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爱相依:评姜燕鸣的《与你相依》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3246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与你相依》是对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献礼,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要以人性之爱善对世界,勿令人之兽性侵蚀世间。本文认为小说以孤独者子庆寻找“爱”的历程为主线,经由抗战空间的转换和视角对接,叙写了在民族危难之际的国人之大爱和日本侵略者泯灭人性无情杀害我国无辜百姓的历史,并从孤独地与自然之爱相依、孤独地与狼崽之爱相依、孤独地与爱欲相依三个面向探寻了这篇小说的特征。
  关键词:《与你相依》 爱 孤独
  《與你相依》是姜燕鸣的中篇小说,发表在《长江文艺》2015年第7期上。该作是对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献礼,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要以人性之爱善对世界,勿令人之兽性侵蚀世界,腐蚀世间。作品的主人公是子庆,在生理上他是耳聋者,在社会中(他所生活的村落中)他是孤独者。小说以子庆寻找“爱”的历程为主线,经由子庆、秀珍、铁子三人之间的情爱纠结,以子庆对自然特别是对狼的依恋为主体故事,由个体情仇、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家国之痛、民族矛盾的副线上。以子庆为线索人物,以三人之间及其与自然的“爱”为情节核,经由抗战空间的转换和视角对接,叙写了在民族危难之际的国人之大爱和日本侵略者泯灭人性无情杀害我国无辜百姓的历史。
  姜燕鸣在《与你相依》中对人存在的思考,尤其是对边缘人、孤独者子庆生存状态的思考是从人道主义关怀的角度出发的。子庆不同于鲁迅笔下的孤独者,鲁迅对孤独者的剖析是将个体置于群体的窥视下,利用群体目光的变质性,经过社会规训的透视,赋予个体悲剧性并以滑稽的色彩使个体被动的成为与群体隔绝的孤独者。而子庆则主要是因身体残疾造成的敏感而被边缘化,成为了孤独者。与鲁迅笔下的孤独者不同,子庆没有对世俗妥协与对权势的崇拜的意识,也没有一味的追逐与群体的和解,他甚至主动放弃了与群体的和解。从社会意义上讲,子庆的灵魂是自由的、纯净的,自然的,他宁愿孤独也不向世俗低头。他更是保留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他不卑怯地求得与群体的和解、也不在愿在求饶中再次一次次遭到群体的驱逐。他清楚地明了他的先天缺陷是与世俗不相融的,因为人类社会根本上是趋同避异的,对于独特的存在大众往往采取的是孤立策略。渐渐的村里人因子庆个性孤僻古怪,不结人缘就不理他,只把他当成傻子。就连纯结的秀珍也以世俗眼光来评价子庆,秀珍觉得子庆的不合群是由于自卑怕别人瞧不起他。而事实是,子庆跟独来独往的父亲待久了,身上带了一些野性,喜欢自由自在 不愿受拘束。他习惯了孤独,习惯了处在边缘。在世俗的眼里整天讲那些鸡零狗碎的事、津津乐道张家长李家短是正常的。但子庆是不屑于一切规矩传统的,他倔强地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喜欢就搭理一下,不喜欢就绝不去迎合。
  正是在人群的孤独中,子庆发见了自然山林对自己的接纳和爱。子庆从人群中逃到了自然里,与自然交流,在自然中找到了自己能依存的爱。自然是没有世俗的纷扰的精神乐园,就像法国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在作品《随笔集》中所说:“自然是亲切的向导——贤明、公正而且善解人意。”①子庆在人类社会找不到爱,找不到灵魂支柱,于是转而从自然里寻找,最终他找到了,从而与自然相依相爱。在老庄的生命哲学体系中,把这种回归称之为生命的回归,即从现实的体验转向自身内心世界的感悟。子庆把自然当作母亲,正是自然母亲包容了其肉体上的残缺,灵魂上的孤独。自然母亲的爱使子庆心平气和地观察世间的万象。同时在自然母亲的导引下,子庆安抚了自己自由不羁的灵魂,孤独的灵魂在自我抗争与思考中得到升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内心的超越使子庆与人类社会达到一种暂时的和谐。
  可以说,在天人合一状态中的子庆的孤独是自成世的一种圆融状态,特别是他的思想是自由的,是一种可以容纳一切的精神状态,恰如同老庄提倡的“无为”之道,以“虚静”之态超脱现实的困苦。将对生命的爱寄予自然,超越当下世俗以求得回归生命的真实。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而人类的一切思想也都源于此。他大多数的时间都在观察、学习自然中出现的各种客观事物,并且能够从中得到无限的满足和快乐。他的孤独是灵魂的放射,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一种人生的境界。可以说姜燕鸣笔下的孤独者子庆是幸福的,在自然状态下有着自己定义的幸福。虽然肉体上看似是孤单落寞,但他的灵魂是自由丰满的,心灵与自然之间有相依相爱的律动。
  当然,子庆的身心与自然之间相依相爱的律动更多的是表现在他与珍珍的关系中。《与你相依》与20世纪末以来我国小说创作出现的一批以动物为主人公的作品有共同处,既都从动物性与人性视角的激撞中擦除不一样的火花,并且在处理动物的形象中,企图深化动物的美好“人性”。
  姜燕鸣用受伤的小狼珍珍拯救了子庆的寂寞,安抚了子庆的灵魂。在子庆眼里爱是没有人兽之分的,他悲悯的是生命的脆弱。当他第一眼看到受伤的珍珍时,恍惚间看到了自已:因为子庆与珍珍很相似,他们都不会说人的语言,都没得到自己同族的关爱。子庆收养了小狼崽,取名为珍珍,把它作为单相思恋人秀珍的替代,并对珍珍倾注了全部的爱;而子庆在珍珍那得到的爱,同样支撑着他活着,于是,人和动物之间建立起生死不渝的情爱。珍珍虽是属于被人习惯定义上的凶残的兽类,但姜燕鸣把珍珍放在拥有人的情感世界中来写,珍珍有了“人”的情感,它把子庆当作自己的母亲去爱。在此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寓意:以狼性象征人性,狼也有温情,也会被爱感化,懂得知恩图报。当珍珍目睹子庆和秀珍被日本人枪杀时,它体内沉睡的“狼性”被“人性”中的“爱”唤醒,而义无反顾地咬死了那些凶残的日本鬼子为子庆与秀珍报仇,同时自己也中了鬼子的枪躺在了血泊里。珍珍死去了,爱它的丈夫带领着整个狼群来为珍珍复仇。无数的狼的尸体与鬼子的尸体交缠重叠,如此悲壮的画面引人深思。作者在此巧妙地运用了悲剧精神,通过子庆、秀珍、珍珍以及狼群的死,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气氛。在美好生命的毁灭中,使人产生一种庄严感,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在悲剧中体现,肉体在死亡中中实现了精神的拯救,由此升华了小说“与爱相依”的主题。姜燕鸣以悲剧精神来体现人文关怀,在面对巨大的邪恶力量时,子庆、秀珍、珍珍之间至纯的大爱引领他们顽强、不屈的反抗与挣扎。为了所爱的可以牺牲自己,当狼拥有“人性”时没有私欲的夹杂,只仅仅是纯粹的善与爱。姜燕鸣也强调一种“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只有把生命与爱看得无比重要,人性的善才能闪耀光芒,人道主义的善爱观才能被书写,被传承,人性的爱才能永存。
其他文献
一、运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  曲折性关系原理,培养学生自信心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哲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求前进,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在人生通往成功之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许多学生由于不能承受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而怨天忧人、心灰意冷,对自己丧失信心,
陈慧明是河套地区的一位本土作家,是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与“索龙嘎”奖的获得者,也是巴彦淖尔地区文学界的一面旗帜,在自治区也有较大的影响。《人非草木》是陈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