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实践,发现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在“思中升、做中悟、议中得”三个方面下功夫,立足“三点”,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注重“思中提升”,培養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做中感悟经验”,可以培养实践能力。注重“议中得经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关键词:思中升;做中悟;议中得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数学课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新课程改革发展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这个知识板块,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全新领域,它一般安排在单元教学内容的后面。这样的安排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密切联系单元学习的知识内容,同时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这个知识领域,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呢?围绕这个问题,我进行了教学尝试与研究。毕竟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是一个新的挑战与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断地反复实践,通过实践,我发现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在以下“思中升、做中悟、议中得”三个方面下了功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将以“一亿有多大”一课来阐述我的观点与做法。
一、注重“思中提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不够深度。特别是在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在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我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积累活动经验,让活动经验可以上升为抽象的高度。通过实践发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中提升”的习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一亿有多大”这一课时,课前在学生没有进行预习的情况下,我做了一个小调查。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对“一亿有多大”这个课题并不理解,更有甚者不知道这节课究竟学习了些什么?学生总觉得“一亿有多大”这个内容非常抽象,同学们都只会说:“一亿很大很大。”学生根本不会借助实物来描述,不会借助实物来感受一亿有多大。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自学,并给出具体的研究对象让学生去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思考:“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一亿张A4的白纸究竟有多大呢?请大家在小组里面先自学课本,并围绕以下问题想一想、说一说。”接着我出示导学案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带着问题去思考:(学案如下所示)
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学案”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有了方向,所以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因此在汇报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学生通过思考,竟然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如下所示:
生1:我打算测量1亿张纸有多高?我打算先测量100张纸的高度,再推断出1亿张纸的高度。
生2:我想测量1亿张纸平铺在地上时,面积有多大?我打算先测量1张纸的面积,再推算出1亿张纸的面积。
生3:我想测量1亿张纸有多重?我打算先测量1000张纸有多重,再推断出1亿张纸有多重。
生4:……
从一个个有创意的想法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是善于思考的,而且思考的方法是有方向和深度的。我们都知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数学问题设计不仅能引导学生去思考,还能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经验。因此,我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在“思中提升”中积累了经验,学生的思考不仅能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而且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拓展了学生思考的广度。
二、注重“做中感悟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综合与实践”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在“悟”中“积累”活动经验,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我在教学“一亿有多大”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做中领悟”。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安排了活动1,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物进行测量,从而推测和感受出“一亿究竟有多大”,具体做法如下:
【活动1】:
这个活动的设计,我是在“导入环节”完成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在导入环节,学生通过小组的智慧,想出了从不同的角度来测量和感受一亿有多大。因此,在活动1这个环节,我分别给每个小组分配了他们所需要的相应数量的A4纸,有的小组是10张,有的小组是100张,有的小组是1000张等。让他们在小组里面利用自己小组想到的方法进行动手探索与研究,从各个方面去感受一亿有多大,并完成学案2。
学案2虽然看似很简单,却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它能很好地检测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要完成此表,必须进行真实的测量与计算,还要采用推算的方法才能更为简洁、明了地完成操作任务。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测量的方向,还能很好地让学生经历亲身体验操作的过程,实现了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实践性”的这一特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教材提出: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合作交流。回顾整个操作过程,我注重让学生动手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我让学生亲自去测量、去记录、去发现,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学生感觉、知觉的经验,而且为间接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动手测一测、填一填等活动,学生领悟到了测量大数物体的方法以及经验。因此,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我认为“做中悟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更能体现“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操作性与实践性等特点。 三、注重“议中得经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会不断地发现,“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何种形式,我个人认为都要以自主探索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并且以思想方法的渗透为重要的教学抓手之一。正因如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设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思考时间,创设一个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去讨论、去思考。让学生在“议”的过程中,获得归纳的经验、数据分析的经验、推理的经验等。因为我知道,只有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才能使探究方法更清晰,思维更有条理,才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经验的形成。下面继续以我执教的“一亿有多大”一课来阐述我的观点。
“一亿有多大”这一内容,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测量A4纸高度的测量方法,它的重点是让学生把“通过测量部分,推算整体大小”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活动1结束后,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践。问题如下:
师:“同学们,请问‘通过测量部分、推算整体大小’的这种测量方法,对于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同样适用呢?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有效问题的抛出,再次把学生带进了小组的討论与思考中。同学们纷纷在小组里面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看法还十分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法如下)
有的同学说:“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测量我们自己走1亿步究竟有多长?”
有的同学说:“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测量1亿粒大米究竟有多重?”
更有的同学说:“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测量1亿本数学书摞起来有多高?”
……
这时,我趁此机会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进行活动2,验证自己的想法。活动要求如下:
因为有了活动1的实践铺垫以及上面小组“议一议”的过程,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操作与探索更深入、更成熟了。通过学生的反馈,我发现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测量,在小组的讨论中,同学们还发现了“通过数与数之间的进率”可以快速推算出大数。还明白了采用100、1000等数来测量比采用300、4000、500、6000、700、8000等这样的数进行测量以及推算来得简便,学生的这些发现都是建立在 “小组讨论,集体智慧”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索、讨论,通过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议一议得出经验,可以让学生在“议”中有所“得”,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通过“一亿有多大”一课来阐述我的观点与做法,在实践活动中,我发现这些观点与做法收到的效果,不仅仅在这节课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其实在其他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内容上也可以灵活运用,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因此,在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注重“思中提升、长经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做中悟经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议中得经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由此可见,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在“思中升、做中悟、议中得”三个方面下功夫,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能让“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更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让“综合与实践”课更有效!
关键词:思中升;做中悟;议中得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数学课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新课程改革发展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这个知识板块,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全新领域,它一般安排在单元教学内容的后面。这样的安排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密切联系单元学习的知识内容,同时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这个知识领域,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呢?围绕这个问题,我进行了教学尝试与研究。毕竟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是一个新的挑战与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断地反复实践,通过实践,我发现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在以下“思中升、做中悟、议中得”三个方面下了功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将以“一亿有多大”一课来阐述我的观点与做法。
一、注重“思中提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不够深度。特别是在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在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我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积累活动经验,让活动经验可以上升为抽象的高度。通过实践发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中提升”的习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一亿有多大”这一课时,课前在学生没有进行预习的情况下,我做了一个小调查。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对“一亿有多大”这个课题并不理解,更有甚者不知道这节课究竟学习了些什么?学生总觉得“一亿有多大”这个内容非常抽象,同学们都只会说:“一亿很大很大。”学生根本不会借助实物来描述,不会借助实物来感受一亿有多大。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自学,并给出具体的研究对象让学生去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思考:“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一亿张A4的白纸究竟有多大呢?请大家在小组里面先自学课本,并围绕以下问题想一想、说一说。”接着我出示导学案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带着问题去思考:(学案如下所示)
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学案”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有了方向,所以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因此在汇报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学生通过思考,竟然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如下所示:
生1:我打算测量1亿张纸有多高?我打算先测量100张纸的高度,再推断出1亿张纸的高度。
生2:我想测量1亿张纸平铺在地上时,面积有多大?我打算先测量1张纸的面积,再推算出1亿张纸的面积。
生3:我想测量1亿张纸有多重?我打算先测量1000张纸有多重,再推断出1亿张纸有多重。
生4:……
从一个个有创意的想法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是善于思考的,而且思考的方法是有方向和深度的。我们都知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数学问题设计不仅能引导学生去思考,还能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经验。因此,我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在“思中提升”中积累了经验,学生的思考不仅能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而且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拓展了学生思考的广度。
二、注重“做中感悟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综合与实践”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在“悟”中“积累”活动经验,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我在教学“一亿有多大”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做中领悟”。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安排了活动1,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物进行测量,从而推测和感受出“一亿究竟有多大”,具体做法如下:
【活动1】:
这个活动的设计,我是在“导入环节”完成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在导入环节,学生通过小组的智慧,想出了从不同的角度来测量和感受一亿有多大。因此,在活动1这个环节,我分别给每个小组分配了他们所需要的相应数量的A4纸,有的小组是10张,有的小组是100张,有的小组是1000张等。让他们在小组里面利用自己小组想到的方法进行动手探索与研究,从各个方面去感受一亿有多大,并完成学案2。
学案2虽然看似很简单,却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它能很好地检测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要完成此表,必须进行真实的测量与计算,还要采用推算的方法才能更为简洁、明了地完成操作任务。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测量的方向,还能很好地让学生经历亲身体验操作的过程,实现了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实践性”的这一特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教材提出: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合作交流。回顾整个操作过程,我注重让学生动手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我让学生亲自去测量、去记录、去发现,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学生感觉、知觉的经验,而且为间接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动手测一测、填一填等活动,学生领悟到了测量大数物体的方法以及经验。因此,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我认为“做中悟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更能体现“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操作性与实践性等特点。 三、注重“议中得经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会不断地发现,“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何种形式,我个人认为都要以自主探索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并且以思想方法的渗透为重要的教学抓手之一。正因如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设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思考时间,创设一个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去讨论、去思考。让学生在“议”的过程中,获得归纳的经验、数据分析的经验、推理的经验等。因为我知道,只有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才能使探究方法更清晰,思维更有条理,才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经验的形成。下面继续以我执教的“一亿有多大”一课来阐述我的观点。
“一亿有多大”这一内容,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测量A4纸高度的测量方法,它的重点是让学生把“通过测量部分,推算整体大小”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活动1结束后,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践。问题如下:
师:“同学们,请问‘通过测量部分、推算整体大小’的这种测量方法,对于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同样适用呢?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有效问题的抛出,再次把学生带进了小组的討论与思考中。同学们纷纷在小组里面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看法还十分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法如下)
有的同学说:“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测量我们自己走1亿步究竟有多长?”
有的同学说:“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测量1亿粒大米究竟有多重?”
更有的同学说:“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测量1亿本数学书摞起来有多高?”
……
这时,我趁此机会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进行活动2,验证自己的想法。活动要求如下:
因为有了活动1的实践铺垫以及上面小组“议一议”的过程,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操作与探索更深入、更成熟了。通过学生的反馈,我发现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测量,在小组的讨论中,同学们还发现了“通过数与数之间的进率”可以快速推算出大数。还明白了采用100、1000等数来测量比采用300、4000、500、6000、700、8000等这样的数进行测量以及推算来得简便,学生的这些发现都是建立在 “小组讨论,集体智慧”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索、讨论,通过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议一议得出经验,可以让学生在“议”中有所“得”,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通过“一亿有多大”一课来阐述我的观点与做法,在实践活动中,我发现这些观点与做法收到的效果,不仅仅在这节课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其实在其他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内容上也可以灵活运用,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因此,在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注重“思中提升、长经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做中悟经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议中得经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由此可见,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在“思中升、做中悟、议中得”三个方面下功夫,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能让“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更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让“综合与实践”课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