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喜欢一些有着自己小规矩的酷餐厅。比如上次和朋友去过的一家小饭馆,大厨兼服务员只有夫妇俩,而桌子只有四张。店里的招牌菜是皮酥肉烂的炖肘子,炒菜也只有那么几种。想吃饭得提前预约,想喝饮料,自个儿买了带去。最酷的是,店主每周都要关门休息一天,还给自己放寒暑假。如果打预约电话发现没人接听,那么多半是夫妇俩出去旅游了。终于订到位子,准备饕餮一番的时候,却被告知不许多点菜,够吃了就行,原因是“不乐意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炒的菜被浪费”。
开餐厅是为了赚钱没错。可是身为厨师,看着顾客把自己做的菜都剩下了,这样即使赚再多的钱心里也会觉得不舒服。这样的逻辑,让人听了不免感慨。
不知从几时开始,我们请人吃饭时有了这样的习惯:桌上的菜必须有很多剩下的,才能显示够诚意。如果饭菜被一扫而空,宾主都会觉得尴尬。主人觉得自己点少了菜,客人觉得自己吃太多了。然而,这样的习惯真的好吗?
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也都在幼儿园时就被老师教过不要剩碗底。然而,随着成长,这样的好习惯却逐渐被一些新的行为模式所取代。当我们去餐厅就餐时,服务员都会热情地推荐一些价格比较贵的菜,并且希望客人尽可能地多点。而我们出于习惯,也觉得还是多点一些比较好。所以,当我们偶尔遇到上面所说的那种餐厅时,就会觉得有些小小的惊讶了。
奢侈不等于大方,而简朴也不等于吝啬。当我们看着盘中的菜肴,想着它们是由一粒种子,经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和阳光雨露的滋润,长成茁壮的菜苗,再被采摘下来,运送到农贸市场,最后经过厨师的精心烹调,才被端到了我们的面前。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把它轻而易举地浪费掉呢?这简简单单的一盘菜,包含了很多人的劳动,理应得到尊重。
突然想到上次看过的一个小故事,说是某人(忘记是谁了)到快餐店里,点了一杯咖啡。服务员很友好地告诉他,单点咖啡要7元,而如果加上一个汉堡,组成特惠套餐,就只要6元了。这个人说,那我能不要汉堡,直接减1块钱么?服务员很遗憾地说,不行,因为您点了套餐,所以汉堡是必须给您的。结果他还是决定,只要1杯7元的咖啡。原因是这1块钱他花出去,还可以继续流通,被许多人使用。而汉堡如果吃不了的话,就真的浪费了。浪费粮食,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个逻辑,和厨师的逻辑,有异曲同工之妙。
开餐厅是为了赚钱没错。可是身为厨师,看着顾客把自己做的菜都剩下了,这样即使赚再多的钱心里也会觉得不舒服。这样的逻辑,让人听了不免感慨。
不知从几时开始,我们请人吃饭时有了这样的习惯:桌上的菜必须有很多剩下的,才能显示够诚意。如果饭菜被一扫而空,宾主都会觉得尴尬。主人觉得自己点少了菜,客人觉得自己吃太多了。然而,这样的习惯真的好吗?
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也都在幼儿园时就被老师教过不要剩碗底。然而,随着成长,这样的好习惯却逐渐被一些新的行为模式所取代。当我们去餐厅就餐时,服务员都会热情地推荐一些价格比较贵的菜,并且希望客人尽可能地多点。而我们出于习惯,也觉得还是多点一些比较好。所以,当我们偶尔遇到上面所说的那种餐厅时,就会觉得有些小小的惊讶了。
奢侈不等于大方,而简朴也不等于吝啬。当我们看着盘中的菜肴,想着它们是由一粒种子,经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和阳光雨露的滋润,长成茁壮的菜苗,再被采摘下来,运送到农贸市场,最后经过厨师的精心烹调,才被端到了我们的面前。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把它轻而易举地浪费掉呢?这简简单单的一盘菜,包含了很多人的劳动,理应得到尊重。
突然想到上次看过的一个小故事,说是某人(忘记是谁了)到快餐店里,点了一杯咖啡。服务员很友好地告诉他,单点咖啡要7元,而如果加上一个汉堡,组成特惠套餐,就只要6元了。这个人说,那我能不要汉堡,直接减1块钱么?服务员很遗憾地说,不行,因为您点了套餐,所以汉堡是必须给您的。结果他还是决定,只要1杯7元的咖啡。原因是这1块钱他花出去,还可以继续流通,被许多人使用。而汉堡如果吃不了的话,就真的浪费了。浪费粮食,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个逻辑,和厨师的逻辑,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