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幼儿教育, 我们经常会说这样的一句话: “幼儿园的保教工作”, 可见, 保在先, 教在后, 对于在园生活的孩子来说, 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还很薄弱, 那么, 保护幼苗安全的重担自然而然便落在幼儿园身上, 落在每一位教师的身上, 落在每一位保育员的身上。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永恒的话题, 幼儿园是众多幼儿集体生活的场所, 无论教师怎样注意, 也难以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平日的教育实践中, 我们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 或让幼儿被动的接受“你不能怎样, 你不该怎样”, 成人如此反复的强调只会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突出, 针对我班的实际情况, 本期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 如: 谈话活动“我身边的危险”, 看图讲述“谁对谁不对”、“手指划破了”, 美术活动“我来设计安全标志”, 情景讲述《生病以后》, 歌曲《对不起、没关系》, 体育《小小消防员》等等, 通过教学, 使幼儿明确自我保护的意义,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在游戏内容上,我们设计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活动, 比如“认识标志小竞赛”、观看录像、参观展览等, 使幼儿在他们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掌握自我保护的知识, 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 安全教育作为幼儿园长期的教育内容, 仅仅这几个活动是不够的, 他需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的结合和渗透, 例如: 利用听故事“思杰走丢了”, 让幼儿知道回家要等父母来界, 决不跟陌生人走, 也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每天喝牛奶时, 请小朋友先试一试是否太烫。开门、关门时先要看看手是否放在门框上, 吃饭时不嬉笑打闹、不玩筷子,上下楼梯时, 扶栏杆有序的走, 以及早操、午睡、如厕等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安全警示, 并请小朋友们相互监督,定期评选出我们班的平安小卫士。通过这些与日常生活有机的渗透, 不仅可以避免一些意外伤害与不幸的发生, 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为幼儿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知道, 每一年有多少可爱的小生命因为意外伤害事故而受到了多么无情的摧残。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对如何处理好教育活动与幼儿人身安全的关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需要一个支点也需要一个平衡点, 我们也常常困惑于此。今天当我们的教育倡导着教育活动生活化、情景化时, 我们力求把孩子带到真实的世界中, 让他们真实的去感知世界、体验生活, 这就意味着要放开成人的庇护, 让他们自由的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保障幼儿的安全和为了使孩子自主地成长,活动中不可缺少一定的冒险性” 结合起来呢?
例如游戏, 它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也是幼儿园主要的教学形式。但由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 行为缺乏理智, 易受情绪的影响, 在游戏活动中特别是户外的中,则可能造成意外的事故。所以, 教师在活动前或活动中对幼儿有效的规则约束和必要的安全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仅仅为了安全, 完全避免幼儿参与集体活动或一味地降低游戏的难度, 也是不利于幼儿成长的。
平时, 都是我们担负起幼儿安全的责任, 总是告诉他们“当心! 这样做危险!” 久而久之, 孩子们在生活上有了依赖心理———自己从不关心自己的安全问题。殊不知, 我们再细心, 也无法预见孩子们有可能遭遇的危险, 所以,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巧, 积累避开应对危险的技巧和方法, 把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起来。例如: 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 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 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 吃鱼把鱼刺挑干净能免受咽刺之痛, 吃饭不嬉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我们平时非常注意幼儿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 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 决不包办代替, 这样, 孩子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比如一次午饭吃鱼片, 原来经常听到“老师, 鱼片里有鱼刺,我不能吃” 的话, 我们只能一个个地帮忙挑鱼刺, 这次一个小朋友的叫声都没有, 他们都学会了把鱼片里的鱼刺先挑出来再吃的方法, 只见他们一个个都吃得开开心心的。午餐后, 我问他们: “今天怎么没人要求老师帮忙呢?” 刘以墨说: “因为我们听了故事《性急的小花猫》, 知道了怎样安全地吃鱼。” 听了她的话, 我感到很高兴, 觉得自己的教育成功了。
作为幼儿教师, 任何一个人, 在孩子的安全问题上同样有心理压力, 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平安地度过一天, 我们也会感到松了一口气。主题活动也好, 生活中有机渗透也好, 目的只有一个, 让孩子们树立安全意识, 保证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快乐。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永恒的话题, 幼儿园是众多幼儿集体生活的场所, 无论教师怎样注意, 也难以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平日的教育实践中, 我们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 或让幼儿被动的接受“你不能怎样, 你不该怎样”, 成人如此反复的强调只会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突出, 针对我班的实际情况, 本期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 如: 谈话活动“我身边的危险”, 看图讲述“谁对谁不对”、“手指划破了”, 美术活动“我来设计安全标志”, 情景讲述《生病以后》, 歌曲《对不起、没关系》, 体育《小小消防员》等等, 通过教学, 使幼儿明确自我保护的意义,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在游戏内容上,我们设计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活动, 比如“认识标志小竞赛”、观看录像、参观展览等, 使幼儿在他们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掌握自我保护的知识, 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 安全教育作为幼儿园长期的教育内容, 仅仅这几个活动是不够的, 他需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的结合和渗透, 例如: 利用听故事“思杰走丢了”, 让幼儿知道回家要等父母来界, 决不跟陌生人走, 也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每天喝牛奶时, 请小朋友先试一试是否太烫。开门、关门时先要看看手是否放在门框上, 吃饭时不嬉笑打闹、不玩筷子,上下楼梯时, 扶栏杆有序的走, 以及早操、午睡、如厕等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安全警示, 并请小朋友们相互监督,定期评选出我们班的平安小卫士。通过这些与日常生活有机的渗透, 不仅可以避免一些意外伤害与不幸的发生, 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为幼儿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知道, 每一年有多少可爱的小生命因为意外伤害事故而受到了多么无情的摧残。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对如何处理好教育活动与幼儿人身安全的关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需要一个支点也需要一个平衡点, 我们也常常困惑于此。今天当我们的教育倡导着教育活动生活化、情景化时, 我们力求把孩子带到真实的世界中, 让他们真实的去感知世界、体验生活, 这就意味着要放开成人的庇护, 让他们自由的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保障幼儿的安全和为了使孩子自主地成长,活动中不可缺少一定的冒险性” 结合起来呢?
例如游戏, 它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也是幼儿园主要的教学形式。但由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 行为缺乏理智, 易受情绪的影响, 在游戏活动中特别是户外的中,则可能造成意外的事故。所以, 教师在活动前或活动中对幼儿有效的规则约束和必要的安全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仅仅为了安全, 完全避免幼儿参与集体活动或一味地降低游戏的难度, 也是不利于幼儿成长的。
平时, 都是我们担负起幼儿安全的责任, 总是告诉他们“当心! 这样做危险!” 久而久之, 孩子们在生活上有了依赖心理———自己从不关心自己的安全问题。殊不知, 我们再细心, 也无法预见孩子们有可能遭遇的危险, 所以,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巧, 积累避开应对危险的技巧和方法, 把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起来。例如: 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 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 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 吃鱼把鱼刺挑干净能免受咽刺之痛, 吃饭不嬉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我们平时非常注意幼儿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 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 决不包办代替, 这样, 孩子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比如一次午饭吃鱼片, 原来经常听到“老师, 鱼片里有鱼刺,我不能吃” 的话, 我们只能一个个地帮忙挑鱼刺, 这次一个小朋友的叫声都没有, 他们都学会了把鱼片里的鱼刺先挑出来再吃的方法, 只见他们一个个都吃得开开心心的。午餐后, 我问他们: “今天怎么没人要求老师帮忙呢?” 刘以墨说: “因为我们听了故事《性急的小花猫》, 知道了怎样安全地吃鱼。” 听了她的话, 我感到很高兴, 觉得自己的教育成功了。
作为幼儿教师, 任何一个人, 在孩子的安全问题上同样有心理压力, 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平安地度过一天, 我们也会感到松了一口气。主题活动也好, 生活中有机渗透也好, 目的只有一个, 让孩子们树立安全意识, 保证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