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总体发展思路应守好经济增长、生态保护、民生保障和民族精神家园“四条底线”,推动实现质量和速度并重、稳中有进的经济增长等预期目标,以地域功能、开放合作和产业经济为重点,优化发展战略定位,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十四五 内蒙古 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决定成败。每一个地区发展思路的提出,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折射出发展现状和阶段性特征。“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内蒙古需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我区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形势、新区情和新任务,提出与时俱进和符合我区实际的发展思路至关重要。
一、总体思路
内蒙古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结合新时期我区面临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主线,围绕解决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守好四条底线,谋划总体发展思路。
一是守好经济增长的底线。紧扣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现代绿色农牧业及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等,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发展。
二是守好生态保护的底线。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指示要求,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实施好重大生态保护治理和修复工程,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片纯净,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三是守好民生保障的底线。加强普惠性、基本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保、医疗、收入分配、住房等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紧迫问题,在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方面,不断缩小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守好各民族精神家园的底线。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得更加牢固,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让边疆稳定常筑长固,进一步夯实新时代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
二、目标定位
(一)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作为欠发达地区,内蒙古既要提升发展质量,也要保持一定增长速度,整体上,“十四五”应是“提质保速”的阶段,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而为,我区预期经济增速应与国家保持基本一致。
创新驱动目标。充分考虑我区科技投入基础和创新能力水平,“十四五”时期,我区仍需要高质量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大幅提高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预期目标应达到1.5%左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左右。
协调发展目标。围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黄河流域大保护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思路,统筹生态空间、区域发展、城乡一体进行优化布局、协调发展。以生态优先为导向,布局东西轴带式、屏障式、大面积的生态空间;以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为重点,集中打造呼包鄂、乌兰察布、巴彦淖尔新的蒙西经济增长极,以赤峰、通辽为中心,集中打造蒙东经济增长极,形成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带动极;高质量推进乡村振興战略,统筹生态功能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民生保障,健全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绿色发展目标。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贯穿于生产和生活各领域、各环节;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大幅度降低能耗、水耗及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优化经济结构,传统资源型产业加快绿色转型,现代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绿色农牧业及新型绿色产业不断壮大,“四多四少”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制定出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绩考核和奖惩办法,推动形成绿色化的经济评价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意识基本形成;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大气、水、土壤污染有效防治,“两湖一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意识全面提升;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健全,跨地区、跨流域、覆盖重点领域区域的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基本形成;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划定完成,对所有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生态系统风险防控不断加强。
民生福祉目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统筹一体化的社保、医保制度得到健全;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加快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明显上升。
(二)战略定位
按照国家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区位特点以及资源产业优势,我区的战略定位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功能定位、开放定位和产业定位。
深化“两个屏障”的功能定位。“两个屏障”是我区长期性战略定位,充分体现了我区地域和功能的重要性。生态安全屏障方面。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意识,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以体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为重点,着力构建生态优先的制度框架体系。安全稳定屏障方面。以维护和推动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安定为目标,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积极传承呵护民族团结模范自治区的优良传统和崇高荣誉。 延伸“一个桥头堡”的开放定位。随着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内蒙古从对外开放腹地逐步走向开放前沿,同时,借助新一轮西部开发、东北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我区对内开放的功能和空间进一步放大,有利于加快形成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国家经略周边和扩大向北开放做出贡献。
优化“六大基地”的产业定位。围绕国家战略导向,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市场趋势,将“六大基地”的产业定位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打造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按照做好现代能源经济大文章的发展要求,坚持立足优势、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发展方向,坚持煤、电、油、气、风、光并举,构建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打造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打造新型化工基地,优化传统化工技术升级换代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不断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打造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借助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的诸多优势,加快产业向新型化、高端化、终端化转型,将优势产业壮大做强。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依托农牧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强化绿色化、产业化、品牌化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绿色农牧业,壮大做优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依托我区装备制造、稀土新材料、生物医药、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等产业基础和优势,以技术更新、链条延伸、质量提升为重点,壮大做优现代装备制造业、稀土加工业等优势特色产业;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相关产业融合嫁接,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快开发优质富集的文化旅游资源,用世界级眼光和国际视野,高质量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三、发展路径
一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严守“三区三线”,按流域、按区域统筹保护与治理,形成合力。强化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新模式,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好做法、好经验。实施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形成保障生态优先的制度体系。
二是推进经济绿色化转型。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的生产工艺,推动传统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将大型煤化工基地、冶炼基地建设与清洁能源发展统筹结合,使我区绿色清洁能源资源得到转化。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全社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发展绿色产业,让绿色经济成为我区发展的新亮点。
三是强化创新引领的驱动作用。完善创新体系,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实施重大技术创新工程。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是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同方面,在内蒙古东西部,分别打造以呼包鄂、赤峰通辽为核心的两大经济增长带动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在全面提高城鎮化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动力。军民融合方面,以巩固大边防、服务大战区、保障大基地、构建大产业、实现大融合为统领,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推动形成具有军工特色的新经济增长点。
五是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化同俄、蒙各领域务实合作。借助中欧班列的常态化开行,加强与欧洲相关国家的经贸交流合作。统筹口岸功能定位,大力发展“泛口岸经济”。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京津冀、东北三省、长三角、粤港澳地区合作交流,实现借力发展。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实施“蒙字标”认证,推动更多“蒙字号”优质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六是切实保障民生福祉。深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强化各项民生保障。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七是加快补齐基础建设短板。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围绕补齐发展短板,扩大有效投入,实施一批水利、公路、铁路、机场、管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构建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乡生产、生活设施安全便捷高效运行。
八是深化关键领域和环节的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改善营商环境,逐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公共资源配置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农村牧区以及建设用地的制度改革,完善矿业权有偿占有和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电力中长期交易,加快蒙西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有序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十四五’发展环境与思路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张志栋 佟成元)
责任编辑:康伟
关键词:十四五 内蒙古 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决定成败。每一个地区发展思路的提出,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折射出发展现状和阶段性特征。“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内蒙古需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我区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形势、新区情和新任务,提出与时俱进和符合我区实际的发展思路至关重要。
一、总体思路
内蒙古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结合新时期我区面临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主线,围绕解决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守好四条底线,谋划总体发展思路。
一是守好经济增长的底线。紧扣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现代绿色农牧业及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等,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发展。
二是守好生态保护的底线。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指示要求,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实施好重大生态保护治理和修复工程,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片纯净,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三是守好民生保障的底线。加强普惠性、基本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保、医疗、收入分配、住房等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紧迫问题,在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方面,不断缩小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守好各民族精神家园的底线。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得更加牢固,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让边疆稳定常筑长固,进一步夯实新时代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
二、目标定位
(一)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作为欠发达地区,内蒙古既要提升发展质量,也要保持一定增长速度,整体上,“十四五”应是“提质保速”的阶段,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而为,我区预期经济增速应与国家保持基本一致。
创新驱动目标。充分考虑我区科技投入基础和创新能力水平,“十四五”时期,我区仍需要高质量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大幅提高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预期目标应达到1.5%左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左右。
协调发展目标。围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黄河流域大保护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思路,统筹生态空间、区域发展、城乡一体进行优化布局、协调发展。以生态优先为导向,布局东西轴带式、屏障式、大面积的生态空间;以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为重点,集中打造呼包鄂、乌兰察布、巴彦淖尔新的蒙西经济增长极,以赤峰、通辽为中心,集中打造蒙东经济增长极,形成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带动极;高质量推进乡村振興战略,统筹生态功能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民生保障,健全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绿色发展目标。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贯穿于生产和生活各领域、各环节;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大幅度降低能耗、水耗及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优化经济结构,传统资源型产业加快绿色转型,现代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绿色农牧业及新型绿色产业不断壮大,“四多四少”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制定出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绩考核和奖惩办法,推动形成绿色化的经济评价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意识基本形成;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大气、水、土壤污染有效防治,“两湖一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意识全面提升;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健全,跨地区、跨流域、覆盖重点领域区域的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基本形成;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划定完成,对所有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生态系统风险防控不断加强。
民生福祉目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统筹一体化的社保、医保制度得到健全;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加快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明显上升。
(二)战略定位
按照国家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区位特点以及资源产业优势,我区的战略定位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功能定位、开放定位和产业定位。
深化“两个屏障”的功能定位。“两个屏障”是我区长期性战略定位,充分体现了我区地域和功能的重要性。生态安全屏障方面。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意识,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以体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为重点,着力构建生态优先的制度框架体系。安全稳定屏障方面。以维护和推动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安定为目标,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积极传承呵护民族团结模范自治区的优良传统和崇高荣誉。 延伸“一个桥头堡”的开放定位。随着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内蒙古从对外开放腹地逐步走向开放前沿,同时,借助新一轮西部开发、东北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我区对内开放的功能和空间进一步放大,有利于加快形成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国家经略周边和扩大向北开放做出贡献。
优化“六大基地”的产业定位。围绕国家战略导向,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市场趋势,将“六大基地”的产业定位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打造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按照做好现代能源经济大文章的发展要求,坚持立足优势、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发展方向,坚持煤、电、油、气、风、光并举,构建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打造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打造新型化工基地,优化传统化工技术升级换代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不断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打造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借助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的诸多优势,加快产业向新型化、高端化、终端化转型,将优势产业壮大做强。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依托农牧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强化绿色化、产业化、品牌化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绿色农牧业,壮大做优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依托我区装备制造、稀土新材料、生物医药、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等产业基础和优势,以技术更新、链条延伸、质量提升为重点,壮大做优现代装备制造业、稀土加工业等优势特色产业;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相关产业融合嫁接,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快开发优质富集的文化旅游资源,用世界级眼光和国际视野,高质量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三、发展路径
一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严守“三区三线”,按流域、按区域统筹保护与治理,形成合力。强化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新模式,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好做法、好经验。实施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形成保障生态优先的制度体系。
二是推进经济绿色化转型。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的生产工艺,推动传统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将大型煤化工基地、冶炼基地建设与清洁能源发展统筹结合,使我区绿色清洁能源资源得到转化。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全社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发展绿色产业,让绿色经济成为我区发展的新亮点。
三是强化创新引领的驱动作用。完善创新体系,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实施重大技术创新工程。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是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同方面,在内蒙古东西部,分别打造以呼包鄂、赤峰通辽为核心的两大经济增长带动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在全面提高城鎮化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动力。军民融合方面,以巩固大边防、服务大战区、保障大基地、构建大产业、实现大融合为统领,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推动形成具有军工特色的新经济增长点。
五是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化同俄、蒙各领域务实合作。借助中欧班列的常态化开行,加强与欧洲相关国家的经贸交流合作。统筹口岸功能定位,大力发展“泛口岸经济”。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京津冀、东北三省、长三角、粤港澳地区合作交流,实现借力发展。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实施“蒙字标”认证,推动更多“蒙字号”优质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六是切实保障民生福祉。深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强化各项民生保障。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七是加快补齐基础建设短板。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围绕补齐发展短板,扩大有效投入,实施一批水利、公路、铁路、机场、管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构建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乡生产、生活设施安全便捷高效运行。
八是深化关键领域和环节的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改善营商环境,逐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公共资源配置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农村牧区以及建设用地的制度改革,完善矿业权有偿占有和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电力中长期交易,加快蒙西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有序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十四五’发展环境与思路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张志栋 佟成元)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