渡无人舟自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的景象,都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得到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历数过去的诗歌教学,想象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使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得到了双赢,它不仅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日益活跃,同时也促进了我的语文教学,使我受益匪浅。
总之,想象作为思维品质的重要部分,它可以使我们超越时空的限制,感受茫茫宇宙,日月光华。它既可以使我们体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妙意境,又可以使我们溶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间真情中……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江泽民也说过:“想象力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只要我们充分运用好想象这个法宝,我们的诗歌教学也同样会大放光彩,异彩纷呈,我们的学生也会因此而更具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