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a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人结合自身二十年从教经历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心理上、教育上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策略,以便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活;心理;教育问题;对策分析
  2016年3月26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倪春霞在天津大学一场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的研讨会上透露,我国约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加上3600多万的流动未成年人,总数在1亿左右,大约占全国3亿未成年人的三分之一。这对国家治理、社会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新闻媒体不断对留守儿童现状的关注报道以及类似“贵州毕节留守儿童悲剧事件”频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对于留守儿童成因的理解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边城里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而农村人口多田地少,大量的农民不愿意或者无法依靠几亩穷土地务农维持生活。在我所在的乡镇数以千计的农民奔赴广东等发达地区打工、租赁田地种植农作物贩卖等另谋出路,类似现象遍及全国;形成了中国史上一次人口大转移,数以亿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城市;但是因受教育、住房政策条件等问题的束缚或限制,从农村走入城市的农民工无法把自己的子女带进城市一起生活和学习,只能把子女留在农村,这便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社会客观原因,也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可回避的产物。近二十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所接触的学生大部分是这“特殊群体”。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弊端
  (1)生活问题。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区别直接体现在生活上,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大都是与爷爷奶奶或叔伯姑姨等直系或旁系的亲戚一起生活;两代甚至三代以上所形成的“代沟”,很多问题上都难以沟通,而留守儿童与其爷爷奶奶之间隔着两代沟,两者之间几乎没什么话题,我在教学工作与生活中就遇到很多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但是回到家几乎不怎么和爷爷奶奶聊天说话,这导致留守儿童在家庭生活中没有亲人倾诉内心情感,生活中的问题等。感到生活无助和精神上的孤独。
  (2)心理问题。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会变得丰富而脆弱,有专家长期对留守儿童作跟踪调查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三大严重心理问题——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主要表现为:
  一是自我封闭性格孤僻。留守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二是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三是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心理上逐渐变得狂妄,无所顾忌;甚至心理扭曲,是非善恶不分,往往在行为上超越道德与法律底线。
  (3)学习问题。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缺乏亲人的指导,相当部分的留守儿童因此内心盲目困惑,没有学习目的,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也有部分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也没人骂”,因此在学习上缺乏进取心和动力;还有因为无人管束沉迷游戏等无心向学;甚至有怨恨父母而故意厌恶学习,以坏的行为习惯报复父母。
  三、对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设置了四道防线。我们常说“家庭和父母是孩子成长教育最好的第一所学校和第一任老师”,而现在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已失去了家庭教育这道至关重要的“防线”,学校和老师便成为了教育他们的主要主体;因此,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道远。
  学校与老师们是在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承担着很大的教育责任与压力。首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当本着人人平等的原则,正确而深刻认识到留守儿童并非差生,更不是“另类学生”,他们都还是个可塑性很强的未成熟孩子。相当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生活与心理上存在着难以避免各种问题,学习成绩不尽人意;有些学校和教师可能会因此而放弃对他们的鼓励,而是以“放任”的态度对待他们,这是极不负责与偏见不公的表现;正所谓“有教无类”,学校与老师应当平等对待他们。其次,学校应充分发挥家校教育合力,建立家长、学校、监护人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定期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告之父母和监护人,使孩子的一切行动时刻处在父母和监护人的掌控之中。
  当然,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能只依赖于学校;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出路,家庭环境与风气对孩子的心智、思想起到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除了学校与家庭,政府和社会也应当起到应有的作用。政府和社会可能无法直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但是却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总的来说,要在教育体系上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在家庭教育上,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重视子女的教育;在社会教育上重视社区管理与环境的作用,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石塘镇第三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中国云南煤中是否存在富勒烯还没有科学定论.本工作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中国云南禄丰晚三叠世煤岩及其围岩中是否存在天然富勒烯物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同时发展了