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学科馆员作为高校学科馆员制度的执行者,是图书馆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管理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隐性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高校学科馆员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管理,对于高校学科馆员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学科馆员;隐性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1
一、引言
高校学科馆员作为高校学科馆员制度的执行者,是图书馆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管理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应该努力成为知识管理者和专家,以提供更高水平的知识服务。高校学科馆员隐性知识是其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深置于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的行动和经验之中,同时也与学科馆员的个人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融为一体。
二、学科馆员的隐性知识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首先提出了人类知识的两种主要类型:隐性的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的知识(articulated knowledge) [1]。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是一类难以表达、描述、交流和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和诀窍;另一类是认识层的隐性知识,包括心智模式、信念、洞察力和价值观等[2]。前者与个人经验、行为和工作内容紧密相关,是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而后者与知识所有者的受教育情况、性格、个人经历、修养等因素有关,会影响到个人行为方式以及个人对组织的认同感。显性知识相对来说易于管理,而在实际工作中,隐性知识往往比显性知识更起作用,更有价值,但同时也更难管理。
高校学科馆员隐性知识是其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深置于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的行动和经验之中,同时也与学科馆员的个人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融为一体。高校学科馆员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学科馆员工作和服务过程中的经验、能力、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及其对人生事业的价值观念和立场,个人的理想愿望、学历、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兴趣特长、生活阅历、人际关系,以及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隐性知识被称为最具有价值的知识,加强高校学科馆员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管理是学科馆员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三、高校学科馆员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思考
(一)构建学习型图书馆。学习型图书馆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增强图书馆学习力为核心,为高校学科馆员个人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它搭建起学科馆员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互动的平台,能够促进其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有力加强个人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管理。学习型图书馆要求学科馆员不断学习,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服务理念,采用新的技术方法、途径和程序,提供学科个性化创新服务,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相关学科信息用户的需求,还要学会与相关学科信息用户充分分享和交流自己的知识,把学科馆员自己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又要获得学科信息用户的隐性知识,使高校学科馆员和学科信息用户之间的知识不断融合交流、创新,真正实现个人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管理。
(二)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信任是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的前提条件,要激励他人愿意共享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必须要有良好的信任关系。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于高校学科馆员个人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信任首先必须从高校学科馆员与学科信息用户之间开始,两者如果不能达成相互之间的信任,那么高校学科馆员的工作也就随之失去了意义。高校学科馆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在工作中做到认真、负责;学科信息用户要充分尊重学科馆员的劳动成果。两者平时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最好能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其次,学科馆员也要加强与其他学科馆员、其他馆员、他人的交流,发展信任的基础,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还有利于发展个人的潜力,使学科馆员能够对个人隐性知识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与管理。
(三)建立多元化的图书馆激励机制。图书馆激励机制的功能是引导员工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符合规定及倡导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增强图书馆目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调动起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图书馆工作目标而高效率地工作。图书馆通过激励机制,可以充分激发学科馆员的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科馆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学科馆员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隐藏自己的隐性知识。如果此种情况得不到控制,图书馆的竞争地位和可持续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让学科馆员看到知识交流的好处,彻底解除其思想顾虑,通过隐性知识的有效挖掘和管理,而使图书馆逐渐具有活力,而得以生存和发展。
(四)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学科馆员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在WEB2.0环境下,一批新的社会性工具软件的出现给图书馆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由此产生的LIB2.0的研究近几年在图书馆学界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些软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高校学科馆员完成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管理。具体来说,有E-mail电子邮件、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Chatting Room、BBS等论坛、K-Blog个人知识微博及RSS简易信息聚合等等。
由于个体具有差异性,研究高校学科馆员的隐性知识管理要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给学科馆员的隐性知识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新型企业[A].《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知识管理[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41.
[2]李德琼.试论隐性知识的内涵、特征与管理[J].情报探索,2008,(4).
[3]王兰敬.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转移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08,(1).
[4]张永红,郭晓彬.基于图书馆的隐性知识管理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07,(6).
关键词:学科馆员;隐性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1
一、引言
高校学科馆员作为高校学科馆员制度的执行者,是图书馆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管理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应该努力成为知识管理者和专家,以提供更高水平的知识服务。高校学科馆员隐性知识是其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深置于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的行动和经验之中,同时也与学科馆员的个人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融为一体。
二、学科馆员的隐性知识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首先提出了人类知识的两种主要类型:隐性的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的知识(articulated knowledge) [1]。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是一类难以表达、描述、交流和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和诀窍;另一类是认识层的隐性知识,包括心智模式、信念、洞察力和价值观等[2]。前者与个人经验、行为和工作内容紧密相关,是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而后者与知识所有者的受教育情况、性格、个人经历、修养等因素有关,会影响到个人行为方式以及个人对组织的认同感。显性知识相对来说易于管理,而在实际工作中,隐性知识往往比显性知识更起作用,更有价值,但同时也更难管理。
高校学科馆员隐性知识是其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深置于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的行动和经验之中,同时也与学科馆员的个人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融为一体。高校学科馆员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学科馆员工作和服务过程中的经验、能力、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及其对人生事业的价值观念和立场,个人的理想愿望、学历、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兴趣特长、生活阅历、人际关系,以及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隐性知识被称为最具有价值的知识,加强高校学科馆员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管理是学科馆员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三、高校学科馆员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思考
(一)构建学习型图书馆。学习型图书馆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增强图书馆学习力为核心,为高校学科馆员个人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它搭建起学科馆员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互动的平台,能够促进其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有力加强个人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管理。学习型图书馆要求学科馆员不断学习,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服务理念,采用新的技术方法、途径和程序,提供学科个性化创新服务,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相关学科信息用户的需求,还要学会与相关学科信息用户充分分享和交流自己的知识,把学科馆员自己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又要获得学科信息用户的隐性知识,使高校学科馆员和学科信息用户之间的知识不断融合交流、创新,真正实现个人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管理。
(二)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信任是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的前提条件,要激励他人愿意共享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必须要有良好的信任关系。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于高校学科馆员个人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信任首先必须从高校学科馆员与学科信息用户之间开始,两者如果不能达成相互之间的信任,那么高校学科馆员的工作也就随之失去了意义。高校学科馆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在工作中做到认真、负责;学科信息用户要充分尊重学科馆员的劳动成果。两者平时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最好能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其次,学科馆员也要加强与其他学科馆员、其他馆员、他人的交流,发展信任的基础,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还有利于发展个人的潜力,使学科馆员能够对个人隐性知识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与管理。
(三)建立多元化的图书馆激励机制。图书馆激励机制的功能是引导员工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符合规定及倡导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增强图书馆目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调动起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图书馆工作目标而高效率地工作。图书馆通过激励机制,可以充分激发学科馆员的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科馆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学科馆员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隐藏自己的隐性知识。如果此种情况得不到控制,图书馆的竞争地位和可持续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让学科馆员看到知识交流的好处,彻底解除其思想顾虑,通过隐性知识的有效挖掘和管理,而使图书馆逐渐具有活力,而得以生存和发展。
(四)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学科馆员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在WEB2.0环境下,一批新的社会性工具软件的出现给图书馆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由此产生的LIB2.0的研究近几年在图书馆学界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些软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高校学科馆员完成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管理。具体来说,有E-mail电子邮件、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Chatting Room、BBS等论坛、K-Blog个人知识微博及RSS简易信息聚合等等。
由于个体具有差异性,研究高校学科馆员的隐性知识管理要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给学科馆员的隐性知识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新型企业[A].《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知识管理[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41.
[2]李德琼.试论隐性知识的内涵、特征与管理[J].情报探索,2008,(4).
[3]王兰敬.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转移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08,(1).
[4]张永红,郭晓彬.基于图书馆的隐性知识管理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