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5G技术的发展一直是各大行业关注的焦点,5G高传输、广覆盖的特点以及“5G+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金融领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服务模式和经营理念的革新势在必行。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智能银行网点,依附5G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2019年5G商業牌照的发放标志着中国进入5G商用时代,伴随技术的革新,网络风险也会应运而生。本文主要对商业银行的转型及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建议。
关键词:5G;智能银行;网络安全
2014年12月,世界运营商联盟组织NGMN(Next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发表了5G白皮书[1],其中指出5G系统可以提供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无缝的、连续的用户体验。我国在5G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处于世界领先阶段,2019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4家运营商发放了5G商用牌照,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5G时代。2019年10月31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峰会主论坛上发布了《“5G+金融”应用发展白皮书(2019年)》。5G将会大大促进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传统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数字化发展的冲击下不断下降,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在新一轮的技术革新中抢先进入5G商用市场,无论是大型银行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还是小型银行如光大银行都开始在一些网点实施5G+智慧银行及相关金融服务战略。
一、商业银行渠道的数字化转型
银行渠道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途径或方式。5 G时代,商业银行渠道数字转型应以C P C(客户-渠道-产品)适配策略为基础,进一步推广到CPCP策略(CPC+Platform、CPC+Partner等),构建5G平台下的原子化业务体系与合作伙伴数字生态圈。[2]
传统商业银行多为有形网点成本高、效益低,难以满足客户需求,伴随着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发展,商业银行首先实现了由网点柜台为客户提供服务向客户可通过ATM机等自助终端自主完成部分业务的变革,其次各家银行上线的手机银行等线上服务为银行服务模式的第二次变革。5G具有高带宽、低延时、广覆盖的优势,利于银行渠道多元化发展。利用5G技术优化二次变革中的“离柜”“离店”服务,提供超清视频体验,增强产品的感官印象。
银行渠道更具开放性,利用5G大数据高效传输的优点商业银行可拓宽渠道,与医疗、教育及商用平台进行合作,更加真实准确的掌握客户的资信水平、风险承受能力等特征,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5G+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商业银行各级网点及同业间的信息透明度与真实性,摆脱第三方的控制,加快交易速度。
二、5G赋能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端的变革
商业银行的主要融资来源为吸收客户存款,由于保险、证券及各种新兴金融行业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其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吸收过多高成本的负债会侵蚀商业银行的利润创造能力。5G技术可以实现平台化金融,提供高效低价的财富管理服务。除此之外“5G+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减弱中小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强化上下游平台的融资效率。
5G赋能对资产端的变革其一是以零售业务为突破口打造开放银行生态系统,创新发展消费金融,弱化传统信贷领域高收益资产竞争激烈,普惠信贷覆盖力不足的问题。其二,传统的信息流和物流追踪主要通过单据、票证、抵押登记、现场勘验等方式,新兴信贷领域难以有效杜绝风险隐患,而辅助物联网技术提升存活监管有效性,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可靠追踪,提高小微信贷、农业金融等新兴领域的风险甄别和管理能力。
三、智能银行是商业银行转型的新方向
“智能+”在2019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着5G技术的逐渐成熟,商业银行也逐渐开始5G+智能商业银行的转型。AR/VR技术的应用更加优化客户体验。当客户对理财等提出较专业问题时,尽管客户是在远程提问,也可以通过全息投影技术由专业人员对其进行“面对面”解答。目前各行纷纷设立智慧银行网点,不仅可以提供科技化的服务还将金融服务与生活联系起来,利用5G的人脸识别等信息处理能力,分析各平台多方面信息,为客户精准的提供服务。得益于5G网络切片技术多场景、多系统运作的独特优势,智能银行将成为人们生活服务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四、5G+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
探索5G背景下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客户需求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的新型商业银行模式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未知性与风险性。
1、5G技术本身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5G技术的研发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5G技术的商用也仅处于萌芽阶段。5G技术的速率高、覆盖性广的特点,越多的入网连接代表越多的数据交互,造成接入层与核心网络的信令交互更加频繁。[3] 频繁的数据交互为外部侵入提供更多的机会。5G的网络切片技术将物理网络切割成多个端到端的虚拟网络,各个虚拟网络系统之间相互配合,但任何配合都不可能完美无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基础网络功能能否与第三方网络功能在切片上共存,对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4]。
2、数据风险
大数据、云计算辅助银行处理和储存客户信息及交易记录,5G技术涉及多个平台,但尚未形成更具优势的保护系统,所以在数据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尤其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部门来说,数据信息一旦发生泄漏,不仅会侵害客户权益,甚至还可能对整个行业造成一定的动荡。
3、银行内部人员操作不良
银行提供智能平台后,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否则就为病毒入侵提供了机会。5G+商业银行并不是向无人银行发展,而是辅助AR/VR、云计算、人脸识别等手段提供便民服务,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所以银行内部人员的操作在这个阶段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风险的应对策略
针对多个虚拟网络间综合运作过程滋生的易入侵风险,可以通过建立安全访问机制,对各平台设立严格的身份甄别系统,严控外部网络的入侵。配合当下热门的AI技术对恶意入侵软件进行追踪并且及时修补漏洞。加强安全系统研发,逐步实现商用系统可主动防御外来入侵风险,对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等复杂的黑客攻击和安全问题进行快速预警、响应与有效预防,最终使安全系统具备一定的智能决策能力。[5]加强银行内部人员的网络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业务操作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降低人为风险。只有银行内部管理和5G技术共同完善才能真正意义上降低5G+商业银行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胡成,徐晖,程志密等. 5G网络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电信科学,2015-02-18
[2]夏棒. 5G 时代下的商业银行渠道数字转型路径与趋势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9-06
[3]刘坚.5G无线通信技术与银行网络安全探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12):164-165.
[4]毛云强.5G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安全探讨 [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9(5):60-61
[5]唐详.5G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风险及应对策略[J].金融科技时代,2019(12):10-15.
作者简介:
齐慧颖(1997.03.16-)女,满族,河北省承德市,身份证号:130824199703164023,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关键词:5G;智能银行;网络安全
2014年12月,世界运营商联盟组织NGMN(Next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发表了5G白皮书[1],其中指出5G系统可以提供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无缝的、连续的用户体验。我国在5G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处于世界领先阶段,2019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4家运营商发放了5G商用牌照,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5G时代。2019年10月31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峰会主论坛上发布了《“5G+金融”应用发展白皮书(2019年)》。5G将会大大促进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传统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数字化发展的冲击下不断下降,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在新一轮的技术革新中抢先进入5G商用市场,无论是大型银行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还是小型银行如光大银行都开始在一些网点实施5G+智慧银行及相关金融服务战略。
一、商业银行渠道的数字化转型
银行渠道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途径或方式。5 G时代,商业银行渠道数字转型应以C P C(客户-渠道-产品)适配策略为基础,进一步推广到CPCP策略(CPC+Platform、CPC+Partner等),构建5G平台下的原子化业务体系与合作伙伴数字生态圈。[2]
传统商业银行多为有形网点成本高、效益低,难以满足客户需求,伴随着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发展,商业银行首先实现了由网点柜台为客户提供服务向客户可通过ATM机等自助终端自主完成部分业务的变革,其次各家银行上线的手机银行等线上服务为银行服务模式的第二次变革。5G具有高带宽、低延时、广覆盖的优势,利于银行渠道多元化发展。利用5G技术优化二次变革中的“离柜”“离店”服务,提供超清视频体验,增强产品的感官印象。
银行渠道更具开放性,利用5G大数据高效传输的优点商业银行可拓宽渠道,与医疗、教育及商用平台进行合作,更加真实准确的掌握客户的资信水平、风险承受能力等特征,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5G+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商业银行各级网点及同业间的信息透明度与真实性,摆脱第三方的控制,加快交易速度。
二、5G赋能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端的变革
商业银行的主要融资来源为吸收客户存款,由于保险、证券及各种新兴金融行业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其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吸收过多高成本的负债会侵蚀商业银行的利润创造能力。5G技术可以实现平台化金融,提供高效低价的财富管理服务。除此之外“5G+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减弱中小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强化上下游平台的融资效率。
5G赋能对资产端的变革其一是以零售业务为突破口打造开放银行生态系统,创新发展消费金融,弱化传统信贷领域高收益资产竞争激烈,普惠信贷覆盖力不足的问题。其二,传统的信息流和物流追踪主要通过单据、票证、抵押登记、现场勘验等方式,新兴信贷领域难以有效杜绝风险隐患,而辅助物联网技术提升存活监管有效性,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可靠追踪,提高小微信贷、农业金融等新兴领域的风险甄别和管理能力。
三、智能银行是商业银行转型的新方向
“智能+”在2019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着5G技术的逐渐成熟,商业银行也逐渐开始5G+智能商业银行的转型。AR/VR技术的应用更加优化客户体验。当客户对理财等提出较专业问题时,尽管客户是在远程提问,也可以通过全息投影技术由专业人员对其进行“面对面”解答。目前各行纷纷设立智慧银行网点,不仅可以提供科技化的服务还将金融服务与生活联系起来,利用5G的人脸识别等信息处理能力,分析各平台多方面信息,为客户精准的提供服务。得益于5G网络切片技术多场景、多系统运作的独特优势,智能银行将成为人们生活服务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四、5G+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
探索5G背景下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客户需求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的新型商业银行模式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未知性与风险性。
1、5G技术本身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5G技术的研发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5G技术的商用也仅处于萌芽阶段。5G技术的速率高、覆盖性广的特点,越多的入网连接代表越多的数据交互,造成接入层与核心网络的信令交互更加频繁。[3] 频繁的数据交互为外部侵入提供更多的机会。5G的网络切片技术将物理网络切割成多个端到端的虚拟网络,各个虚拟网络系统之间相互配合,但任何配合都不可能完美无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基础网络功能能否与第三方网络功能在切片上共存,对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4]。
2、数据风险
大数据、云计算辅助银行处理和储存客户信息及交易记录,5G技术涉及多个平台,但尚未形成更具优势的保护系统,所以在数据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尤其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部门来说,数据信息一旦发生泄漏,不仅会侵害客户权益,甚至还可能对整个行业造成一定的动荡。
3、银行内部人员操作不良
银行提供智能平台后,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否则就为病毒入侵提供了机会。5G+商业银行并不是向无人银行发展,而是辅助AR/VR、云计算、人脸识别等手段提供便民服务,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所以银行内部人员的操作在这个阶段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风险的应对策略
针对多个虚拟网络间综合运作过程滋生的易入侵风险,可以通过建立安全访问机制,对各平台设立严格的身份甄别系统,严控外部网络的入侵。配合当下热门的AI技术对恶意入侵软件进行追踪并且及时修补漏洞。加强安全系统研发,逐步实现商用系统可主动防御外来入侵风险,对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等复杂的黑客攻击和安全问题进行快速预警、响应与有效预防,最终使安全系统具备一定的智能决策能力。[5]加强银行内部人员的网络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业务操作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降低人为风险。只有银行内部管理和5G技术共同完善才能真正意义上降低5G+商业银行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胡成,徐晖,程志密等. 5G网络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电信科学,2015-02-18
[2]夏棒. 5G 时代下的商业银行渠道数字转型路径与趋势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9-06
[3]刘坚.5G无线通信技术与银行网络安全探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12):164-165.
[4]毛云强.5G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安全探讨 [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9(5):60-61
[5]唐详.5G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风险及应对策略[J].金融科技时代,2019(12):10-15.
作者简介:
齐慧颖(1997.03.16-)女,满族,河北省承德市,身份证号:130824199703164023,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