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同为70年代出生的作家,魏微的创作呈现出独特的自我印记。在她的同代作家都取大胆的“前瞻”姿态,进行青春、时尚与身体写作时,魏微却选择了“回望”的古典主义立场,讲述她所亲历的70~80年代的小城与乡村生活。在她的笔下,那些被现代主义叙事所遗忘的温润的家庭生活,温婉的“在家感”,女性丰盈的日常生活姿态以及小城与乡村和缓仁厚的生存样态等,无不携带上馨香的诗意。在复杂纷乱的当下现实阅读魏微,就如同进行一场温馨的情感沐浴与诗意的精神旅行。
[关键词] 魏微 小城叙事 精神家园
阅读70年代出生的魏微。我始终惊叹的是她回望捡拾而不是趋前猎取的写作态度。在她的同代作家都取大胆的“前瞻”姿态,进行着青春、时尚与身体写作时。她却选择了审慎的“回望”姿态,远离社会世俗的尘嚣和纷扰,守护自己的内心体验。魏微坦言,她最深刻的内心体验源自她所成长的70—80年代的小城与家庭:“我很怀念那个时代。和家人一起生活,拥有非常缓慢的生活节奏。80年代对我的影响怎么夸大都不过分,我觉得那是我的年代,正处在成长期,受过它的恩泽”。当魏微向世界敞开她这些细密柔软的女性体验时,我们久违了的那些温润的家庭生活,温婉的“在家感”。女性丰盈的日常生活姿态以及小城或乡村和缓仁厚的生存样态等。就带着馨香的诗意自由地飞舞在当下复杂纷乱的现实中。于是。阅读魏微就如同进行一场温馨的情感沐浴与诗意的精神旅行。
一、“在家感”的咏唱
对“在家感”的吟唱是魏微创作的核心。
何谓“在家感”?A·赫勒在《日常生活》里这样说过:
“‘家’并非简单的是房子、住屋、家庭。有这样的人们,他们有房屋和家庭。却没有‘家’。由于这一原因,尽管熟悉感是任何关于‘家’的定义所不可缺少的成分。熟悉感自身并不等同于‘在家的感觉’。比这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自信感:‘家’保护我们。我们也需要人际关系的强度与密度:家的‘温度’。‘回家’应当意味着:回归到我们所了解、我们所习惯的,我们在那里感到安全。我们的情感关系在那里最为强烈的坚实位置。”真正的“家”必须使人获得亲切感、温暖感、安全感、安宁感与温情感等“在家感”:真正的“家”必须是能供人诗意居住的精神家园。与否定家庭的那些家庭叙事相比,魏微更倾向认同无论世道怎样运转,时代如何变迁,家庭始终是日常生活得以展开的最牢固的基地,家庭永远给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提供最美好的情感。为人类的诗性生活提供最自在的价值与意义。在《流年》里。魏微在七十年代革命风潮云涌的背景下,描写微湖闸水边大院里的几个家庭日常生活,如爷爷奶奶家、站长家、储小宝家等的日常生活。在缝补浆洗,炖汤熬粥。钓鱼摸虾,闲话家常、男女私情等日常生活图景的叙写中,魏微修改了宏大叙事对“家”所做的政治化与道德化叙述,重塑了“家”的和煦、明朗、生动与恣意的诗意特征,重温了人们对“家”的温暖与快意的人生体验:在《大老郑的女人》里,魏微书写的是小城一隅——“我”家院子给。我们”营造的那种“安闲”的“在家感”:
“我们说一些闲杂的话,吃着不知是谁家买来的西瓜。困了,就陆续回房睡了。有时候,我和弟弟舍不得回房,就赖在院子里。我们躺在小凉床上,为的就是享受这夏夜安闲的气氛,看天上的繁星,或者月光底下梧桐叶打在墙上的影子:听蛐蛐、知了在叫,然后在大人的窃窃私语中。在郑家兄弟悠扬的笛声和催眠曲一样的歌声中睡去了。”
这个“夏夜乘凉闲聊”的场景发生在1987年的秋天,但生活在其中的“我们”远离无商品社会的尘嚣扰攘,远离都市公寓的冰冷与隔膜,放松、安逸、惬意、自在。
如果说《流年》写的是“家”带给人们的快意感,《大老郑的女人》写的是“家”带给人们的安闲感的话。那么,《异乡》与《姐姐和弟弟》等文本写的就是“家”带给人们的温暖感与温情感。《异乡》里的子慧放弃都市生活重返故乡小城。因为都市带给她的是“梦游”与“寒冬”的“不在家感”与“异乡感”,而小城却因血缘浓情而带给她温暖的“在家感”:“毋庸置疑,她和父母都是爱着的。爱得无微不至,像一粒粒灰尘能渗入对方细小的毛孔里”。血缘之爱使子慧对“家”倍感熟悉、亲切,视之为生命的安顿之地,“她一生珍视的东西全在这里:父母、小城、朴素的生活。”当然,魏微并没有将亲情简单化,在(姐姐和弟弟》里,她也充分注意到了血缘情感的冲突性,展现了血缘亲情在时间的惰性,没理由的恨。利益,力量的此起彼伏和交叉。男女之情,犯罪感和恐惧感等多种因素中所发生的恶变,一如“姐姐”对弟弟与母亲的残忍、坚硬和无情一样。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姐姐”的追想、怀念、眷恋、疼痛与忏悔等复杂的心智活动中确证,“姐姐”在童年所亲历的那种既罗曼蒂克又汹涌澎湃的血缘深情始终是人生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二、温婉动人的“妇人性情”
伴随着魏微对“在家感”的吟唱,家庭主妇形象也随之进入她的写作视域,女性的家庭角色与女性气质在构建“在家感”中所起的作用。也随之成为她思考的重要命题。对女性的家务劳动与家庭角色,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第二性》里曾做过这样的评价:“家务劳动,由于可以和母性事务协调一致,注定要由她来干,同时又把她禁锢在重复性和内在性之中。它们千篇一律地、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种情况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世纪,几乎毫无变化地延续下来。家务劳动产生不出任何新的东西。”此即是说,家庭角色毫无创造性,完全是女人的一种。母性负担”。魏微对此不敢苟同,她由衷地热爱女性的家庭角色,时而将家务劳动诗化,”她坐在屋子里的一张椅子上,埋头在织毛线衣。所有的门窗都洞开着,有阳光轻轻地跳进屋子里来了,秋天的阳光,柔软、明亮,像水一样微微地荡漾着。也有风,轻轻地吹开了桌子上的报纸。在空气中发出簌簌的声音。“(《储小宝的婚姻》)时而诗化女性安于家务劳动与家庭角色的“妇人性情”或“女人本色”,赋予女性的家庭角色以创造性价值。在《大老郑的女人》里,魏微甚至将自己对家庭妇女的好感泼墨于一个半良半娼的女人身上。这个女人没有自己的名字。我们只知道她是商人大老郑的露水夫妻。她来自穷困的乡下,有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性情有些羞涩、拘谨,不太爱说话。但她对男人有着妇人温婉善良的体恤之心,她说“我就想着,他们挺不容易的,到这千儿八百里的地方来,也没个亲戚朋友的,也没个女人。”于是,她和她的同类女人一样,在这个临时组成的家里。不自觉地扮演了她所能扮演的一切角色。妻子、母亲、佣工、女主人:
“她们用一个妇人该有的细心、整洁和勤快。慰藉这些身在异乡的游子,给他们洗衣做饭,陪他们说话:在他们愁苦的时候。给他们安慰,逗他们开心。替他们出谋划策:在他们想女人的时候,给他们身体:想家的时 候,给他们制造一个临时的安落窝……她们几乎是全方位地付出,而这。不过是一个妇人性情里该有的,于她们是本色。”
魏微绕开道德评价,直接表达自己对这样一种妇人性情的惊异与感悟:惊异家庭妇女的神奇作用,“也真是奇怪。原来我们看见的散沙一样的四个男人,从她住进来不久,就不见了,他们被她身上一种奇怪的东西统领着,服从了,慢慢成了一个整体。”感悟家庭妇女用自己的细心、整洁、勤快与体恤,“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岁月悠长的东西,这东西就是安稳、齐整,像冬天里人嘴里哈出来的一口热气,虽然它不久就要冷了,可是那一瞬间,它存在着。”
更多的温婉动人的家庭妇女形象出现在《流年》里,如“我”的姥姥,吴姑娘和杨婶等。其中塑造得最富诗意美的当属站长夫人杨婶。在魏微看来,中年家庭妇女杨婶的美来自于她对女性身份与家庭角色的沉醉:身为女人,她安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因而无论是容颜还是气质上就显出风度与优雅:肌肤白皙,五官精致,身材轻盈灵巧,爱打扮,即使穿一件家常衣服,也很有样子,故能常常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身为妻子,她会将丈夫打扮得体体面面,将他的裤子浆得笔直,经常换洗他的衬衫,给他织好看的围巾和毛衣:作为母亲,她“把母亲做得很生动,她陶然自得,也很享受。”她不但教给孩子们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也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基本要领,比如做事的分寸感,说话的语调、眼神和手势等。更教给孩子生活的艰辛,以及对付艰辛的达观态度:作为家庭主妇,她把家里弄得干净、条理、温馨,吃穿用度极为讲究:作为日常交往的个体,她乐于助人,所到之处,能把愉悦安闲的气氛带给大家。杨婶以其善良、笃厚、能干、宽容、亲和等美好品质。不但创造了“完整、丰满、安全”的女性生命世界,也创造了“本色的,温暖的,生活化的”人生理想。由此我们说女性就是“日常生活本身”,女性代表着人生最温软最恒定的部分。
三、古朴和谐的小城
魏微的“在家感”还来自于个体所赖以生存的“小城”或“乡村”。在魏微的笔下,小城或乡村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还是一种诗意的前现代文化的象征。它所呈现出来的寂静和缓、古朴淳厚、单纯洁净的美好面貌,使它成为身心疲惫的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安顿之地与情感滋养之所,甚至成为人们馨香诗意的精神故乡。
就环境来说,魏微笔下的小城或乡村离自然最近,呈现出古朴、天然、和谐的意境美。《大老郑的女人》里的小城:“城又小。一条小河,几座小桥。前街、后街、东关、西关”,一目了然《异乡》里的老城吉安保留着古朴面貌,“青石板小路,蜿蜒的台阶,老房子是青砖灰瓦的样式,尖尖的屋顶,白粉墙……一切都是静静的,有水墨画一般的意境。庭院里有樟树、槐树、榕树、推开后窗,就是清澈见底的小河,河水可饮用、漂洗,夜里能听到流水的声音。’《乡村、穷亲戚与爱情》里的江淮农村则美丽如画:绿荫掩映,清澈的小河绕村而过,尖尖的红屋顶的房子镶嵌着精致的流线型的飞檐,门前有草垛、菜园子、猪圈,屋后有茅厕,田野上饱满的麦子和油菜花,黄绿相间,迎风招摇。
就人物的生活方式来说,小城居民或乡村农人的生活方式都呈现出单纯、本分、快乐、练达、醇厚的诗意美。在《流年》里,微湖闸水利院的居民,生活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里,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又有国家主人的自豪感,因而生活“平安、快乐,静静地渡着年华。”不但如此,在日常生活的细部。这些居民还表现出盎然的生活趣味,如储小宝的孩子气与多情,吴姑娘的精明。“我”奶奶的通达。杨婶的风韵与优雅等。《乡村、穷亲戚和爱情》里的表哥虽经历贫穷的磨难,但仍能用明净开朗的笑容面对着贫穷,虽蒙受过羞辱。但仍能用漂亮得体的语言维护自尊,用对人情世故的精细洞察和做事的分寸感显现自己朴素的涵养与尊贵气质,学习一点点地聚集喜悦。并将喜悦在某一个瞬间汇成巨大的欢腾,享受并感激着这欢腾。
从小城或乡村的日常时间特征来看,它有着现代社会时间所没有的特征。日常时间虽是日常生活得以进行和展开的主要保证,但对于农业文明时代的日常时间,现代思想家却颇有微辞。衣俊卿就认为农业文明的日常时间呈现出均匀流逝,凝固恒常,呆板平静与周而复始的特点,缺少变化性和创新性。魏微自然也无法回避这些古老的小城或乡村那种沉寂和缓、世代不变的自然时间特征。她在多个文本里都有提及。就如她在《大老郑和他的女人》里所描述的那样,“这是一座古城,不记得有多少年的历史了,项羽打刘邦那会儿,它就在,现在它还在:项羽打刘邦那会儿,人们是怎么生活的。现在也差不多这样生活着。”问题在于,如何在农业文明均匀流逝的日常时间里去发现时间的诗意,感悟这种时间状态下人们诗意生存的方式。刘小枫指出,“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理解时间,如何把握时间,如何诗化时间。时间既然是人的生存的状态性,诗化时间,也就是诗化人生。”而诗化时间就是要关注“与人的生命及其价值相关的时间,是主体对时间的体验。”作为一个生活在充满着多变性、突发性、飞跃性与精确性的现代时间里的个体,魏微无疑感悟到了现代时间对人的生命的驱迫,感悟到了现代时间给人的生命存在所带来的脆弱、偶然、混乱与缺乏安全感等负面体验。于是。魏微开始关注前现代农业文明的时间特性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书写人们在这种和缓模糊的时间状态下的诗意体验。比如。当人们置身于小城这种过去、现在与将来。昨天、今天与明天模糊的不精确的甚至是不变的时间概念里时。是很容易产生审美的直观体验,获得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绝对时间合二为一的审美心境的。《大老郑的女人》揭示的正是这种有限与无限圆融不分的同一心境的审美体验。——也许是。那些街道和小巷都老了。可是人却还活着:如果你不经意走过一户人家的门口,看见着家的门洞里坐着一个小妇人,她在剥毛豆米,她把竹筐放在膝盖上,剥得飞快,满地绿色的毛豆壳子。一个静静的瞬间,她大约是剥累了,或者把手指甲挣疼了,她抬起头来,把手甩了甩,放在嘴边咬一咬,哈哈气……可不是,她这一哈气,从前的那个人就活了。所有的她都活在这个小妇人的身体里,她的剥毛豆米的动作里,她抬一抬头,甩一甩手……从前的时光就回来了。“再比如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时间河流实际上是有许多短暂的瞬间组成的,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魏微正是牢牢地抓住那些富有意义的生活瞬间,描述主体对那些意义瞬间的审美体验。在某种意义上说。魏微的长篇《流年》正是由许多这些有意义的生活瞬间构成的。在诸如男女恋爱,缠线织衣、私密闲聊等日常生活瞬间里,魏微惊叹。在某个时间里。非常清晰地,我听见了时间的声音,一点一滴的。我知道,那是钟表。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慢慢地走动了。日月是那样的悠长、缓慢、真切、美好。”因为在这些瞬间里,魏微发现了和缓悠长的日常时间里的生活意趣,精神快乐与诗意感受。
[关键词] 魏微 小城叙事 精神家园
阅读70年代出生的魏微。我始终惊叹的是她回望捡拾而不是趋前猎取的写作态度。在她的同代作家都取大胆的“前瞻”姿态,进行着青春、时尚与身体写作时。她却选择了审慎的“回望”姿态,远离社会世俗的尘嚣和纷扰,守护自己的内心体验。魏微坦言,她最深刻的内心体验源自她所成长的70—80年代的小城与家庭:“我很怀念那个时代。和家人一起生活,拥有非常缓慢的生活节奏。80年代对我的影响怎么夸大都不过分,我觉得那是我的年代,正处在成长期,受过它的恩泽”。当魏微向世界敞开她这些细密柔软的女性体验时,我们久违了的那些温润的家庭生活,温婉的“在家感”。女性丰盈的日常生活姿态以及小城或乡村和缓仁厚的生存样态等。就带着馨香的诗意自由地飞舞在当下复杂纷乱的现实中。于是。阅读魏微就如同进行一场温馨的情感沐浴与诗意的精神旅行。
一、“在家感”的咏唱
对“在家感”的吟唱是魏微创作的核心。
何谓“在家感”?A·赫勒在《日常生活》里这样说过:
“‘家’并非简单的是房子、住屋、家庭。有这样的人们,他们有房屋和家庭。却没有‘家’。由于这一原因,尽管熟悉感是任何关于‘家’的定义所不可缺少的成分。熟悉感自身并不等同于‘在家的感觉’。比这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自信感:‘家’保护我们。我们也需要人际关系的强度与密度:家的‘温度’。‘回家’应当意味着:回归到我们所了解、我们所习惯的,我们在那里感到安全。我们的情感关系在那里最为强烈的坚实位置。”真正的“家”必须使人获得亲切感、温暖感、安全感、安宁感与温情感等“在家感”:真正的“家”必须是能供人诗意居住的精神家园。与否定家庭的那些家庭叙事相比,魏微更倾向认同无论世道怎样运转,时代如何变迁,家庭始终是日常生活得以展开的最牢固的基地,家庭永远给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提供最美好的情感。为人类的诗性生活提供最自在的价值与意义。在《流年》里。魏微在七十年代革命风潮云涌的背景下,描写微湖闸水边大院里的几个家庭日常生活,如爷爷奶奶家、站长家、储小宝家等的日常生活。在缝补浆洗,炖汤熬粥。钓鱼摸虾,闲话家常、男女私情等日常生活图景的叙写中,魏微修改了宏大叙事对“家”所做的政治化与道德化叙述,重塑了“家”的和煦、明朗、生动与恣意的诗意特征,重温了人们对“家”的温暖与快意的人生体验:在《大老郑的女人》里,魏微书写的是小城一隅——“我”家院子给。我们”营造的那种“安闲”的“在家感”:
“我们说一些闲杂的话,吃着不知是谁家买来的西瓜。困了,就陆续回房睡了。有时候,我和弟弟舍不得回房,就赖在院子里。我们躺在小凉床上,为的就是享受这夏夜安闲的气氛,看天上的繁星,或者月光底下梧桐叶打在墙上的影子:听蛐蛐、知了在叫,然后在大人的窃窃私语中。在郑家兄弟悠扬的笛声和催眠曲一样的歌声中睡去了。”
这个“夏夜乘凉闲聊”的场景发生在1987年的秋天,但生活在其中的“我们”远离无商品社会的尘嚣扰攘,远离都市公寓的冰冷与隔膜,放松、安逸、惬意、自在。
如果说《流年》写的是“家”带给人们的快意感,《大老郑的女人》写的是“家”带给人们的安闲感的话。那么,《异乡》与《姐姐和弟弟》等文本写的就是“家”带给人们的温暖感与温情感。《异乡》里的子慧放弃都市生活重返故乡小城。因为都市带给她的是“梦游”与“寒冬”的“不在家感”与“异乡感”,而小城却因血缘浓情而带给她温暖的“在家感”:“毋庸置疑,她和父母都是爱着的。爱得无微不至,像一粒粒灰尘能渗入对方细小的毛孔里”。血缘之爱使子慧对“家”倍感熟悉、亲切,视之为生命的安顿之地,“她一生珍视的东西全在这里:父母、小城、朴素的生活。”当然,魏微并没有将亲情简单化,在(姐姐和弟弟》里,她也充分注意到了血缘情感的冲突性,展现了血缘亲情在时间的惰性,没理由的恨。利益,力量的此起彼伏和交叉。男女之情,犯罪感和恐惧感等多种因素中所发生的恶变,一如“姐姐”对弟弟与母亲的残忍、坚硬和无情一样。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姐姐”的追想、怀念、眷恋、疼痛与忏悔等复杂的心智活动中确证,“姐姐”在童年所亲历的那种既罗曼蒂克又汹涌澎湃的血缘深情始终是人生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二、温婉动人的“妇人性情”
伴随着魏微对“在家感”的吟唱,家庭主妇形象也随之进入她的写作视域,女性的家庭角色与女性气质在构建“在家感”中所起的作用。也随之成为她思考的重要命题。对女性的家务劳动与家庭角色,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第二性》里曾做过这样的评价:“家务劳动,由于可以和母性事务协调一致,注定要由她来干,同时又把她禁锢在重复性和内在性之中。它们千篇一律地、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种情况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世纪,几乎毫无变化地延续下来。家务劳动产生不出任何新的东西。”此即是说,家庭角色毫无创造性,完全是女人的一种。母性负担”。魏微对此不敢苟同,她由衷地热爱女性的家庭角色,时而将家务劳动诗化,”她坐在屋子里的一张椅子上,埋头在织毛线衣。所有的门窗都洞开着,有阳光轻轻地跳进屋子里来了,秋天的阳光,柔软、明亮,像水一样微微地荡漾着。也有风,轻轻地吹开了桌子上的报纸。在空气中发出簌簌的声音。“(《储小宝的婚姻》)时而诗化女性安于家务劳动与家庭角色的“妇人性情”或“女人本色”,赋予女性的家庭角色以创造性价值。在《大老郑的女人》里,魏微甚至将自己对家庭妇女的好感泼墨于一个半良半娼的女人身上。这个女人没有自己的名字。我们只知道她是商人大老郑的露水夫妻。她来自穷困的乡下,有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性情有些羞涩、拘谨,不太爱说话。但她对男人有着妇人温婉善良的体恤之心,她说“我就想着,他们挺不容易的,到这千儿八百里的地方来,也没个亲戚朋友的,也没个女人。”于是,她和她的同类女人一样,在这个临时组成的家里。不自觉地扮演了她所能扮演的一切角色。妻子、母亲、佣工、女主人:
“她们用一个妇人该有的细心、整洁和勤快。慰藉这些身在异乡的游子,给他们洗衣做饭,陪他们说话:在他们愁苦的时候。给他们安慰,逗他们开心。替他们出谋划策:在他们想女人的时候,给他们身体:想家的时 候,给他们制造一个临时的安落窝……她们几乎是全方位地付出,而这。不过是一个妇人性情里该有的,于她们是本色。”
魏微绕开道德评价,直接表达自己对这样一种妇人性情的惊异与感悟:惊异家庭妇女的神奇作用,“也真是奇怪。原来我们看见的散沙一样的四个男人,从她住进来不久,就不见了,他们被她身上一种奇怪的东西统领着,服从了,慢慢成了一个整体。”感悟家庭妇女用自己的细心、整洁、勤快与体恤,“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岁月悠长的东西,这东西就是安稳、齐整,像冬天里人嘴里哈出来的一口热气,虽然它不久就要冷了,可是那一瞬间,它存在着。”
更多的温婉动人的家庭妇女形象出现在《流年》里,如“我”的姥姥,吴姑娘和杨婶等。其中塑造得最富诗意美的当属站长夫人杨婶。在魏微看来,中年家庭妇女杨婶的美来自于她对女性身份与家庭角色的沉醉:身为女人,她安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因而无论是容颜还是气质上就显出风度与优雅:肌肤白皙,五官精致,身材轻盈灵巧,爱打扮,即使穿一件家常衣服,也很有样子,故能常常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身为妻子,她会将丈夫打扮得体体面面,将他的裤子浆得笔直,经常换洗他的衬衫,给他织好看的围巾和毛衣:作为母亲,她“把母亲做得很生动,她陶然自得,也很享受。”她不但教给孩子们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也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基本要领,比如做事的分寸感,说话的语调、眼神和手势等。更教给孩子生活的艰辛,以及对付艰辛的达观态度:作为家庭主妇,她把家里弄得干净、条理、温馨,吃穿用度极为讲究:作为日常交往的个体,她乐于助人,所到之处,能把愉悦安闲的气氛带给大家。杨婶以其善良、笃厚、能干、宽容、亲和等美好品质。不但创造了“完整、丰满、安全”的女性生命世界,也创造了“本色的,温暖的,生活化的”人生理想。由此我们说女性就是“日常生活本身”,女性代表着人生最温软最恒定的部分。
三、古朴和谐的小城
魏微的“在家感”还来自于个体所赖以生存的“小城”或“乡村”。在魏微的笔下,小城或乡村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还是一种诗意的前现代文化的象征。它所呈现出来的寂静和缓、古朴淳厚、单纯洁净的美好面貌,使它成为身心疲惫的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安顿之地与情感滋养之所,甚至成为人们馨香诗意的精神故乡。
就环境来说,魏微笔下的小城或乡村离自然最近,呈现出古朴、天然、和谐的意境美。《大老郑的女人》里的小城:“城又小。一条小河,几座小桥。前街、后街、东关、西关”,一目了然《异乡》里的老城吉安保留着古朴面貌,“青石板小路,蜿蜒的台阶,老房子是青砖灰瓦的样式,尖尖的屋顶,白粉墙……一切都是静静的,有水墨画一般的意境。庭院里有樟树、槐树、榕树、推开后窗,就是清澈见底的小河,河水可饮用、漂洗,夜里能听到流水的声音。’《乡村、穷亲戚与爱情》里的江淮农村则美丽如画:绿荫掩映,清澈的小河绕村而过,尖尖的红屋顶的房子镶嵌着精致的流线型的飞檐,门前有草垛、菜园子、猪圈,屋后有茅厕,田野上饱满的麦子和油菜花,黄绿相间,迎风招摇。
就人物的生活方式来说,小城居民或乡村农人的生活方式都呈现出单纯、本分、快乐、练达、醇厚的诗意美。在《流年》里,微湖闸水利院的居民,生活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里,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又有国家主人的自豪感,因而生活“平安、快乐,静静地渡着年华。”不但如此,在日常生活的细部。这些居民还表现出盎然的生活趣味,如储小宝的孩子气与多情,吴姑娘的精明。“我”奶奶的通达。杨婶的风韵与优雅等。《乡村、穷亲戚和爱情》里的表哥虽经历贫穷的磨难,但仍能用明净开朗的笑容面对着贫穷,虽蒙受过羞辱。但仍能用漂亮得体的语言维护自尊,用对人情世故的精细洞察和做事的分寸感显现自己朴素的涵养与尊贵气质,学习一点点地聚集喜悦。并将喜悦在某一个瞬间汇成巨大的欢腾,享受并感激着这欢腾。
从小城或乡村的日常时间特征来看,它有着现代社会时间所没有的特征。日常时间虽是日常生活得以进行和展开的主要保证,但对于农业文明时代的日常时间,现代思想家却颇有微辞。衣俊卿就认为农业文明的日常时间呈现出均匀流逝,凝固恒常,呆板平静与周而复始的特点,缺少变化性和创新性。魏微自然也无法回避这些古老的小城或乡村那种沉寂和缓、世代不变的自然时间特征。她在多个文本里都有提及。就如她在《大老郑和他的女人》里所描述的那样,“这是一座古城,不记得有多少年的历史了,项羽打刘邦那会儿,它就在,现在它还在:项羽打刘邦那会儿,人们是怎么生活的。现在也差不多这样生活着。”问题在于,如何在农业文明均匀流逝的日常时间里去发现时间的诗意,感悟这种时间状态下人们诗意生存的方式。刘小枫指出,“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理解时间,如何把握时间,如何诗化时间。时间既然是人的生存的状态性,诗化时间,也就是诗化人生。”而诗化时间就是要关注“与人的生命及其价值相关的时间,是主体对时间的体验。”作为一个生活在充满着多变性、突发性、飞跃性与精确性的现代时间里的个体,魏微无疑感悟到了现代时间对人的生命的驱迫,感悟到了现代时间给人的生命存在所带来的脆弱、偶然、混乱与缺乏安全感等负面体验。于是。魏微开始关注前现代农业文明的时间特性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书写人们在这种和缓模糊的时间状态下的诗意体验。比如。当人们置身于小城这种过去、现在与将来。昨天、今天与明天模糊的不精确的甚至是不变的时间概念里时。是很容易产生审美的直观体验,获得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绝对时间合二为一的审美心境的。《大老郑的女人》揭示的正是这种有限与无限圆融不分的同一心境的审美体验。——也许是。那些街道和小巷都老了。可是人却还活着:如果你不经意走过一户人家的门口,看见着家的门洞里坐着一个小妇人,她在剥毛豆米,她把竹筐放在膝盖上,剥得飞快,满地绿色的毛豆壳子。一个静静的瞬间,她大约是剥累了,或者把手指甲挣疼了,她抬起头来,把手甩了甩,放在嘴边咬一咬,哈哈气……可不是,她这一哈气,从前的那个人就活了。所有的她都活在这个小妇人的身体里,她的剥毛豆米的动作里,她抬一抬头,甩一甩手……从前的时光就回来了。“再比如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时间河流实际上是有许多短暂的瞬间组成的,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魏微正是牢牢地抓住那些富有意义的生活瞬间,描述主体对那些意义瞬间的审美体验。在某种意义上说。魏微的长篇《流年》正是由许多这些有意义的生活瞬间构成的。在诸如男女恋爱,缠线织衣、私密闲聊等日常生活瞬间里,魏微惊叹。在某个时间里。非常清晰地,我听见了时间的声音,一点一滴的。我知道,那是钟表。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慢慢地走动了。日月是那样的悠长、缓慢、真切、美好。”因为在这些瞬间里,魏微发现了和缓悠长的日常时间里的生活意趣,精神快乐与诗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